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心房颤动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防止房颤的发生. 方法 对我院2006年5月至2008年12月,643例房颤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年龄分组,分析老年人房颤的特点. 结果 643例房颤患者,年龄40~94岁,男女比例为1∶0.68;房颤病因中,<50岁患者最常见的是孤立性房颤,≥60岁患者的常见病因为高血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直径显著小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P<0.01).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心功能Ⅱ~Ⅳ级所占比例较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明显减少(P<0.01). 结论 房颤的发生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衰等均是房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是脑卒中和系统性栓塞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研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形成机制是目前临床心血管病研究领域极为重要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对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已从血流动力学方面转向分子生物学方面;现研究认为心房重塑、内皮损伤、血小板激活和凝血活性增加等因素可能共同参与左心房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30例(心房颤动组),另选取同期冠心病心力衰竭无心房颤动患者30例(非心房颤动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检查指标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心房颤动组B型脑钠肽(BNP)、左心房内径、置入冠脉支架个数明显大于非心房颤动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BNP、左心房内径、置入冠脉支架个数为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血BNP最佳截点为482.0 pg/mL,敏感性60.00%,特异性96.70%,左心房内径最佳截点为40.16 mm,敏感性76.67%,特异性86.67%,置入冠脉支架个数最佳截点为2.5个,敏感性63.33%,特异性70.00%。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房颤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血BNP、左心房内径和置入冠脉支架个数可能是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423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高血压病合并AF(n=233),不合并AF(n=190)两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发生AF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单变量分析显示,与非AF组相比,AF组的年龄较大(P<0.001)、体重指数偏高(P=0.019),心脏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偏大(P<0.001),左室射血分数(P=0.005)较低。肌酐(P<0.001)和尿酸水平(P=0.013)偏高,但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01)较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1.08,95%CI:1.04~1.13,)、左心房内径(OR=1.51,95%CI:1.38~1.6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OR=0.52,95%CI:0.36~0.78)与高血压病患者发生AF存在显著的关联关系。结论:年龄及左心房内径越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低的高血压病患者发生AF的危险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成年人目前心房颤动(房颤)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4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在全疆23个市、7个地区、5个自治州抽取年龄在35岁以上样本,男女均衡.统计不同民族组、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组人群的房颤患病率,并对房颤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抽取35岁以上城市及农村游牧居民14618人,房颤患病率为0.40%,标准化率为0.35%,其中汉族为0.31%,维吾尔族为0.25%,哈萨克族为0.59%.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0.53%对0.28%,P<0.05).年龄分组显示患病率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所有房颤患者中瓣膜型、非瓣膜型及孤立性房颤所占比例分别31%、36%和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瓣膜病、心力衰竭与房颤患病率的OR值分别为1.09、1.90、10.65.结论 新疆地区成年人房颤患病率接近于国内外有关研究结果,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加呈增多趋势;年龄、瓣膜病、心力衰竭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以下简称房颤)是持续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同时是一种高患病率、易导致严重临床后果的心律失常。我国关于房颤的记载最早要追溯到4000年前的《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7.
卒中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以下简称为房颤)的主要并发症。心力衰竭、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及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与房颤患者卒中的风险相关,此外,临床上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也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相关。筛选房颤患者并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方法评估其卒中的危险性,无论是对于抗凝治疗预防卒中事件,还是对于减少抗凝治疗引起的出血风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动患者发生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方法:选取住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21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左心房或左心耳是否发生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60例)与非血栓组(157例),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患病时间、CHA_2DS_2-VASc评分、hs-CRP、血脂、凝血功能,尿酸、左心房前后径、LVEF、左心耳血流速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非血栓组比较,血栓组患者心率、收缩压、CHA_2DS_2-VASc评分、尿酸、hs-CRP、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左心房前后径、左心耳长径明显升高,而HDL-C水平、LVEF、左心耳血液流速明显降低(P均0.05);血栓组患者使用胺碘酮比例显著低于非血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_2DS_2-VASc评分≥2、hs-CRP≥1.3 mg/L、左心房前后径≥4 cm、左心耳血液流速≤48 cm/s以及未使用胺碘酮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CHA_2DS_2-VASc评分≥2、hs-CRP≥1.3 mg/L、左心房前后径≥4 cm、左心耳血液流速≤48 cm/s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服用胺碘酮对预防心房颤动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LA)或左心耳(LAA)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非瓣膜性房颤左心房或左心耳附壁血栓形成61例为血栓组(其中男性35例,女性26例)和无附壁血栓形成278例为非血栓组(其中男性189例,女性89例),对两组的既往史、烟酒史、临床生化指标和超声心动图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左心房内径[(47.0±6.8)mm比(39.1±6.7)mm,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53.8±14.8)%比(60.6±9.9)%,P=0.001];服用阿司匹林[23.0%比48.9%,P=0.000],非阵发性房颤[41.0%比22.7%,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内径(OR=1.191,95%CI 1.126~1.261),左心室射血分数(OR=0.969,95%CI 0.941~0.997),服用阿司匹林(OR=0.308,95%CI 0.141~0.674),非阵发性房颤(OR=2.412,95%CI 1.097~5.304)是左心房和左心耳内血栓形成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左心房直径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是非瓣膜性房颤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服用阿司匹林对预防房颤血栓形成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2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房颤分为AF组和非AF组。比较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筛选高危因素。结果本组CABG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为21.31%。单因素分析,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P波离散度、RCA近中段狭窄〉50%、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体外循环与否、同期行瓣膜手术与否、移植血管数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5岁、P波离散度〉40s、RCA近中段狭窄〉50%、LAD〉40mm、LVEF≤40%均与术后房颤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年龄〉65岁、P波离散度〉40s、RCA近中段狭窄〉50%、LAD〉40mm、LVEF≤40%是CABG术I暑皂鲕倍士的倍除隅壹  相似文献   

11.
女性特发性房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女性特发性房颤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女性特发性房颤的指标.方法:选择80例女性特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组)和80名年龄和生活方式匹配的无房颤女性对照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wd)、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和左心房内径(LAD)等指标.以Pmax≥110 ms,Pwd≥40 ms为阳性判定标准,评估Pmax、Pwd及Pmax联合Pwd预测女性特发性房颤的价值. 结果:房颤组SBP、DBP、Pmax、Pwd、TIB和LAD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临界高血压(OR=0.033,95%CI:0.003~0.347,P<0.01)和Pwd增加(OR=287.079,95%CI:35.265~2337.031,P<0.01)与女性特发性房颤密切相关.Pmax、Pwd和Pmax联合Pwd对女性特发性房颤的阳性预测率分别为81.93%、88.61%和89.86%. 结论:心电图Pwd增加和临界高血压是女性特发性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联合应用Pmax和Pwd可有效预测女性特发性房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间于我院住院的DCM患者79例(DCM组)及DCM合并AF患者35例(DCM-AF)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结果,比较其临床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DCM患者发生AF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DCM-AF组与DCM组在年龄[(61.14±6.91)岁比(53.94±6.06)岁]、NYHA分级[(3.14±0.69)比(2.44±0.51)]、病程[4.5(2.0,7.0)年比1.5(1.0,2.0)年]、肺动脉高压[23(65.71%)比33(41.77%)]、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 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3297.50(599.25,8219.75)pg/ml比2015.50(617.50,2812.50)pg/ml]、尿酸[(492.86±107.59)μmol/L比(414.19±79.31)μmol/L]、总胆固醇[(3.92±0.95)mmol/L比(3.61±0.79)mmol/L]、甘油三酯[(1.54±0.89)mmol/L比(1.19±0.63)mmol/L]、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49.53±5.94)mm比(44.67±4.72)]、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51.73±4.89)mm比(56.07±6.76)mm]、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35.29±7.46)%比(32.06±6.7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NYHA分级、病程、尿酸、左心房内径是DCM患者发生AF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年龄大、NYHA分级差、病程长、尿酸高、左心房内径大是DCM患者发生A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女性特发性房颤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女性特发性房颤的指标。方法:选择80例女性特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组)和80名年龄和生活方式匹配的无房颤女性对照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wd)、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和左心房内径(LAD)等指标。以Pmax≥110ms,Pwd≥40ms为阳性判定标准,评估Pmax、Pwd及Pmax联合Pwd预测女性特发性房颤的价值。结果:房颤组SBP、DBP、Pmax、Pwd、TIB和LAD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临界高血压(OR=0.033,95% CI:0.003~0.347,P〈0.01)和Pwd增加(OR=287.079,95% CI:35.265~2337.031,P〈0.01)与女性特发性房颤密切相关。Pmax、Pwd和Pmax联合Pwd对女性特发性房颤的阳性预测率分别为81.93%、88.61%和89.86%。结论:心电图Pwd增加和临界高血压是女性特发性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联合应用Pmax和Pwd可有效预测女性特发性房颤。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发生心房颤动(AF)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28例因病窦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其中发生AF的作为AF组(n=56),没有发生AF的为非AF组(n=72),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AF组56例、非AF组72例,除AF组患者,既往有AF病史的比例显著高于非AF组(42.9%vs23.6%,P=0.021)外,两组基本临床资料一致。心房起搏百分比、心室起搏百分比、二尖瓣返流程度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AF的发生显著相关(r分别为0.907,1.190,2.722,P均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AF发生率与心房和心室起搏比例和二尖瓣返流相关。  相似文献   

16.
长期心脏起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长期心脏起搏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为选择起搏器种类和起搏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 选择国内较大的三家医院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进行了随访 ,回顾性分析房颤的发生情况 ,并且分析影响房颤的各种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 30 6例 ,心房起搏占 2 1 9% ,心室起搏为 78 1%。平均随访 (5 11± 3 13)年 ,76例出现房颤。其中心房起搏和单纯心室起搏的患者房颤发生率分别为 5 97%和 30 12 % (P <0 0 1)。心室起搏组患者出现房颤 4年为33 % ,5年为 41% ,6年为 5 2 %。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年龄和起搏方式是心脏长期起搏房颤独立预测因素 ,其相对危险度 (95 %可信限 )分别为 6 79和 6 94。结论 心室起搏与心房起搏比较 ,房颤的发生率高 ,并且随着起搏年限的增加而上升 ,患者有起搏适应证时应该尽量选择以心房为基础的起搏方式。除了起搏器类型可以影响房颤外 ,患者年龄也是一种与起搏器相关的主要因素 ,年龄越大 ,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