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副溶血性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绘制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DNA指纹图谱,分析各菌株间的同源性关系。方法 55株食物中毒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经限制性内切酶NotI酶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获得电泳图谱,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实验得到55株副溶血性弧菌的DNA指纹图谱,可大致分为30种PFGE图谱。聚类分析显示,在大约90%的相似性水平上,有38株菌的PFGE图谱属于同一个克隆群,为2007-2008年引起闵行区食物中毒的优势流行菌型。结论闵行地区存在遗传谱系密切相关的副溶血性弧菌流行克隆。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是分析副溶血性弧菌同源性的有效方法 ,有助于追溯传染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14年大连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PFGE分子分型,为建立大连市副溶血性弧菌DNA指纹图谱基因库提供基础。方法对2014年大连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分离的37株副溶血性弧菌,用限制性内切酶Sfi I酶切,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利用Bio Numerics6.6软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37株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经Sfi I酶切、PFGE,DNA条带得到有效分离,在20~700 kb产生12~20个条带,共得到21个PFGE型(PT)。经Bio Numerics6.6软件分析分为6个群(A-F群),各群间相似系数为63.6%~82.8%,其中E群为优势群(占70.3%)。结论 PFGE能发现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且2014年大连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3.
PFGE分子分型法在副溶血弧菌腹泻散发病人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腹泻门诊病人的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对缺乏聚集性信息的病例开展实验室监测。方法:对2010年7月27日至29日分离到的40株副溶血弧菌进行PFGE分子分型,利用BioNu-merics分析软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40株副溶血弧菌PFGE指纹图谱可分为16个PFGE型(P1-P16),其中有6个型别分别有多株菌株处于同一聚类(P1、P2、P3、P8、P10、P13),结果显示在不同的腹泻监测点该时段可能存在多起聚集性病例。结论:应用PFGE分子分型,通过实验室监测可提示可能出现聚集性病例或暴发,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可分析和确诊聚集性病例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4.
副溶血性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研究在河北省建立副溶血性弧菌DNA指纹图谱基因库,以便将来对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DNA图谱进行即时比较,确定同源性,进而确定食源性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范围等,为从根本上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技术基础。方法对从各类水产品中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NotⅠ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65株副溶血性弧菌经PFGE方法分型共跑出64个DNA指纹图谱,按照各图谱在聚类图所成的自然类别及亲缘关系的远近,将64个图谱分为11个大的聚类群。并且各群间相似性系数〈56.6%。提示各菌株间亲缘关系较远,同源污染的可能性较小。结论PFGE分型结果与菌株的水产品种类、采样时间、地点都没有任何相关,说明当时当地以及在水产品种类上都不存在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限制性内切酶NotⅠ,对一起广州市某餐厅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中30株副溶血弧菌进行PFGE分子分型,用BioNumerics Version4.0软件(复选Dice相关系数和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分离的30株副溶血弧菌特异性toxR基因均为阳性,毒力基因tdh阳性,而trh阴性。30株副溶血弧菌PFGE型别相同。结论PFGE分型可揭示人、食品和公用具分离的副溶血弧菌菌株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为疫情溯源提供分子流行病学证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副溶血性弧菌菌株之间的相关性,提供食物中毒鉴定的实验室依据。方法:7株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经Not Ⅰ酶切,标准菌株用Xba Ⅰ酶切,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获得电泳图谱。结果:7株副溶血性弧菌被分为一种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图谱,通过分子量分析显示,在100%的相似性水平,7株细菌谱型属于同一个群,且均为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结论:研究发现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重复性高,在食物中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7.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快速准确地分析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和不同菌株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分离的9株副溶血性弧菌和3株产毒大肠埃希菌进行生化分型,并抽取6株副溶血性弧菌和3株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9株副溶血性弧菌的生化相同,血清学分型同是K29型;3株产毒性大肠埃希菌的生化相同,血清学分型同是O20型;其中抽取的6株副溶血性弧菌的DNA指纹图谱相同,3株产毒性大肠埃希菌DNA指纹图谱相同,提示了不同菌株之间有密切相关性。结论:这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K29型和产毒性大肠埃希菌020型引起的混合型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深圳地区2007年和2008年腹泻病副溶血弧菌感染状况和临床分离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4个哨点监测医院每月至少对80份腹泻病例的粪便样本进行致病菌分离培养.对所分离的361株副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型分型和两个主要毒力基因tdh和trh的检测.对2007年8月和2008年9月6个疑似腹泻暴发地点的60株O3:K6型副溶血弧菌分离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 4个哨点临测医院共检测4384份标本,分离出361株副溶血弧菌,361株副溶血弧菌分属于28种不同的血清型,其中O3:K6型占67.90%,其次是O4:K8和O1:KUT血清型,所占比例分别为7.50%和6.10%.深圳地区腹泻病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主要是tdh+trh-菌株,361株菌株中有337株是tdh+trh-菌株,11株为tdh-trh-菌株,13株为tdh+trh+菌株.60株副溶血弧菌分型得到20种图谱类型,分别属于3个克隆群.分离自同一个地点的副溶血弧菌菌株具有相同的PFGE图谱,来自不同年份的菌株仅有部分菌株有相同的PFGE图谱.结论 深圳地区腹泻患者的副溶血弧菌分离菌株主要以O3:K6型为主,大部分菌株携带tdh基因,少数携带trh基因.来自6个地点的副溶血弧菌都具有相同的PFGE图谱,说明该地区存在副溶血弧菌腹泻病的暴发.但2007年和2008年菌株的PFGE图谱又不相同,说明副溶血弧菌的来源存在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一起食物中毒分离的副溶血弧菌分子分型来确定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为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验室细菌分离培养、药敏试验、PFGE分子分型,并运用Bio Numeries软件分析菌株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结果此次食物中毒事件中共检出6株副溶血弧菌;药敏试验表明6株副溶血弧菌结果一致,对头孢唑啉和红霉素耐药性都为100%;经PFGE图谱聚类分析可知此次食物中毒事件主要是因为食用污染了副溶血弧菌的海带引起。结论运用PFGE技术了解细菌之间的亲缘关系,为食物中毒中快速溯源提供依据;我们也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做好对食物中毒相关危害知识的宣传工作,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和PCR技术对辽宁沈阳市2010年7—8月份临床粪便标本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和分子分型分析。方法运用PCR技术检测24株副溶血弧菌的耐热溶血素基因(tdh)、耐热溶血素相关溶血素基因(trh)和不耐热溶血素基因(tl);用PFGE技术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和聚类分析。结果 24株副溶血弧菌均含有tdh和tl基因,表明均为有毒株;PFGE结果显示,24株菌株可分为10种图谱型,其中17株O3:K6被分为4种型别(仅相差1~3条带),表明17株O3:K6在流行病学上密切相关,提示沈阳地区可能存在副溶血弧菌腹泻病的局部暴发或流行。结论沈阳地区流行的食源性副溶血弧菌存在基因型的多样性,但以遗传关系密切的O3:K6型为优势型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从食物中毒患者粪便标本以及可疑食物中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表型和毒力基因的鉴定以及同源性分析。方法参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中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GB/T4789.7—2008),分离鉴定副溶血性弧菌。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做血清分型、耐药性、毒力基因(toxR、trh、tdh、tlh)的测定,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GelElectrophoresis,PFGE)测定菌株的同源性。结果从3份食物标本和5份患者粪便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8株,8株菌分属于不同的血清型。8株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药物敏感性试验一致。8株菌的toxR和tlh均阳性,trh均阴性,tdh为粪便标本均阳性,食物标本均阴性。8株菌共产生6种PFGE带型。结论此次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但分离于粪便标本和分离于可疑食物标本的菌株之间,其PFGE带型比较分散,可能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多种O抗原群混合污染引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筛检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结合常规培养以提高检出率;应用PFGE对32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子分型分析。方法 在常规培养的基础上,应用RT-PCR对96件样品增菌液进行初筛,再用常规培养法确证阳性;用阳性似然比与阴性似然比、符合率与Kappa值做为指标,评价RT-PCR筛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用限制性内切酶 SfiⅠ对32株菌进行PFGE分子分型,用BioNumerics Version 5.01软件对图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96件样品常规培养法检出率24.00%,RT-PCR/常规培养法检出率33.33%。阳性似然比为3.88,阴性似然比为0.06。符合率为80.21%,中、高度一致(Kappa值=0.57);32株菌得到31个PFGE图谱类别,相似性在62.1%~100.0%之间,可分5个聚类群。结论 RT-PCR在检测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有很好的初筛作用,RT-PCR /常规培养法使用价值高;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亲缘关系较远,显示高度多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深圳市2001-2006年分离志贺菌菌株之间的相关性,初步建立志贺菌的脉冲场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子分型监测网络.方法 55株志贺菌基因组DNA经Xba Ⅰ酶切,通过PFGE获得电泳图谱,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55株志贺菌被分为41种PFGE图谱,聚类分析显示32株细菌谱型属于同一个群,其余菌株谱型差异较大.结论 深圳地区存在遗传紧密相关的志贺菌流行克隆,也存在遗传不相关克隆.PFGE分子分型监测网络的建立,有助于细菌性痢疾的主动监测、暴发调查和传染源追踪.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复序列PCR对临床分离株副溶血弧菌进行分型的可行性;从分子水平了解沈阳市流行的副溶血弧菌菌型特征.方法 利用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PCR(PEP-PCR)和肠细菌基因间共有重复序列-PCR(ERIC-PCR)对40株临床分离副溶血弧菌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对扩增的DNA电泳指纹图谱进行分型分析.结果 40株副溶血弧菌呈现不同程度的基因多态性.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PCR分辨力指数可达到0.953,40株菌株分为16个型,优势菌型为G型,占总菌数的20.0%.肠细菌基因间共有重复序列-PCR分辨力指数为0.5;40株菌株可分为4个型,优势菌型为D型,占总菌数的67.5%.结论 重复序列PCR可以用于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子分型研究,其分型敏感程度优于血型分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8年-2010年台州市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毒力基因分布情况及分子分型特征,为建立台州市副溶血性弧菌的DNA指纹图谱数据库提供基础。方法:利用PCR方法对52株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检测主要毒力基因(tdh、trh、tlh、ureC、T3SS-2(vscC2、vcrD2)),并用PFGE分析部分菌株的基因分型特征。结果:在52株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中检出同时携带tdh基因和vscC2基因1株;25株菌被分为25种PFGE图谱,聚类分析显示菌株间呈现明显多态性。结论:台州市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毒力基因携带率低,菌株间基因呈多态性,没有发现优势菌群,提示本地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不存在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6.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分子分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1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原菌进行分子分型及耐药性分析。方法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分子分型,利用药敏卡通过仪器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检测。结果从患者肛拭分离的9株副溶血性弧菌与可疑剩余食物中的菌株PFGE图谱完全一致,相似度为100%。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耐药结果基本一致:均对氨苄西林耐药,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敏感,对头孢一代、头孢二代中度敏感,部分头孢三代中度敏感。结论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本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原菌进行分子分型,为食源性疾病溯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北京市通州区2007-2009年从食品中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进行研究并建立相关资料的数据库。方法对20株食源性VP进行神奈川试验,脲酶试验,血清分型和核糖体核酸(rDNA)指纹图谱分析,并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20株食源性VP的神奈川试验均为阳性,其中有2株脲酶试验为阳性,血清分型显示20株食源性VP分属于14个不同的血清型别,rDNA指纹图谱将20株食源性VP分为16个核糖体型。结论在通州区食品中检出的VP都具有致病性。在不同的年份,既存在着拥有同源关系VP的重复流行,也会有新的分子型别的VP菌株出现。本研究建立了通州区食源性VP的生化性状和分子图谱数据,为今后预防和控制由VP引起的食源性疾患的发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