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微植体支抗滑动法内收上颌前牙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微螺钉种植体植入高度以及不同牵引钩高度对微植体支抗滑动法内收上颌前牙的生物力学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高精度螺旋CT扫描结合MIMICS快速三维重建的方法建立微植体-直丝弓上颌前牙内收力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准确构建托槽、牙齿、弓丝、微种植体的力学关系基础上计算当微种植体植入高度为4、8 mm时以及牵引钩高度为1、4、7、10 mm时上颌前牙的初始移动情况。结果随着牵引钩高度的增加,上颌前牙内收时逐渐从冠舌向倾斜移动变为冠唇向移动;微种植体高位植入更有利于上颌前牙内收时的压入移动。结论通过微种植体植入高度和牵引钩高度的变化可以有效控制上颌前牙内收的牙齿移动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模拟不同方向牵引力内收上前牙,分析前牙位移趋势及应力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研究于2012年在福建医科大学进行。建立唇侧直丝弓矫治器、6个上前牙及其牙周膜和前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在0.48 mm×0.64 mm英寸主弓丝上,以种植钉为支抗、1.47 N矫治力整体内收上前牙,设定前牙区牵引钩为0-6 mm、后牙区种植钉高度分别为8和14 mm。加载后求解,计算出各前牙的位移及牙周膜第一主应力。结果滑动法整体内收上前牙时,牵引钩长度主要影响前牙的矢状向位移方式:牵引钩长度增加至6 mm的过程中,侧切牙在唇舌向上由舌向倾斜运动变为舌向整体平移和舌向控根运动外,中切牙和尖牙的三维位移只有数量的增大,趋势基本保持不变。支抗种植钉高度主要影响前牙垂直向位移:种植钉位置越高,侧切牙的压低位移增大,尖牙的伸长位移减小,即前牙整体压低的趋势更明显。结论种植支抗整体内收前牙时,单纯调整牵引钩长度和支抗种植钉高度难以实现前牙段的整体内收,有必要对前牙段增加适当的垂直向压低力量。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微种植支抗结合不同高度的牵引钩对前牙移动的影响,为更好地利用微种植支抗辅助内收前牙提供临床基础。方法 选择上颌严重前突患者2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采用微种植支抗结合直丝弓技术滑动法内收前牙关闭拔牙间隙;实验组采用2 mm长牵引钩,对照组采用6 mm长牵引钩。内收前牙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相关指标的测量分析,配对t检验比较组间差别。结果 实验组(2 mm)和对照组(6 mm)拔牙间隙关闭后磨牙均少量前移(0.31 mm),上前牙明显内收且直立,实验组上中切牙呈压入移动趋势(1.82 mm),对照组上中切牙呈伸长移动趋势(-1.05 mm)。结论 随着牵引钩高度的增加,上中切牙内收过程中伸长趋势增加,冠舌向倾斜移动减少,临床上可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牵引钩高度,从而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使用种植体支抗不同牵引钩高度内收前牙后,上颌牙齿的牙根吸收情况及与牙齿移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例成人上颌前突患者,均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并使用种植体支抗内收上前牙,按牵引钩高度分成两组:短牵引钩组(A组)、长牵引钩组(B组)。采用CBCT三维影像重叠测量,研究关闭间隙后上颌牙齿牙根吸收及与根尖三维方向位移的相关性。结果:B组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量大于A组(P<0.05)。两组中切牙根尖舌向移动量分别为(B组2.88±1.29 mm)、(A组1.81±1.3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牙牙根吸收量与根尖垂直向和唇舌向位移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使用种植体支抗内收前牙时,长牵引钩可能获得更多前牙控根移动并导致牙根吸收,牙根吸收与牙根舌向移动量和压低量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收上前牙过程中,前牙区不同大小压低力对上颌平面变化的影响.方法:应用CBCT扫描、MIMICS以及ANSYS等软件建立微种植钉内收前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置前牙区分别为0、0.5、0.75、1 N的压低力,计算分析前后牙的位移趋势以及平面的变化.结果:单纯的内收力使上前牙舌倾、第一磨牙远中倾斜、上颌平面顺时针旋转.随着前牙区压低力增大,上前牙舌倾程度降低,接近整体移动,第一磨牙远中倾斜移动的趋势减小,平面顺时针旋转的情况得以抑制.结论:通过改变前牙区压低力的大小,可以有效地改变上颌前牙的移动方式及平面的旋转;在内收前牙时增加0.5~0.75 N压低力,更有利于防止上颌平面的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角度摇椅弓在种植体支抗内收上牙列过程中的生物力学效应和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种植体支抗内收上牙列时选择合适的摇椅弓角度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种植体支抗内收上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摇椅弓角度为5°、10°、15°时上牙列各牙的移动趋势.结果 当摇椅弓角度从5°增大至15°时,对前牙施加的唇向转矩力逐渐增加,对后牙施加的颊向转矩力逐渐增加,前牙的压低效果和后牙的升高效果逐渐明显.结论 通过改变摇椅弓角度可较好地控制各牙转矩以及明显改善深覆(牙合).种植体支抗内收上牙列时应根据前后牙情况选择适度的摇椅弓.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上颌前牙模型,并研究其阻抗中心的垂直向定位.方法:在ANSYS8.1软件中建立6个上前牙及前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2mm×2mm的不锈钢唇弓紧密固定6个上前牙,对其双侧施加150g水平向后牵引力,施力的高度分别为2~14mm,经求解得出模型内各节点的三维位移和应力分布趋势.结果:上前牙的位移和应力分布趋势随着水平向后牵引力的高度增加而变化.切牙的唇舌向位移由冠舌向倾斜逐渐变为舌向整体移动和舌向控根移动,尖牙则以冠舌向倾斜位移为主;前牙位移量随牵引力高度增加而增大,但位移趋势较为稳定;牙周膜应力分布与其位移趋势一致.牵引钩长度为10mm时,6个前牙的舌向位移和牙周膜的应力分布最为均匀.结论:标准大小的上颌6个前牙的阻抗中心垂直向上位于中切牙切缘龈方14mm左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改变摇椅曲的曲度和游离牵引钩的高度,分析使用种植钉配合摇椅曲整体内收前牙时该力学体系对磨牙压低作用的成因和力学机制。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并用Mimics 10.0建模软件建立上牙列及其支持组织,以及不同曲度摇椅曲(5°、10°、15°、20°、25°)和不同高度牵引钩(2.1、4.0、5.5 mm)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1.5 N向后的内收力,分析上颌各牙齿的位移趋势。结果摇椅曲使切牙唇倾压低、远中直立和近中唇向扭转,尖牙唇倾升高、近中倾斜和近中唇向扭转,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颊倾压低、远中直立和近中唇向扭转。随着摇椅曲曲度的增加,磨牙的位移趋势增加;但随着牵引钩高度的增加,磨牙的位移趋势减少。结论摇椅曲曲度增加,磨牙被压低的程度增加;游离牵引钩高度增加,磨牙被压低的程度降低。5°的摇椅曲配合5.5 mm的游离牵引钩,磨牙被压低的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三维光弹应力分析法研究"摇椅形"方弓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作用下,下颌牙齿牙槽骨的应力分布规律和移动趋势。方法制作上下颌三维光弹模型,对模型加载"摇椅形"不锈钢方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力,将下颌实验模型单颗牙进行三维方向冻结切片,利用三维切力差法,计算单颗牙牙槽骨各点应力值。结果在"摇椅形"方弓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作用下,各牙齿均未受到较大正畸力。17整体龈向压低,颊向移动,冠向远中旋转,近中颊向远中舌向扭转。16整体龈向压低,颊向移动,冠向远中旋转。15整体向伸长,冠向远中旋转,冠颊向根舌向转矩。13整体向伸长,冠唇向根舌向转矩。12为向伸长,冠唇向根舌向转矩。结论"摇椅形"方弓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可以用来矫治开,随着弓丝直径增加,摇椅角度要减小。对于采用拔除双尖牙矫治的开患者,利用"摇椅形"不锈钢方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关闭拔牙间隙可以满足开矫治机理的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矫治开袷时下颌牙齿的应力分布及移动趋势.方法:建立与人体物理性能相似的1:1的全牙颌光弹模型,对模型进行临床实际应用的"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力加载,将下颌实验模型单颗牙进行三维方向冻结切片,利用三维切力差法,计算单颗牙牙槽骨各点应力值,从而描述单颗牙牙周组织应力分布规律及运动趋势.结果:在"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作用下,17运动趋势为整体远中移动,冠受远中向力大于根,整体龈向压低,轻微颊向移动;(6)整体远中移动,龈向压低,冠向远中舌向倾斜;(5)的移动趋势为整体远中移动,(牙合)向伸长,冠向远中旋转,近中颊向远中舌向扭转;(3)运动趋势为(牙合)向伸长,冠唇向根舌向倾斜;(2)的运动趋势为(牙合)向伸长,冠唇向根舌向转矩.结论:"摇椅形"弓丝配合前牙区垂直牵引作用于全牙弓牙齿的移动趋势符合开(牙合)的矫治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片段隐形矫治器结合微种植体矫治前突患者时对上前牙垂直向和转矩方面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12例双牙槽前突患者,通过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上颌前牙矢状向与垂直向的变化值,以及模型上的转矩变化值,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上切牙切缘至腭平面距离U1E-PP增加0.78 mm,上切牙根尖点至腭平面距离U1AP-PP减小0.29 mm,上切牙阻抗中心至腭平面距离U1CR-PP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切牙阻抗中心的位置基本不变;治疗后的上前牙转矩值减少,尖牙出现直立趋势。结论片段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前突患者对其上前牙的垂直向和转矩控制较好,总体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在治疗期间充分发挥了隐形、美观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微种植体用于上颌前突正畸治疗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微种植体支抗内收上颌前牙,观察种植体对颌骨,牙齿及软组织的影响,评价微种植体支抗在正畸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成年上颌前突患者16例,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间植入微种植体,内收上颌前牙。通过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运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别。结果:治疗前、后上前牙平均内收(5.18±2.74)min,压低(1.28±0.63)mm,均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第一磨牙也有远中移动和压低趋势。上下唇分别后退了2.41mm和2.73mm,颌突角减小了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白〈0.001)。结论:在成年严重上颌前突患者正畸治疗中,微种植体能够提供绝对支抗,最大限度改变牙齿突度和软组织侧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和分析DamonQ高转矩自锁托槽矫治器拔牙治疗上颌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0例上颌前突需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进行矫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Damon组上、下颌均使用DamonQ高转矩自锁托槽矫治器,MBT组上、下颌均使用传统MBT直丝弓矫治器,2组均使用滑动法整体内收上前牙。在治疗前(T0)和上前牙内收完成后(T1)测量2组患者的头颅侧位X线片。采用SPSS 11.5软件包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在T1时上前牙位置均有明显后移,2组间变化量无显著差异,但上唇位置的后移量Damon组为2.31 mm,显著小于MBT组的2.81 mm(P<0.05)。第一磨牙前移量Damon组为2.33 mm,MBT组为2.36 mm,无显著差异(P>0.05)。T1时,鼻唇角MBT组和Damon组分别为107.44°和106.33°,而鼻唇角增加量MBT组为9.17°,显著大于Damon组的7.22°(P<0.05)。上切牙与腭平面的夹角在T1时MBT组和Damon组分别为110.61°和114.11°,而其减少量MBT组为12.06°,显著大于Damon组的7.61°(P<0.05)。结论 在保证前牙内收效果的基础上,应用DamonQ高转矩托槽拔牙治疗上颌前突患者,在内收前牙阶段与MBT相比,更好地控制了前牙冠唇向转矩,避免了上前牙过度舌倾。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location of center of resista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ight of retraction force on power arm (power-arm length) and movement of anterior teeth (degree of rotation) during sliding mechanics retra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ree human subjects with maxillary protrusion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Initial tooth displacements of maxillary right central incisor under sliding mechanics with various heights of retraction forces were measured in vivo using a two-point three-dimensional displacement magnetic sensor device. By calculating the angle of rotation from the displacements measured, the location of the center of resistance was determined. RESULT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different heights of retraction forces could affect the direction of anterior tooth movement. The higher the retraction force was applied, the lower the degree of rotation (crown-lingual tipping) would be. The tooth rotation was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from crown-lingual to crown-labial) if the height of the force was raised above the level of the center of resistance. CONCLUSION: The location of the center of resistance of the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 was approximately 0.77 of the root length from the apex. During anterior tooth retraction with sliding mechanics, controlled crown-lingual tipping, bodily translation movement, and controlled crown-labial movement could be achieved by attaching a power-arm length that was lower, equivalent, or higher than the level of the center of resistance, respectively. The power-arm length could be the most easily modifiable clinical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direction of anterior tooth movement during retraction with sliding mechanics.  相似文献   

15.
种植体支抗内收上颌全牙列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种植体支抗内收全牙列的过程中,不同的牵引钩高度对上颌全牙列的生物力学效应和影响。方法:运用螺旋CT,MIMICS、CADTIA和SOLIDWORKS软件,建立微种植体支抗内收全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计算在3 N正畸力负载下上颌全牙列在牵引钩高度为1、4、7、10 mm时的受力大小和初始位移。结果:随着牵引钩高度的增加,矢状向力逐渐增加而垂直向力逐渐减小,上牙列逐渐由顺时针变为逆时针方向旋转。结论:通过改变牵引钩的高度,可以有效地改变上牙列的移动方式;上牙列的阻抗中心的高度位于平面上方9~12 mm之间。  相似文献   

16.
樊永杰  寇雅婷 《口腔医学》2023,43(2):104-109
目的 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病例整体内收前牙,后牙不同轴倾度时,各个牙齿的瞬时受力情况。方法 设置4组后牙不同轴倾度的上颌牙列,T1组后牙为正常牙合轴倾度,T2组后牙在T1组基础上后倾5°,T3组后牙在T1组基础上前倾5°,T4组后牙在T1组基础上前倾10°。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整体内收前牙0.25 mm,在矫治器六轴力传感器测试平台上测量4组牙列中各个牙齿在三维方向的瞬时力。每组牙列设计12副隐形矫治器。结果 与T1组相比,T2组切牙伸长力减小,尖牙远中向力增加,后牙近中向力减小,磨牙颊向和伸长力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组相比,T3和T4组切牙舌向力和伸长力增大,尖牙远中向力增大,后牙近中向力也增大,磨牙颊向和伸长力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牙后倾时利于前牙转矩的表达,有助于保护后牙支抗,但增加了磨牙的颊向力和伸长力。后牙前倾时,前牙更容易出现转矩丢失,覆牙合加深的现象。后牙越前倾,覆牙合越容易加深,后牙支抗容易丢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个性化舌侧前牙内收系统对前牙整体内收过程中转矩控制的效果.方法 选取20例拔除上颌第一双尖牙并且采用个性化舌侧系统进行矫治的正畸病例,采用舌侧牵引延长臂(lever-arm)和腭侧微种植钉整体内收上颌6颗前牙.基于患者的CBCT数据,采用Mimics 10.0和Claytool软件确定舌侧牵引延长臂的长度和微种植钉植入部位,使内收力作用线通过前牙阻抗中心并与(牙合)平面平行.对比内收前后软组织、骨骼和牙齿的相关头影测量值变化.结果 治疗前和内收后的头影测量结果显示,上中切牙切缘至PTV的距离(PTV-U1)和上唇至审美平面距离(LS-E)显著减小(P<0.001),上中切牙切缘至腭平面垂线距离(PP-U1)无显著性变化(P>0.05).上颌前牙发生了大部分的整体内收和少量的控制性倾斜移动,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同时磨牙未出现明显移位.结论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定位的个性化舌侧内收系统,显著提高了舌侧矫治中前牙转矩的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舌侧矫治系统中,内收弓丝形变及微种植体植入位置对上前牙三维方向移动的影响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建立舌侧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当弓丝为可变形体及刚性体滑动法内收时,微种植体的植入位置设置为距离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的牙槽嵴顶0、3、5、7 mm,分析上前牙的初始位移和牙周膜静水压的大小。结果:舌侧矫治系统中,使用可变形体弓丝内收上前牙,加力瞬间弓丝发生形变,牙初始位移受弓丝形变的作用发生舌向倾斜移动;随着微种植体高度的增加,上颌侧切牙牙冠的初始位移増大。弓丝为刚性体内收时,上前牙发生冠舌向倾斜移动;随着微种植体高度的增加,其位移趋势未发生明显变化。弓丝为可变形体时,上前牙的牙周膜静水压值超过毛细血管压的上限值。弓丝为刚性体时,上前牙的牙周膜静水压值小于毛细血管压的上限值。结论:弓丝形变对牙初始位移及牙周膜静水压影响较大。临床上可考虑使用刚性高的内收弓丝并减小内收力值,以降低牙根吸收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