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多寐属脑系病证,但中医学认为脾胃与脑相关,因为脾胃与脑在经络结构上相联系;脾胃是气血及水谷精微的生化之源,化源足则脑窍得以充养;脾胃主纳运,推陈而出新,脾胃弱则浊秽壅郁,气血瘀滞,经络滞塞,影响脑的功能。所以,多寐可根据中医辨证而从脾胃论治。文章阐述了脾胃与脑的生理病理关系、多寐的病因病机、多寐从脾胃论治的中医理论基础及现代研究成果,总结了多寐的中医证治方法、经验和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
脾胃病常以脾胃同病而称呼其名,但因脾、胃生理功能有别,其职不同,脾胃病在临床表现和病机特点上亦有差异。脾胃病表现为脾胃病以脾虚为主和脾胃病以胃涸为主的两个方面。其病机可概括为气虚病偏于脾,损滞交夹与阴虚病偏于胃,胃络涸滞。其治疗有补脾慎守通补,补虚与通滞相兼与养胃当守润补,润络当兼和降之不同。并附验案两则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3.
老年脑病病机复杂,易损难愈。基于少阴心肾主水火、藏精神的重要生理功能,结合肾虚脑损现状,提出“心肾亏虚,痰瘀互结,血脉痹滞,气血失和,脑髓亏虚,神机衰退”的老年脑病病机假说。从心肾亏虚是老年脑病病机之本、痰瘀阻结是老年脑病常见病理因素、血脉瘀痹是老年脑病基本病理环节三个方面,对老年脑病病机进行理论探讨。葆养精气,呵护心肾,化痰祛瘀,保持血脉畅通、营卫气血流通无阻,是预防衰老及老年脑病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陈民藩教授认为肛肠疾病的产生皆与气血不和有关,尤其是痔病更应重视气血论治。陈教授将气血辨证与痔病的病因病机相结合,认为气血失调是痔病形成的基础,气血瘀滞、湿热下注是痔病的常见病机,故治疗上应从整体出发,内治外治并重,辨病辨证相结合。气血瘀滞证治以行气活血凉血,湿热下注证治以清热利湿兼行气,术后"瘀"证治以活血止血。陈民藩教授认为固脾胃即调气血,防治痔病时要重视对脾胃之气的固护;气血辨治应贯穿痔病治疗的始终,包括痔病的保守治疗、术后调养以及未病先防。气血辨治是陈民藩教授治疗痔病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研究现状,从中医脾胃理论和体质特点切入探讨脾胃湿热与CFS的发病与临床辨治。初步提示脾胃运化失职是CFS病机的关键,因虚致实、因实致虚是其病机转化的主要规律;并基于岭南"体质混杂"的特点初步提出了CFS脾虚夹湿热和脾胃湿热证型的补充辨治方案。  相似文献   

6.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病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有关文献复习和总结老中医经验,探讨了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机,认为湿热浊毒瘀滞精室是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病机,体质虚弱是病变基础,感染充血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老人多瘀”理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整理归纳古今有关文献,认为老年体质、病机演变易致瘀,指出老以“瘀”为象,衰以“瘀”为因,临床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养血活血之品。  相似文献   

8.
李天萍  廖辉  徐洁 《现代医学》2004,32(1):54-54
脾胃病经常表现出病程长、易反复的临床特点,因而常呈现出虚实夹杂、寒热交织、久病夹瘀等复杂的疑难杂症。现就该类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从病机及药物上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1 临床研究郭子光[1] 对心律失常的异常脉象进行分类辨治 ,具体介绍了慢率型的迟脉与缓脉 ,结、代脉与涩脉、虾游脉与屋漏脉 ;快率型的数、疾脉与促脉 ,釜沸脉与雀啄脉等脉象的辨证要点、治疗思路 ,并列举了具体病案及方药 ,认为慢率型大体以气阳虚夹瘀滞为基本病机 ,或兼寒凝、痰浊等为患 ;快率型以气阴虚夹瘀滞为基本病机 ,或兼阳亢、痰浊等为患 ,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进行谴方用药常能取得良好疗效。室性早搏属中医“心悸”范畴 ,历代学者多认为该病病机为热邪伤阴 ,故立法处方多以滋阴作为治疗重点 ,而魏汉林[2 ] 根据患者常伴有气短乏力、…  相似文献   

10.
李晶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治疗,首先应基于"本虚标实"的根本病机。"本虚"主要是指脾胃气虚、胃阴虚,"标实"主要指肝气不舒。针对根本病机,李晶教授拟定调胃一、二、三号方,分别对应脾胃气虚、胃阴虚、肝气不舒三方面施治。其次,在本虚标实的病机基础上,慢性胃炎又每多兼见夹痰、夹瘀等病理变化,治疗时处方用药应随证灵活变通。再三,慢性胃炎是全身机能失调而反应在局部的表现,治疗重视对全身机能的调整,以期在调节全身状态的过程中达到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多因脾胃虚弱,加之饮食损伤、外邪犯胃、情志不畅、劳倦过度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失和.病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虚弱、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寒、热、滞、湿、浊毒、痰、瘀、痈多见.中医药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扶正祛邪,提高免疫力,保护胃黏膜,阻止病情发展.名老中医分别从"阴"伏邪"毒"气机"瘀"痈"等辨证论治,为中医辨治萎缩性胃炎拓展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从方药和针灸治疗两方面的文献入手,对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药治疗思路与方法进行全面总结。从中医学的角度看待化疗毒副作用,其主要病机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相应的治疗方法为健脾补肾、补益气血、和胃降逆、清热解毒,并兼活血化瘀等。  相似文献   

13.
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多为七情所伤、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以及外感六淫,导致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升降失常,损伤肠胃。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中医辨证以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相结合,证型常分为肝胃不和(郁热)、脾胃虚弱(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等型。治疗在辨证论治选方的基础上,有单、验方治疗,中成药及单味药治疗,以及针灸、穴位外敷等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之临床表现、病因病理及预后均合乎中医外科疮疡病之特点。参考《外科正宗》辨治疮疡思维论治溃疡性结肠炎,治则上强调区分溃疡性结肠炎邪盛期和正虚期,分期论治。治疗上效法疮疡,内热盛者攻利之,五脏虚者纯补之,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遣方时注重顾护脾胃,重视气血以固溃疡性结肠炎正虚之本。慎用寒凉药物,温清并用以平调溃疡性结肠炎寒热错杂之病机。调和荣卫,和畅气血,祛瘀生新。佐用风药,以增益全方行气活血、疏风散热、培土胜湿之效。  相似文献   

15.
姜德友教授认为,慢性胆囊炎多虚实夹杂,其基本病机为胆腑通降失常.因感受外邪、饮食失宜、情志不遂等造成肝胆郁滞,以及久病入络者多属实证;因久病体虚、耗伤气血或肝郁脾虚等导致胆络失养者多为虚证.对于本病的治疗,姜教授以疏肝利胆,解郁安神为首要治法,灵活运用疏肝健脾、清利湿热、温补脾肾、健补脾胃等治法.  相似文献   

16.
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心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析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体会。方法:将患者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瘀血阻络、气滞血瘀型、胃阴不足型遣方用药。结果:辨证辨病结合治疗均取得很好的疗效。结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不同证候分型与体质分类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慢性胃炎患者156例,采用中医体质标准进行分类,并以中医体质分类标准为基础进行辩证论治,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胃黏膜的改善情况。结果:慢性胃炎患者以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气郁质、瘀血质五种体质为主;辩证论治主要分为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痰阻气逆型、湿热郁胆型、肝胃不和型、瘀血阻络型,治疗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在中医体质分类理论基础上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治疗,能够收到满意疗效且患者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收集《国医大师验案良方·脾胃卷》中关于国医大师治疗胃脘胀痛的医案,建立医案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结果共纳入胃脘胀痛医案70个,涉及184味中药.四诊资料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胃脘胀痛的基本病机可分为肝胃失和及脾虚挟湿两类,治法以养胃阴、补益脾气、活血化瘀、理气、疏肝为主.治疗胃脘胀痛的高...  相似文献   

19.
晚期胃癌患者贫血发生率高达84.4%,贫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疗效以及生存期.目前治疗方法如输血和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存在诸多不足,中医药可从多环节、多靶点防治胃癌合并贫血.胃癌合并贫血的中医病机关键是脾胃虚弱、气血双亏.治法是补脾和胃、益气生血.今后应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以提供可推广的胃癌合并贫血的中医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南阳市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特点,并分析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300例为调查对象,同时选择30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运用中医体质量表进行中医体质调查、结果:普通人群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为平和质及8种偏颇体质,8种偏颇体质中居于前3位的体质类型是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2型糖尿病常见中医体质类型有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血瘀质、湿热质等5种体质类型。与普通人群比较,痰湿质、阴虚质、瘀血质三种偏颇体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中,气阴两虚证133例(44.33%),阴阳两虚证92例(30.67%),阴虚热盛证75例(25%)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湿热质与气阴两虚型关系密切;阴虚质、湿热痰、痰湿质与阴虚热盛型关系密切;瘀血质、痰湿质、阳虚质与阴阳两虚型关系密切;各中医证候的糖尿病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关系进行总结分析,有利于更好的指导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