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心肌酶谱检测对新生儿窒息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窒息新生儿共60例,按照窒息程度分为重度窒息组(24例)和轻度窒息组(36例),并选择32例无神经系统症状及窒息史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分析三组新生儿的CK、LDH、AST、α-HBDH、CK-MB血清酶活性。结果轻度及重度窒息惠儿的心肌酶及同工酶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重度窒息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心肌酶谱水平是评价心肌损伤情况的重要指标,检测新生儿的心肌酶谱以及同工酶活性对新生儿窒息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评价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对重度窒息心肌损害新生儿心肌酶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重度窒息心肌损害新生儿,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静脉滴注,于治疗前后采集股静脉血检测心肌酶谱水平,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心肌酶谱。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心肌酶谱CK、CK-MB、HBDH、LDH、AST水平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心肌酶谱水平均下降,观察组心肌酶谱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显效33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7%,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相比,磷酸肌酸可显著降低重度窒息心肌损害新生儿的心肌酶谱水平,最大限度保护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心肌酶谱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窒息新生儿54例(其中轻度窒息38例,重度窒息16例)作为窒息组,另选正常新生儿1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2组血清心肌酶活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出生后24h内,窒息组新生儿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重度窒息新生儿上述生化指标水平要高于轻度窒息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新生儿窒息后可致心肌损害,心肌酶活性增高可作为判断窒息严重程度及有无心肌损害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112例,于入院24h内抽取静脉血2ml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ST(谷草转氨酶)、CK(磷酸肌酸激酶)、CK-MB(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LDH(乳酸脱氢酶)。结果 AST、CK、CK-MB、LDH活性的改变与急性感染性喉炎喉梗阻的程度呈正相关,其中CK、CK-MB值的升高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酶谱测定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感染性喉炎患儿心肌损伤的指标,动态测定,可了解心肌损伤程度,指导治疗,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心肌酶谱对新生儿窒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62例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资料,为观察组,以同期正常健康患儿为对照组,分别在出生后24h内检测心肌酶谱和C反应蛋白。结果新生儿窒息患儿的血清中心肌酶谱和C反应蛋白均较健康患儿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与心肌损害相关,检测心肌酶谱和C反应蛋白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对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生儿窒息时心肌酶谱的变化。方法对25例新生儿窒息心肌酶谱作统计学处理。结果重度窒息组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GOT)、肌酸激酶(CK)较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轻度窒息组与对照组GOT、CK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LDH无明显差异(P〉0.05)。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组GOT、CK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LDH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心肌酶谱的变化与窒息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窒息新生儿心肌酶谱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8例窒息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度窒息新生儿48例(轻度组),重度窒息新生儿40例(重度组),以同期住院治疗的42例无窒息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各组新生儿的血清心肌酶谱水平进行检测并辅以心电图检查。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儿心肌酶谱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轻度组新生儿的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而重度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轻度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1周后,所有窒息新生儿的心肌酶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其中轻度组患儿的心肌酶水平均恢复正常,重度组患儿仍高于正常水平,轻度组患儿的心肌酶谱水平明显低于重度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窒息新生儿的心肌酶谱水平可及时了解患儿的心肌受损情况,对此类新生儿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磷酸肌酸钠对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267例窒息后心肌损伤患儿分为联合组134例和对照组133例。联合组给予乌司他丁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对照组仅予磷酸肌酸钠治疗。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5.52%高于对照组的7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心肌酶改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结论乌司他丁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和心肌功能,降低再灌注损伤,建议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肌酶检测在宫内窘迫新生儿心肌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宫内窘迫54例、窒息48例、宫内窘迫合并窒息45例以及正常新生儿50例,分别设为A、B、C、D组。所有患儿均于出生后24h内抽取2ml股静脉血,分别测定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激酶(CK)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血清心肌酶谱。结果:与正常对照组D组相比,A、B、C3组患儿LDH、HBDH、CK以及CK-MB均明显增高(P〈0.05);A、B、C3组之间两两比较,心肌酶谱各项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宫内窘迫新生儿可通过检测心肌酶诊断心肌损伤,为临床及时给予营养心肌,改善心功能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伤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磷酸肌酸钠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9月一2013年12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8例缺氧缺血性心肌损伤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2组均给予常规及能量合剂营养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另给予静脉滴注磷酸肌酸钠,0.5g/次,1次/d,10d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表现、体征及心肌酶谱的改变。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为78.94%,治疗组为92.5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心肌酶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检测指标特异敏感;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伤给予静脉滴注磷酸肌酸钠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测定在评估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发光法和酶动力法对60例窒息新生儿和30例正常新生儿生后24h、3d、7d进行血清CTn-Ⅰ及肌酸磷酸激酶心型同功酶(CK-MB)检测.结果 窒息组急性期血清CTn-Ⅰ、CK-MB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患儿血清CTn-Ⅰ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重度窒息组7d后血清CTn-Ⅰ浓度仍升高,而轻重窒息组CK-MB浓度在3d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7d后均降至正常.结论 CTn-Ⅰ水平与窒息程度呈正相关,且特异性优于CK-MB,可作为诊断心肌损害,评价疗效,预后不良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出血患者心肌酶谱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14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心肌酶谱水平。结果急性脑出血组患者心肌酶谱水平上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酶谱水平在轻、中、重型组之间比较分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血肿体积组心肌酶谱水平比较分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心肌酶谱水平与血肿体积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都具有密切关系,可作为判定病情和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环磷腺苷葡胺与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8例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患儿随机分成磷酸肌酸钠(34例)与环磷腺苷葡胺组(24例),两组病例均按照新生儿窒息作综合处理,磷酸肌酸钠组加用磷酸肌酸钠静脉滴注,剂量为0.5g/次,1次/d,环磷腺苷葡胺组加用环磷腺苷葡胺静脉滴注,剂量为3~5mg/(kg次),1次/d,7d为1疗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症状、体征、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的改变。结果环磷腺苷葡胺组与磷酸肌酸钠组在有效率、改善CK-MB和cTnI方面临床结果相近。结论磷酸肌酸钠和环磷腺苷葡胺作用于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的不同环节,临床观察对改善心脏泵血功能、保护心肌细胞疗效相似,其预后相近,但环磷腺苷葡胺价格不及磷酸肌酸钠的1/5,能显著减轻患者负担,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中脑钠肽(BNP)及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变化及其对诊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6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PIH组),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另外选取健康妊娠者49例(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血中的BNP及cTnI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轻度PIH组、中度PIH组、重度PIH组的BNP及cTnI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PIH组、重度PIH组各指标高于轻度PI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BNP及cTnI水平逐渐升高,以重度PIH组升高的水平最为显著。结论:联合检测血中BNP及cTnI能够反映PIH患者心肌的损伤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利于及早判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FDP)联合辅酶Q10胶囊治疗新生儿窒息并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将140例诊断为新生儿窒息并心肌损害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治疗组80例。均按新生儿窒息进行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FDP和辅酶Q10胶囊,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心率、心肌酶谱、心电图ST-T恢复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FDP联合辅酶Q10胶囊治疗新生儿窒息并心肌损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类型及其如何治疗和预后。方法对48例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并诊断为心律失常的新生儿结合病史进行血液学检查,全部行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部分行头颅CT检查并进行临床分析、治疗和随访。结果 48例新生儿心律失常中有25例和新生儿窒息缺氧有关,4例和宫内感染有关,9例和先天性心脏病有关。因此新生儿心律失常主要与围产期窒息缺氧、宫内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等有关。结论预防围产期窒息缺氧,积极治疗原发病和营养心肌治疗对新生儿心律失常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FDP)对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治疗作用及效果.方法:74例窒息后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FDP.比较两组疗效及临床症状消失、心率变化、ECG恢复、CK-MB改善及心衰纠正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2.11%,对照组69.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消失、ECG恢复、CK-MB改善、心衰纠正的时间等方面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DP对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有积极的、确切的治疗作用,可改善心肌能量代谢,促进心肌缺氧损伤恢复.保护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有症状心肌桥患者行药物治疗和心肌松解术两者间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心外科有明显心绞痛症状的住院患者共50例,且冠脉造影确诊为心肌桥,所有患者加拿大心功能分级(CCS)为Ⅱ~Ⅳ级,分为2组,其中一组行心肌桥松解术(治疗组),共26例患者;另一组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或钙离子拮抗剂(CCB)类药物保守治疗(对照组),共24例患者。随访1年后,以心肌梗死、死亡、靶血管重构及CCS心绞痛评分>2分为观察终点事件。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包括性别、年龄、CCS分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变血管直径、压缩比例及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1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松解术对有症状的心肌桥患者预后明显好于药物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9.
路春敏  王玉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3,(25):332-332,334
目的研究使用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将54例重度新生儿窒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27例。对患者在窒息复苏之后使用吸氧、降低患者颅内压、维持脑的灌注,控制对于患者的入液,保持患者体内酸碱平衡。另一组为治疗组27例,该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在早期使用小剂量的多巴胺对患者开展治疗。对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相比较,患者心功能损害发生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但是胃肠障碍和肾功能的损害发生率降低有着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早期小剂量多巴胺治疗重度窒息的患者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胃肠以及肾脏等一些重要器官的损害,从而最大限度的缓解患者的病情,缩短患者治疗的病程,提升患儿的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CK-MB、ALT及BUN对新生儿窒息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或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的意义,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临床收集窒息新生儿80例,分为两组对比研究:轻度窒息组40例(轻度组)、重度窒息组40例(重度组);并选择40例健康新生儿(健康组)作为对照组,分别监测治疗前、治疗后血清CK-MB、ALT及血BUN值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轻度组、重度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血清CK-MB、AL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重度较轻度组比较,血清CK-MB、ALT 及血BUN 亦有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重度组治疗前后,血清CK-MB、ALT 明显下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血BUN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轻度组治疗前后,血清CK-MB、ALT 明显下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血BUN治疗前后没有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重度组治疗前CK-MB均与ALT、BUN值之间分布呈直线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 =0.736, P <0.05;r =0.621, P <0.05)。轻度组治疗前CK-MB与ALT值之间分布呈直线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 =0.890, P <0.05)。 CK-MB与BUN值之间分布不成直线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 =0.021, P >0.05)。结论血清CK-MB、ALT 检测值的变化可以作为新生儿窒息的早期诊断数据依据,血BUN值在新生儿窒息早期无明显的变化,但在重度窒息中表达明显,可以用于临床中判断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