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男性,35岁,因为疲劳并发突然晕厥收住入院。P88 次·min~(-1),窦性节律,心电图显示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P-R间期延长(为0.46s)和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其家族史中,父亲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姑姑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房扑和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奶奶为心房静止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位家族成员均安置了永久性起搏器,因此该患者  相似文献   

2.
周云 《基层医学论坛》2014,(24):3211-3213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应用临时起搏器的观察护理。方法2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手术结束后心脏复跳过程产生心动过缓、异位节律及房室传导阻滞而应用临时起搏器,分析术前护理、临时起搏器护理、体位安置护理、应用药物及维持电解质平衡、皮肤护理、并发症预防以及加强健康宣教等情况。结果21例患儿应用临时起搏器时间为4 d~15 d,平均(6.1±1.9)d;2例在停用19 h后发生心率缓慢后而进行二次开启,1周后逐渐撤除;1例患儿由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必须配备永久性起搏器,其余患儿均恢复自主心律,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术后正确应用临时起搏器,可有效避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发生暂时性心律失常或缓慢性心率而损伤心脏功能,为患儿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15例心脏术后患儿临时起搏器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15例心脏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的患儿均为术毕心脏复跳时出现心律失常而放置起搏导线进行起搏治疗,应用时间为2~15d.对心理护理、心电监测、起搏器应用、维持电解质平衡、皮肤护理等五方面的观察.结果 1例因心力衰竭死亡,1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改放永久性起搏器,其余13例逐渐恢复自主心律,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无1例因使用心脏起搏器而出现并发症.结论 合理准确使用临时起搏器能确保心脏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的患儿顺利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心外膜心肌临时起搏在治疗心外科术后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46例心脏手术后因各种心律失常而安置心外膜心肌临时起搏器。结果:43例康复出院,2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症,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1例术后3周转为窦性心律,1例术后4周安装永久性人工起搏器,1例出院半年后猝死。结论:正确使用临时起搏器,对于心脏术后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输出量降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有助于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抢救及护理.方法:对19例AMI合并AVB采用药物、临时起搏或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方式来提高心率,加强心电监护,保持静脉通畅及用药时监护.结果:梗死部位前壁3例,广泛前壁加正后壁4例,下壁12例.经药物逆转7例,12例药物治疗无效或发生阿-斯综合征,紧急行临时心脏起搏术,其中7例1周内恢复窦性心律,5例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1例死亡.结论:提高AMI抢救成功率,做好老年人AMI合并AVB的临床护理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术后心外膜临时起搏器的护理方法。方法 25例患者使用临时起搏器,男性15例,女性10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5例,先天性心脏病9例,冠心病1例。全部病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术,手术在关闭心包前将2根临时起搏器导线缝与右心室心外膜,导线经心包在剑突下切口引出与体外临时起搏器连接。应用R波抑制型(按需型)临时起搏器,根据需要设置起搏频率、起搏阈值和灵敏度。结果全组25例患者,21例术后康复出院,2例Ⅲ度AVB安装永久性起搏器,2例术后因低心排等原因死亡。结论临时起搏器是心脏外科术中各种原因引起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及其它药物那难以纠治的心律紊乱的一种有效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7.
6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Ⅲ°A-VB)希氏束电图显示,1例为希氏束远端阻滞;1例为多层阻滞,即房室结完全性阻滞(A-H 中断)与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和Ⅰ度左后分支阻滞(H-V 延长);1例为希氏束近端阻滞。希氏束远端阻滞者心室率均<40次/分,均有昏厥史,2/4病人 QRS 波<0.12″,但Ⅲ°A-VB 者QRS 波未见明显延长,尚不能排除希氏束远端阻滞的可能性。4例希氏束远端阻滞者心室起搏未见室房逆传现象,可能远端阻滞的Ⅲ°A-VB 的室房逆传现象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术后心外膜临时起搏器的护理方法。方法 25例患者使用临时起搏器,男性15例,女性10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5例,先天性心脏病9例,冠心病1例。全部病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术,手术在关闭心包前将2根临时起搏器导线缝与右心室心外膜,导线经心包在剑突下切口引出与体外临时起搏器连接。应用R波抑制型(按需型)临时起搏器,根据需要设置起搏频率、起搏阈值和灵敏度。结果全组25例患者,21例术后康复出院,2例Ⅲ度AVB安装永久性起搏器,2例术后因低心排等原因死亡。结论临时起搏器是心脏外科术中各种原因引起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及其它药物那难以纠治的心律紊乱的一种有效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CHD)儿童围术期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 AVB)的经验。方法选择需植入永久起搏器CHD患儿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4个月~8岁,平均(2.8±2.5)岁,体重5~27 kg,平均(10.7±6.8)kg。结果植入心内膜起博器7例、心外膜起博器16例。起搏方式为频率应答心室按需起搏(VVIR)1例,固定频率心室按需起搏(VVI)22例,起搏频率为70~160次/min,平均(111±25.5)次/min,起搏阈值为0.5~0.75V,平均(0.74±0.30)V,感知灵敏度为2.5~2.8 mV,平均(2.78±0.11)mV,电极阻抗为271~726Ω,平均(445.5±148.9)Ω。21例(91.3%)获得随访,随访1个月~5.5年,起搏阈值术后早期略升高,后稳定。1例术后6个月猝死,原因不明。1例术后4.5年重新更换电池。1例随访中恢复窦性心律。4例术后6个月~2年心脏扩大、心功能低下,左室射血分数(LVEF)&lt;50%。结论 CHD患儿围术期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治疗AVB是安全可行的,永久起搏器植入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心脏同时被两个起博点控制 ,在较长时间内 ,控制心房的窦性心律与控制心室的交界区心律的平均心率相等 ,称等率性房室分离。等率性房室分离易与P -R新时期特长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在心电图上易混淆。下面结合一份心电图说明它们诊断及鉴别诊断。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 ,6 3岁 ,临床诊断 :冠心病 ,高血压病。心电图示 (见图 1)窦性P波 ,室上性QRS -T波群连续出现 ,P波与QRS波频率相等 ,均为 97次分 ,窦性P波落在ST段前支上 ,与QRS波群无关 ,心电图诊断 ;窦性心律 ,加速性交界性逸博心律 ,等率性房室分离 ,PtFv1值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绞痛型冠心病的。率震荡现象。方法将105例拟诊为心绞痛型冠心病的患者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冠心病组53例,对照组52例。每例患者均做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取得心率震荡(HRT)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二组间TO、TS的原始数值、二组间TO、TS异常的阳性率以及按照HRT异常分级比较二组间各级构成。结果冠心病组的TO明显大于对照组、TS明显小于对照组,冠心病组的TO、TS异常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组间的HRT异常分级各级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的心率震荡现象明显减弱或消失。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95例冠心病患者右心功能改变,并取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右心室射血前间期指数、右心室射血间期指数及右心指数与正常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右心功能指数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本资料研究发现,随患病时间延长,右心功能异常愈明显,心肌硬化患者表现尤为显著。心率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此外,本文就有关机制作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心脏手术28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心脏跳动的体外循环技术完成心内直视操作的手术方法。方法: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后,体温降至31~34℃,MAP维持在6.67~10.67kPa,保持冠脉的血液供应,让心脏在“空跳”状态下完成288例各种心内直视操作。结果:全组死亡3例,术后均无空气栓塞并发症。结论:心脏跳动的心脏外科手术是一种安全的技术,绝大部分心内直视操作都可在这种技术下完成。  相似文献   

14.
选择肺炎合并心衰患儿15例,利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描记心脏瓣口的16项血流参数及左室收缩功能。结果心衰组肺动脉峰值下降;左、右心室射血时间均缩短;二、三尖瓣E峰减速时间缩短;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同时对其临床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巨大心脏病人二尖瓣置换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 131例巨大心脏患者在心脏跳动中施行二尖瓣置换术 ,早期死亡 5例。术后随访到 111例 ,失访 15例 ,随访率 88.1% ,随访时间 0 .5~ 9.0年。随访方法是对病人采用信访、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相结合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远期死亡 9例 ,死亡原因为心衰 5例、心律失常 2例、瓣周漏 1例、原因不明 1例。 3、6、9年累积生存率为 92 .3%、84 .1%、79.5 %。随访结果与术前及术后早期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左室收缩末直径、左室舒张末直径及心功能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左房型及右室型远期疗效较好 ,全心型及左室型效果较差。结论 :在心脏跳动中行巨大心脏的二尖瓣置换手术切实可行 ,安全有效 ,心肌保护效果良好 ,远期效果满意。随访期间加强心功能支持和室性心律失常防治 ,有助于提高巨大心脏二尖瓣置换术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对30例风心病心衰及15例无心衰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测定并与正常组对照,发现心衰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无心衰组则不增高。提示心衰时血浆大分子物质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液粘度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第三代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对慢性充血性心衰(以下简称慢性心衰)的心功能和运动耐量的作用。方法对25例慢性心衰患者进行培哚普利的治疗,并随访6个月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指数(WMI);心排血量(CO);总运动时间(TT);运动负荷(METS)指标。结果所有上述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变(P<0.001)。结论培哚普利对心衰具有改变其心功能及运动耐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中血液稀释的安全性。方法 对186例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条件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进行术中血液稀释,并对血象、脑氧饱和度及外周血饱和度、动脉脉血氧饱和度变化、心肺脑功能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结果转机中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比积(Hct)分别降至65.5g/L和0.179,脑氧饱和度和外周血氧饱和度改变无意义(P〉0.05),动静脉血氧饱和度正常。术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64例糖尿病患者右心功能进行检测,且排除胸肺疾病,同时取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1.右心室射血前间期指数及右心指数等均显著高于正常(P<0.05),右心功能指数与正常人对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糖尿病患病时间越长右心功能异常越明显.2.右心室射血间期指数及心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糖尿病对右心功能是有损害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瓣膜置换、法乐氏四联征根治术等较复杂心脏手术53例,无一例死亡,文中对手术时机选择、术中心肌保护和术后心功能支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