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杜林娜  郭泾 《口腔正畸学》2010,17(3):144-148
目的 通过计算机体层摄影观察轻、中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戴用双侧拉杆式口腔矫治器前后上气道形态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经夜间多导睡眠仪监测确诊为OSAHS的男性患者9名,年龄25~43岁,平均37岁(中位数),戴用口腔矫治器治疗有效.3个月后分别行CT扫描,三维重建后行定量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戴用矫治器后上气道各段容积及总容积均增大.总容积的增加百分比与患者体重指数成负相关(r=-0.70,P=0.03),与患者下颌平面角(MP-SN)没有显著相关性(r=-0.43,P=0.25).上气道容积的增加与患者睡眠呼吸障碍的严重程度及改善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r=0.30,P=0.43;r=0.39,P=0.29).结论 双侧拉杆式口腔矫治器使OSAHS患者上气道大小、形态趋于正常.体重指数影响气道大小改善的程度.同时气道大小改善的程度与患者的睡眠呼吸状况改善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戴用分体式口腔矫治器前后呼吸功能及上呼吸道形态的变化,探讨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的机制.方法 对15例经多导睡眠仪监测确诊为轻、中度OSAHS患者,戴用口腔矫治器前及戴用矫治器3个月后的上呼吸道行CBCT扫描,运用MIMICS 10.01和AutoCAD2010对上气道各段的矢状径、横径、截面积以及容积等指标进行测量分析,并比较治疗前后OSAHS患者呼吸暂停指数(AI)、低通气指数(HI)、呼吸紊乱指数(AHI)和最低血氧饱和度(SaO2)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戴用口腔矫治器治疗后,OSAHS患者上呼吸道腭咽和舌咽区域的矢状径、横径、横截面积和体积均明显增大(P<0.05),而鼻咽区域变化不明显.戴用口腔矫治器后呼吸暂停指数(AI)、低通气指数(HI)、呼吸紊乱指数(AHI)明显降低(P<0.05),最低血氧饱和度(SaO2)显著提高(P<0.05).结论 OSAHS患者戴用口腔矫治器后,可通过扩大上气道腭咽和舌咽区域,保持上气道气流通畅,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3.
陈威  刘月华 《口腔正畸学》2011,18(3):139-143
目的在下颌前伸程度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两种不同设计类(分体式与整体式)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成年男性患者的主客观疗效。方法采用随机交叉实验设计,16例OSAHS患者先后戴用分体式和整体式两种口腔矫治器,每副矫治器戴用3个月,患者戴用两种矫治器之间需停戴2周。在治疗前及戴用两种矫治器3个月时分别获取患者的主观疗效、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及上气道大小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者主客观疗效及上气道形态变化。结果两种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的主客观疗效显著(P〈O.05)。在呼吸指标方面,戴用分体式口腔矫治器的有效率为56.3%,整体式口腔矫治器的有效率为68.9%,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体式在改善睡眠效率和深睡眠的比例方面不及整体式(P〈O.05)。两种口腔矫治器显著增大上气道各水平的前后径(P〈O.05),两者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两种口腔矫治器对OSAHS患者的主客观疗效大致相似,但整体式口腔矫治器在改善睡眠效率和主观依从性方面占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自行改良的Herbst可调式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10例经夜间多导睡眠监测确诊为轻、中度OSAHS患者,治疗前行PSG检查、ESS嗜睡评分、上气道三维CT扫描及重建(平静呼吸位+Muller位)。经改良Herbst口腔矫治器治疗3个月后,复查PSG,戴用口腔矫治器行上气道三维CT扫描及重建(平静呼吸位+Muller位),并要求患者完成治疗后ESS嗜睡评分、舒适度调查问卷表。对治疗前、后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SAHS患者戴用改良Herbst口腔矫治器3个月后,主观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后AHI、AI、MAX均低于治疗前,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高于治疗前(P<0.05)。上气道CT扫描示,平静呼吸位和Muller位软腭后区和舌后区气道体积均较未戴用时增大(P<0.05),软腭后区最小截面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的增大有显著差异(P<0.05)。OSAHS患者戴用口腔矫治器后,上气道顺应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戴用改良Herbst口腔矫治器对轻、中度OSAHS患者主客观症状有明显改善,应用三维CT结合Muller试验,有助于OSAHS患者上气道评估以及治疗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侧拉杆式口腔矫治器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双侧拉杆式阻鼾器治疗OSAS患者18例,3-5个月后复查主观症状及多导睡眠图(PSG)。结果该矫治器的耐受率为89%,鼾声、白日嗜睡、夜间憋醒、口干及咽痛等症状改善或消失,PSG五项监测结果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该矫治器制作简单,戴用舒适,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改良型软压膜式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口腔科经改良型软压膜式口腔矫治器治疗的OSAHS患者12例,观察戴用矫治器前、后的临床表现,并将其戴用矫治器前、后的多导睡眠仪(PSG)监测数据及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OSAHS患者戴用改良型软压膜式口腔矫治器3个月至1年后,呼吸紊乱指数(AHI)、呼吸暂停指数(AI)、低通气指数(HI)均较戴用前明显降低,而血氧饱和度(SaO2)则有明显升高;X线头影测量显示治疗后的上气道宽度增加;达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结论改良型软压膜式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以无创伤性、可逆性、经济实用、戴用舒适感较强、便于携带而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经腭咽成形术(UPPP)后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辅以下颌前移器治疗,探讨UPPP手术后口腔矫治器前移下颌辅助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10例OSAHS患者接受UPPP手术后,辅以下颌前移矫治器治疗。所有患者在戴用矫治器后1个月再次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同时,按标准头颅定位片拍摄方法分别拍摄戴用口腔矫治器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由作者应用正颌外科模拟预测系统(CASSOS 2001)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头影测量数据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各个测量项目的差值分别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的差值作相关分析。结果:戴用矫治器后,X线头影测量显示颅中窝和上颌骨后部的相对位置(MCF)有显著改变(P<0.05),而舌骨的上、下位置(∠C3-Rgn-H)以及前颌间高度(Ant In Mx.Ht)有非常显著的变化。各个测量项目的差值分别与AHI的差值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HI值的变化与前颌间高度(Ant In Mx.Ht)以及正中矢状面上舌面积和颌间面积的比例(T/In Mx.Area)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经UPPP手术后戴用口腔矫治器的患者,其下颌前移的作用机制主要不是发生在口咽腔,而是由于下颌骨本身的位置改变而产生的一系列效应,从而导致AHI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SAHS)的疗效。方法:12例经过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及临床表现确诊为OSAHS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制作改良的Activator矫治器和阻鼾器。6~8周后经PSG监测,并将临床表现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戴用两种不同口腔矫治器后,呼吸紊乱指数(AHI)、平均呼吸暂停时间(MAT)、呼吸暂停指数(AI)、鼾声指数均有明显降低,而血氧饱和度(SaO:)则有明显升高。在矫治器的固位状况比较中,改良的Activator矫治器优于阻鼾器,在戴用舒适度上阻鼾器略优于改良的Acti-vator矫治器。结论:两种不同口腔矫治器在治疗OSAHS中均是比较好的方法,但在矫治器的选配上需因人而异,老年人、高角病例不宜选择阻鼾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对男性下颌前突患者舌骨位置和咽气道间隙的影响,探讨BSSRO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2017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BSSRO的男性下颌前突畸形患者30例作为病例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 ~ 2周及术后6 ~ 12个月拍摄头颅侧位片;选择同期具有正常矢状骨面型的30例男性成年正畸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正畸治疗前拍摄头颅侧位片。AutoCAD软件测量上下颌骨位置、舌骨位置及咽气道间隙相关测量项目,比较分析病例组术前、术后的上下颌骨位置、舌骨位置和咽气道间隙的变化以及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术后下颌骨后移。病例组术前与对照组相比,舌骨测量值中舌骨体最前上点(H 点)到X 轴的垂直距离(H-X)、H 点到下颌平面的垂直距离(H-MP)显著减小(P < 0.05),H 点到第三颈椎最前下点(C3点)的距离(H-C3)显著增加(P < 0.05);咽气道测量值中腭垂尖至中咽壁点距离(U-MPW)、下颌骨后下缘与舌背交点到咽后壁距离(MT-MTP)、过会厌最上点(E点)咽腔间隙距离(EPA-EPP)显著增加(P < 0.05)。病例组术后1 ~ 2周及术后6 ~ 12个月与术前相比,H-X、H-MP显著增加,H-C3显著减小,U-MPW、MT-MTP、EPA-EPP显著减小(P < 0.05);术后6 ~ 12个月与术后1 ~ 2周相比,H-X显著减小,H-C3显著增加,U-MPW、MT-MTP显著增加(P < 0.05)。病例组术后6 ~ 12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反映舌骨位置和咽气道间隙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男性下颌前突患者行BSSRO术后短期内舌骨位置向后下移位,咽气道间隙减小,随时间推移,逐渐回复到正常范围,提示男性下颌前突患者行BSSRO术后发生OSAHS的风险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计算机辅助下颌前伸定位系统(CAMRS)用于提高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疗效的临床实效性。方法: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对11例男性OSAHS患者先后夜间戴用"经验式"口腔矫治器(凭经验确定下颌前伸量)和"测定式"口腔矫治器(由CAMRS确定下颌前伸量)治疗各1个月,分析比较2种口腔矫治器的主、客观疗效及下颌前伸量,以检验CAMRS的有效性和临床实用性。结果:2种方法确定的平均下颌前伸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CAMRS测定的最适下颌前伸量个体间变异大,变异范围为最大前伸量的33%~100%。"测定式"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的疗效优于"经验式"口腔矫治器(P<0.01)。结论:计算机辅助下颌前伸定位系统的临床应用,能够为OSAHS患者接受口腔矫治器治疗时提供个体化的最适下颌前伸位,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对男性下颌前突患者舌骨位置和咽气道间隙的影响,探讨BSSRO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2017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行BSSRO的男性下颌前突畸形患者30例作为病例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 ~ 2周及术后6 ~ 12个月拍摄头颅侧位片;选择同期具有正常矢状骨面型的30例男性成年正畸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正畸治疗前拍摄头颅侧位片。AutoCAD软件测量上下颌骨位置、舌骨位置及咽气道间隙相关测量项目,比较分析病例组术前、术后的上下颌骨位置、舌骨位置和咽气道间隙的变化以及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术后下颌骨后移。病例组术前与对照组相比,舌骨测量值中舌骨体最前上点(H 点)到X 轴的垂直距离(H-X)、H 点到下颌平面的垂直距离(H-MP)显著减小(P < 0.05),H 点到第三颈椎最前下点(C3点)的距离(H-C3)显著增加(P < 0.05);咽气道测量值中腭垂尖至中咽壁点距离(U-MPW)、下颌骨后下缘与舌背交点到咽后壁距离(MT-MTP)、过会厌最上点(E点)咽腔间隙距离(EPA-EPP)显著增加(P < 0.05)。病例组术后1 ~ 2周及术后6 ~ 12个月与术前相比,H-X、H-MP显著增加,H-C3显著减小,U-MPW、MT-MTP、EPA-EPP显著减小(P < 0.05);术后6 ~ 12个月与术后1 ~ 2周相比,H-X显著减小,H-C3显著增加,U-MPW、MT-MTP显著增加(P < 0.05)。病例组术后6 ~ 12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反映舌骨位置和咽气道间隙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男性下颌前突患者行BSSRO术后短期内舌骨位置向后下移位,咽气道间隙减小,随时间推移,逐渐回复到正常范围,提示男性下颌前突患者行BSSRO术后发生OSAHS的风险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评估口呼吸患者与鼻呼吸患者上气道形态以及舌骨位置的差异。方法    按照纳入标准选取2018—2021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正畸科的青少年儿童骨性Ⅰ类均角患者78例,根据呼吸方式分为口呼吸组(39例)与鼻呼吸组(39例)并拍摄CBCT。应用Dolphin11.95软件进行上气道的三维重建,分别测量上气道各段容积、矢状面表面积、最小横截面积、气道三维结构表面积及舌骨位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口呼吸组上气道腭咽段和舌咽段的容积、矢状面表面积、最小横截面积以及气道三维结构表面积均小于鼻呼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口呼吸组与鼻呼吸组的上气道鼻咽段与喉咽段测量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舌骨相对于前颅底平面的垂直向距离和水平向距离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青少年儿童口呼吸骨性Ⅰ类均角患者的上气道明显较鼻呼吸患者狭窄,但口呼吸对舌骨位置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畸形对舌骨、舌体位置和咽腔间隙的影响,分析下颌后退与舌骨、舌体位置改变和咽腔间隙缩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于正颌手术前1周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三维重建颅颌面、气道及舌骨的立体模型,建立以蝶鞍中心(S)点为原点的三维坐标系。测量治疗前后咽腔各段最窄处的矢状径、冠状径、截面积,各段容积和咽腔总容积,同时测量颏前点、舌骨点、舌根点的三维位置,分析颏前点的变化与咽腔间隙及舌骨、舌体位置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咽腔间隙呈现整体缩窄趋势。舌骨发生了后下移位,其中向后、向下平均移动距离分别为5.72、2.76 mm(P<0.05);舌根点向后平均移动了4.04 mm(P<0.01)。19项相关性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有14项,其中下颌后退量与咽腔总容积改变的相关性最强(r=0.834,P<0.01)。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畸形可造成咽腔缩窄,舌骨后下移位,舌体向后移位;下颌后退量与咽腔间隙缩窄、舌骨和舌体位置的改变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上呼吸道阻塞患儿错牙合畸形的患病率情况,并利用头影测量分析上呼吸道阻塞对颅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1)错牙合畸形患病率调查:选取2017年5—9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上呼吸道阻塞患儿176例为病例组(ENT组),另选取2017年6月于辽宁省沈阳市光明中学七年级和塔湾小学三年级进行口颌面错牙合畸形普查的中小学生485名为对照组(GS组)。比较两组人群不同牙合期和整体错牙合畸形的患病率,并统计不同牙合期错牙合畸形的安氏分类构成比。(2)头影测量分析:选取2017年5—9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上呼吸道阻塞并进行正畸治疗的患儿32例为病例组(H组),另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上呼吸道通畅并进行正畸治疗的患儿32例为对照组(N组)。分别对两组患儿的颅颌面软硬组织、气道矢状径间隙和舌骨位置进行测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ENT组患儿替牙牙合期、乳牙牙合期以及整体错牙合畸形的患病率均高于G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恒牙牙合期两组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组和N组患儿,在颅颌面软硬组织测量指标中,仅下颌平面角(SNGoGn)测量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气道间隙矢状径测量中,软腭上后气道间隙(PNS-UPW)、软腭中后气道间隙(SPP-SPPW)、气道间隙最窄处距离(Mc1-Mc2)3项指标测量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舌骨垂直向位置测量中,H点到腭平面的距离(H-PP)、H点与后鼻棘点的距离(H-PNS)、H点到下颌平面的距离(H-MP)和H点与第三颈椎垂直距离[H-C3(V)]4项指标测量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呼吸道阻塞患儿的错牙合畸形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在生长发育期,上呼吸道阻塞易导致下颌骨的垂直向生长、咽腔上部矢状间隙的减小和舌骨位置下降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舌体、舌骨位置的差异,探讨舌及舌骨位置与错(牙合)畸形矢状向牙和颌骨位置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未经治疗的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平均年龄13.7岁,男7例,女8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平均年龄14.3岁,男4例,女11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测量舌体位置(U'O、S'O、ET、HET和Ltg1-7),舌骨位置(C3H、H'H、GoGn-H)以及牙、颌骨的矢状向指标.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2组测量值进行成组t检验,并分析两组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舌体高度大于安氏Ⅰ类,差异有显著性(P<0.05).舌体长度、姿势位及舌骨位置均无显著差异.安氏Ⅰ类错(牙合)组,HET与CoA显著相关(r=0.691,P<0.01),S'O分别与CoA、U1L1显著相关(r=0.689,P<0.01;r=-0.673,P<0.01),C3H与ANB相关(r=-0.519,P<0.05).安氏Ⅱ类错(牙合)组,HET分别与CoA、CoGn显著相关(r=-0.528,P<0.05;r=-0.569,P<0.05),S'O分别与CoA、CoGn、GoGn及GoGnSN显著相关(r=-0.551,P<0.05;r=0.535,P<0.05;r=0.626,P<0.05;r=0.531,P<0.05),GoGnH分别与MP、OP显著相关(r=0.540,P<0.05;r=0.617,P<0.05).结论:安氏Ⅰ类与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舌体高度存在显著差异,舌体高度及舌体垂直位置和上颌长度相关.舌体及舌骨的位置在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和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矢状向颌骨及牙位置上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借助X线头影测量分析,探讨3种不同体位下,无鼾者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患者的颅面结构及气道周围软硬组织的关系。方法:10例无鼾者和10例OSAHS患者在3种不同体位下,分别拍摄常规坐位头影测量侧位片及仰卧位、放松位头颅侧位片,并进行头颅测量分析。结果:同一体位下,与无鼾者相比,OSAHS患者的ANB角、软腭厚度及舌骨前上点至下颌平面垂直距离增加,口咽距(U-Pu)减小;仰卧位和放松位时,无鼾者的SNB角、MP-SN角均比坐位时减小,SPT增加;H-C3距、PAS距减小;OSAHS患者H-C3距比坐位时也减小。结论:3种不同体位下,无鼾者与OSAHS患者在颅面结构及气道周围软硬组织结构关系方面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7.
Using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the present study compared three-dimensional (3D) changes in the pharyngeal airway and surrounding tissues in female skeletal class III patients treated with bimaxillary surgery. Twenty-nine female skeletal class III patients with both maxillary hypoplasia and a mandibular excess underwent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for mandibular setback combined with Le Fort I osteotomy for maxillary advancement. Volumetric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using CBCT scans taken at 1 week presurgery and 6 months post-surgery. The oropharynx volumes and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behind the soft palat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re was an in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volume of the nasopharynx (P > 0.05). The hyoid bone moved downward and posteriorly after surgery. The morphology of the soft palate also changed dramatically,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length and thickness. Nega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pharyngeal airway space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hyoid bone. The change in morphology of the soft palate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changes in hyoid bone position. These 3D results suggest that bimaxillary orthognathic surgery significantly changes the position of the hyoid bone and the soft palate together with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pharyngeal airway space in the correction of skeletal class III malocclusion.  相似文献   

18.
张良  李瑶琴  陈文静  林汤毅  侯伟  李文艳 《口腔医学》2013,(11):756-760,764
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的无鼾症青年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差异。方法在自然头位下,对Ⅰ类、Ⅱ类和Ⅲ类矢状骨面型无鼾症青年错牙合畸形患者各30例进行锥形束CT扫描,借助Dolphin imaging 11.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分别测量上气道腭后区、舌后区的矢状径、横径、轴面面积以及上气道容积,最小轴面面积和上气道长度。使用Winceph 7.0软件对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以及舌骨位置的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类、Ⅱ类矢状骨面型组舌后区及腭后区轴面面积均小于Ⅲ类矢状骨面型组。Ⅱ类矢状骨面型组与Ⅲ类矢状骨面型组间的舌后区矢状径,横径,上气道容积,舌骨位置有显著差异性。结论不同矢状骨面型无鼾症青年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存在一定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矢状向颌骨关系对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