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罗开涛系浙江省"非遗"项目"施氏针灸"学术继承人,总结施氏温针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在用温针围刺法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方面有一定积累。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体会总结之。1辨治思路施氏认为,举凡一切经络壅滞、气血痹闭等证,不论其气盛、气滞,属虚、属热,皆可温针治疗。温针之温也,犹春日和煦,人人可近。故虚者得之有助,实者得之能散,寒者得以温,热者得以泄。温之得宜,则温针之法可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也。罗氏总结前人经验,指  相似文献   

2.
辨证留针的临床应用--针刺治疗风寒湿痹118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疗病诊疾,重在辨证论治。针灸治病,则须遵循“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篇》)的基本准则。一般来说,针刺治疗各种热性疾病,如发热、关节红肿疼痛、痈疡疔肿等病证,宜采用快速浅刺法;而对于寒性疾患,如风寒湿痹、虚寒性腹痛、风寒头痛、肢体清冷等病证,则宜采用深刺留针法。此即《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谓的“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之意。本文通过针刺治疗1186例风寒湿痹病人的临床疗效观察,证明辨证留针是颇有其临床实用价值的,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  相似文献   

3.
正温针灸,即针刺与艾灸相结合,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各类疾病,又名针上加灸、针柄灸、传热灸、烧针尾等。其具体操作方法: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给予适当手法,留针时将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1~2cm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直至燃尽,除去灰烬,将针取出。艾绒或艾条燃烧的热力可透过针身传入体内,从而发挥针与灸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现将近年来温针灸临床运用概况综述如下。1痹证1. 1膝骨关节炎膝骨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的范畴。《黄帝内经》最早提出骨痹之病名,《素问·气血论》载:"积  相似文献   

4.
正温针灸,又名烧针灸、针柄灸,是指将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得气后,把艾炷或艾段固定于针柄上点燃,使艾灸产生的热力通过针体传导至穴位深部,以发挥针刺与艾灸的双重作用。笔者临床应用温针灸疗法时,发现其存在以下不足:(1)温针灸广泛适用于寒凝经脉和气血痹阻导致的各种寒证(实寒证、虚寒证)和痛证,但阴气偏盛及久病、虚病者,其气沉滞、  相似文献   

5.
“烧山火”与“透天凉”两法,在临床上有分别温寒和清热的作用,前者能使患者产生热感,后者可以产生凉感。兹将临床运用的粗浅体会介绍如下:手法的沿革与操作方法针刺能产生寒、热的作用,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针解篇》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虛乃寒也。”又说:“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内经》中虽没有“烧山火”与  相似文献   

6.
留针 ,即进针后根据症情需要将针留置于穴位内一段时间 ,以加强针感起持续刺激的作用 ,另外还有催气候气之功能 ,古人为了留针候气 ,长时间留针则有静以久留 ;为了气至 ,如待贵宾 ,不知日暮。  留针于否和留针时间长短 ,一直困惑于临床 ,溯本求源 ,笔者探究《内经》理论 ,略作阐述。1 因病而异  留针时间长短 ,主要取决于疾病的性质 ,热病 ,阳症留针时间宜短或针刺得气后行手法完毕即可出针 ,阴病 ,寒症则留针时间宜长。《灵枢》终始篇 :“刺热厥者 ,留针反为寒 ,刺寒厥者 ,留针反为热。”《内经》强调 :“热者疾之” ;“寒者留之” ,…  相似文献   

7.
留针术,出于《内经》。在《灵枢》的81篇中竟有29篇论及留针问题。留针,即进针后将针留置于穴内一段时间后出针;留针过程可行针,可间歇行针,也可不行针。留针的意义在于候气,或调气。最终目的是维持阴阳平衡,使虚者实而实者虚;或补益扶正,培补阳气,以利驱邪;或协助补泻,祛邪扶正。“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贵宾,不知日暮”(《素问》):“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灵枢》):“久瘤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而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腰痛""痹证"等范畴。该病以经脉痹阻、腰府失养为病机关键,外因责之于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内因归咎于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病理性质有虚实之不同,但以本虚标实为多。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从中药内服、正骨手法配合中药外敷和针刺治疗进行阐述。内服的中药分别以温阳散寒除湿法、滋肾养肝通络法、补肾温督通脉法、益气活血通经法、清热祛湿利腰法组方。针刺治疗根据所依据的经络腧穴理论分为透达阳气法、调神通督法、刺经筋法、腹背阴阳配穴法等,根据针刺方法的不同分为毫针刺法、电针、头皮针、平衡针等。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的针灸疗法,是针刺和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合称,是通过诊断、辨证、选穴、施术而完成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所谓“施术”,就是在选定的穴位上运用针刺、艾灸等手法;在运用手法时,又必须根据病症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诚如《灵枢·经脉》指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1针刺补泻的作用和意义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1]。针刺补法在于顺其气,或将气向内推送,使正气有所补益[2],从而起到“补虚”的作用;针刺泻法在于逆其气…  相似文献   

10.
张闻东教授认为难治性面瘫的病机为气血亏虚,痰瘀阻络,即正气亏虚,余邪未尽,病性属虚实夹杂。治疗当扶正祛邪,以温通为法,即扶助正气以驱邪外出,温壮阳气以通络活血。火针治疗重在“温通”,以针纳火,集中了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优势,通过对针体加热,引热入体,可取温壮阳气、通经活络之效,同时通过灼刺人体腧穴而启经脉之外门,行气开闭,予邪以去路。无邪则温补,有邪则胜邪,使面部筋脉、肌肉得以濡养而功能复用。  相似文献   

11.
针下热感是指针刺入一定穴位得气后,通过行针产生热感以治疗虚、寒病证的一种手法。针刺产生热感在古典医籍中早有记载,如《灵枢·终始》篇曰:“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素问·针解篇》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金代《针经指南》始称“热补”法,明代《金针赋》演变为“烧山火”针法,《针灸大成》又进一步提出“进火法”。无论是烧山火或进火法,都是古人描述针下热感的一种夸张笔法,据临床观察,实际上是针刺通过一定的操作手法,使病人在针刺的局部、循经甚至全身出  相似文献   

12.
梁健忠 《河北中医》2001,23(9):684-685
祖国医学认为 :痹证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 ,风、寒、湿三气乘虚杂至而起。一般地说 ,在初起 ,或急性发作期多偏于邪实 ;病程久 ,证候呈慢性迁延者 ,多偏于正虚。偏于邪实者 ,即风寒湿痹和热痹 ;偏于正虚者 ,又称久痹 ,则属于虚痹。这两类不同的痹证 ,无论在其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等方面 ,都是不同的。兹略谈虚痹的证治如下。1 虚痹的病因病机《内经·痹论》对痹证有专篇论述 ,在谈到风、寒、湿三痹之后 ,又有筋、骨、脉、肌、皮痹的病名 ,指出 :“痹在于骨则重大 ,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在于筋则屈不伸 ,在于肉则不仁 ,在于皮则寒。”[1] 又云 …  相似文献   

13.
钮雪松  王凡 《中国针灸》2012,32(11):1041-1046
金针大师王乐亭先生在针刺理论上认为辨证立法要求准确,取穴、进针、针刺方向要一丝不苟,得气后补泻要分明,行针时间合理、起针方法得当,针灸各尽所能,是为“约法五章”;他主张取穴要“勿失其经,也勿失其穴”“针之务必得气”;他认为气血阴阳俱虚者,可应用背俞穴之中的五脏俞加膈俞调理.在腧穴理论上,他坚持悬钟穴的正确位置,对华佗夹脊穴位置做了调整,确立新犊鼻穴的位置;将腧穴功能分为气、血、寒、热、虚、实、风、湿门,便于应用.他善于创新,总结了41个针灸配方;对学生严格要求,言传身教,一丝不苟,使学生受益良多,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寒热刺法的形成与演变100700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黄龙祥在《内经》中,寒热刺法寓于补泻刺法之中。所谓“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  相似文献   

15.
治疗方法: 1、风寒湿痹型:①灸关元、气海、神阙。②针刺病变关节周围腧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配合温针灸。③在患处拔火罐。留罐15~20分钟。 2、风热湿痹型:①针刺大椎、身柱、曲池。中强刺激泻法,不留针。②针刺病变关节周围腧穴,静止留针20分钟。出针时摇大针孔,令其出血。③用皮肤针重叩患处,然后拔火罐,至出血水。 3、痰瘀痹阻型:①针刺膈俞、脾俞、血海。用泻法,不留针。②针刺关节局部腧  相似文献   

16.
产后身痛系产后气血亏虚,外邪乘虚而入,邪瘀互结,流滞筋脉,痹阻气血,证属本虚标实;治疗大法为扶正祛邪。产褥早期以补益气血为主,后期以扶正通络为主,有中药辨证分型(气血亏虚、肝肾亏虚、血虚寒凝、瘀血内停、痰湿阻络、情志不遂)汤剂治疗,针灸(针刺、温针、员利针、穴位注射、艾灸、铺灸)、热敷、熏蒸等,并有内外结合、多法并用综合治疗。不足之处如辨证分型随意性较大,诊疗标准缺少统一性等。  相似文献   

17.
一、补泻涵义与补泻手法《素问·调经论》说:“百病之生,皆有虚实。”又指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说明祖国医学的补泻概念,是根据病症的虚实提出来的。而虚实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分类方法,补泻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针灸的补泻亦是从虚实立论。因此,《内经》提出了“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以及“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等针灸治疗法则。古今针灸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针刺补泻手法,如徐疾、迎随、捻转、提插呼吸、开阖、九六等,并进而发展成“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手法。此外,还有弹、弩、盘、摇、飞、括等辅助手法。近人执简驭繁,将  相似文献   

18.
古人强调"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针刺调气在针刺过程中至关重要。调气不仅限于行针阶段,而是贯穿整个针刺过程,并在针刺每个环节有着不同含义及操作方式。进针阶段调气重在以押手调气;行针阶段调气重在辨经气往来的阶段;留针阶段调气重在"自调";出针阶段调气重在出针时的辨气。故本文从针刺的进、行、留、出4个环节详述"调气"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是前人在《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则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基础上,经过不断整理和发展,将针刺的徐疾、提插、捻转、九六、开合、呼吸等单式补泻手法综合在一起,而组成的一种“热补”、“凉泻”针刺手法。其文献记载,始见于明代徐凤所著《针灸大全·金针赋》。赋曰:“一日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二日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此后,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  相似文献   

20.
关于针灸治疗原则 ,《灵枢经·经脉》篇谓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对此 ,后世针灸医籍大多解释为 :凡是实证 ,宜用泻法 ,虚证当用补法 ,热证应疾刺 ,寒证久留针 ,阳气不足而脉陷下者 ,灸法最宜 ,不盛不虚的病证 ,取本经腧穴以治之。笔者通过复习有关文献 ,发现此种解释有悖于该文原意 ,故略陈管见 ,以就正于同道。1 “盛、虚”指脉象《灵枢经·经脉》篇在记述每条经脉的循行与病候后 ,均指出“为此诸病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