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管是一种动态的细丝状细胞骨架蛋白,也是中心粒的主体分子,微管纤维有序的动态变化是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保证。微管抑制剂与微管蛋白结合促进或抑制微管的装配、干扰微管组成纺锤丝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具有干扰细胞有丝分裂、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发挥明确的抗肿瘤效应。靶向微管的抗肿瘤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重要方面,目前已上市或进入临床试验的微管抑制剂类药物有数十种之多,它们的作用位点不尽相同。本文系统介绍了微管抑制剂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并简要介绍紫杉醇、长春碱和秋水仙碱等几类微管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西罗莫司(Sirolomus)原称雷帕霉素(Rapamycin,RPM),是新型强效亲脂性三烯含氮大环内酯抗生素类免疫抑制剂。它在抗移植排斥反应、预防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等方面均有作用。近年来发现它在抗肿瘤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西罗英司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TOPK抑制剂OTS514的母核噻吩并[2,3-c]喹啉酮环替换成喹唑啉,探究含有喹唑啉的新型TOPK抑制剂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方法以OTS514作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一系列4-氨基喹唑啉衍生物。采用MTT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肺癌细胞(A549)和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抗增殖活性。结果合成了16个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和高分辨MS确证。手性因子对抗肿瘤活性影响不明显,暴露的氨基能增强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体外抗肿瘤实验表明,化合物12a-12f的活性与OTS514相当。结论新骨架的TOPK抑制剂具有和OTS514相当的抗肿瘤活性,为进一步探索含有喹唑啉药效团的TOPK抑制剂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化学合成微管微丝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管微丝抑制剂主要与微管微丝作用,抑制微管微丝聚合或促进微管微丝聚合、抑制微管微丝解聚而抑制细胞分裂。以微管微丝为靶点,全合成新型小分子微管微丝抑制剂成为抗肿瘤药物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化学合成的微管微丝抑制剂的结构类型、构效关系和生物活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何伍  凌霄 《中国医疗前沿》2007,(22):1685-1688
目的 介绍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总结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文献.结果与结论 靶向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剂研究有了长足进展.随着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为该类抑制剂的合理药物设计提供可能,评价更加成熟,在抗肿瘤领域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从南海海星Craspidastet hesperus Muller et troschel中分离提取的总苷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采用体外肿瘤细胞培养和体内抗肿瘤实验方法。测定海星总皂苷的体外和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海星总皂苷对体外培养的小鼠移植性肿瘤肉瘤S180、肝癌H22细胞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能明显的抑制小鼠生肉瘤S180的生长,延长H22腹水小鼠的生存时间。结论:海星总皂苷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可望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Sovbean trypsin inhibitor,SBTI)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炎、抗病毒、抗肿瘤等.对结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的研究已经证实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1].但是目前关于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对子宫内膜癌的作用却少有报道.我们于2006年5~12月通过细胞学研究发现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QSAR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吲哚酰胺异羟肟酸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ACs)抑制剂的抗肿瘤定量构效关系.方法:采用经典Hansch分析方法.结果:获得相关性较好的定量构效关系方程,表明此类HDACs抑制剂的抗肿瘤活性与氮上电荷、范德华面积、EHOMO-ELUMO、Logp和Kappa 3相关,并能很好解释HDLP与TSA复合物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
新型抗肿瘤药PI-88及其类似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硫酸乙酰肝素类似物PI-88是一种有前景的肿瘤生长及转移抑制剂,可作为肝癌切除手术后的辅助治疗,通过抑制血管生长而产生抗肿瘤作用。同时它也是一种强效的乙酰肝素酶抑制剂,乙酰肝素酶是一种在肿瘤转移以及血管生长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酶。已经合成一系列PI-88类似物,这些类似物都可抑制乙酰肝素酶,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F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亲和力和PI-88类似。与PI-88相比,有些新化合物显示出更强的抑制生长因子诱导的内皮细胞增殖及内皮细胞管道生成的作用,体内试验也证实有明显的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此外,部分新化合物药代动力学性质也得到改善。PI-88及其类似物作为一类有效抑制血管生长的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0.
已上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肿瘤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基因组中发现了大约2000个激酶,其中超过90个为蛋白酪氨酸激酶,在靶向性抗肿瘤药物中,靶向酪氨酸激酶类的药物已成为研发热点,并且已获得巨大成功.本文综述了一类已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抑制剂结合受体蛋白的方式及其作用机制,重点讨论了这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发现分子对接的结构与真实构效关系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张德勇 《浙江医学》2018,40(3):303-306
在肿瘤治疗中蛋白激酶被认为是重要的干预靶点之一。作为高度保守的苏氨酸、丝氨酸蛋白激酶,Polo样激酶(polo-likekinase,PLK)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PLK1在多数肿瘤组织中表达均显著上调,且参与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及肿瘤的发生、发展,所有的证据均显示PLK1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可能是重要的干预靶点。随着临床上对PLK1小分子抑制剂研究的不断深入,不断有新的PLK1高效选择性抑制剂被发现,以PLK1为靶点的肿瘤干预方案已成为肿瘤治疗中的热点。本文将对PLK1小分子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抗肿瘤活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在生物体中发挥着强大的生理功能,包括DNA损伤修复,维持基因组稳定性,调节细胞增殖、分化、死亡,等。目前PARP抑制剂在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2突变的肿瘤如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对于其他恶性肿瘤以及对PARP抑制剂产生耐药的人群,PARP抑制剂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分析总结PARP抑制剂在肺癌、肝细胞癌、胶质母细胞瘤、白血病及宫颈癌中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进展,同时针对PARP抑制剂耐药情况,总结其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如DNA损伤修复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以及其他化疗药物联用解决耐药的策略,为未来PARP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转移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是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以肿瘤血管形成为靶点的血管生成抑制剂研究已成为当前肿瘤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中医药抗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转移的可行性及目前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认为从中药中筛选开发具有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和阻断肿瘤转移途径的新药,对于控制肿瘤侵袭、转移、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p53在DNA修复、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凋亡、衰老、自噬及代谢等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MDM2和MDM4是p53的关键负调控因子,其抑制剂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目前,7个MDM2抑制剂(RG7112,MI-77301,RG7388,AMG232,CGM097,MK-8242及DS-3032b)和1个MDM2/MDM4双重抑制剂(ALRN-6924)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本文重点从分子发现过程、药理活性、临床研究进展等方面对已进入临床研究的MDM2抑制剂进行综述,此外,还重点介绍MDM2/MDM4双重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促进临床对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方法搜集临床用药资料,整理常用注射用抗肿瘤药物的说明书等。结果与结论临床注射应用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时的注意事项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受体酪氨酸激酶c-Met在细胞的增殖、代谢以及肿瘤的产生、转移、血管生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c-Met成为抗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HGF/c-Met信号通路与VEGFR等其他通路的相互作用(cross-talk)影响了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效果,产生耐药性,因此,多激酶靶点联合用药成为新的抗肿瘤治疗手段。本文介绍了c-Met信号通路与多种膜受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由这种相互作用引起的对激酶抑制剂的耐药性,并综述了单靶点和多靶点的小分子c-Met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茚并异喹啉是一类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可以克服喜树碱类拓扑异构酶Ⅰ(topoisomerase I,Top1)抑制剂的缺陷,获得活性更加稳定、毒性更小的抗肿瘤化合物。近来发现茚并异喹啉类化合物还具有Top1和酪氨酸-DNA磷酸二酯酶(tyrosyl-DNA phosphodiesterase I,Tdp1)双重抑制作用和潜在的肿瘤预防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Top1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茚并异喹啉类的作用优势,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茚并异喹啉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及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绘制人类基因组甲基化可变位点图谱计划的展开、有关表观遗传学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表观遗传治疗药物研究的深入,尤其是DNA甲基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等在肿瘤患者临床治疗的成功应用,表观遗传学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表观遗传学的抗肿瘤药物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癌症的治疗和基础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前抗血管生成治疗是抗肿瘤研究的热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刺激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在肿瘤新生血管中高表达,因此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理想靶点。以VEGF、V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除了常见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阿伐斯汀外,小分子抑制剂舒尼替尼、索拉非尼等也已经广泛使用;另外,一些具有上市潜力的药物,如范得他尼、西地尼布、瓦他拉尼、阿西替尼等也值得关注。已上市和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VEGFR小分子抑制剂按结构大致分为6类:喹啉及喹唑啉类、哒嗪类、吲唑类、咪唑和吡咯嘧啶类、吲哚类和其他结构等。对VEGF、VEGFR的生物学功能,其代表性的小分子抑制剂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从最近研究结果看西罗莫司对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支架植入后预防再狭窄以及抗肿瘤等方面都有良好作用,而且与6-巯基嘌呤、环孢菌素A(CsA)等合用有协同作用,是目前临床用途较广的,且较安全的新免疫抑制剂。最近发现西罗莫司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