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肥胖症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及心脏病密切相关,已成为人类健康最为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日益增加的肥胖症严重挑战[1]. 1中医对肥胖症的认识 1.1肥胖症的分类 中医对肥胖症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学对肥胖的最早分型始见于《内经》,即"膏人"、"脂人"和"肉人".膏人,"纵腹垂腴"、"皮缓",当属腹部脂肪之肥;脂人,"虽脂不能大"、"腘肉坚,皮满",该型形体肥胖但匀称;肉人,"皮肉不相离"、"身体容大",以肌肉之肥为主.可见,现在所说的肥胖症更多的是指膏人和脂人[2].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人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对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S)的价值.[方法]选择92例AS确诊病人作病例组,70例非AS病人为对照组,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技术定性检测其HLA-B27含量.[结果]HLA-B27检测对诊断AS的敏感性为87.0%,特异性为91.4%;随机人群试验后HLA-B27阳性的患病概率为2.57%;当患病概率为50%时,试验后HLA-B27阳性患病概率为91.01%.[结论]HLA-B27检测对AS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但不能用作AS的确诊标准.  相似文献   

3.
翟江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7):970-971,974
目的:应用超声方法对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情况进行检测分析,探讨研究冠心病与下肢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诊断仪对临床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01例(观察组)和非冠心病患者87例(对照组)进行检测,观察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下肢动脉血管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下肢粥样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动脉中膜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采用任意节段下肢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来预测冠心病,敏感性为78.21%,特异性为81.61%,阳性检测率为83.15%,阴性预测率为76.34%。结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有着较密切的联系,下肢血管动脉硬化对冠心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尤其适于无症状人群的筛查,可为冠心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国外报道脂质沉积性疾病 (L SM)患者的周围血液白细胞脂肪染色可观察到脂滴存在 ,并发现脂滴随病情变化而改变 ,因此有作者认为外周血白细胞病理检查 ,可作为 L SM的一种辅助检查方法 [1 - 2 ] ,国内也有相关报道 [3] 。笔者应用苏丹黑 B与油红 O对 L SM患者外周血液的血细胞分别进行染色 ,探讨两者对血液中白细胞内脂肪染色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以寻找一种对 L SM诊断稳定、可行的辅助检查方法。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A组 :经肌肉组化及电镜观察确诊为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 5例。B组 :为健康对照组 5例。常规采集外周静脉血 5 m L,…  相似文献   

5.
腹型肥胖内脏脂肪定量检测的评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临床常用体脂检测方法与内脏脂肪型肥胖(VFO)诊断切点的相关性,及其在判断腹型肥胖类型中的价值.方法 4301例研究对象,其中659例接受了CT、生物电阻抗(体脂仪)和B超3项检查.以CT检查确定的腹内脂肪面积(VA)≥100 cm2作为判断VFO的诊断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分析简易体脂参数(腰围、体重指数、腰臀比),体脂仪参数(全身脂肪含量、全身脂肪重量),超声测值(腹壁脂肪厚度、腹内脂肪厚度)判断VFO的切点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腰围、脂肪重量、体重指数、腹内脂肪厚度、全身脂肪含量、腰臀比诊断VFO均有较高准确性(ROC曲线下面积为0.718~0.837),其中腰围判断VFO的诊断效率最好.(2)判断VFO的最佳切点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在男性和女性分别是:腰围为89.5、85.5 cm;体重指数为25、26 kg/m2;腰臀比为0.97、0.95;全身脂肪含量为29%、38%;全身脂肪重量为18.6、20.4 kg;腹内脂肪厚度为38.5、34.7 mm.结论 简易体脂参数、体脂仪、超声可用于临床定量评估内脏脂肪变化.在确定腰围的前提下,结合超声或体脂仪参数可进一步判断腹型肥胖的类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量百色市壮族中老年人身体各部分脂肪含量,探讨百色市壮族中老年人的脂肪分布特点与规律,为少数民族人群改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三代均为壮族的百色市壮族健康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共选取625名(男性248名,女性377名)。应用体成分分析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检测,计算去脂体重、脂肪总量、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计算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量和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和躯干脂肪率。结果去脂体重、脂肪总量、体脂肪率同年龄段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内脏脂肪等级同年龄段男性与女性比较,50岁60岁和6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壮族中老年人身体各部体脂量及体脂率同年龄组男、女性比较,除5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壮族中老年人身体各部体脂量及体脂率同年龄组男、女性比较,除50岁70岁、70岁75岁、75岁躯干体脂量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百色市壮族中老年人的脂肪分布和年龄变化存在性别差异。建议内脏脂肪等级超标的人群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获得高纯度的人心肌肌钙重组蛋白,为临床上检测心肌损伤及预后提供新的诊断方法.方法:利用RT-PCR方法从人心肌细胞的cDNA文库中扩增编码人心肌肌钙蛋白Ⅰ的cDNA,并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中,表达含凝血酶识别序列的MS2-cTnI 融合蛋白,纯化后用Western-blot进行鉴定.结果:从人心肌cDNA文库中扩增出编码人cTnI的cDNA,克隆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表达量达30%以上.经离子交换柱纯化,最终产物纯度在95%以上.可与其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反应.结论:cTnI能够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和纯化,为今后检测心血管疾病提供了一种高效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诊断下肢糖尿病足(D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确诊为下肢DF患者28例行MRA和DSA两种不同的影像学方法诊断,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诊断结果。结果本组28例患者,均将下肢6个解剖段,共显示168段下肢动脉血管;以DSA检查为"金标准",MRA诊断162段符合,符合率为96.434%,敏感性为97.85%,特异性为94.67%;MRA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程度的符合率为87.64%。结论 MRA作为临床中诊断下肢糖尿病足的重要无创影像学方法,对临床早期干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人体成分的特点。方法前瞻性选取43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PCOS组),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98例健康人(对照组),利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对两组人群进行人体成分分析。测量内脏脂肪面积、体脂量、体脂百分比、肌肉量、基础代谢率、腰围、蛋白质含量、无机盐、细胞内外水分含量等指标,并比较多囊卵巢综合征非肥胖组、肥胖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腰围、实际体重、内脏脂肪面积、体脂量、体脂百分比、去脂体重、骨骼肌、躯干肌肉、节段肌肉左上肌肉、右上肌肉、左下肢肌肉、右下肢肌肉、细胞内水分、细胞外水分、无机盐、蛋白质、基础代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COS肥胖组各指标均高于非肥胖组(P<0.01)。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人体成分各指标较健康人群显著升高;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肥胖患者的人体成分各指标较非肥胖患者有显著升高。应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可以有效便捷地评估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人体成分,从而为其疗效提供更全面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肺栓塞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对26例老年人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辅助检查、不同治疗方案及临床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老年人肺栓塞均有2种或2种以上危险因素,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卧床、高血压居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最常见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异常多见,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为主要确诊手段;首诊中92.3%误诊为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溶栓治疗4例,治愈及好转3例;单纯抗凝治疗16例,治愈及好转11例;未采用溶栓及抗凝治疗6例,治愈及好转2例。结论: 老年人肺栓塞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提高诊断意识,减少误诊率,CTPA可作为确诊的首选检查方法,选择合理规范的抗凝或溶栓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陈雨 《实用全科医学》2008,6(10):1013-1014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12导联QRS波总振幅(∑QRS)诊断左室肥大(LVH)的价值。方法应用∑QRS作为诊断LVH指标,以超声心动图(UCG)测定左心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作为诊断LVH的参考标准,与Cornell指数和Sokolow指数诊断LVH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3种标准诊断的特异性均(98%,灵敏度和准确性比较:∑QRS(Cornell指数(Sokolow指数,∑QRS与Cornell指数和Sokolow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G胸导联与肢导联QRS波振幅比值越大,其诊断LVH的特异性越高,但灵敏度越低。结论采用∑QRS作为评价指标,可提高ECG诊断LVH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胸导联与肢导联QRS振幅比值能校正个体间的差异,与其他诊断条件综合应用可提高ECG对LVH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直接法静脉造影(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MSCTV)对下肢静脉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为下肢静脉血栓性疾病患者48例行MSCTV检查,将原始数据传送到工作站做多种图像后处理,寻找病变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ithy,DSA)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48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36例,双下肢同时受累3例,左下肢受累21例,右下肢受累12例;发现髂静脉压迫综合征27例,伴有深静脉血栓18例。以DSA结果做为金标准, MSCTV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的敏感度为97.2%,特异度为100.0%。 结论MSCTV可以作为临床诊断静脉血栓性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可靠性。方法:通过分析120条经彩超检查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CDFI)图像的特点及临床治疗经过及疗效随访复查情况。结果:彩超检查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实时动态下,图像清晰直观的诊断方法。可了解血管的形态结构,管腔血栓形成的程度及彩色血流动力学等改变。120条下肢静脉急性血栓形成后,经临床治疗患者全愈。其中,65例为部分性血栓栓塞,占54%,55例为完全性血栓栓塞,占46%。其中左下肢血栓多于右下肢血栓。在随访复查中,65例部分性血栓管腔内片状弱光点消退及血管再通的效果好于55例完全性栓塞患者,中青年好于老年人。结论:彩超检查对下肢静脉急性血栓形成是一种可靠的诊断依据,对临床治疗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以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率。 方法 选取绍兴市人民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诊治的92例临床可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所有患者都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查,2项检查都在同一时间段(间隔时间控制在30 min内),对比分析其对中央型、周围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出结果,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红外热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计算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54例,检出率是58.7%;红外热成像技术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58例,检出率是63.0%;2组的检出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5,P=0.546)。以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经计算,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71.7%、74.1%、67.6%、79.6%、60.5%。 结论 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检出率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相近,具有检查时间短、可大批量检查的优势,可作为临床筛查可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辅助手段,值得推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临床初步诊断为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进行超声检查,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彩超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对诊断资料与手术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中,单发于左下肢静脉血栓66例,单发于右下肢静脉血栓30例,双下肢同时患病24例。股总静脉:CDFI检查结果为阳性股总静脉血栓40条,DSA检查结果为44条,CDFI的准确性、灵敏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0.0%、81.8%及75.0%。股深静脉:CDFI的准确性、灵敏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1.4%、60.0%及71.4%。股浅静脉:77.8%、81.8%及71.4%。腘静脉:92.3%、92.3%及92.3%。胫前静脉:72.2%、75.0%及80.0%。胫后静脉:81.3%、83.3%及75.0%。不同节段CDFI、DSA检查结果对比,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下肢静脉血栓进行诊断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与鉴别,具有高准确性、高灵敏性及高特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保定市第二医院近5年来52例外科术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因素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性。结果经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52例外科术后患者有17例发现DVT,DVT发生率32.7%,DVT患者中无症状者占47.1%(8/17);高龄、女性、肥胖、TG和CHOL升高、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0岁、高血压和TG水平高是外科术后患者DVT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外科医生应高度重视,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于铁链  袁涛  吴琦  周伟 《中国医刊》2005,40(2):35-37
目的评估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 97例临床可疑PE病例行CTPA检查,其中81例同时行核素灌注扫描并拍摄胸片,47例行下肢深静脉影像学检查.以非侵入性影像学诊断标准为确诊标准,评估CTPA的诊断效能,并与核素扫描比较.结果 97例中,根据确诊标准诊断PE 68例、除外PE 29例.CTPA诊断PE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59%、100.00%、96.29%.在同时行核素灌注扫描的81例中,根据确诊标准诊断PE58例、除外PE 23例,CTPA与核素灌注扫描诊断PE的敏感度分别为94.83%、89.66%,特异度分别为100.00%、69.57%(u=3.299,P<0.001).32例PE下肢深静脉影像学检查阳性28例(87.5%).结论螺旋CTPA诊断PE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应作为PE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4例疑诊为下肢DVT的患者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84例患者中,彩超诊断下肢DVT68例,左下肢49例(72.1%),右下肢19例(27.9%),左侧明显多于右侧;所有68例患者中,急性期39例,亚急性期20例,慢性期9例。DSA检查诊断下肢DVT66例。彩超诊断68例中,64例DSA检查诊断为下肢DVT,4例DSA检查阴性。彩超检查正常18例中,2例经DSA检查诊断为下肢DVT。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彩超诊断DVT敏感性为96.97%,特异性为88.9%,两种检查方法一致性好(Kappa值为0.7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简便、快捷、具有可重复性,与DSA检查一致性好,在下肢DVT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合并肺栓塞(PE)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3年6月收治的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5岁。双下肢DVT3例,左下肢DVT8例,右下肢DVIv7例,12/18例双下肢不对称,膝上15cm大腿周径差。均值4.3cm,4/18例无下肢水肿,2/18例患径小于对侧。全部病例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阳性,3/18核素肺灌注示多段肺栓塞,仅1例核素双下肢深静脉扫描示有血栓,男2例未见异常,与同期B超阳性率比有差异。本组病例中,有肿瘤、长期卧床史、术后卧床、制动史12例。18例确诊病人经抗凝、溶栓治疗,5例猝死,1例因其它并发症死亡,总死亡率38.9%死亡病人多系手术科室患者。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肺栓塞的直接原因,长期卧床、尤其术后制动为DVT的直接诱因,术后DVT并肺栓塞猝死率高,双下肢彩超及时监测有助早期诊治,规范抗凝、溶栓治疗对减少死亡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脉冲多普勒技术检查了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对血栓形成的部位、大小、程度以及各期的声像图特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左下肢31例,右下肢12例,双下肢5例,完全性阻塞76个部位,不完全性阻塞22个部位。结论: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失为一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