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历代医家对中药的煎服方法颇为重视,如李时珍说:观夫茶味之美恶,饭味之甘餲,皆系于水火烹饪之得失,即可推矣。清代名医徐灵胎也认为: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伤寒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全面且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临床著作,载方113首,用药91味,组方严谨。张仲景不仅创立了六经辨证的辨证纲领,而且对于方药的应用也有独到之处。其所载方药的煎煮方法、服用方法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仲景用药的方法以及对临床指导作用。方法:总结《伤寒论》中关于药物煎法的条文,寻得仲景药物煎法的不同方式。结果:仲景不同的煎药方法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结论:仲景论煎药之法匠心独具,深得其道,药之取效与否,全在于此。  相似文献   

3.
浅析阴阳理论在<伤寒论>药物煎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载方 1 1 2首 ,配伍严谨 ,用药精当 ,后世尊称为“方祖”。笔者在对《伤寒论》的学习中 ,深感用《内经》阴阳理论指导药物的煎法乃医圣用药之一大特点。现不揣卑陋 ,简介如下。1 《内经》阴阳理论对药物性味功效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阳为气 ,阴为味。阴味出下窍 ,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 ,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 ,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泻 ,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 ,厚则发热。”又云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泻为阴。”故药物以气味划分阴阳 ,则辛甘者总属阳 ,酸苦者总属阴 ,又可据其气味之厚薄而复分为阳中之阳、…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真武汤临床应用广泛,然而原方煎服方法,因药液剩余并未尽服,存在疑问.论文分2部分对真武汤进行诠释学研究:方证理论研究和文本研究.方证理论研究方面,以现代文献为基础,对类方的方药及煎服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得出茯苓四逆汤与真武汤的煎服法均应有剩余药液,这与毒性药物蓄积及急危证治疗的中病即止理论相关.另外,文本研...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运用毒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全书载方115首(其中缺2方),含有毒药者54方,占总数的47%,共用毒药14味,即甘遂、大戟、芫花、吴茱萸、蜀漆、商陆、杏仁、巴豆、水蛭、虻虫、铅丹、附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汤剂的煎服法与药效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载方112首,被誉为“方书之祖”,无论是组方原则,还是用药法度对后世的重要影响和指导作用已毋庸置疑,但要想使一首方剂的功用和药效得到充分发挥,如何煎药与如何服药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徐灵胎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李时珍亦日:“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  相似文献   

7.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谓其“味苦寒,主下瘀血……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胃肠,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张仲景《伤寒论》中,有15首方用大黄,《金匮要略》中用大黄者有23首方。除重复者外,共计有31首方。二书在论治各种病证方面,用大黄者多达近百处。有关其临床应用研究的论述颇多,此不赘述。本文就《伤寒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方药煎煮时间长短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伤寒论>方药煎煮时间与相应证型间的联系,发现<伤寒论>方药的煎煮时间长短常跟病势的轻重缓急、病位的高下表里及病证的属类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登岭  李瑞锋  李乔 《河南中医》2020,40(4):493-496
大陷胸汤,每服药用3两大黄,药力迅猛,以攻积破结。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每服药用大黄2两、4/3两或8/3两,药量之张弛变化,突显其临床用法灵活。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中,每服药用约1两大黄,以活血化瘀。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中,每服药用1两大黄,且浸渍取其气,以泻热除痞。茵陈蒿汤、桂枝加大黄汤和大柴胡汤中,每服药用2/3两大黄,以退其黄、通其络、彻其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每服药用大黄1/2两,以泻热清里。麻子仁丸中大黄解脾约,通利水谷。枳实栀子汤中大黄推陈致新,通利水谷。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中大黄生用,取其攻下之猛。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中,大黄均酒洗,以通腑泻实。桃核承气汤先煎大黄,以缓其泻下、强其化瘀;抵当汤中,大黄酒洗以缓其泻下、强其化瘀。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中大黄均生用,浸渍,取其轻薄之性,薄其寒厚之味。桂枝加大黄汤、茵陈蒿汤中大黄化瘀、通络、导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麻子仁丸、枳实栀子汤、大柴胡汤中大黄均生用、同煎,其意为泻热清里,引邪从肠道出。可见,大黄多则泻下,少则性收。大陷胸汤、大陷胸丸服法当依药后反应随机应变。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服法均...  相似文献   

10.
苗建英 《光明中医》2011,26(2):202-203
《伤寒论》是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专书,是每位中医学者必读之作。我重读《伤寒论》,除叹服仲景严谨的理法组方外,对每方的煎煮方法,书中均有详细论述,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深感煎服方法得当是达到疗效不可缺少的环节,现将一点体会记述如下,以与同仁切磋。  相似文献   

11.
12.
由于人们的普遍忽视,导致中药煎煮方法的过于简单化、公式化,已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有人曾对105例中药汤剂服用无效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其中煎不得法者25例[1],占无效总数的20%以上.自古以来,药物的煎法就深受重视,如《炮制大法》中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医圣仲景对此尤为重视,他虽未曾对此直言评论,却身体力行,所以《伤寒论》中关于这一内容的记述极其丰富,应用亦颇为灵活.本文对《伤寒论》(以下简称《论》)中方药的煎煮方法探讨如下,盼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和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09,29(2):108-110
《伤寒论》中的“和法”,和后世所谓的“和法”,在概念上及内容实质上完全不同。后世所谓的“和法”,只是指“和解”与“调和”而言,很大意义上是指少阳病的治法;而《伤寒论》一书中的“和法”,则是在贯穿全书始终的“和谐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发汗解表谓之和,清热泻火谓之和,攻下逐实谓之和,温补散寒谓之和,亦即凡是能祛除病邪,匡复正气,促使机体恢复阴平阳密、气血和顺、功能谐调,进而恢复健康的方法,都属“和法”之列。所以,后世之“和法”,属于狭义之“和法”,而《伤寒论》之“和法”,则属于广义之“和法”。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治疗神志病的理法方药,蕴含了医门八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和补法;在阐述神志病的理法方药过程中,突出体现了两大治疗原则,分别为扶正安神和祛邪定志。研究仲景治疗神志病的理法方药规律,既要学习并灵活运用其有效方剂、具体的用药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要领会其辨证论治理论的精髓,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促进中医脑病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于张仲景药物煮服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的煮药服药方法进行了研究.1.在煮药方面:①要因病选用不同溶剂,计有泉水、甘澜水、潦水、浆水、酒、苦酒、蜜7种;②煮药方法要据药掌握,计有同煮、先煮、后下、去滓再煮、麻沸汤渍药5种,并列举适用药物及意义.2.在服药方面:①要据病把握服药次数,计有顿服、日服2次、日服3次、日服多次、日夜服、随病证变化而服等多种,比较灵活.②要依病选择服药时间,计有定时服、非定时服.3.在服药反应及调护方面:①要观察药后反应以把握用药尺度,计有视大小便变化,以判定邪去或药物所为;用汗吐下药,每中病即止;用乌头、附子,要见冒痹状则止.②注意药后将息,以提高用药效果,饮食上计有借饮食以助药力、服冷食以缓巴豆烈性、为保胃护正3种,不食生冷、腥臊酸辣食品;在起居上要慎起居、避风寒.  相似文献   

16.
通过《伤寒论》有关“食”的论述,从“辨能食与不能食”、“辨欲食与不欲食”、“辨进食后反应”、“辨食物在体内的停留”4个方面概括了仲景对“食”的辨证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17.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11,(2):107-107
清代名医徐大椿曾写了一篇著名的医论《用药如用兵论》,他在文中说:圣人用来全保全人民生命的方法,是把谷物作为养料,用果品作为补助的食品,用畜类作为滋补的食物,用蔬菜作为补充食品,而药物则用它来治病。因此,即使是甘草、人参,滥用也会招致祸害,都是有毒药物一类的东西。喜好服食丹药的古人,必然会生大病,  相似文献   

18.
侯晓燕  黄金玲 《河南中医》2011,31(12):1340-1341
仲景临证使用下法时既非"下不厌迟",又非盲目早下,而是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若表证未解,即使有可下之征,也不可单纯使用下法,否则易使病邪深陷于里,导致病情恶化,而应先解表后攻下或表里双解。  相似文献   

19.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11,31(2):105-107
浮脉是太阳表讧之主脉,一般主表证。但在《伤寒论》里却不尽然,浮脉还可主阳、主温热,主水热互结之蓄水证,主结胸病、脏结病,主少阳病,主病在上焦,主痞证等,只有做到脉证合参,才能准确辨证,使投方用药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20.
赵娟  周春祥 《河南中医》2011,31(3):209-210
<伤寒论>中共有药物91味,经过加工的有50多味,占总药物的半数以上;炮制方法多达20余种,有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他炮制方法.净制包括去皮、去心、去翅足、去皮尖、去皮心等;切制有切、擘、破、碎、捣、杵等;水制有水渍、酒洗、汤洗等;火制有熬等;其他炮制方法有食蜜、猪肤、发酵、制霜等.炮制的目的为:利于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