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肌)梗(塞)的部位(前壁对下壁)和类型(Q波型对非 Q 波型)的相对预后意义迄今仍无定论。本研究以 MILIS 中471例首次心梗患者为对象,平均随访30.8(0~48)个月。依心梗部位划分:前壁心梗253例,下壁心梗218例。依心梗类型划分:Q波型心梗323例,非 Q 波型心梗148例。依心梗部位和类型划分:前壁 Q 波型心梗190例,前壁非 Q 波型心梗63例,下壁 Q 波型心梗133例,下壁非 Q 波型心梗85例。前壁心梗组的住院期和随访期的临床病程均较下壁心梗组为差:梗塞范围较大(21.2对14.9gEg/m~2[MB CK],p<0.001),入院时左室喷血分数较  相似文献   

2.
T波“双峰”(Humps)可能是家族性长QT综合征的又一特征,即有前后2个T峰,分别为T_1和T_2。13个家族的254例成员(每个家族有2至4代患者,210例为血缘亲属,44例为配偶)和2948例健康对照者(年龄≤16岁.QTc0.39~0.46s),测定QTc间期。 在QTc间期“延长”(≥0.47s)、“临界”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社区中老年人群QTc间期与糖尿病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上海市嘉定区4 942名40岁以上基线无糖尿病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平均随访时间4.3年,对其进行标准化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测。采用静息心电图仪测量QT间期,Bazett公式计算QTc间期。根据WHO 1999年的诊断标准,新发糖尿病的诊断需满足以下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或随访期间医师诊断的糖尿病。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线QTc间期与糖尿病发生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4 942名受试者中,基线QTc间期延长者共668名(13.5%),随访期间617例(12.5%)受试者发生糖尿病。校正基线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饮酒、体力活动、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史、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和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等混杂因素后,QTc间期每增加一个标准差,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14%[优势比(odd ratio, OR)=1.1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5~1.24, P=0.003];与QTc间期正常者相比,QTc间期延长者糖尿病发生风险增加了27%[OR (95%CI):1.27 (1.01~1.62), P=0.04]。结论:在中老年人中,QTc间期延长是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识别QTc间期延长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无创性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QRS波时限和QTc间期预测远期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的价值。方法采集289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患者在急性期(<30 d)超声测定LVEF、体表心电图测定QRS波时限和QTc间期的数据,临床随访观察远期(>1年)发生的SCD事件。LVEF降低的界值为35%,QRS波增宽的界值为110 ms,QTc间期延长的界值为450 ms(男)/460 ms(女)。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SCD组和幸存组。结果在心肌梗死后平均(15±3)个月内,15例(5.2%)患者发生SCD。与幸存组患者相比,SCD组患者的LVEF明显降低[35%(28%~52%)比50%(33%~60%),P<0.0001],QRS波时限明显延长[115(88~152)ms比105(91~126)ms,P=0.0222],而两组患者QTc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8(416~513)ms比450(394~493)ms,P=0.1836]。SCD组患者中LVEF降低、QRS波增宽和QTc间期延长的比率依次为40%、67%和60%。生存分析提示,LVEF降低(26.1%比3.4%,P<0.0001)和QRS波增宽(9.7%比2.7%,P=0.0098)患者远期SCD发生率增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降低[RR:6.0(2.0~17.8),P=0.0011]和QRS波增宽[RR:3.1(1.0~9.0),P=0.0345]均为SC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QRS波增宽能独立预测远期S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我们采用与前文[见临床心电学杂志1992;1(2):58]相同的方法与对象,研究了563名献血员的QTc间期。测量方法:QT间期测量选用QRS波和T波振幅较高的导联(尤有q波导联),QTc间期采用Bazett方式计算,QTc=QT/R-R。献血员与非献血员年龄配对各200名,QTc间期分别为0.358±0.060与0.366±0.053(P>0.05);性别配对男各223名,QTc间期分别为0.369±0.064与0.361±0.049(P>0.05),女各133名,QTc间期分别为0.328±0.058与0.369±0.046(P<0.01);总献血量之间的QTc间期、≤5000ml的137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初发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男性病人的12导联心电图中静息心率及QTc间期特点。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初次确诊的HIV抗体阳性的男性病人,并选取男性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应用12导联心电图检查,比较组间静息心率、QRS间期及QTc间期的差异,并按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水平分级,按HIV病毒载量水平分组,比较组间静息心率、QRS间期及QTc间期的差异。结果共纳入病例组病人及健康对照组各154例,其中QTc间期延长病例组17例(11.04%),对照组2例(1.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例组静息心率(83.81±14.13)bpm较对照组的静息心率(72.08±7.42)bpm明显增加(P 0.05);病例组亚组中,静息心率随CD4细胞计数的减少而增加,CD4细胞200个/μL组病人的静息心率(88.53±16.78)bpm高于CD4细胞200~500个/μL组病人的静息心率(82.14±13.12)bpm(P 0.05);病例组亚组中,QTc间期随HIV核糖核酸(RNA)载量的升高而延长,HIV RNA载量 5拷贝/mL组病人的QTc间期(418.29±17.96)ms较HIV RNA载量4拷贝/mL组病人的QTc间期(407.41±23.29)ms延长(P 0.05)。结论初发HIV感染男性病人的静息心率较健康男性增加,QTc间期较健康男性无明显延长,免疫功能水平低下时静息心率增加,高HIV RNA载量时QTc间期延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和评估我国成人健康人群心电图的正常范围.方法 采集5360例(男性3614例,女性1746例,年龄范围18~84岁)健康人12导联同步心电图并按性别分为5个年龄组,计算和分析男、女各年龄组心电图参数的中位数及96%范围的正常上、下限,并比较其年龄和性别差异.结果 PR间期、QTc间期、额面QRS电轴呈现明确的年龄趋势(P<0.001).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及不同导联QRS波和T波振幅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P<0.001).男性PR间期上限值约为200 ms,女性PR问期上限值从180ms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到200 ms.男性QRS波时限上限值为120 ms,女性为109 ms.各年龄组男、女性QTc间期上限值均>440 ms,女性QTc间期>440 ms的发生率(12.8%)明显高于男性(6.2%).男性QRs电轴的正常范围为-37°~+94°,女性为-27°~+91°.Q波时限正常范围有明确的导联依赖性.在胸前导联,男性T波幅度的正常值不超过1.44 mV,女性不超过0.9 mV;在肢体导联,男性不超过0.54 mV,女性不超过0.45 mV.值得注意的是,肢体导联QRS振幅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与额面QRS电轴随年龄增长逐渐向左(上)偏移相一致;女性V5导联的R波振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结论 我国成人健康人群心电图参数存在明显的年龄及性别差异,适当调整传统的正常标准,可望进一步提高心电图诊断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急性左心衰患者QRS波时限及QTc间期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晖 《山东医药》2011,51(1):84-85
目的 探讨急性左心衰患者QRS波时限及QTc间期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急性左心衰患者158例按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和死亡组。在入院当时、入院后24、72h安静状态下观察QRS波时限及QTc间期的变化,采用荧光免疫法检测血浆脑钠肽(BNP)浓度,并分析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入院后预后良好组QRS波时限、QTc间期呈进行性缩短,预后不良组QTc间期呈进行性缩短,死亡组QTc间期呈进行性延长(P〈O.05)。在入院后72h死亡组和预后不良组QRS波时限、QTc间期明显长于预后良好组(P〈0.05)三组患者入院后BNP浓度呈进行性下降(P〈0.05)。死亡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在三个时间点BNP浓度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QRS波时限和QTc间期分别与BNP和NYHA分级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QRS波时限及QTc间期在急性左心衰患者病程中的动态变化能反映患者的预后,QRS波时限及QTc间期与心功能相关,可以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舒张晚期室早二联律与间歇性交替性预激综合征常因P R间期<0.12s,QRS波起始粗钝,两者易相互误诊[1]。以下就2例心电图表现予以讨论。例1男,59岁。临床诊断:陈旧性下壁心梗。图1A、B为12导联常规心电图不同次检查。A示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P R间期0.16s;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各导联交替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P R间期0.10s,其中Ⅰ、V4~V6QRS起始部δ波明显。误诊为间歇性交替性预激综合征。B为次日检查显示:窦性心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舒张晚期室性早搏二联律。因此,A图诊断舒张晚期室早二联律无误。图1舒张晚期室性早搏二联律图…  相似文献   

10.
对象为列入心梗后地尔硫(艹卓)多中心试验的2377例患者,随访25±8个月,以评价急性心梗后用地尔硫(艹卓)对远期转归的影响。其中855例(36%)本次急性心梗之前至少曾有一次急性心梗。另1522例(64%)初发急性心梗,包括409例(27%)非Q波型心梗,664例(44%)下壁Q波型心便和449例(30%)前壁Q波型心梗。分析表明:地尔硫(艹卓)组同安慰剂的相应亚组相比,初发非Q波型心梗亚组和初发下壁Q波型心梗亚组随访期间心脏意外较少。本试验的主要观察终点(心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老年慢支QTc间期的延长及死亡率。方法:选择210例慢性患入院后第一次EKG检查,取QRS波起点和T波最清楚的导联,排除U波的影响,测量Ⅱ导联的三个QT间期和RR间期,取其平均值,据Bazett公式,算出QTc间期,结果:慢支患QTc延长,与是否合并呼衰或心衰及心肺外疾病无关;与并发肺心病(P<0.05);有关,QTc延长后死亡率(P<0.01)增加,结论:可能慢支患并发肺心病时,QTc易延长,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校正QT(QTc)间期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STEMI患者170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健康体检者200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均接受急诊PCI,观察患者发病后30、60及120 min和PCI前后的QTc间期变化特点,并根据发病30 min后QTc间期长度,分为延长组56例、缩短组16例和正常组98例3个亚组。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QTc间期延长及QTc间期缩短患者发生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延长组心肌梗死发生在前壁和(或)高侧壁的比例高,罪犯血管为前降支的比例高(P<0.05);缩短组心肌梗死多发生在下壁和(或)后壁的比例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罪犯血管为前降支的比例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延长组及缩短组出现心功能Killip≥Ⅲ级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Tc间期延长或缩短可能是STEMI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新的预测因素,并对患者预后的评估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55例正常人和55例心肌梗塞患者配对研究比较QRS和QTc间期。正常人,QRS间期是83±10ms,QTc是416±18ms,而心梗后组QRS是91±0ms,QTc是434±35ms,两者指标显著性差异(P<0.001和0.01),在另一组230例信号平均叠加心电图研究,其中冠心病组134例,11O例LP阴性,18例QTc>440ms(3.4%),24例LP阳性,12例QTc>440ms(8.9%)。在96例非冠心病组,90例是LP阴性,仅1例QTc>440ms(1.0%),6例LP阳性,同时有1例QTc>440ms(1.0%),对QTc的所有变量多元回归分析;QTc与信号平均叠加心电图的LAS40,QRSd和RMS40呈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
对象为61±9.5(44~77)岁的27(男25、女2)例首次Q波型急性心梗患者,其中前壁心梗14例,下壁心梗3例。每例出院时(8.0±0.9天)、出院后6周(52.0±11.8天)、6个月(210±28天)和1年(386.0±26.8天)作4次超速CT检查。 前壁心梗组1年内左室和右室喷血分数均无显著改变。出院时左室舒张末和收缩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QTc间期缩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7例QTc间期缩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及正常健康体检者的两次心电图均仅有QTc间期缩短,无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外,其余病例入院时心电图QTc间期正常,病情危重时急查心电图均示QTc间期缩短,伴窦性心动过缓、过缓交界逸搏心律1例,窦性停搏、室性逸搏心律1例,显著性窦性心动过缓1例,心房静止、窦室传导1例,窦性停搏,过缓室逸搏心律1例。且最终均出现过缓室性逸搏心律至全心停搏,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QTc间期缩短在不同临床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预后,在某些临床疾病情况下QTc间期缩短,往往是患者病情恶化征兆,预示心脏电活动衰竭,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QTc间期对冠心病(CHD)病人心肌缺血发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疑似CHD心肌缺血病人152例,均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发作组(88例)和对照组(64例),分析ST段、QTc间期对CHD心肌缺血发作的预测价值。结果发作组男性比例、年龄、糖尿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基线时,发作组和对照组心率、P波时限、QRS时限、PR间期、ST段、QT、QTc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段严重压低时,发作组QT、QTc间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CHD心肌缺血发作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方面,ST段联合QTc间期明显高于二者单独预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D心肌缺血发作与男性、年龄、糖尿病、ST段、QTc间期等有关,ST段、QTc间期可作为预测CHD心肌缺血发作的重要参考指标,二者联合可提高预测CHD心肌缺血发作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17.
征解48答案     
征解48答案:1.窦性心律;2.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3.室内传导阻滞;4.多源性、插入性室早。诊断要点:与此前心电图大比武专栏的病例不同,本图为1例异常心电图兼有简单心律失常病例,诊断相对容易,故仅标一个星号。一、窦性心律过缓:本图存在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8bpm伴心律不齐,心律不齐系两种形态畸形的室早引起(室早QRS波时限160ms),其他QRS波前均有P波,经120ms稳定的PR间期后,跟随宽120ms的QRS波。P波在Ⅰ、Ⅱ、aVF、V4V6导联直立。窦律时宽QRS波的形态无特殊,属于室内传导阻滞伴电轴正常(090°),且Ⅱ、Ⅲ、aVF导联存在Q波伴T波倒置,提示存在陈旧性下壁心梗;QT/QTc正常(440/390ms)。二.多源性室早:本图有两个前无P波而提前出现的宽QRS波,QRS波形态不一且畸形,属于多源性室早,两个室早的联律间期分别为440ms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12导动态心电图在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动态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LQTS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9例,监测动态心电图,动态评价静息和运动中QTc间期和QT离散度(QTcd)的变化以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LQTS组,最大QTc0.60±0.07s,正常对照组,最大QTc0.45±0.03s(p<0.05);平均QTc0.52±0.05s而对照组为0.42±0.02s(p<0.05);QTcd0.17±0.07s而对照组为0.06±0.04s(p<0.05)。LQTS组1例尖端扭转型室速发作,发作前可见T波电交替现象。5例患者监测动态心电图4~9年,QTc间期和QTc离散度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LQTS患者,QTc均明显延长,QTcd明显增加,且不受心率影响;长期监测动态心电图没有发现QTc的逐年变化,病情加重期间动态心电图记录到T波电交替和尖端扭转型室速。动态心电图是LQTS的评估、监测必不可少的无创性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电图监测结合脑钠素(BNP)对急性左心衰(ALHF)老年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8例ALHF急性发作后6 h内及24、72 h血浆BNP进行检测,并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根据患者出院时的状态分为预后理想组(60例)、预后不佳组(45例)及死亡组(23例)。结果预后理想组急性发作后24、72 h血浆BNP、QRS波时限以及QTc间期的下降均较预后不佳组及死亡组明显(均P<0.05),而死亡组QRS波时限、QTc间期呈延长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NP和QRS波、QTc间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连续多个时点动态监测血浆BNP和心电图的变化特征,对评价老年ALHF患者的预后及死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电图QRS波时限及QTc间期监测对急性心衰(acute heart failure,AHF)住院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AHF住院患者临床资料,以就诊72 h后氮末端脑钠素原(NT-Pro BNP)水平为短期预后评估依据,将受试患者分成预后优良组(A组,n=51)、预后不良组(B组,n=40)和死亡组(C组,n=13)三组.分析三组患者入院即刻(T1)、就诊24 h(T2)、72 h(T3)时间点NT-Pro BNP水平及心电图QRS波时限、QTc间期差异,分析心电图QRS波时限、QTc间期与NT-Pro BNP水平的关系.结果 ①T1-T3时,三组患者NT-Pro BNP水平及QRS波时限、QTc间期监测结果均显示B、C组>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B、C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三组患者上述指标监测结果较T1时明显降低(P<0.05),其中B、C组患者降幅小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C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T1-T3时段内,QRS波时限、QTc间期均与NT-Pro BNP水平呈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临床上可将心电图QRS波时限及QTc间期监测作为AHF住院患者预后评估的有效手段,以此提高后续治疗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