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6例胃类癌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6例胃类癌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1*汪露祥2*袁松3陈向红*安徽医科大学附院病理科进修医师作者单位1黄山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屯溪2450002西藏林芝地区医院病理科8600003安徽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合肥230032胃类癌较少见,约占胃肿瘤的0.3%,... 相似文献
2.
马蹄肾合并肾类癌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4 3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腰部疼痛 2个月余 ,为持续性 ,无放射 ,亦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或排尿困难。1个月后出现右下肢运动障碍。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示“左额脑膜瘤” ,并行“左额叶肿瘤切除术” ,术后病理诊断为“转移性腺癌”。行全身检查发现“马蹄肾并右肾内占位”。为进一步治疗于 2 0 0 0年 7月 2 5日入我院。体检 :BP 12 8/ 83mmHg,心肺正常。CT检查示双肾皮质相连 ,肾盂指向前腹壁 ,右肾增大约为 9cm× 8cm ,呈囊性 ,其内见钙化及附壁结节。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同位素扫描示左肾无功能 ,右肾占位 ,功能… 相似文献
3.
曲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12)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PRCC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进行随访。结果男性2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5.8岁(22~82岁)。肿瘤平均直径5.2 cm(1.7~11.5 cm)。17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2例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11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病理分期:pT1aN0M0者10例,pT1bN0M0者8例, pT2aN0M0者9例, pT2bN0M0者1例, pT3bN0M0者1例, pT2aN1M0者1例;Fuhrman分级:Ⅰ级7例,Ⅱ级12例,Ⅲ级9例,Ⅳ级2例。免疫表型:26例弥漫性表达CK7,21例表达P504s,19例表达vimentin。30例PRCC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72个月,5例因病变转移死亡;1例肺转移,行靶向治疗,存活至今;其余24例均无瘤生存。结论 PRCC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少见肾癌类型,主要通过病理检查进行诊断,治疗首选手术切除,Ⅰ型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多房囊性肾细胞癌( mu1ti1ocu1ar cystic rena1 ce11 carcinoma,MC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MCRCC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8例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26~68岁(平均55.6岁)。影像学检查均示多囊性占位,边界清楚。眼观:肿瘤切面见大小不等的多房囊腔,内含浆液性或血性液体。镜检:肿瘤囊内壁被覆单层透明细胞、复层上皮或上皮缺如,囊内成分大部分流失,纤维性囊壁或囊腔间隔中见灶状透明细胞,呈Ⅰ级细胞核,其为形态学诊断线索。免疫表型:透明细胞CD10、vimentin、EMA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低。18例患者平均随访43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预后良好。结论 MCRCC是一种罕见的肾细胞癌组织学亚型,预后良好,需与肾透明细胞癌囊性变及良性肾囊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卵巢甲状腺肿类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卵巢甲状腺肿类癌的病理学特点和生物学行为。方法 对4例卵巢甲状腺肿类癌作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观察,并随访。结果 3例为瘤壁结节型,1例为混合型。组织学上2例以梁状结构为主,2例梁状结构中混有巢状结构。免疫表型4例Syn和CgA均阳性,2例NSE、降钙素阳性,1例生长抑素阳性,TG滤泡区阳性,而类癌区阴性。结论 卵巢甲状腺肿类癌是一种伴有甲状腺滤泡分化的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癌。 相似文献
7.
肾肉瘤样癌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肾肉瘤样癌形态特征。方法:5例肾肉瘤样癌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以肉瘤样成分为主3例,血管外皮瘤样为主1例及破骨细胞瘤样巨细胞瘤1例,5例肉瘤样成分角蛋白阳性,4例波形蛋白阳性。结论:肾肉瘤样癌的形态特征为癌细胞具有双重分化,具有向间叶性肿瘤转分化的过渡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房囊性肾细胞癌( 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M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复习32例MCRCC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结合随访资料评价其预后。结果32例中13例位于左肾,18例位于右肾,1例双肾;肿瘤平均最大径4.6 cm(1.0~8.0 cm);男女比为2.2:1。11例行根治性肾全切术,2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肿瘤均为多房囊性,缺少实体成分,囊壁内衬单层(偶为多层或小乳头状)胞质透明或淡粉染、Fuhrman核1级的瘤细胞,腔面富于薄壁血管。瘤细胞表达CK(32/32)、CK7(25/32)、EMA(32/32)、CD10(23/32)、vimentin(20/32),均不表达CD68。术后随访5~140个月,均未见复发和转移,无肿瘤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MCRCC的瘤细胞核级低、无实性瘤巢;囊壁腔面衬覆胞质透亮或淡粉染细胞伴丰富薄壁血管是诊断线索,免疫表型有助于诊断,患者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31例肾AML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做免疫组化检测,其中4例做电镜观察。结果:31例肾AML按其组织形态可分为典型型(67.7%)、非典型型(6.5%)、平滑肌瘤样型(9.7%)、脂肪瘤样型(9.7%)、炎症型(6.5%)5型。免疫表型:肿瘤细胞特征性表达HMB45、Melan-A、gp-100、HHF35、SMA、CD68。其中1例电镜下肿细胞内可见黑色素小体。结论:肾AML的组织形态多样,特征性免疫级化标记为诊断提供依据。掌握形态特征及其鉴别诊断要点有助于临床的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collecing duct carcinoma,CD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CDC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位于肾髓质内,镜下为管状、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呈靴钉样,伴间质纤维化及炎症细胞反应,肿瘤旁集合管上皮细胞可见异型增生;免疫表型示肿瘤细胞CKpan、CKL、CKH及CK7均(+),vimentin部分(+)(2/4),CK20、CD10、RCC均(-)。结论 CD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肾上皮性肿瘤,临床罕见,易误诊,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直肠类癌2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例直肠类癌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复习,应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随访。结果20例均为典型类癌,组织构型上可分为实性小巢状或岛状、梁状、腺管状、混合性等四种。免疫表型20例Syn均阳性,14例CgA阳性,20例CEA均阴性。本组病变均位于距肛门10 cm以内,20例共22个病灶,直径≤1 cm者13个,均位于黏膜固有层;1.1-2 cm者7个,其中4个侵犯黏膜下层,3个侵犯浅肌层;2个〉2 cm者均侵犯深肌层;肿瘤≤2 cm者的K i-67阳性表达率均〈5%或阴性。17例获随访者均存活。结论直肠类癌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一般不侵犯肌层,也很少转移,大多数病例可以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获得治愈。免疫组化Syn染色可作为直肠类癌的首选内分泌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囊性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昌水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6,22(1):115-117
囊性肾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肾癌。我们报道3例囊性肾细胞癌,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复习有关文献。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收集鄞州人民医院1998年1月~2003年5月确诊的3例囊性肾细胞癌,其中1例快速冷冻时曾误诊为脉管性错构瘤。3例均为男性,年龄45~62岁,例1有上腹隐痛伴右腰部酸胀不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均为男性,平均发病年龄49岁(范围36~71岁),且均发生于腮腺(4/4)。肿瘤最大径3~4 cm。镜下组织形态类似于高级别乳腺导管癌,肿瘤呈实性、管状排列,可见导管扩张及粉刺样坏死,瘤细胞较大,细胞核大,异型性明显,胞质丰富,嗜酸性。免疫表型:CK(AE1/AE3)、EMA、S-100、GCDFP-15、AR、Ki-67均阳性,SMA、CEA、p63、CD56、CGA、Calponin、PR均阴性,1例ER为1+,按乳腺癌HER-2判读标准,2例HER-2为2+,2例为0~1+。随访2例患者(2/4)于2年内发生转移。结论涎腺导管癌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恶性肿瘤,预后较差,与乳腺导管癌形态相似。 相似文献
14.
肺类癌型微小瘤的临床病理及其形态发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描述肺类癌型微小瘤的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探讨其发生的形态学基础。方法 对3例支气管扩张症(支扩)伴发微小瘤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另11例支扩和2例正常肺作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法检测其特异性标志物和标记气道上皮内神经内分泌细胞(NECs)。结果肺类癌型微小瘤多为散发多灶性镜下结节,呈簇状、巢状或索团状,分布于支扩受损的支气管壁旁、细小支气管周围和瘢痕化的组织中;由短梭形或小圆形细胞构成,核呈圆形、椭圆或长椭圆形,染色深;胞质弱嗜酸性;细胞嗜银性强;强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素、降钙素、胃泌素等神经内分泌性标志物,小灶性表达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5-羟色胺(5-HT),弱表达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S-100。微小瘤旁气道黏膜上皮NECs明显增生,比不伴微小瘤的支扩肺和正常肺气道黏膜上皮内NECs计数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肺微小瘤具有周围型典型性类癌的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可能是典型性类癌发生的早期阶段。它的发生可能与肺慢性损伤导致慢性缺氧刺激NECs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PR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其中21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结果770例肾上皮性肿瘤中32例为PRCC(4.2%)。镜下见PRCC主要由多少不等的乳头状和管状结构组成,被覆单层立方或多层柱状肿瘤细胞,乳头轴心及间质内可见泡沫细胞、砂砾体沉积,部分肿瘤细胞胞质内可见含铁血黄素。Ⅰ型18例,细胞呈立方形,胞质少,嗜碱性,淡染,Fuhrman分级低级别16例;Ⅱ型14例,细胞呈高柱状,胞质丰富,嗜酸性,Fuhrman分级高级别12例。Ⅰ型和Ⅱ型PRCC不同程度地表达vimentin、EMA、CK(AE1/AE3)、CK7、CD10和AMACR,均不表达CK(34βE12)和TFE-3。31例患者获得随访,1例术后肝、肺转移,4个月后死亡,3例术后1年分别出现骨、肺、肝等处转移,2年后死亡;死亡患者中Ⅱ型3例、Ⅰ型1例。其余27例均无瘤生存。高核分级、血管内癌栓、淋巴结转移、高临床分期提示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PRCC国内少见,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特征,Ⅱ型PRCC较Ⅰ型患者预后差。 PRCC细胞核分级高、出现肉瘤样成分或有透明细胞癌结构可能提示肿瘤具有侵袭性,预后不良。诊断时需结合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eosinophilic solid and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ESC 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例ESC RCC中不同抗体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学形态、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ESC RCC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66岁。镜下肿瘤组织主要由胞质红染的嗜酸性细胞构成,实性区腺管状排列,其内可见微囊和巨囊性区域,可见胞质内嗜碱性或嗜酸性粗细不等的颗粒状彩斑。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PAX8和CK20,可出现Melan-A和Cathepsin K的表达,不表达CK7、CD117。2例获得随访,生存时间2~26个月。结论ESC RCC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学形态较为典型,免疫组化检测可明确诊断,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5例PRCC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按WHO(2004)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器官肿瘤中的标准进行诊断。结果 5例患者平均53岁,临床无症状或患侧腰痛、无痛血尿。PRCC均具有乳头、乳头/管状结构,衬以单层或假复层瘤细胞。瘤细胞胞质嗜酸或淡染,核圆或椭圆、偶见核仁。乳头轴心或间质中均出现泡沫样巨噬细胞和砂粒体。免疫表型:4例肿瘤细胞CK弥漫阳性,5例间质内泡沫样巨噬细胞KP-1阳性。结论 PRCC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是一独立的疾病单元。该病需与具有乳头结构的肾透明细胞癌、集合管癌、后肾腺瘤和乳头状腺瘤鉴别。 相似文献
18.
八例原发性肾脏鳞状细胞癌病理观察李懿堂,杨红,王懋和一、材料和方法本文8例为我院1956~1991年肾癌病理资料,同期病例肾癌157例。经系统检查未见其它部位原发性鳞癌证据。肾盂癌伴有肾实质浸润者除外。复习病历和HE切片,有选择地作Gordon-Sw... 相似文献
19.
肾嫌色细胞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肾嫌色细胞癌是由Thoenes等于1985年首次报道的肾肿瘤的一个新类型,约占所有肾癌的5%,在常规病理诊断中易与肾透明细胞癌和嗜酸细胞腺瘤混淆。笔者结合近期所遇4例嫌色细胞癌,从大体、光镜、电镜、免疫组化角度进行报道,并结合文献提出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特点、病理学检查进行观察,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查CK7、CK19、CK20、34βE12、vimentin、CD10、P504S、E-cadherin的表达.并选择9例Ⅱ型、核分级为Ⅲ级的乳头状肾细胞癌、6例伴广泛肾实质侵犯的肾盂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与肾集合管癌进行形态学与免疫表型的比较.结果 肾集合管癌占同期上皮性肿瘤的0.66%,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1例患者术后3月死于肺转移.肿瘤均位于肾髓质,以管状结构为主,伴有肉瘤样分化,广泛侵犯肾实质,间质纤维化及中性粒细胞反应,周围集合管可见异型增生;免疫组化CK19及vimentin( ,2/2)、CK7及34βE12( ,1/2),CK20、CD10、P504S、E-cadherin均阴性.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尿路上皮癌未见集合管上皮异型增生;乳头状肾细胞癌表达vimentin( ,8/9)、CD10及P504S( ,7/9)、CK7( ,3/9)、CK19( ,1/9),34βE12、E-cadherin、CK20均阴性;尿路上皮癌CK7、CK19、34βE12均( ,6/6),E-cadherin( ,5/6),CK20( ,4/6),CD10、p504s、vimentin均阴性.结论 集合管癌是一种少见、高度恶性的肾上皮性肿瘤,形态和免疫表型多样化.灰白色肿块位于髓质、周围集合管上皮异型增生,无肾盂尿路上皮异型增生及原位癌存在可与乳头状肾细胞癌、尿路上皮癌鉴别.CD10、CK19、34βE12、P504S 、E-cadherin的染色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