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科系、年级的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①2005-11随机整群抽取河南大学及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校二、三年级大学生320人进行施测,共发出问卷320份。在资料整理过程中,28份因填写不完整和故意作答作为无效问卷被剔除,最后回收资料填写完整的问卷292份,有效率91.3%。②采用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施测并调查分析。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共18个项目,包括4个维度(社会孤独感、人际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发展孤独感),1~5级评分(分数越高出现孤独感频率越高)。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共90个项目,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1~5级评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③量表施测的同时获得受试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如年级、性别、专业等内容,并对比进行分析。结果:292份有效问卷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受试者的基本资料特征为男125人(42.8%),女167人(57.2%);文科133人(45.5%),理工科159人(54.5%);二年级学生137人(46.9%),三年级学生155人(53.1%)。②性别变量在自我孤独感维度上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t=3.15,P<0.01),即女生高于男生;学科变量在自我孤独感维度、孤独感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t=2.55,P<0.05;t=2.41,P<0.05),即文科高于理工科;而年级变量在社会孤独感、人际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发展孤独感4个维度上均未表现差异。③发展孤独感、社会孤独感这两个维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r=0.207~0.393;r=0.246~0.384;P均<0.01),且对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9个因子具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孤独感程度高的大学生其相应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学校应加强针对孤独感的教育活动和心理调控。  相似文献   

2.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及孤独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不同年级、不同性别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尊水平、社交焦虑与孤独感水平的差异,分析青少年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及孤独感的关系。 方法:于2006-03选择北京市某职业高中学生265名,采用自尊量表、惧怕否定评价量表及孤独量表测评学生的自尊、惧怕他否定评价和孤独感水平。其中①自尊量表:10个条目,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Cronbach系数为0.88,重测信度为0.85。②惧怕否定评价量表:12个条目,反映是否为他人的评价担忧,为别人的否定评价感到苦恼以及预期自己会遭到他人的否定评价,分值越高,对他人的评价越担忧,越需要肯定评价。Cronbach系数0.90,重测信度为0.75。③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20个条目,评价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分值越高,孤独程度越高。Cronbach系数为0.94,重测信度为0.73。 结果:发放问卷265份,收回问卷221份,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为94.6%。①高等职业学校男生的自尊水平高于女生(27.66&;#177;4.84,26.96&;#177;4.55),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惧怕他人否定评价和孤独感低于女生(35.36&;#177;7.87,38.65&;#177;8.88;41.27&;#177;9.35,43.09&;#177;9.03),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②高一年级学生自尊水平最低,惧怕他人否定评价和孤独感水平最高。随着年级升高,自尊水平逐渐上升,惧怕他人否定评价及孤独感水平下降。高一与高三年级学生在自尊水平上的差异有显著性(26.49&;#177;4.69,28.20&;#177;4.75,P〈0.05)。③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尊水平与惧怕他人否定评价之间为负相关(r=-1.46,P〈0.05),自尊水平与孤独感水平之间为负相关(r=-0.39,P〈0.01),惧怕他人否定评价与孤独感水平之间为正相关(r=0.24,P〈0.01)。 结论:男生、高三年级学生的自尊水平较高,通过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提高自我评价,进而减轻社交焦虑,改善学生的社交状况,最后降低孤独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初中学生的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初中学生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05—03选择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共265名作为被试对象,采用集体施测完成症状自评量表和自我差异问卷的调查。症状自评量表包含躯体症状、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10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0为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自我差异问卷基于自我描述问卷修订而成。在原问卷的基础上,每道题前面加上“现实中……”“我希望,……”,以构成2份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问卷。自我差异问卷包含学业自我差异、非学业自我差异和一般自我差异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学业自我差异中又分为数学、言语、一般学校;非学业自我差异中又分为体能、外貌、同性关系、与父母关系、诚信一可信赖、情绪稳定性。主要记录初中学生的学业自我差异总分、非学业自我差异总分、一般自我差异总分以及总体差异分数。各维度计算方法为:自我差异分数=理想自我分数一现实自我分数。学业自我差异总分:(学业自我差异各维度分数之和)/该维度下题目数,其他维度总分计算同上。结果:发放问卷265份,收回合格问卷为240份,有效率为90.6%。①初二年级学生的自我差异分数偏高,学业自我差异、非学业自我差异以及一般自我差异的分数也是初二年级的差异分数最高。②心理健康因子方面,分数较高的主要有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敌对5项,其中初二年级分数偏高。③学业自我差异总分与个体抑郁、焦虑因子呈显著相关;初中学生外貌自我差异与人际关系因子显著相关;非学业自我差异总分分别与个体心理健康总分、躯体症状、强迫、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显著相关;自我差异总分分别与心理健康的精神病性、其他因子显著相关。④初一年级学生一般自我差异明显低于初二年级[F(2.169)=4.074,P〈0.05],初二年级学生精神病性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年级[F(2.169)=3.287,P〈0.05]。非学业自我差异、自我差异总分、人际关系和焦虑这几个维度中,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初二年级学生自我差异分数显著高于初一、初三年级,自我差异各维度的得分也是初二年级偏高;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因子的关系中,受影响最大的心理健康因子是抑郁、焦虑、精神病性;自我差异维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同性关系、外貌、非学业自我差异和自我差异总分。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广西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与现状,为广西高校管理部门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57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分析。结果广西大学生的特殊信任在专业上差异显著(F=6.207,P〈0.05),普遍信任在年级上差异显著(F=2.792,P〈0.05);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定女生的E分高于成人常模(P〈0.01,L分低于成人常模(P〈0.01);男生的E、N、P分高于成人常模(P〈0.01),L分低于成人常模(P〈0.01)。多元方差分析,精神质、神经质维度与人际信任有显著正相关,掩饰性、内外向维度与人际信任有显著负相关。结论广西大学生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学生或贫困学生,高校要客观地看待这一群体的某些特殊性,有针对性的、及时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自我表露与人格特征、孤独及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背景:自我表露不仅关系到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更关系到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近40年来,成为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主题,国外已经有了广泛的研究,大学生的自我表露与人格特征、孤独及心理健康的关系如何?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表露与人格特征、孤独及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大学生在适应人际环境、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提供参考。设计:横断面调查研究。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科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对象:2002—03选取北京地区某理工科大学,对象为大学一年级至研究生424名,年龄17~37岁,平均(22&;#177;3)岁,男生224名,女生200名。干预: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式,应用朱拉德自我表露问卷(JSDQ)、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EPQ—RSC)、孤独量表(UCLA)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开放式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团体施测。主要观察指标:JSDQ和EPQ—RSC、JSDQ和UCLA、JSDQ和SCL-90测定的大学生自我表露与人格特征、孤独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大学生的自我表露程度与性格的外向性有显著的正相关(r=0.29,P&;lt;0.01);与孤独呈显著的负相关(r=-0.36,P&;lt;0.01),低表露者比高表露者的孤独感体验强烈;与SCL-90中的抑郁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r=-0.16,P&;lt;0.01)。结论:高、低木同表露者与其孤独或人格特征、情绪体验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考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其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方法:于2005-11随机抽取河南省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二年级在校学生264名为观察对象,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自我和谐量表包含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35个项目,采用5级记分制。总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和谐程度越低。组别划分标准为:低于74分为低分组,75-102分为中间组,103分以上为高分组。应对方式问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分量表)组成,包括20个条目,采用4级记分。 结果:发放问卷264份,收回合格问卷245份,有效率92.8%。①自我和谐量表总分平均为(87.68&;#177;13.27)分。低分组有40人,占总人数的16.3%;中间组有166人,占67.8%;高分组有39人,占15.9%。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在自我的灵活性上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t=3.82,P〈0.01),其他两个分量表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专业除对自我的刻板性得分有显著影响外(F=6.30,P〈0.05),对其他各因子分和总分的影响不显著;性别对自我和谐总分以及分量表得分的影响不显著。③积极应对方式与自我的灵活性呈正相关(P〈0.01),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自我的刻板性呈负相关(P〈0.01)。消极应对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和总分呈正相关(P〈0.01)。④积极应对对自我的灵活性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自我和谐总分有负向预测作用。消极应对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自我和谐总分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对自我的灵活性有负向预测作用。 结论: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促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自我和谐.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对其自我和谐存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构建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及其理论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疏离来自于哲学中的异化。疏离感的操作性定义为个体与周围的人、社会、自然以及自己等各种关系网络之间,由于正常的关系发生疏远,甚至被支配、控制,从而使个体产生了社会孤立感、不可控制感、无意义感、压迫拘束感,自我疏离感等消极的情感。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疏离感进行探讨,构建疏离感的理论并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编制青少年学生疏离感测量量表。设计:横断面调查。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全国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研究中心”和西南师范大学全国重点文科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对象:本调查于2000-03/06进行,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重庆市和甘肃省兰州市的青少年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纳入标准:自愿参加测试的初一到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排除标准:所填写问卷中3对测谎题配对总分数相差超过6分及有缺失数据者。共收回有效问卷1502份(包括探索性因素分析所用问卷1066份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所用问卷436份),学生年龄构成基本覆盖了整个青少年期。每个年级男女生比率基本相同。方法: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个别访谈法相结合。具体程序为: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构建理论假设,再通过访谈和开放式问卷搜集行为变量,同时参照国内外有关量表的项目,拟定出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问卷的预测题项。经筛选后形成了由52个项目组成的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初试问卷。在对行为变量进行规范化设计后,形成正式测量量表。最后,对青少年学生被试进行测查分析。主要观察指标:通过访谈和开放式问卷收集的行为显在变量和通过统计处理后形成的心理潜在变量。结果:1502份有效问卷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量表各个项目的因素负荷值均在0.35以上。②各个项目和维度的相关在0.30以上,并且相关性极其显著(P〈0.01)。③各项信度指标的系数均在0.39以上,并且信度呈极其显著性(P〈0.01)。④疏离感包括3个维度: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各维度与相关量表的有关维度存在相关性(P〈0.05~0.01)。⑤疏离感包括9个层次:无意义感、自我疏离感、孤独感、自然疏离感、亲人疏离感、生活环境疏离感、压迫拘束感、不可控制感、社会孤立感。符合疏离感理论假设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指标比较合理,在9个相关的一阶因子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获得的3个不相关因子的二阶因素结构模型的拟合度指标相对最好,分别为:X^2/df=4.87;GFI=0.94;AGFI=0.90;RMR=0.05;NFI=0.93;NNFI=0.92;CFI=0.95;IFI=0.95。结论:疏离感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测量工具,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心理教育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初中学生学业求助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个体和支化因素两个方面考查初中学生的学业求助特点。方法:于2005-04—18/04—25在湖南省衡阳市一所普通中学的初二学生中随机抽取学生180人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评估。采用的量表包括自我效能量表、对中国求助格言认同量表、对他人评价敏感性量表和学业求助行为量表,同时抽调期中数学考试成绩。自我效能量表由12个条目组成,得分越高,表明白我效能水平越高。对中国求助格言认同量表由5个条目组成,得分越高,说明越认同求助格言。对他人评价敏感性量表包括9个条目,得分越高,说明越在意他人的评价。学业求助行为量表由14个条目组成,其中工具性求助4目,执行性求助4题,回避求助6题,在某类求助行为上得分越高,表明倾向于作该类求助。结果:发放问卷180份,收回合格问卷172份,有效率95.6%。①自我效能、学习成绩与工具性求助呈正相关(r=0.586,P〈0.01;r=0.499,P〈0.01),与回避求助呈负相关(r=-0.491,P〈0.01;r=-0.111,P〈0.01);认同中国求助格言的学生更愿意作工具性求助(r:o.264,P〈0.01),对他人评价敏感的学生倾向于回避求助(r=0.431,P〈0.01)。②性别差异对学生的学业求助有显著影响,女学生比男学生更倾向于作工具性求助(r=0.287,P〈0.01)。结论:自我效能感、求助格言的认同、数学成绩、性别是影响工具性求助的重要因素。求助格言认同、自我效能感、性别对执行性求助有重要影响。对他人评价敏感性、自我效能感对回避求助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护理专业大学本科女生人际归因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对人际归因方式的贡献程度和作用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年级进行分层随机抽样,于2004-10/12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护理学一年级(2004级)~五年级(2000级)统招本科女生中(由国家统一高考、招生入学,大学五年制),抽取250人,实际参加246人。采用问卷调查,以自评方式进行。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①个人基本资料。②Lefcourt编制的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文字修订后的重测信度0.64。此量表可分为两个分量表,分别涉及关于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的因果信念。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的条目为0~4分的5级评分制,每一题均按Likert五点评价尺度作答,从这个多维量表中可获取多种得分,如人际总体归因得分(总分,0~96分),成功归因得分,失败归因得分。最常用的是总分。应用直线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总分与各相关因素间关系。结果:共发放问卷246份,回收245份,剔除无效问卷(资料不全)6份,最终有效问卷239份,有效回收率97.15%。①护理专业大学本科女生人际归因总分与年级、母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有相关性(r=0.324,0.204,0.188,P〈0.05)。人际成功归因得分与年级、独生子女、家庭住所、母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有相关性(r=0.432,-0.154,0.168,0.252,0.209,P〈0.05)。而人际交往失败归因得分与年级、家庭人均年收入有相关性(r=0.179,0.130,P〈0.05)。②护理专业大学本科女生在人际交往成功时,倾向于内部归因,各年级的内部归因得分差异显著(P=0.000),而外部归因得分差异无显著性(P=0.608);在人际交往失败时,各年级的外部归因得分差异显著(P=0.000),而内部归因得分差异无显著性(P=0.066)。③家庭人均年收入不同的护理本科女生无论进行总体归因还是成功归因,在原因源维度上,主要表现在内部归因得分差异显著(P=0.021,0.002)。在交往成功时,随着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增高,内部归因得分也高,表明越强调努力和能力因素。④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护理本科女生在人际总体及成功归因得分差异显著(P=0.041,0.014),在成功归因方面,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内部归因得分也高。⑤是否为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成功归因平均得分差异显著(P=0.017)。独生子女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并倾向于内部归因,人际交往成功时,内部归因得分差异无显著性(P=0.418),外部归因得分差异显著(P=0.029)。⑥家庭住所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在人际交往成功归因得分差异显著(P=0.027),人际交往成功归因得分城市大于农村,但内、外归因得分差异无显著性(P=-0.110,0.129)。⑦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级、母亲文化程度影响人际交往归因(P〈0.01),总合这两个因素可解释人际归因趋势12.0%的变异性。结论:①年级、家庭人均年收入不但影响护理专业大学本科女生人际总体归因,而且也影响人际交往成败归因。②母亲文化程度除影响护理专业大学本科女生人际总体归因,也影响人际交往成功归因。③独生子女、家庭住所只是影响人际交往成功的归因。  相似文献   

10.
年级及性别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际关系相关因素进行调查,探讨不同年级及性别的差异。方法:于2004-09/09对济南4所大学的579名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际关系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采用①生活事件量表:依据刘贤臣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主要摘用其中人际关系因子Ⅰ部分。②人际信任量表:包含各种环境下和不同角色的人际信任。③人性哲学修订量表:包括“相信人基本上都是善良的”正因子和“愤世嫉俗”负因子。④信赖他人量表:信任程度愈高得分愈低。⑤容纳他人量表:测试容纳他人和被他人容纳。⑥自制的调查问卷:如一般资料、个人特征、经济状况、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和最影响情绪和心理的10大问题。观察不同性别、不同年级间大学生人际信任各测量指标;人际信任相关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回答完整问卷579份,有效率96.5%。①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评分,无论是人际信任量表或是人性哲学值得信赖因子分男生均明显高于女生(31.56&;#177;8.50,29.82&;#177;8.43,t=2.47,P〈0.05;31.07&;#177;8.60,29.83&;#177;7.96,t=2.58,P〈0.01),而人际关系紧张的发生率以及生活事件量表人际关系因子分则正相反,男生明显低于女生(22.47%,31.71%,X^2=6.52,P〈0.05;7.49&;#177;2.81,7.98&;#177;3.21。t=2.94,P〈0.05)。②大一学生的人际信任、值得信任、被人容纳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各年级学生,[(77.94&;#177;9.21,80.19&;#177;9.05。80.81&;#177;9.19,79.88&;#177;8.83),(28.81&;#177;8.71,30.96&;#177;7.83,31.32&;#177;9.09,30.65&;#177;8.45),(15.90&;#177;3.58,16.92&;#177;3.22,17.03&;#177;3.26,16.84&;#177;3.80),t=2.0-4.39,P〈0.05-0.011,而人际关系紧张的发生率及负性生活事件的人际关系因子分高于其他年级f37.5%,25.4%,22.3%,25.5%,X^2,=2.56-6.24,P〈0.05;8.29&;#177;3.16,7.74&;#177;2.98。7.58&;#177;2.84,7.70&;#177;3.01,t=2.2-2.96,P均〈0.051。③人际信任相关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按作用大小依次为健康状况(-0.2534)、兴趣爱好(0.2264)、家庭住址(0.1951)、母亲教育方式(0.1046)、性格类型(0.0845)五项因子的回归系数,在α=0.05水平上进入回归模型且有显著性意义(t=2.11-5.70);④人际关系与人际信任呈显著正/负相关(r=-0.3964~-0.4600,P〈0.01或r=0.1222-0.1900,P〈0.05)。结论:本调查结果显示,人际信任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好坏;男生的人际信任和人际关系好于女生。高年级的学生好于大一的学生,且与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生活费来源、兴趣爱好、家庭住址、父母亲教育方式及性格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iotidine and cimetidine kinetics and dynamics were compared to assess mechanisms of the longer duration of effect of tiotidine in man. Both drugs has similar lag times for absorption. Tiotidine with a meal was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when fasting and was also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cimetidine with a meal. The elimination rates for both drugs did not differ; they were both approximately 2 to 3 hr. Oral doses of cimetidine achieved areas unde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curve approximately three times that of tiotidine but these concentrations were only 1/10 as potent. The cimetidine concentration inducing 50% inhibition of food-stimulated gastric acid secretion was 0.41 +/- 0.04 whereas it was 0.04 +/- 0.003 microgram/ml for tiotidine. The effect of tiotidine lasted longer than that of cimetidine because the doses recommended for use in man resulte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s in plasma relative to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than clinical doses of cimetidine.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