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秀 《现代养生》2008,(6):26-27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之父李言闻著有《蕲艾传》一卷,相传他处之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所以天下之艾,以蕲州所产为胜。 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又有蕲艾、祁艾、医草、艾草之称。艾用于医药,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即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指多年的痼疾,须以三年以上的陈艾医治。  相似文献   

2.
铁皮石斛自古以来就有“药中黄金”之美誉,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成书于1000多年前的道家医学经典《道藏》将铁皮石斛列为“九大仙草”之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评价铁皮石斛“强阴益精,厚肠胃,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益智除惊.轻身延年”,民间更称其为“救命仙草”。  相似文献   

3.
艾叶药用     
艾叶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叶片。入药用以蕲州产者为佳,故又名蕲艾。《荆楚岁时记》上讲,艾叶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集(的)最好”。《孟子·离娄章》也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陈久(者)方可用”,所以又称之为“陈艾”。艾叶芳香,性味苦、辛、温,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的功效。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芎归胶艾汤(后改为胶艾四物汤),用以治疗妇女“崩漏”病,一直沿用至今。随后历代医家对艾叶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宽,包括虚寒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胎漏下血,痛经,带下及腹痛等症。艾叶经加工成“艾绒”,是针灸治病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4.
孟昭群 《家庭医学》2006,(13):60-60
艾叶又名艾蒿、蕲艾、灸草,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艾叶在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晒干备用。  相似文献   

5.
乌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称”梅”,列为中品。《名医别录》称“梅实”,《本草纲目》始称“乌梅”。其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近成熟的干燥果实。以个大、均匀、肉厚、外表棕黑色至紫黑色、柔润、不露核、有梅酸烟焦气、味极酸、无杂质者为佳。今在市售的乌梅中有加工品混充,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鉴别。下面从性状和理化方面略作琐谈。  相似文献   

6.
微话题     
《大众医学》2014,(10):5-5
养生热中,艾的身影越来越为人们熟悉。泡艾澡、食艾团、熏艾烟、灸艾条……越来越多的人在爱上艾。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艾、用好艾,《大众医学》杂志在旗下各微信平台.微博和手机版等新媒体平台上同时举办了为期三天的“艾文化节”活动。网友的热情淹没了统计后台,大家对传统养生的关注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是永不过时的民族品牌。以下摘录“艾文化节”中丰富的环节,与读者共享,也邀请你加入这多彩的线上平台。  相似文献   

7.
王君 《药物与人》2005,(2):22-22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原称“黄耆”,始载于汉·《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主要功效为。朴气固表,利尿脱毒排脓,敛疮生肌”明·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明·李中立《本草原始》称“耆者年高有德之称,耆者历年久而性不燥,此药性缓如之,故得以耆称”。古代本品亦名戴糁,戴椹、芰草,百本,王孙。  相似文献   

8.
周爱民 《山东卫生》2005,(10):44-44
2002年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下称《条例》)已将医疗纠纷案件的诉讼模式,由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下称《办法》)确定的行政诉讼模式修改为民事诉讼模式。同时,在《条例》的制定过程中,出于对患系“弱势群体”的考虑,《条例》制定的游戏规则总体上是对患方有利的。然而,事实证明,新修订的《条例》施行3年来,暴露出了许多矛盾和难以解释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食艾保安康     
艾叶,许多人一定不陌生,用艾叶做成的艾炷或艾条,常常被人们拿来做灸疗使用。早期被用于“避邪”,后又盛行熏艾烟、洗艾澡、饮艾酒、食艾糕,直至今日,艾灸依然是人们防病治病的常用方法。这是一味中药,也是一个民俗文化用品。从西周至春秋时期《诗经》中“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离骚》中“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孟子》“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再到梁代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将艾叶作为药物正式使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艾叶进行详细描述,再到今日,无论是民俗,还是药用,艾叶都大受欢迎。  相似文献   

10.
追究“毒”的本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写道:“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草为何成了“害”?在畜牧时代,草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到了农耕时代,草成了农作物的大敌。因此人们开始痛恨草,“害人之草”的观念由此产生。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看出“毒”的含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善而厚”演变为“恶而厚”,而后者最后成了人们固定认识的“毒”。  相似文献   

11.
艾叶是我国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用途十分广泛的中药材。早在《诗经》中就有艾的记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五十二病方》里面记录了艾熏、艾灸的疗法。《本草纲目》中则有:“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合。”在惊叹艾叶有如此神奇功效之余,我们先了解一下艾叶的来源。  相似文献   

12.
园丁 《药物与人》2006,19(4):68-69
何首乌是一味被历代医家推崇的补益良药,宋代的《开宝本草》称何首乌有“黑须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的功效;明代的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记载:何首乌“气温苦涩,苦则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近代名医张山雷也在其著作《本草正义》中称:“首乌,专入肝肾,补养真阴。”可见历代中医药名家对何首乌的偏爱。  相似文献   

13.
贝母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草部中品,“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本草纲目拾遗》始将浙贝与川贝明确分开。  相似文献   

14.
艾,又名艾叶、艾蒿、医草、灸草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12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茸毛,茎直立,圆形;单叶互生,叶片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羽状或浅裂;花序总状,顶生,花带红色;瘦果长圆形。花期7~10月,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我国东北部、北部、西部至南部都有分布。艾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王风·采葛》,当时采艾是否供作药用不得而知,但后人认为艾的造字与医有关,“艾”从“×”来,“×”意安定,谓本品可治理安定疾病,故名。艾叶在预防疾病方面与菖蒲相似,民间应用十分普遍,至今仍沿用不衰。艾作为药…  相似文献   

15.
荠菜,又名野荠、野菜、地菜、护生草,鸡心菜,为十字花科植物,生长于田野、路边及庭园.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辛弃疾曾有诗云:“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充分透出了春天的气息。《诗经》中也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这可能是对荠菜的最早描述了。  相似文献   

16.
邹全荣 《现代养生》2010,(10):50-51
在乡村,经常可以听到人们这样说:“乡间花草贵如金”、“认识的草就是宝,不认识的就是草。”在村野广袤的田塍,一年四季都有野生的花草,这是人们受用不尽的“资源”。《诗经》的《周南·卷耳》篇写道:“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相似文献   

17.
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几乎家喻户晓。殊不知,妇女健康与月亮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月亮对月经的影响我国《黄帝内经》称妇女月经为月事,“三旬一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明确地论述妇女“其血上应太阴(月亮),下应海潮。  相似文献   

18.
《史记》载有刘邦斩蛇故事,号称“赤帝子”杀“白帝子”。这则材料自“古史辨”时代以来就颇受关注。研究者通常在“五德终始”或“五方色帝”的框架下对此进行解读,但二者均有矛盾不合之处。至于刘邦为“赤帝子”的原因,也并非他起兵方位在南,乃是据楚称赤。“赤帝子”传说应出现在刘邦具备称楚的正当性之后,必非沛地举兵时已有之事。《史记》称刘邦起兵即立赤帜是“赤帝子”传说之故,这重因果逻辑是不能成立的。《史记》正文中的议论并不都是司马迁父子看法的体现,更未必符合历史的真实。将时人具有广泛影响的观点照直载录、不加申明,是值得关注的一重《史记》义例。  相似文献   

19.
汪涛 《健康生活》2008,(6):19-19
肝区疼痛,中医称“胁痛”。胁痛一证,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历代医家多有论述,汉·张仲景提出了水饮停留于胁肋部引胁痛的病因机理和临床特点。朱丹溪《丹溪心法》说:“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  相似文献   

20.
2006年2月12日,国务院公布了温家宝总理签署的《艾滋病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的发布,体现了我国“依法防艾治艾”的决心,标志着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预示了我国艾滋病防治前景的美好未来。笔者认为,该《条例》体现了权益保障的立法价值取向,是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典型的权益保障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