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超声诊断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影响CVS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夹闭手术前后应用TCD监测CVS。术前行颅脑CT检查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Fisher分级。采用临床病例分析统计方法,归纳、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TCD检查资料。结果以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CA)高于120 cm/s为诊断CVS的标准,术后有17例发生CVS,发生率为53.1%。TCD检测CVS的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78%。Fisher分级Ⅲ、Ⅳ级患者中CVS的发生率有高于Ⅰ、Ⅱ级的趋势。结论 TCD为监测CVS的有效方法;颅内动脉瘤术后CVS的发生可能与Fisher分级的等级有关。TCD可以早期发现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增高,预测CVS,指导临床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造成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进行术中监测,记录夹闭前后载瘤动脉近、远端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及音频,并进行比较。结果:MDU证实有3例(15%)动脉瘤夹完全阻断了载瘤动脉远端,6例(30%)造成载瘤动脉远端狭窄。较大动脉瘤及局部解剖关系复杂的动脉瘤夹闭后导致其远端动脉狭窄的几率较高。结论:MDU是一种简便、安全、快捷有效的监测技术,尤其是在巨大动脉瘤夹闭术中使用,可确保动脉瘤夹闭后其远端动脉血流通畅,避免因动脉瘤夹位置不当导致远端供血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围手术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期为麻醉和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将29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分成颅内手术组(A组)与脊柱、脊髓手术组(B组),应用经颅多普勒诊断仪(TCD)对术前、麻醉、术始、术中、术毕和术后六个时程连续监测脑血流速度.结果麻醉后脑血流速度显著下降,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下降22.78%和22.85%,搏动指数无显著性变化;TCD可监测手术对颅内压的影响、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颅高压和脑血管痉挛.结论TCD可监测麻醉及手术对脑血流的影响,并可监测颅内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和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S)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采用SEP和MDS对53例患者(共57个颅内动脉瘤)手术进行术中监测,根据术中SEP和MDS的变化调整瘤夹。术后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后1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SEP持续变化。9例(17.0%)应用MDS协助定位动脉瘤或判断载瘤动脉走行,夹闭后3个(5.3%)瘤体内仍存在血流信号,调整瘤夹至无血流信号。6例(11.3%)夹闭后载瘤动脉狭窄,调整瘤夹位置至MDS恢复正常。术后50例DSA检查未见瘤体残留,载瘤动脉与邻近血管通畅,与术中SEP和MDS监测结果一致。术后1个月随访,死亡2例;其余患者GOS 5分者41例,4分8例,3分1例,2分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应用SEP和MDS是一种无创、方便、有效的术中监测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颅内巨大动脉瘤手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的应用。方法分别对23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进行手术直接夹闭或者动脉瘤孤立+血管架桥手术,在动脉瘤夹闭前及夹闭后应用微血管多普勒对动脉瘤及邻近血管进行血流速度检测,在动脉瘤孤立后进行移植血管和吻合血管血流的检测。结果巨大动脉瘤内血流的多普勒波谱主要表现有4种。5例直接夹闭动脉瘤中,2例在夹闭后证实有载瘤动脉或邻近血管的狭窄。15例血管架桥手术中,多普勒检测移植血管均通畅。结论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巨大动脉瘤手术中,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联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评估单侧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对颅内循环的影响.方法 对可疑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1126例,其中67例CDFI诊断一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采用TCD技术检测其颅内动脉的流速及Willis环和眼动脉侧支开放情况.结果 CDFI显示狭窄处峰值血流速度及舒张期血流速度明显增快.TCD显示:①病变侧的大脑中动脉流速明显低于健侧;②Willis环代偿组患侧MCA流速明显高于颈内外侧支代偿组;③ACoA与中风的发生负相关.结论 TCD、CDFI的联合应用可以全面观察整个颈动脉系统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TCD检测大动脉炎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观察大动脉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分析其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及频谱形态的变化,从而为临床诊断大动脉炎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 将11例大动脉炎患者与10例健康志愿者分成两组,分别采用BMS-9000型TCD仪,以2MHz,4MHz探头检测颅内血管及颈总动脉,分析各血管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搏动指数(PI)与频谱形态等.结果 TCD检测发现,11例大动脉炎患者颅内各大动脉血流速度、搏动脉指数及频谱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论 应用TCD结合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对大动脉炎的诊断方法无创,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通常会造成动脉瘤夹闭不全或载瘤动脉狭窄。术中微血管多普勒(IMD)是有趣的、无创及价廉的工具。本研究评估IMD在动脉瘤术中引导瘤夹位置的实用性及可靠性。 方法 92例患者(101枚颅内动脉瘤),IMD(微型探头频率为20MHz,探头直径为1.5mm)运用于动脉瘤夹闭术前后,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通畅,IMD结果与术后血管造影进行比较。同时90例患者(108枚动脉瘤)动脉瘤术中不用IMD监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微型探头能监测Willis环及其分支的所有血管。IMD监测发现,23.8%动脉瘤因动脉瘤夹闭不全和(或)血管狭窄而调整瘤夹位置。IMD显示10.9%动脉瘤夹闭后,动脉瘤内出现持续微弱的血流频谱(表明动脉瘤夹闭不全)而调整瘤夹位置; 18.8%动脉瘤因载瘤动脉、分支血管的狭窄或闭塞而调整瘤夹位置。 IMD平均监测时间为4.8分钟。动脉瘤夹调整的频率(平均1.8次/例)与动脉瘤的大小及位置有关。未出现应用IMD相关的并发症,术后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夹闭完全及载瘤动脉通畅。 不用IMD组术后血管造影显示,8.3%动脉瘤出现动脉瘤夹闭不全,10.2%的动脉瘤出现载瘤动脉狭窄。应用IMD能减少残余动脉瘤及无法预料的血管狭窄,与动脉瘤术中不用IMD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结论 IMD是一项安全、简便、可靠而有效的工具,可常规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术中,尤其是复杂的、大型和巨大型宽颈或无瘤颈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功能状态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糖尿病患者的颅内动脉,并就脑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异常程度、血流频谱形态、搏动指数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糖尿病颅内动脉血流速度、频谱形态、搏动指数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频谱形态多有改变.结论 TCD可对糖尿病患者血管状态提供客观的信息,在临床诊断、治疗、预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监测在动脉瘤夹闭术中的效果。方法对62例动脉瘤手术患者采用MDU监测,对比分析监测血管夹闭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结果 62例动脉瘤手术中,夹闭前后的血流速度对比13例,6例夹闭后血流速度增快超过夹闭前血流速度10%。夹闭后的血流监测49例中21例血流速度有改变;2例提示夹闭不全;4例载瘤动脉MDU未检测到血流信号,及时调整动脉瘤夹后方出现血流信号;24例MDU监测无异常血流信号。结论 MDU通过检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可判断动脉瘤夹闭是否完全、夹闭同时血管的通畅性以及是否有狭窄或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实时颅内血管超声(CDU),吲哚青绿荧光血管造影(ICGA)及诱发电位(CMEP)联合监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以进一步提高脑动脉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 对228例共276个动脉瘤的显微手术进行实时CDU,ICGA及CMEP联合监测,分析比较动脉瘤夹闭前后的监测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术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结果 58例动脉瘤夹闭后CMEP出现异常变化,表现为对侧运动诱发电位的波幅下降或消失;46例夹闭后,CDU发现载瘤动脉血流异常;ICGA发现6例载瘤动脉狭窄,14例瘤颈夹闭不全,5例荧光造影剂外溢,4例后交通动脉被误夹,2例穿支动脉闭塞,术中及时调整动脉瘤夹之后,仅11例运动诱发电位未能恢复如初,其余异常现象均及时纠正.术后16例出现对侧肢体0~3级的偏瘫,经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好转. 结论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过程中进行CDU,ICGA及CMEP联合监测,可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指导术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和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神经电生理和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联合监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40例,共45个动脉瘤,在术中常规行头皮脑电图(EEG)、体感诱发电位(SSEP)、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和夹闭动脉瘤前后行MDU以监测载瘤动脉和邻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将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术中监测的变化作前瞻性研究。结果术后恢复良好35例,暂时性偏瘫3例。永久性偏瘫2例。术中SSEP变化4例,MEP变化7例,EEG变化2例,MDU发现血流异常9例.其中MDU与诱发电位(EP)均出现变化6例,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未发现明显变化而MDU发现血流异常3例,另2例MDU正常而MEP出现变化。术中联合监测无变化或虽有变化但干预后恢复者术后神经功能良好。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术中神经电生理和MDU联合监测的变化与神经功能状况具有良好的关联性。神经电生理在监测皮质、皮质下缺血和脑功能损害方面优于MDU,MDU在检测血管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神经电生理。神经电生理和MDU能相互弥补不足。二者联合监测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动脉瘤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早期高压氧综合治疗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 取2013 年1 月-2017 年1 月于该院神经外科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106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 组(53 例)与对照组(53 例)。术后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高压氧综合治疗。两组患者结束治疗 出院时对其进行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 于开始综合治疗前、综合治疗15 d 以及综合治疗30 d 测量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并判定两组患者发生脑血管 痉挛的例数。结果 两组治疗后GOS、ADL 以及NFD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GOS 及 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NFD 评分低于对照组。进行综合治疗前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及脑血管痉挛 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经过治疗15 ~ 30 d 综合治疗后两组患者象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及脑血 管痉挛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慢于对照组,脑血管痉挛例数少于对照 组。结论 早期高压氧综合治疗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并能减少脑血管痉 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连续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术脑血管痉挛预防及对血浆褪黑素(MT)、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术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连续SGB。比较2组的大脑前动脉平均血流速度(ACA-Vm)、大脑前动脉搏动指数(ACA-PI)、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CA-Vm)、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MCA-PI)、大脑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PCA-Vm)、大脑后动脉搏动指数(PCA-PI),MT、ET-1水平,术后24 h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治疗后的ACA-Vm、ACA-PI、MCA-Vm、MCA-PI、PCA-Vm、PCA-PI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P<0.01)。对照组治疗后的MT显著低于观察组,ET-1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24 h,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2.50%,显著高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50%(P<0.05)。结论:连续SGB可有效稳定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后的脑血流,促进MT的分泌与合成,抑制ET-1增长,从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对颅内动脉瘤术患者应用丹参注射液联合罂粟碱进行治疗,观察对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颅内动脉瘤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41例,对照组应用罂粟碱进行治疗;治疗组应用丹参注射液联合罂粟碱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评估患者术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治疗组患者3d、7d、14d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分别为12.20%(5/41)、17.07%(7/41)和19.51%(8/41),均低于对照组 26.83%(11/41)、34.15%(14/41)和 36.59%(15/41),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3d、7d、14后术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为(110.70±11.35)cm/s、(97.83±11.21)cm/s和(88.56±9.81)cm/s,低于对照组(115.36±12.86)cm/s、(103.37±10.26)cm/s和(95.90±9.17)cm/s,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术患者应用丹参注射液联合罂粟碱进行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降低术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颅内大脑中脑动脉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Hunt-Hess分级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出血破入脑室的比例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2.50%(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的手术效果优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相似文献   

17.
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ong J  Wang S  Zhao YL  Zhao JZ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3):881-884
目的评价术中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U)对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对46例颅内动脉瘤病人共51个动脉瘤进行了47次开颅手术。术中分别在动脉瘤夹闭前及夹闭后应用MDU对动脉瘤和邻近血管进行血流速度的检查。结果MDU证实在47次动脉瘤手术中,有6次由于瘤夹位置而导致邻近血管狭窄或闭塞,而肉眼观察未发现(占12.76%);另外,在51个动脉瘤中,MDU发现1个动脉瘤在夹闭后未完全闭塞(占1.96%)。夹闭后出现血管狭窄或闭塞以及动脉瘤夹闭不全的发生率与动脉瘤大小密切相关。在前交通和颈内动脉动脉瘤手术中发生血管狭窄的几率相对偏高。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应常规应用术中MDU,特别是对于巨大动脉瘤和没有明显瘤颈的动脉瘤,以及前交通和颈内动脉动脉瘤的病例。  相似文献   

18.
刘平  钟琪  吴健 《西部医学》2013,(11):1686-1687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动脉瘤残留的原因及其预防.方法 总结我院2005~2012年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15例,其中113患者在夹闭术后1个月行3D-DSA检查观察动脉瘤夹闭情况,动脉瘤残留的纳入标准为在瘤夹近端仍有部分动脉瘤显影.结果 115例患者术后行3D-DSA检查113例,其中103例完全夹闭,4例出现载瘤血管狭窄(相对于术前);动脉瘤残留6例(5.31%),残留病例中2例患者再次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余4例仍在随访中,6例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开颅夹闭术后动脉瘤的残留与术前准备、手术技巧、器械及术中影像评估有相当大的关系,通过各个方面的改善及完善,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荧光素钠血管造影(fluorescein videoangiography, FL-VA)与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videoangiography, ICG-VA)在颅内动脉瘤术中不同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65例患者,在动脉瘤夹闭后先行FL-VA,再行ICG-VA,分别用两种造影结果判断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载瘤动脉是否狭窄以及瘤周穿支动脉是否通畅。  结果  65例患者中,30例FL-VA及ICG-VA结果一致,10例FL-VA在显示细小穿支血管(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及3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及判断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3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及1例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方面较ICG-VA有明显优势。因吲哚菁绿在血管内清除快,25例动脉瘤夹闭术中短时间内重复进行ICG-VA,但FL-VA无法重复进行。  结论  FL-VA较ICG-VA能更清晰地显示穿支血管,准确判断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但缺点是无法短时间内重复行FL-V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