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和探讨内镜色素染色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28例食管癌可疑患者局部喷洒染剂后,观察着色情况并取材.结果 食管黏膜复方碘液染色28例,有不着色区或明显淡染区者24例,病理示单纯增生和炎症5例,不典型增生6例,Barrett食管2例,食管癌11例,原位癌1例.结论 内镜色素染色有助于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有助于内镜下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简单、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2.
色素内镜在食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色素内镜对食管疾病的诊断价值,对87例食管疾病患者在普通内镜检查之后进行了色素内镜检查。结果表明,普通内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0%,色素内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5%,色素内镜正确诊断率为100%。进一步证实色素内镜能使病变区明显化,从而可发现普通内镜下不易发现的病变、明确病变的性质、类型及范围,从而提高了正确诊断率及活俭成功率。同时对手术切除范围的确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癌和贲门癌的临床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自1996年3月至1997年8月,应用超声内镜检查33例食管癌和28例贲门癌,了解癌肿的影像特征,浸润深度及癌旁淋巴结情况。结果超声内镜显示肿瘤影像特征为不规则的低回声肿块伴部分或全部管壁结构的破坏;对肿瘤浸润深度诊断总符合率:食管癌为81.8%,贲门癌为75%:对癌旁淋巴结的发现率:食管癌为88.9%,贲门癌为92%:超声内镜发现癌旁肿大淋巴结癌转移率:食管癌为75%,贲门癌为91.39%。结论超声内镜对食管癌、贲门癌术前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方式的确定和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超声内镜对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可能性的术前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癌和贲门癌的临床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1996年3月至1997年8月,应用超声内镜检查33例食管癌和28例贲门癌,了解癌肿的影像特征,浸润深度及癌旁淋巴结情况。结果 超声内镜显示肿瘤影像特征为不规则的低回声肿块伴部分或全部管壁结构的破坏;对肿瘤浸润深度诊断总符合率:食管癌为81.8%,贲门癌为75%;对癌旁淋巴结的发现率:食管癌为88.9%,贲门癌为92%;超声内镜发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美蓝/靛胭脂染色对胃肠粘膜病变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以0.5%美蓝与0.2%靛胭脂溶液,经内镜直视下在病灶处喷洒染色。结果 152例中胃部病变116例,其中萎缩性胃炎43例,浅表性胃炎19例,胃溃疡25例,炎性增生性病变19例,溃疡型癌症l0例,早期胃癌6例;30例结肠病变中炎性增生性息肉10例,管状腺瘤6例,溃疡4例,肠炎8例,癌疑2例。结论 该方法简便易行,染色后可使病变更加清楚,有助于正确活检,提高活检阳性率。对识别早期癌尤其微小癌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翁晓宇  王亚雷  梅俏  张磊  宋育林  陈熙  冯慧 《安徽医学》2015,36(12):1475-1477
目的研究超声内镜(EUS)检查对于食管癌术前 T、N 分期的价值。方法选取229例术前经 EUS 检查的食管癌患者,将 EUS 检查 T、N 分期与病理 T、N 分期进行对比。结果 EUS 对于食管癌 T、N 分期总准确率分别为59.83%(137/229)和60.26%(138/229);对于 T1、T2、T3、T4期食管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21.88%(7/32)、39.22%(20/51)、78.57%(110/140)、0.00%(0/6);对于 T3期肿瘤术前分期准确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理分期。结论 EUS 对于食管癌 T、N 分期具有参考价值,但对于早期食管癌效果不满意。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内镜下碘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可行性,对90例可疑食管黏膜病变患者行内镜下碘染色,并对黏膜不染色区活检。90例患者中72例为不规则片状不染色像,其中早期食管癌2例,不同程度的非典型增生27例,慢性食管炎43例。提示: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和探讨内镜下色素染色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门诊及住院食管癌高危患者159例,对所有食管症状的患者用2%复方碘液染色并取材.结果 共发现早期癌变病例9例,染色前后内镜发现早期癌灶的病例数分别是3例(1.88%)和6例(3.77%),染色前、后发现食管黏膜存在中-重度异型增生的患者数分别为4例(2.52%)和14例(8.8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内镜色素染色有助于早期食管癌及食管其他病变的诊断,增强了内镜下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晚期食管癌内镜下综合治疗的价值。方法通过对68例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内镜下综合治疗组与单纯支架置入组生存时间、生活质量、并发症情况。结果单纯支架置入组与综合治疗组相比,治疗后的吞咽功能分级、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2/32和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人生存时间的比较经秩和检验(282±41)d和(346±53)d(P=0.072),生存时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呈现了较强的延长趋势。结论内镜下综合治疗晚期食管恶性肿瘤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率,并适度延长了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食管癌手术后复发的因素及肿瘤周围应切除的范围。方法 对103例T3胸段食管癌行常规根治性手术切除后,将肿瘤所在部位的癌床组织再行进一步切除,切除的瘤床组织做标记后送病理检查。结果 切除的瘤床组织中病理检查发现有癌残留者共5例,占全部病例的4.85%(5/103)。结论 T3胸段食管癌行常规根治性手术切除后,仍有少数病人存在瘤床癌残留,而成为术后复发的原因。因此,除适当扩大手术范围外,术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重染色内镜在消化道早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在丰台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胃肠镜检查的患者1 880例,分为观察组(406例)和对照组(1 474例),其中观察组进行内镜下醋酸-卢戈碘液、醋酸-美兰的双重染色,并行病理检查;对照组采取经验性活检取材病理检查,观察两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中,食管黏膜染色213例,总检出率为15.5%,早癌4例,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食管早癌检出率为8.0%;对照组588例,总检出率3.1%,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食管早癌检出率为1.2%,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胃黏膜染色109例,总检出率66.1%,早癌7例,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检出率为24.8%,对照组548例,总检出率8.6%,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检出率为1.6%,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肠黏膜染色84例,总检出率79.8%,早癌1例,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结直肠早癌检出率为10.7%,对照组338例,总检出率19.8%,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结直肠早癌检出率为0.6%,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镜下醋酸-卢戈碘液、醋酸-美兰的双重染色法可提高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胃镜是诊断胃癌最有效的手段,但大多早期胃癌通过普通内镜易被漏诊、误诊,故如何提高胃癌的早期发现率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自色素内镜得到应用后,内镜染色技术不断发展,色素放大内镜、荧光内镜以及内镜窄带显像术等弥补了普通内镜的不足,早期胃癌的诊断取得了较大进步。该文就内镜染色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81-83
目的对诊断和治疗消化道早癌过程中应用消化内镜技术的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接受消化道早癌诊断和治疗的患者290例,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145例。给予常规组患者外科剖腹手术,给予研究组患者消化内镜技术。对两组患者全部实施内镜窄带成像(NBI)检查和常规内镜检查,并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评分进行对比。除此之外,对两组患者使用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NBI内镜技术较于常规内镜检查,在胃小凹分型影像、形态影像和毛细血管影像等评分方面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以及并发症情况,研究组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和治疗消化道早癌的过程中,通过对消化道内镜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将住院和手术时间缩短,而且还可以使患者的痛苦得到缓解,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日后的临床治疗中大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4):112-114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价值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9月于我院内镜中心行内镜检查发现有结肠肿瘤样病变的患者67例入组,对入组患者的86枚肿瘤样病变行NBI+染色放大内镜观察腺管及血管分布情况,记录诊断结果;同时行活组织病理检查,比较NBI+染色放大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分析两组数据的一致性。结果 NBI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大肠癌的灵敏度、特异度、检出正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4%、90.32%、92.54%、91.89%和93.33%,两种诊断结果Kappa值为0.850。结论采用NBI联合染色放大内镜诊断结肠肿瘤样病变与活组织学病理检查诊断结果具有一致性,对早期大肠癌病变的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胶囊内镜与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比较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对疑诊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按检查方式将疑诊小肠病变患者分为两组,即胶囊内镜检查组,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组,分析统计各组病变检出情况,计算检出率,阳性率。同时分析部分病例进行胶囊内镜结合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病变一致率。结果胶囊内镜组检出率89.1%(49/55),阳性率60%(33/55);双气囊内镜组检出率76.9%(103/134),阳性率69.4%(93/1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进行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9例患者中,发现胶囊内镜假阴性率为11.1%(1/9),胶囊内镜阳性结果经小肠镜证实率为62.5%(5/8)。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穿孔、过敏、胶囊滞留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均有较高的检出率与阳性率,在本试验中无明显差异。两种方法的结合可提高小肠病变的检出,在临床实践中,可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联合富士能电子分光内镜技术(FICE)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消化内镜检查患者109例,共116处病灶,用放大内镜联合FICE技术及染色放大内镜观察胃黏膜腺管开口和微血管形态,将其分为6型(Ⅰ~Ⅲ型为胃黏膜腺管结构清晰,微血管形态分别为规则清晰、不规则、模糊不清;Ⅳ~Ⅵ型为胃黏膜腺管结构不规则模糊,微血管形态分别为规则清晰、不规则、模糊不清),并行活检组织学病理检查,将分型结合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FICE放大内镜对腺管开口分型的诊断优于常规放大内镜(P< 0.01);FICE放大内镜与染色放大内镜图像相比,能更清晰显示胃黏膜微细血管形态结构(P< 0.01),两者在显示腺管开口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胃黏膜腺管开口规则清楚的病灶中(Ⅰ~Ⅲ型)均未发现癌变,仅有1例高级别内瘤变;高级别内瘤变及癌变均集中于胃黏膜腺管开口不规则模糊病灶中(Ⅳ~Ⅵ型).结论: 利用放大内镜联合FICE技术观察胃黏膜细微结构,能更加精确地引导活检,提高胃癌内镜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国产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总结分析24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胶囊内镜检查资料。结果共检出病变20例,包括小肠肿瘤5例(间质瘤2例,小肠癌2例,淋巴瘤1例),血管畸形3例,新鲜出血3例,小肠多发及孤立溃疡3例,小肠钩虫病2例,小肠糜烂2例,Meckel憩室1例,结肠息肉1例。结论国产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率可达83.3%,且安全易为患者接受,可作为该类疾病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参考Krouse分期法对43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进行分期,根据分期行单纯鼻内镜手术、鼻内镜联合柯-陆进路手术、鼻侧切开术.术后规范随访6~42个月,比较复发率.结果:临床分期相同的患者3种术式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复发率9.3%(4/43)....  相似文献   

19.
报告了我院1974年1月至1991年3月经内窥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8例早期胃癌中,63例内窥镜随访的结果.随访年限最长为17年,平均8.7年,死亡8例,发现多发性原发癌(MPC)4例。本组5年生存率93.7%,10年生存率92.1%。认为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因素是肿瘤复发,且与手术时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粘膜下浸润深度成正比。本组 MPC 发生率为6.3%,作者指出在胃癌术后随访中,要提高对 MPC 的警惕性和足够的认识,以免造成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