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0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1 血吸虫病分布2 0 0 0年全国流行血吸虫病的 1 2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中 ,共有 41 3个县 (市、区 )流行血吸虫病。其中 ,2 4 3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62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目前未控制血吸虫病疫情的县 (市、区 )为 1 0 8个、乡 (镇 ) 90 5个。另有 48个县级农场的血吸虫病流行也未得到控制。这 1 0 8个县 (市、区 )主要分布于湖沼地区和大山区 ,其中湖北省 2 6个 ,湖南省 2 4个 ,江苏省 1 4个 ,安徽省 1 4个 ,江西省 1 1个 ,四川省 1 6个 ,云南省 3个。2 0 0 0年全国有 5个县 (区 )当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其中湖北 4个 (黄石港区、石灰… 相似文献
2.
1998年前,按高、中、低度各抽1个流行村连续跟踪监测。高、中度流行村用Kato—Katz法查病,并计虫卵数,低度流行村用免疫学(IHA)查病。1999—2000年,按防治工作方案现行分类要求,对一、二类村抽取10%以上不同类型流行村为疫情监测点,比例不足1个流行村的至少抽取1个,先用免疫学筛查,阳性者用Kato—Katz法查病,并计虫卵数。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血吸虫病巩固监测工作情况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浙江省原是血吸虫重度流行省之一,曾有54个县(市、区)、628个乡、7962个村流行血吸虫病,流行区人口950万,历史有螺面积64亿m2,病人204万多例,病牛13万多头(次)。经积极防治,1995年全省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1996年全面转入巩固监测工作。现根据近年监测工作情况,提出当前及今后血吸虫病巩固监测工作的建议。l监测巩固工作情况1.1查螺技工减少,有螺面积上升,但没有查到阳性钉螺查螺投工,1992年为37万工,是90年代最多的一年,1995~1997年分别减少为21.4万工、17.3万工和18.2万工。近3年每个查螺村的投工分别为39.7工(2… 相似文献
4.
苏州市历史流行血吸虫病的6个县(市),至1995年已全部通过了消灭标准的考核。为了巩固血防成果,寻求水网型地区一套行之有效的疫情监测的方法,已是十分必要。为此,从1995年开始,我们选择昆山市巴城镇进行了连续3年的监测方法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方法1.1螺情监测1.1.1查螺选择8个行政村,分为4组,每组2个村,采取不同的查螺形式,分别为每年查1/3面积、1/5面积、重点环境移动设点查(每个村10个点,每点 100 m2)、群众报螺等 4种。第3年镇、市组织专业队考核。查螺方法采取系统抽样结合… 相似文献
5.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上海、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12个省(区、市),钉螺为其中间宿主。贵州省为血吸虫病的非流行区,历史上从未有当地血吸虫感染病例记载,也未发现钉螺。2005年12月,我省从江、黎平两县先后报告8例疑似血吸虫病例,接到报告后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现场调查、核实,现将调查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7.
血吸虫病阻断传播地区查螺质量控制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血吸虫病阻断传播地区建立查螺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用不同方式设置标记螺点,采用不同方法查螺,观察查螺效果。结果 在有标记假螺点、无标记假螺点,随机投放标记螺,各采用全面细查法、环境抽查法、系统抽样法查螺中,以有标记假螺点的标记螺平均查获率最高,为90.35%,71.71%,59.32%(P<0.05);而3种查螺方法对3种投螺方式的标记螺平均查获率均以全面细查法为最高,分别为90.35%、67.03%、48.33%(P<0.01)。结论 初步认为以无标记方式设置假螺点,采用全面细查法和环境抽查法相结合查螺,标记螺的查出率达60%以上,可作为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指标。 相似文献
8.
9.
10.
2003年江西省上饶市发生了8起急性血吸虫病(急血)暴发疫情,余干、鄱阳县人民政府分别启动了血吸虫病应急处理预案,有效地控制了了疫情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加强对血吸虫病暴发疯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探讨更为快捷有效的应急处理策略措施,现将疫情控制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郊区消灭血吸虫病后,进行了螺情、病情和新感染的监测。先后在局部地区发现了少量残余钉螺,但未见再流行的迹象。血清流行病学纵向观察表明,在消灭血吸虫病10年后,原流行区人群免疫水平趋近于非流行区人群。通过对钉螺和传染源的监测实践,认为在“消灭’后的近期重点监测内在的残存,远期则重点监测外来的输入。在“消灭”远期,将监测工作纳入农村卫生保健网,使监测工作经常化与制度化,可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1994年5-6月随机抽样监测了55个流行村。结果,人群感染率0.88%(147/16684),耕牛感染率3.81%(92/2415)。估计全省有病人85283例,病牛10223头。较项目执行前分别下降了54%和75%。查螺1726155m^2,活螺密度5.53只/0.11m^2,感染率0.003%,感染螺密度0.00016只/0.11m^2。钉螺感染率和感染螺度较项目执行前(0.23%和0.00 相似文献
13.
14.
15.
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在所辖7个县(区)、145个乡(镇)、1 263个行政村中,有51个乡(镇)、286个行政村流行血吸虫病.疫区人口42万,累计钉螺面积5 319万m2,病人69 689人,病牛10 956头次.经过50年的综合防治,各县(区)于1984~1993年相继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993年8月,全市进入监测巩固阶段.现将6年来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1 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1994年5—6月随机抽样监测了55个流行村。结果,人群感染率0.88%(147/16684),耕牛感染率3.81%(92/2415)。估计全省有病人85283例,病牛10223头。较项目执行前分别下降了54%和75%。查螺1726155m2,活螺密度5.53只/0.11m2,感染率0.003%,感染螺密度0.00016只/0.11m2。钉螺感染率和感染螺密度较项目执行前(0.23%和0.0012只/0.11m2)大幅度下降。人群和耕牛化疗复盖率分别为Ⅰ层用.71%和68.56%,Ⅱ层10.91%和21.15%.Ⅲ层1.62%和1.58%。随访1497例应治人群和1195头耕牛户主,实治率分别为85.04%和44.69%。本文提出在今后血吸虫病控制或监测工作中应重视加强耕牛防治力度;提高Ⅱ、Ⅲ层流行区人畜查治效率;Kato-Katz法用于山区型流行区筛检,其结果将低于实际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传染源监测方法,为进一步完善疫情监测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高邮市为该类地区传染源观察点,采用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两种方式,连续观察1996~2007年人群病情变化,分析传染源的特征,评估两种监测方式的效果。结果共调查169455人,流行村人均查病0.9次,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人数比为8.9∶1,被动监测效果相对较好。主动监测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被动监测发现粪检阳性病人39例,均为外地感染,以青壮年农民因生产性接触疫水者居多。结论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要以流动人口为主要查病对象,有效控制外来传染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芦山县火炬村2010年血吸虫病流行动态,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和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每年秋季调查当地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率情况,每年春季开展中间宿主钉螺调查,并进行相应的防治。结果 2010年全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97%,家畜感染率为0%,钉螺面积306 440m2,钉螺密度0.42只/0.11m2,无阳性钉螺。结论芦山县火炬村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和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20.
宝应县血吸虫病消灭后11年监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向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9,11(4):232-233
宝应县位于江苏中部,地处里下河地区,是全国血吸虫病流行最北界(北纬33°15'),属水网型地区。全县29个乡(镇)465个村中,有13个流行乡(镇)、70个流行村,历史累计有螺面积4391029m2,历史累计血吸虫病人23926人,病牛613头。经过20多年综合防治,1987年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1988年开始转人巩固监测阶段,11年来坚持巩固监测工作,至1998年末发现活钉螺和新感染病人。1方法与结果1.1螺情监测1.1.1全面普查1988~1994年,每年春季组织人员对13个流行乡(镇)、70个流行村和毗邻的非流行乡(镇)、40个非流行村普查,方法是sin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