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在老年患者麻醉复苏期的应用的效果。方法 纳入178例行择期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采用SPSS 20.0软件生成数字随机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组(H组)和常规经鼻导管吸氧组(N 组),89例/组。所有患者送入麻醉复苏室后按复苏室常规流程行麻醉后复苏,气管导管拔除后H组给予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N组给予常规鼻导管吸氧,两组均于吸氧10 min后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记录相关呼吸指标;吸氧期间观察并记录患者有无缺氧发生(氧饱和度<90%)及发生次数,是否再插管及不良反应(非计划入ICU,呕吐、误吸等)。结果 两组患者均在麻醉复苏室安全复苏并送回病房,其中仅1例常规鼻导管吸氧的患者需再次气管插管。H组与N组比较:缺氧事件发生率(3.4% vs.11.2%,P=0.044),动脉血氧分压[(161.96±51.21)mmHg vs.(114.35±43.60)mmHg,P<0.001],氧合指数 [(398.76±231.86)vs. (324.10±194.16),P=0.021]。两组患者的平均呼吸频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治疗应用于老年患者麻醉复苏期安全、效果良好,可减少气管导管拔除后缺氧事件的发生,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氧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使用人工鼻吸氧效果。方法:对64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吸氧,随机分为对照组用头皮针连接鼻导管吸氧与人工鼻组用人工鼻连接吸氧管吸氧。比较肺内感染、气管堵管、护理项目次数。结果:人工鼻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鼻在颈椎骨折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吸氧效果明显好于鼻导管吸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使用插管钳辅助(插管钳法)和旋转气管导管末端(旋转法)实施经鼻气管插管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2~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颅颌面手术中心ASA分级Ⅰ~Ⅱ级需经鼻气管插管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插管钳组使用插管钳辅助插管,旋转组旋转气管导管插管.观察两组患者的喉镜暴露时间、气管置入时间、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插管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两组插管成功率均为100%;插管钳组和旋转组的气管置入时间分别为(16.26±10.32)、(10.32±6.17)s,插管时间分别为(26.58±11.80)、(21.48±8.29)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钳组术后咽喉部疼痛发生率显著高于旋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种插管方式插管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结论 直接喉镜下旋转法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经鼻气管插管,与插管钳辅助法相比操作简单快捷、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人工鼻吸氧在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人工鼻吸氧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6例ICU气管切开吸氧患者根据气管切开吸氧日期随机分为2组,比较人工鼻吸氧与普通吸氧痰液性质(痰液粘稠)、疾阻情况、肺部感染率和吸氧效果。结果 人工鼻吸氧在痰液粘稠、痰阻、肺部感染方面发生率较普通吸氧组显著减少,而在吸氧效果方面却优于普通吸氧组。结论人工鼻吸氧能有效减少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发生且氧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徒手急诊动脉测压管引导经鼻气管导管置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应用动脉测压管做引导,置换经鼻气管导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鼻气管内插管的病人由于呼吸机报警提示气管导管漏气、或气管导管内痰痂阻塞等原因经常规处理无效,需要再次气管插管。实验组12例患者不使用先拔管再插管的老办法,而是徒手(不借助其他如纤支镜等器械)将引导管插入气管导管内至隆突水平,并拔出原气管导管;将欲更换的气管导管套在引导管外,在引导管引导下将新的气管导管插人气管内,完成换置;对照组为加例患者通过常规先拔管再在纤支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完成更换。结果 实验组及对照组全部32例病例均顺利完成更换经鼻气管导管,术后均未发生与更换导管相关重大并发症,但实验组较对照组在换管过程中病人氧合更加稳定,心率血压变化小,鼻出血、心律失常发生率低,耗时短。结论 应用气管导管置换,方法安全、简便易行,可替代传统的先拔管再借助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导管换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插置胃管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对清醒、一般的患者大部分护士做到一次置管成功。但随着经121或经鼻气管插管在重症颅脑疾病患者中的应用,由于气管插管状态下,患者失去吞咽功能不能主动配合,且加上气管与食管的毗邻解剖关系等原因,常规的胃管置入方法常造成置管困难、置管异常或置管失败。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为气管插管患者插置胃管时采用以小儿气管导管(内径5—5.5cm)为引导管来插置胃管,经临床实践32例患者成功率达100%。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搪塞舌癌舌颌颈联合根治术的麻醉处理。方法:58例分别经鼻清醒气管插管组(鼻插线)20例;气管切开组(气切组)38例。两组均用1.4%普鲁卡因复合液静脉注加间歇吸 氟醚维持麻醉。术中根据手术步骤控制血压。术毕鼻插组拔除气管导管,气切组更换三叉气管套管。观察记录插管前后血压变化,术后随访呼吸道畅通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查、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鼻插组气管插管前后血压变化显著大发组。前者插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普通鼻导管吸氧及应用雾化面罩吸氧的效果。方法将68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鼻导管吸氧)和实验组(雾化面罩吸氧)各34例,观察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吸氧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采用雾化面罩吸氧比普通鼻导管吸氧能有效稀释患者痰液,便于一次吸干净,无痰痂形成,血氧饱和度无下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采用套囊或无套囊气管导管的两组全麻小儿在拔管期呛咳的发生率和拔管前后SpO2的变化。方法择期唇裂修补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无套囊气管导管组(A组)和套囊气管导管组(B组),两组患儿均实施静脉全麻,插无套囊导管时导管大小以15~20cmH2O气道压有轻度漏气为宜,插套囊导管时采用最小漏气充气技术,记录重复插管的例数,观察拔管期呛咳的发生率和拔管前后SpO2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体质量、手术时间及带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重复插管率低(P〈0.05);拔管时呛咳发生率高(P〈0.01);拔管后SpO2的下降幅度较大(P〈0.01),表现为一过性,多发生在拔管后的2min内,发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6岁以下的患儿,套囊气管导管在全麻拔管期对气道的刺激较大,建议使用无套囊气管导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常规无法经口腔快速诱导插管的病例,试图找到一种安全且成功率较高的气管插管方法,方法:在慢诱导经鼻直接插管3次失败的患者辅用硬膜外导管引导.结果:18例患者慢诱导经鼻直接插管3次失败改用引导法插管,16例成功。结论:采用慢诱导并辅用硬膜外导管(引导法)经鼻插管安全且成功率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加强气管导管在经鼻明视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需经鼻气管插管的择期手术患者60例按插管方法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全身麻醉诱导后,实验组采用加强气管导管,对照组采用鼻气管导管行经鼻明视气管插管。记录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1min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气管插管时间,并观察患者鼻黏膜损伤情况和术中导管折弯情况。结果2组患者间各时点的MAP、HR、气管插管时间以及鼻黏膜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对照组术中导管折弯发生率较高,与实验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加强气管导管用于经鼻明视气管插管有一定的临床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气管切开患者两种吸氧方式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广西医学》2006,28(6):865-866
目的 观察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人工鼻吸氧时的效果。方法 将64例经气管切开进行吸氧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人工鼻组,比较常规吸氧和人工鼻吸氧时的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及护理项目次数。结果 人工鼻组的肺部感染、气管堵塞发生率为6.3%和3.1%,而常规吸氧组分别为28.1%和1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气道期间每日的护理项目次数(气道湿化、雾化、吸痰、拍背所消耗的护理次数),人工鼻组少于常规吸氧组(P〈0.01)。结论 人工鼻吸氧可降低肺部感染率、气管套管堵塞率及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3.
口服有机磷中毒昏迷患者胃管插入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口服有机磷中毒昏迷患者的胃管插入方法。方法 32例口服有机磷中毒并昏迷患者均用直接喉镜打开口咽部,盲插或直视下插入7—8mm内径气管导管20—25cm,观察导管外口是否有气流吹出,如有气流则表示气管导管已入气管内,此时在气管导管旁插入胃管;如导管外口无气流则表示导管已入食管内,此时将胃管从气管导管内插入即可。结果 32例患者中有28例1次插胃管成功,4例因食管痉挛难以插入,后用硬质导丝导引插管成功。结论 直接喉镜经口插胃管法能对中毒昏迷患者快速进行插管抢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面罩吸氧与普通导管吸氧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效果。方法将99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普通导管吸氧,共49例;观察组给予面罩吸氧,共50例。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有效率分别为73.47%,94.00%(χ^2=7.70,P〈0.0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观察组对湿化气道,稀释痰液,保持呼吸通畅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吸氧方式对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气管切开患者根据气管切开吸氧的前后顺序随机分为三组,比较普通导管吸氧、人工鼻吸氧和气管切开专用微雾面罩吸氧三种不同方法的吸氧效果、痰液性质、痰阻情况、肺部感染率、抗生素应用时间及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结果:人工鼻组在吸氧效果、痰液黏稠、痰阻等方面较普通组显著减少,而气管切开专用微雾面罩的应用可以减少抗生素的应用时间、交叉感染及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结论:人工鼻吸氧能减少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发生率,而气管切开罩可以减少抗生素的应用时间、肺部感染及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插胃管是临床医疗工作中常使用的基本技术,简单方便,安全有效,成功率高。然而,对于某些昏迷患者、咽喉部肿瘤患者、鼻腔狭窄者、气管插管患者和危重病例,胃管插入困难的情况并非罕见。尽管临床上多数病例采用管芯引导、气管导管引导、直接喉镜辅助等措施能协助完成,但有时仍不尽人意,导管容易盘绕在鼻咽喉部或需多次试插,增加了患者的痛苦[1]。近年来,我科将电子喉镜应用于解决鼻管插入困难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常并发慢性呼吸衰竭,若临床上仅以抗感染、支气管解痉、呼吸兴奋剂及常规鼻导管低流量持续吸氧等治疗往往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常需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有创通气治疗,虽能有效改善通气,降低呼吸作功,纠正呼吸衰竭,但会增加患者的痛苦,产生许多并发症,增加住院费用及延长住院时间,而且由于患者呼吸肌疲劳对呼吸机产生依赖造成脱机困难,患者及家属均难以接受和配合此种治疗。  相似文献   

18.
舌癌、上颌窦癌26例行联合根治术,均选择全麻下气管插管麻醉。张口不受影响或略有影响23例,在快速静脉诱导后,经鼻明视插入气管导管;张口困难3例中,2例在氟芬合剂下经鼻插入气管导管,1例行气管切开插管。结果:不吸氧后SaO2均>95%,术毕均在手术室内清醒。术前应对患者张口度进行正确评估,便于顺利插管和气管切开,以利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0):107-111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治疗超高龄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AHR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 年3 月~2020 年3 月本院综合老年病房救治的76 例高龄AHRF 患者,年龄均≥90 岁,分为HFNC 组和常规吸氧组,每组各38 例。HFNC 组给予HFNC 治疗,常规吸氧组给予鼻导管常规给氧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6 h 后呼吸频率(RR)、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统计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或气管切开率。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6 h 后PaO2、SpO2 水平升高,RR 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6 h 比较,HFNC 组PaO2、SpO2 水平高于常规吸氧组,RR 水平低于常规吸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NC 组总有效率为(97.37%)明显高于常规吸氧组的(78.95%),总并发症发生率的(13.16%)显著低于常规吸氧组的(3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7、4.659,P<0.05);两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NC 能明显改善超高龄AHRF 患者低氧状态,且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20.
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用于下颌骨骨折12例的气道管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波  陈荭 《重庆医学》2004,33(4):603-603
目的观察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用于下颌骨骨折病人气道开放的效果.方法先进行鼻腔、咽喉部及气管的表面麻醉,再经静脉用药进行慢诱导,当塑过形的普通气管导管抵达咽部时,调整病人的头位,将气管导管套囊充气,继续推进导管通过声门进入气管后将套囊放气,并继续推进导管至适宜的深度.结果 12例病人中10例1次试插成功,2例试插2次成功;12例病人插管时均未发现明显的损伤及循环波动.结论套囊充气法经鼻盲探气管插管用于下颌骨骨折病人的气道开放成功率高,且无明显的损伤及循环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