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护理,发现并提出问题,查询最佳证据并验证相关资料,再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患儿实施护理干预,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也提高了整体护理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发热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86例发热患者进行分期、中医辨证、心理、口腔、皮肤等实施针对性的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经过3~7天的治疗和护理,体温下降至正常,未出现院内感染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对发热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发热患者急救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物理降温:30%~50%乙醇擦拭颈部、四肢处.用一次性冰袋置于额、枕后、颈、腋或腹股沟等处.对过高热患者尚可置于空调病房中.药物降温:选用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对过高热或伴惊厥者尚可应用冬眠疗法.高热引起脑水肿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可用20%甘露醇加地塞米松静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施行物理降温后不同时间降温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30例甲流疑似病例高热患者,实施物理降后30、60、90、120m i n分别观察体温情况,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 降温后60m i n降温幅度明显大于30m i n,经统计学检验,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降温后90m i n、120m i n降温幅度和30m i n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实施物理降温后60min的体温更能有效地反映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5.
发热病人的分类层递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对于发热病人的降温治疗是护理工作的重要一环。自2006年以来,笔者采用分类层递护理法治疗护理发热病人10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发热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而超高热可使病情加得.甚至促进死亡。救治的关键是迅速降温,同时采用脱水,适当的中西药物治疗,以及良好的护理。现将我院从1978~1993年超高热的乙脑患者52例抽采用的降温措施及其护理体会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降温毯在重型颅脑损伤发热患者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孟玉婷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9):1197-1197
目的:重型颅脑损伤发热患者早期控制体温,减少并发症,利于原发病恢复。方法:应用降温毯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结果:降温毯降温效果显著,无低温及冻伤等并发症。结论:通过使用降温毯,加强护理,能有效降温,促进原发病好转。  相似文献   

8.
王玉洁  万杰 《吉林医学》2006,27(4):427-427
发热指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临床中常见的发热主要由于机体炎症导致的相应症状.即感染性发热常见。按其程度分为低热37.3~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我们对我科收治的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者40例进行了人性化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物理降温是用于高热患者降低体温的重要方法.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升高13%,心率平均增加18次/分.过高的体温可导致机体的功能障碍及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选择适当的降温时机和降温方法,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护理及治疗是很重要的.物理降温是通过促进皮肤的散热,使散热大于产热来达到降温目的.正常体温一般为37℃,正常成人体温昼夜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体温超过正常温度的范围即为体温升高.  相似文献   

10.
陈晓红   《中国医学工程》2013,(1):160+163-160,163
目的探讨小儿发热的临床护理方法,以期提高护理水平,提高诊治效果。方法对我院儿科收治的伴有发热症状的22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体会。结果本组220例患儿在进行对症治疗和精心护理下,在治疗后90min及120min后可获得较好的降温效果。结论对发热患儿采取有效的护理服务可以缓解家长们的焦虑情绪,提高治疗的积极性,保证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用药安全,在降低患儿高热惊厥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发热主要是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致使白细胞致热原的产生,使之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致产热中枢兴奋,散热中区抑制,体温开始升高。  相似文献   

12.
张勤 《中国乡村医生》2022,(21):147-149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对不同原因发热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12月在贵州航天医院住院的80例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HAMD、HAMA及PSQI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应用于不同原因发热患者的护理中,可改善其抑郁、焦虑状态,提高睡眠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发热是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发热原因甚多;根据致热原的性质和来源不同,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类,临床上以感染性发热多见。发热是传染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热引起的各种症状与原发病相互作用,给患者带来身心不适。本文就我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40例发热患者的护理对策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1]是指反复发热〉38.3℃,病程持续3周以上,并且在1周的住院检查后仍未明确诊断的疾病。因此,早期的病情观察、体温监测、体贴护理对FUO诊断、治疗和预后极为重要。2008年6月~2009年10月我科收治FUO患者98例,经精心治疗与科学护理后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许多疾病共同的临床表现,其中感染是主要因素。据相关学者统计,发热大概有40%-55%因感染因素引起。被病原体感染后,患者往往出现畏寒或寒战,体温升高、全身酸痛或不适、疲乏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恶心等感染中毒症状,患者痛苦异常。因此,做好感染性发热患者的护理,减轻其痛苦,缩短病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措施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性高热常发生于下丘脑、第四脑室和上颈髓等部位损伤(创伤或手术)的患者,其高热特点:(1)发生早,常在伤后或术后数小时内即出现高热;(2)体温上升快,可骤然升高至40℃以上,持续不降,热型呈稽留热,无寒颤;(3)四肢末梢体温不高,头部及躯干部体温极高;(4)药物降温效果不好。现将我科对自1992年~1998年128例出现中枢性高热患者所采取的降温措施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降温措施  (1)冰帽:将碎冰块置入冰帽中,戴于患者头部。应注意及时更换或添加冰块,以确保有效的降温效果。有条件的可用电子…  相似文献   

17.
发热是各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体温升高有利于发挥防御功能,但持续高热会增加心脏负担和机体耗氧量。致脑缺氧、脑水肿和神经细胞的坏死。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降温措施,对于缓减病情、减少重要脏器的损伤乃至挽救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发热原因待查而入院的病人临床表现错综复杂,长程发热可使人体防御能力下降,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本文对我院1991年1月~1997年12月收治的112例长程发热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作一回顾性调查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以发热原因待查、病...  相似文献   

19.
发热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疾病的常见症状,对于发热患者采取降温措施是治愈疾病过程中所必须采取的首要措施。在降温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意外发生,对疾病的转归将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针对SARS疫情,我院采取了相应措施,成立了发热门诊,现就发热门诊预防SARS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