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房室传导阻滞,简称房室阻滞,指激动从心房传至心室的过程中,因房室传导系统某一部位(有时是几个部位)的不应期异常延长,引起激动,出现传导延缓、部分传导中断,甚至全部传导中断的现象。房室阻滞是心脏传导阻滞中最常见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正分层阻滞是因为心脏传导系统的不同层次存在不同不应期和传导性,所以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传导障碍,心脏传导系统横向或水平分离,出现分层阻滞现象。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房室交界区,房室传导分层阻滞现象在心电图上十分少见,易与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相混淆。我院近期诊治房室传导分层阻滞1例,心电图误诊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现分析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男,85岁。因劳力性心悸、气促5年,加重1周  相似文献   

3.
生理性和病理性三相阻滞的心电图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三相阻滞可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大类。室上性冲动落入生理不应期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称生理性三相阻滞,通常属于功能性传导阻滞;柬支损伤所致的不应期异常延长引起的传导障碍则属于病理性三相阻滞,往往提示传导系统存在器质性病变。二者处理和  相似文献   

4.
目前已明确,典型心房扑动的电生理机制被一致认为是局限于右房、围绕三尖瓣环的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的大折返,三尖瓣环是心房激动向前传导的阻滞线,终末嵴和欧氏嵴是心房激动向后的阻滞线,缓慢传导区在峡部。在峡部消融形成双向阻滞成功率高。随着心内新型标测系统和多种消融技术的发展,对不典型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研究亦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心房扑动电生理机制的认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患者 男,70岁,因胸痛、胸闷2小时入院。临床诊断: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入院后经综合治疗,病情好转。于第25天时出现频发的室性早搏(如图示,系连续描记),室性早搏(室早)之联律间期固定,为0.40秒。本图室早之间的窦性激动数目为奇数,即总是呈2n+1的规律,完全符合隐匿性室早二联律的特点,但又不同于一般的隐匿性室早二联律,其第1个室早呈插入性,第二个室早有完全代偿间歇期,室早之间的窦性激动数目固定为1,3,如此完成1周期。后周而复始,形成一特殊的隐匿性室早二联律。其机制如梯形图示,室内折返径路的近端与远端分别呈文氏型阻滞,近端呈4:3传导,远端呈3:2传导,R_5被阻滞在折返径路的近端,完成了近端的文氏周期。R_4被阻滞在折返径路的远端,完成了远端的文氏周期,R_4被阻滞的原因亦可能与其前长的心动周期有关,在长的心动周期后折返径路发生自发性舒张除极(4相除极),膜电位降低,R_4被阻滞。  相似文献   

6.
房室传导的裂隙现象(Gap Phenomenon)是指在心动周期中某一时相(称为裂隙带)到达的激动不能通过传导组织下传,而早于和晚于这个时相到达的激动,都能通过传导组织。电生理研究表明,裂隙现象是一种生理现象,与传导系统中两个不同水平组织的应激性不一致有关,并非“超常现象”。近年来作者遇到4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全组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27~53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和病毒性心肌炎各1例,2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临床证据。2例有心律失常病史。所有病例在检查前3天内停用心血管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7.
房颤是心房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已成为一个随着年龄递增的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胺碘酮(商品为可达龙),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可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心房、房室结、心室及旁道的不应期,并减慢其传导,具有很强的阻滞折返作用;同时还能降低心肌的兴奋性及外周阻力,扩张冠脉和降低心肌耗氧量,不引起心功能不全,是目前最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心房颤动的治疗是胺碘酮应用最广泛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13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其心动过速的表现为房室非同步兴奋,其中房室2:1传导11例,房室分离2例。房室非同步现象说明心房和心室并非AVNRT折返环路的必须部分。心房参与心动过速取决于结周心房组织的不应期,心室参与心动过速取决于希浦系统的不应期,由于心房组织的不应期通常较短,而希浦系统的不应期相对较长,因此非同步现象以房室阻滞或分离多见,室房阻滞或分离少见。正确识别AVNRT时房室  相似文献   

9.
长短周期现象作为房颤伴差传与伴室早的鉴别点之一 ,一直为临床所延用。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长短周期现象与室性早搏的发生密切相关 ,而房颤伴差传或伴室早的诊断是临床上两种截然相反的治疗方法的依据 ,两者的鉴别意义重大。本文旨在提示临床工作者切勿被长短周期现象所迷惑 ,以免造成诊断和治疗的误区。房颤伴差传时长短周期现象的理论依据是阿斯曼现象 [1 ] ,即长心动周期的不应期长 ,使接踵而至的提早的激动下传时正遇心室肌的相对不应期而产生差异传导 ,而根据二联律法则 ,室早时长短周期现象的机理可能为 :长心动周期不应期长 ,造成心室…  相似文献   

10.
答:隐匿性传导这个名称由兰格乔夫和皮克于1948年最早开始在临床上使用。隐匿性传导是常见的干扰现象之一,凡心脏某一处的冲动在传导途径中已传到足够的深度而未能使心房及心室除极的传导阻滞现象,称为隐匿性传导。由于这些冲动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微小,不足以在体表心电图上直接显示出来,但可根据对下一次冲动所引起的传导障碍或冲动起源上的变化而得到提示和间接的证实。例如:房性早搏隐匿性房室传导时,因心房冲动虽已传入到房室交接区一定深度,但未能完全通过房室交接区激动心室。因此,心电图上便只有P波而无QRS波。从电生理的角…  相似文献   

11.
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通过抑制复极过程,降低房室传导速度,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和有效不应期而阻滞折返激动的形成,其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和有效不应期的作用呈频率依赖性,因此具有很强的抗颤作用。心房纤颤(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急性发作时常伴有快速的心室率,对器质性心脏疾病患者易引起或加重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AF的治疗和护理尤为重要。现将我院应用胺碘酮治疗57例AF患者的护理措施和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室颤是急性心肌梗死诊治中常见的主要并发症。80%的室颤发生在心肌梗死后6h内,其形成原理认为是折返激动。在缺血的心肌组织中存在传导缓慢的区域,使这部分心肌的心电活动延迟,若这一延迟的心电活动持续时间足够长,便能在正常心肌组织不应期过后,再激动心肌组织,形成折返。室颤是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如何有效预防和抢救此类病人是有效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该病例是我科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反复发生室颤8次,经8次电除颤、冠脉介入治疗抢救成功的个案。  相似文献   

13.
高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0):4855-4856
经食道心房调搏是近年来电生理检查方面的重要进展,具有安全、无创、可靠等优点。将电极插入食道左心房后,测定窦房结的功能、心房心室及起搏系统不应期及一些特殊电生理现象如裂隙现象、房室传导双经路及心动过速类型的揭示,消除心室预激波。现将经食道心房调搏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希氏束进入心室后,在室间隔肌部的上缘分成右束支和左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左前分支和左后分支.束支和分支的末梢部分再反复分支成浦肯野纤维,浦肯野纤维通过浦肌联结与心室肌相连.室上性激动在经以上室内传导系统传导过程中,出现的传导障碍(传导延缓或中断)称为室内传导阻滞,简称室内阻滞,又称房室束支传导阻滞,简称束支阻滞.当一侧束支阻滞时,激动从健侧束支下传并先激动该侧心室.与此同时,激动经室间隔心室肌传至阻滞一侧的心室,这一过程约需0.04 ~0.06秒,由此造成阻滞一侧心室的除极在时间上较正常时向后延迟约0.04~0.06秒.如此,两侧心室除极的不同步及全部心室除极时间的后延,使心电图出现QRS波群时间增宽和形态畸形的改变.在心电图上,根据QRS波群增宽的程度将束支阻滞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两种.然而,所谓完全性束支阻滞并不意味着该束支绝对不能下传,只要两侧束支的传导时间相差超过0.04秒以上,延迟传导一侧的心室就会被对侧传导过来的激动所激动,从而表现出该侧束支完全阻滞的图形.  相似文献   

15.
希氏束在室间隔上方分为两大支 ,细而长的右束支和粗而短的左束支分别支配右室和左室。左束支又分为左前分支、左后分支以及间隔支 ,它们可以分别发生不同程度的传导障碍 ,称为束支阻滞或分支阻滞。1 束支阻滞的分类1.1 根据QRS波群时限是否≥ 0 .12s分为完全性与不完全性束支阻滞 :所谓完全性束支阻滞并不意味着该束支绝对不能下传 ,只要两侧束支的传导时间差超过 4 0ms以上 ,延迟传导一侧的心室就会被对侧传导过来的激动所激动 ,从而表现出完全性束支阻滞的图形改变。1.2 根据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障碍的部位及不同组合分为 :1…  相似文献   

16.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金朝 《临床荟萃》1997,12(5):228-230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出现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新的心律失常称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proarrhythmic)或致心律失常(arrhythmogenic)作用,其发病率约为11%.1 作用机制1.1 加重或发生传导异常,致连续折返激动.已知钠通道阻滞剂具有:①抑制传导足以形成双向阻滞;②轻度抑制传导而不影响折返激动;③在病变、瘢痕心肌中抑  相似文献   

17.
关福臣  朱慎清 《临床荟萃》1996,11(23):1097-1097
1 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的机制 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的发生率为11.5~39%,其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了,但主要是由于激动折返所引起的。如心房激动经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传到心室,然后经附加旁路纤维使激动折返到心房,正值后者处于易损期则可触发心房纤颤,一旦发生心房纤颤后,折返便停止,心房激动便只沿附加纤维下传到心室,很少数是只沿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下传。究竟沿哪一条途径到心室,要取决于不应期的长短。激动多沿不应期短的一条途径下传。当激动是沿附加纤维下传时,则QRS波有预激波,QRS波增宽,同时P波消失。所以,从心电图上常误认为心房纤颤伴束支传导阻滞。这是最常见的情况。反之,如激动只沿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下传,则QRS波形正常,无预激波,无P波。预激综合征并发的心房纤颤常是阵发性的,很少是持久性的,心率快,多为140~240次/分。如处理得当可迅速缓解,预后良好。但也有突然死于心室纤颤者。  相似文献   

18.
陈泗林 《新医学》1999,30(6):355-356
1病因房室传导阻滞病因包括原发传导束病变即列夫(Lev)病和勒内格尔(Lenegre)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脏炎症如心肌炎和莱姆(Lyme)病、心肌病、先天性传导阻滞、外伤如手术或办入治疗损伤,其它如药物、电解质及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2诊断原则2.1房室传导胆滞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及其分支任一部位的不应期延长使得心房至心室激动传导延缓或部分、全部不能下传心室称房宣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应包括阻滞严重程度及阻滞部位西方面。临床上,房室传导阻滞分以下三度。2.1.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度AVB)居室传导时间延长,但…  相似文献   

19.
临床心电图生理检查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时,高位右房(HRA)为其常规刺激部位.但有研究发现刺激心房内不同的部位,房室传导时间、心房和房室结的不应期等有显著性差异,房室结双径路和裂隙现象的检出率也不同[1~3],说明心房内刺激的部位对临床心电生理检查的结果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心脏传导阻滞是临床常见的小儿心律失常 ,心脏任一部位不应期病理性延长 ,使激动传导延迟或中断称为心脏传导阻滞。根据心脏阻滞的部位可分为 :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 ,以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最多见。按阻滞的程度可分为三度 ,一、二度心脏传导阻滞又称不完全性传导阻滞 ,三度心脏传导阻滞称为完全性传导阻滞 ,以前二者多见。心脏传导阻滞可分为暂时性、间歇性或永久性。发生心脏传导阻滞的原因有器质性心脏病 (感染性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 ) ,电解质紊乱及药物影响 (以低钾、高钾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