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文献学角度,理清中医学有毒中药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思路,以及"大毒""毒"和"小毒"的分级标准和渊源,同时结合现代中药毒性分级方法,揭示了古今中药毒性分级各自的利弊。  相似文献   

2.
中药毒性理论在我国的形成与创新发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研究系统概述了中药毒性理论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状况,对中药毒性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既能体现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又可与国际接轨的"药毒网络调控学说",将有助于为临床安全有效的应用有毒中药提供科学支撑和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15味有毒中药小鼠半数致死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测小鼠分别口服大剂量半夏、贯众、关木通等15味有毒中药的半数致死量,以评价其安全性.方法:每味中药在死亡率0%(Dn)和100%(Dm)范围内确定5~7个给药剂量,每个剂量组用20只小鼠,观察7d,用Bliss法计算出半数致死量(LD50)等数据.结果:从半数致死量看,半夏的毒性在所有15种受试中药中最低;斑蝥毒性最高.结论:①多数受试有毒中药与药典标注的毒性程度基本相符;②药典标注有小毒的蛇床子、山豆根的急性毒性高于有毒的关木通、香加皮;③闹羊花是15种受试中药中半数致死量与临床用量最接近的,提示在临床用药中要格外小心.  相似文献   

4.
郭国富 《中医研究》2012,25(9):72-74
有毒中药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临床用药经验的积累,对毒性研究的深入,毒性中药具有较独特的疗效,一些疑难顽症均离不开它;但又很难使用,稍不谨慎,就会有中毒的危险,甚至致残、致死.中药毒性分级情况各不相同,有毒中药的毒性分级迄今尚无统一标准,仍沿用传统的经验分级方法,将有毒中药分为极毒、大毒、有毒和小毒4级.因用药部位、品种的不同,其成分的含量及所含毒性、用量、产地采集、炮制不同也有差异.因此,医药工作者在应用有毒中药时,千万不能盲目地乱用药物,应对症用药,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5.
中药毒性研究与临床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宗铎 《河南中医》1994,14(6):380-382
中药毒性研究与临床李宗铎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中草药/毒性,中药配伍/毒性,综述在许许多多的中医药书藉中,中药的性味之下往往标注有“有毒”、“大毒”、“小毒”,这些“有毒”的标记说明了该药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用得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6.
中药毒性,即所谓的有毒无毒。有毒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早在东汉时,《神农本草经》就把所收录的365种药物,按无毒、有毒和毒性大小分为上、中、下品;其中下品就有125种,属于“多毒”不可久服的药物。古代医家针对中药的毒性大小分为大毒、常毒、小毒等三类,认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是说针对病体虚实,疾病深浅来适当选择药物和确定剂量,有毒副作用的药物治病收到相当效果后,就要停用,毒性…  相似文献   

7.
中药应用传承千年,历史悠久,对诸多疑难重症表现出显著疗效。然而有毒中药诱导的毒性反应,如心脏毒性、肝脏毒性、神经毒性、肾毒性等,严重损害了中医药的使用。有毒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效应的整体性特点,其毒性和药效内在机制异常复杂,绝不是单一途径、层面、机制的作用结局,而是形成复杂互作网络。文章基于有毒中药“毒与效”作用特点,提出应用整体药代动力学、网络药理学、系统生物学等多学科前沿技术对有毒中药的毒效物质基础、毒效作用机制和毒效关系进行整合分析的研究思路,有望为中药安全性评价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以推进中医药系统化和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近期,多家中药企业旗下的主打产品陷入安全性风波。服用这些药还安全吗?一时间,公众疑虑重重。中医历来有"以毒攻毒"法则"朱砂有毒不新鲜。"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一位专家介绍,对于朱砂的毒性,中医药界一直是有认知的。因此在药典中,朱砂是作为毒性中药收载的,这是因为"毒性中药并不等同于毒"。中医理论历来就有"以毒攻毒"的治疗法则,只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规范用药,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该专家认为,用中医理论来讲,"以毒攻毒"就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邪毒。医学界熟知的砒霜治疗血癌就是典型的例子。此外,全蝎、蛇毒、雄黄等毒性中药均被证实对多种癌症治疗有效。被业内尊为"国药泰斗"的中药大师金世元则指出,传统中药理论中,朱砂被认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和毒性特点,为有毒中药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有毒药材。通过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毒性特点等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药典中共有83味有毒中药,分别为大毒10味,“有毒”42味,“小毒”31味。除去炮制品共计有38味“有毒”药材。在这38味“有毒”中药中,有8味“有毒”中药的内服与外用功能不同。38味中药的毒性成分各不相同,多为毒苷、生物碱、毒蛋白和金属元素,毒性范围分布于脑、神经、脏腑等。结论:通过对有毒中药的毒性特点和成分分析,总结出有毒中药的功效分布广泛,常见为杀虫、泻下和清热。毒性成分和毒性特点也各不相同,多数有毒中药其有效成分与毒性成分相同,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会对机体产生毒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的毒性问题,系统了解中药毒性,消除对中药毒性误解,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介绍中医药学对中药毒性问题的认识以及中医药毒性理论,剖析当前中药中毒的根源,寻求解决方案。结果中医药有系统的毒性理论,明确的毒性分级和多样化的增效减毒方法,中药中毒问题的产生除了中药自身毒性,更多和用药不当相关。结论 "是药三分毒",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用药是问题关键,加强中医药学理论及用药经验学习,加强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是保证中药安全有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杨彬  李遇伯  张艳军 《中草药》2021,52(13):3783-3789
目前国家药典委员会已采用风险评估策略开展中药外源性危害物的限量控制,并逐步开展内源性有毒成分风险控制。很多有毒中药毒性数据缺乏,尤其是多基原中药,化学成分复杂,作"同一药用"的毒理学表现是否一致?这给风险评估的第一步危害识别带来极大挑战。主要存在2个关键问题:一是毒性机制报道较少,信息碎片化,缺乏多种细胞多条通路综合考虑毒性结局;二是品种间成分差异显著,毒性物质基础不明确,缺乏能整体表征中药毒性的"等效毒性成分群"。因此,提出构建基于单细胞转录组学的多基原有毒中药危害识别研究思路及方法,以期为多基原有毒中药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对有毒中药的炮制应“依法炮制”“修制合度”,建立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报告制度,同时还要深入系统地研究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和毒性机理,加强对毒性中药的化学成分、药效学、药理学、安全性评价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质量可控的有毒中药炮制规范,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近20年来外来药物辣木叶的相关英文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采用Citespace(4.5R1)软件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处理,总结其发表文献量年度变化趋势、期刊载文量及引文量、高频关键词、文献作者、研究机构影响力、全球研究热点分布及发展趋势等。在此基础上对辣木叶的药用功效进行简要概括与总结,以国际化的视角阐明全球辣木叶的研究进展情况及研究趋势,进一步研究其保健、药用价值。充分利用世界天然药物的研究成果,发挥中医药的优良传统将外来药物引入中药,为辣木叶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及科学依据,为外来药物辣木叶"中药化"提供文献研究基础,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释有毒中药的现代研究思路。方法:结合科研实际,分析、归纳和总结有关有毒中药现代研究的文献。结果:当前有毒中药普遍缺乏严谨的现代科学研究,毒性物质基础及其机制、活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毒效相关性、祛除毒性成分保留活性成分的工艺、配伍减毒或(和)增效、安全有效剂量范围的制定等均是亟待研究的重要环节。结论:应加强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基础及其机制、活性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毒效相关性、祛除毒性成分保留活性成分的工艺、配伍减毒或(和)增效、安全有效剂量范围的制定等研究,最终为有毒中药安全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本文将为有毒中药的现代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中药材及饮片在栽培、采收加工、饮片生产、流通、监管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对其中可能造成中药材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想法。笔者认为建立种源中心、从中药材栽培、产地加工及饮片生产均采用集约化的管理经营模式,可以很大程度地减少中药材生产各环节的不确定因素,保证药材质量。此外,我们建议修改某些品种药材的药典标准,使其更适用于目前市场情况,有利于提高市售药材质量。最后认为中药材作为一种药品,从栽培到生产的全过程应统一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下管理,才更有利于药材的溯源及全产业链的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16.
王停  周刚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7):2653-2655
为引起研发者对风湿、骨科、外科中药新药中所含毒性药材的重视,该文从毒性药材的炮制、用法用量、工艺、质量控制以及制剂的长期毒性试验要求、临床疗程、临床试验安全性指标的选择和检测等方面全面阐述了研发者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辨状论质"是历代医药学家长期用药经验的智慧结晶,是一种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因具有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操作简便等特点,在中药的质量评价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代电子感官仪器技术可实现中药性状的客观化表达,一些学者将其表达结果与中药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进行关联分析,证明了"辨状论质"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目前"辨状论质"的科学内涵尚未被阐释清楚,中药的哪些"状"可真正反映其"质"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故笔者从"辨状论质"的思想来源与历史沿革、"状-质"相关性分析的现代研究及其应用价值3个方面进行综述,明确了"辨状论质"的思想来源于法象思维,梳理了其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萌芽、发展、鼎盛、成熟4个阶段;对"辨状论质"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阐明了该理论在评价药材品质、指导商品规格等级划分和药材采收加工等方面的作用。建议后续应加大对"辨状论质"的研究力度,充分利用电子感官仪器、液质联用、生物药效评价等技术,加强中药性状特征的客观化描述,重视中药整体性状与药效的关联性分析,建立中药材"性状-有效成分-药效"相关联的研究新模式,以期为阐明"辨状论质"的科学内涵提供参考,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中药品质评价。  相似文献   

18.
近60年中药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以"中药"和"毒性"或"毒副作用"或"副作用"或"不良反应"为检索词,系统检索"中国中医药期刊数据库"(1949-2007年)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8年),收集第一手资料,建立不良反应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后发现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中,用药剂量过大、药物炮制不当或未经炮制、毒性药物使用不当、药材来源混淆或误用和其他药物使用不当,所占例数超过了总例数的90%。本结果为更好促进中药的国际化及其合理应用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是中医药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寒热药性是药性理论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由于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深刻,而当前的思路及方法手段难以摆脱先入为主、循环论证的研究局限性,因此亟需为现代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注入新思维、启动新视角.本文在现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以系统观为指导,以物质基础、生物效应和作用靶标为寒热药性的三大要素,融合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构建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表征方法,基本揭示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以期实现药性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为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与合理用药水平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