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旋氧氟沙星治疗伤寒,副伤寒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盛鲁文  胡春燕 《浙江医学》1999,21(11):700-701
左旋氧氟沙星是一种新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为氧氟沙星光学活性L-型异构体,对革兰阴性及阳性菌均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口眼吸收好,细胞内浓度高,是治疗伤寒、副伤寒的理想药物。我们自1996年7月至1998年11月应用左旋氧氟沙星治疗伤寒、副伤寒75例,现将其疗效和安全性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近年来伤寒、副伤寒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102例伤寒、副伤寒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该组病例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复杂多样,典型特征少见,常见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对氟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很高敏感性.结论 伤寒、副伤寒临床表现呈不典型趋向.氟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可作为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3.
伤寒、副伤寒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近年伤寒、副伤寒的发病规律、临床新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30例伤寒、副伤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该组病例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复杂多样,典型特征少见。30例伤寒、副伤寒病例中有18例为副伤寒甲。喹诺酮类和第3代头孢茵素疗效佳,所有病例全部治愈。结论:通过对该组病例分析,伤寒、副伤寒临床表现呈不典型趋向。副伤寒甲沙门杆菌在我省流行较为突出。喹诺酮类和第3代头孢菌素可作为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
伤寒、副伤寒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10年来广西地区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伤寒沙门氏菌的药敏实验的动态变化,为临床诊治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2005年9月10年间收治的经血或骨髓细菌培养确诊为伤寒、副伤寒病例的发病季节、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药敏试验等临床资料。结果79例病例中,男性55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31.6±10.3)岁;伤寒60例(75.9%),副伤寒19例(24.1%),数据表明近年伤寒病例的构成比从1999年前的93.1%明显下降到2004年的60.0%,副伤寒病例的构成比则从1999年前的6.9%上升到2004年的40.0%;两种疾病全年均有散发病例,但58.2%(46/79)在夏秋季6~10月为主;伤寒、副伤寒在临床以发热、肝脾肿大及血白细胞下降为主要特点,常见的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和胆囊炎;79例病人仅有49例(62.0%)肥达氏反应阳性,其中伤寒病人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副伤寒病人,分别为73.3%与26.3%(P<0.05);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仍具很好的敏感性,但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等药物敏感率较低;在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6.3±2.1)d,所有病例全部治愈。结论近年来伤寒发病率有下降,而副伤寒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伤寒、副伤寒临床表现多呈不典型表现,喹诺酮类和三代头孢菌素药物为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DNA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基因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关系,为临床治疗和新药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临床上收集的6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4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选择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对其gyrA和parC的喹诺酮决定区域的基因进行PCR扩...  相似文献   

6.
氟哌酸(NFLX)属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由于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较强,近年来已广泛用于临床。我院1988~1990年用其治疗各种感染600例,并对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600例中,男315例,女285例,平均年龄27.8±13.6岁。伤寒456例,呼吸系统、肠道、泌尿系统、腹腔和胆道感染共144例。 1.2 不良反应 600例中,发生消化道反应125例(21%),表现为恶心、上腹不适或灼热感,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7.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由萘啶酸发展起来的合成抗菌药物,具有吡啶酮酸的共同结构,通过抑制DNA促旋酶,阻断DNA的复制而产生抗菌作用.莫西沙星为第4代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化学名称为1-环丙基-7-(S,S)-2,8-重氮-二环[4,3,0]non-8-yl-6-氟-1,4-二氢-4-氧-3喹啉羧酸,临床用其盐酸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粪肠球菌DNA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基因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和新药的开发提出实验依据.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检测112株粪肠球菌对4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试验,并选择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对其gyrA和parC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域基因进行PCR扩增,然后随机选择5株PCR产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近年来甲型副伤寒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与转归,以指导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31例甲型副伤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该组病例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多样,氟喹诺酮类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其疗效佳,所有病例经其治疗后全部痊愈。结论甲型副伤寒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依靠血和骨髓细菌培养。氟喹诺酮类及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治疗甲型副伤寒的临床主要用药。  相似文献   

10.
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甲型副伤寒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酸左氧氟沙星是一新型喹诺酮类制剂 ,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特点 ,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1 ] ,被广泛用于呼吸、消化和泌尿道感染。目前 ,国内有左氧氟沙星治疗伤寒疗效好的报道[2 ] ,但治疗副伤寒的报道少。 2 0 0 1年 5月~ 1 0月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甲型副伤寒 ,旨在观察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并与头孢曲松钠进行比较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5 6例病人来自本院 2 0 0 1年 5~1 0月住院和门诊资料完整的病例。所有病例均有发热 ,其中弛张热 2 9例 ,不规则热 2 2例 ,稽留热 5例。无肠出血、肠穿孔…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近年来重庆地区伤寒、副伤寒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5年间收治的伤寒、副伤寒病例.结果:伤寒病例比重有下降趋势,副伤寒病例比重则从1999年的20%上升到2003年的55.6%.临床以发热、相对缓脉、脾大,血白细胞下降、腹泻为主要表现,玫瑰疹、表情淡漠较少见,大多数病人的热型以不规则或弛张热为主,典型的稽留热仅占25.6%.常见的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和支气管肺炎.伤寒、副伤寒对氟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很好的敏感性.结论:部分病例临床表现已不典型;近年来副伤寒比重有上升的趋势;氟喹诺酮类药物仍为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2.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VLX)是新型氟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物,为DNA旋转酶抑制剂,对革兰氏阳性、阴性菌及厌氧菌、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等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该药为氧氟沙星的同种L-异构体.其体外抗菌活性为氧氟沙星的2倍[1],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组织分布广、耐药率低等优点.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我们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现报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复杂型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治疗特点、药敏结果及抗菌药物使用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52例小儿复杂型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药敏结果,分析其治疗特点、药敏结果、抗菌药物使用方案。结果:52例复杂型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治疗中,抗菌药物选择青霉素类/头孢类43例(82.69%),碳青霉烯类9例(17.31%)。总治愈2周内33例(63.46%),2~4周11例(21.15%),1~3个月4例(7.69%),4~6个月2例(3.85%),除外失访2例均达临床治愈。总大便培养阴转时间,1周17例(32.54%),1~2周19例(36.54%),3~4周8例(15.38%),4周6例(11.54%)。药敏试验提示鼠伤寒沙门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率达100%,对含酶抑制剂三代头孢及青霉素类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敏感率亦较高,不含酶头孢素/青霉素类、复方磺胺甲噁唑、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率有所下降,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敏感率更低。结论:治疗小儿复杂型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可优先考虑含酶抑制剂的三代头孢/青霉素类,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在缺乏药敏时,不含酶抑制剂的青霉素类/头孢类,复方磺胺甲噁唑,或敏感度相对不够高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选择应慎重,如需选择应参照药敏。喹诺酮类药物虽不推荐,但仍是治疗可能危及生命的多重药耐药沙门菌属感染的无其他替代药物时可选择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在1962年临床应用以来,新的喹诺酮类药物不断被开发和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C—6位引进氟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的问世,氟喹诺酮类的抗菌活性和抗菌谱有了很大提高,早期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主要对革兰阴性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对阳性球菌则作用较差。但近10年来开发的新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吉米沙星(gemifloxacin)、加替沙星(gatifloxacin)和莫西沙星(moxifloxacin)显示出强大的抗革兰阳性球菌和厌氧菌的活性,对肺炎链球菌包括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和不典型病原体如肺炎衣原体和肺炎支原体的抗菌作用大大加强,同时保持了其良好的抗革兰阴性菌活性,这些优良特性使新氟喹诺酮类几乎成为呼吸道感染的理想治疗药物。另一方  相似文献   

15.
左氧氟沙星为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细菌DNA回旋酶活性,从而抑制细菌DNA复制与合成。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特点,对肺炎克雷白菌、变形杆菌属、志贺菌属、流感杆菌、部分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肠杆菌科、伤寒沙门菌属等有较强抗菌活性,对部分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衣原体也有很好的抗菌作用[1]。此外,左氧氟沙星还可作为抗结核治疗的二线用药,与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可提高结核病的临床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延缓或避免耐药性的产生[2]。因此,左氧氟沙星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相关的一些不良反应也日渐增多。本文结合我院1例左氧氟沙星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临床病例,对左氧氟沙星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以引起大家重视。  相似文献   

16.
武爱民  牛慧云 《包头医学》2010,34(3):151-152
新氟喹诺酮类为全合成广谱抗菌药物,作用于DNA螺旋酶及拓扑异构酶、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组织内和细胞内药物浓度高、血半衰期较长等特点。当前临床常用的主要有:曲伐沙星、格帕沙星、依诺沙星、加替沙星、克林沙星等。本文将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喹诺酮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基本结构,对细菌DNA回旋酶(DNAgyrase)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抗菌药物。现在临床常用的是一系列含氟的喹诺酮类药物,通称为氟喹诺酮类。常用药物有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培氟沙星等。此类药物抗菌谱广,价格低廉,大多属于医保类药物,因此被广泛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胃肠疾病,以及呼吸道、皮肤组织细菌感染的治疗。近年来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道有所增加,为更好的认识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本文分析了29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肾脏内科住院患者在抗菌药物使用上所具有的的特点。方法:择取2014年6月到2016年6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肾脏内科治疗肾脏疾病的80例住院患者,回顾其基本资料,对其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抗菌药物使用特点。结果:80例肾脏内科住院患者中共有23例(28﹒75%)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主要类型为头孢类(38﹒75%,31/80)、青霉素类(32﹒50%,26/80)以及氟喹诺酮类(28﹒75%,23/80)。在所有使用的抗菌药物中,主要有治疗性用药和预防性用药两种,22例(27﹒50%)患者为预防性用药,58例(72﹒50%)患者为治疗性用药。在药物的使用中,合理用药占比88﹒75%(71/80),不合理用药占比11﹒25%(9/80)。结论:肾脏内科主要使用氟喹诺酮类、青霉素类以及头孢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性用药,其用药合理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交叉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交叉耐药性,以指导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合理更换与应用。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革兰阴性杆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存在交叉耐药性,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抗菌作用,第四代的加替沙星和第三代的左氧氟沙星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性无显著差别。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存在交叉耐药性。不需要应用加替沙星替代左氧氟沙星用于抗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于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400例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对于细菌的耐药率、存在的不良反应。结果有200例(50.0%)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其中有80例(40.0%)患者均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不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百分率为7.5%。出现不良反应症状的患者有20例。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非常广的抗菌谱,在临床治疗中使用广泛,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确保用药合理性、科学性、安全性,进而更好的治疗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