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总结临床辨证治疗慢性咳嗽的处方用药规律与临证心得。方法:对韩明向教授临床诊治的650例慢性咳嗽病案的方药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利用SPSS Statistics 22. 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结果:韩明向教授临床治疗慢性咳嗽的高频药物为百部、陈皮、紫菀、款冬花、炙甘草、白前、茯苓、五味子等,共计40味,出现频次占比80. 52%,按功效大致可归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解表药、健脾利水药等10类。聚类分析得出干姜-细辛-五味子-鹿角霜-白芥子-射干-肉桂-炙甘草-地龙,麻黄-苦杏仁-百部-紫菀-款冬花-白前-前胡等5个聚类方。因子分析得到百部-紫菀-款冬花-白前,细辛-五味子-干姜-浙贝母等13个公因子。结论:结合临床经验得出韩明向教授临床治疗慢性咳嗽重视风邪、阳虚寒痰伏肺,痰瘀气滞的病机,治疗多从肺、脾二脏出发,以温润立法,或佐以温肺化饮、疏表散寒、健脾化痰、益肺固表、息风解痉之品。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和总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总结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TD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1998年至2015年CNKI,万方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TD的期刊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建立中医药治疗TD的方剂数据库,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熵聚类分析,总结分析组方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232首处方,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是:钩藤、白芍、僵蚕、甘草、天麻等,药物归经以肝经最多,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处方,通过聚类分析得到7个新方。结论:目前中医药治疗TD以健脾平肝、化痰熄风为主,调肺是关键。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研究中医药治疗TD方剂用药规律具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初探白塞病中医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白塞病提供用药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近30年白塞病中医证治研究相关文献,用Excel建立中医用药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 22.0和SPSS Modeler 14.2进行药物频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白塞病相关文献共269篇,其中用药频次>25的药物共45味,用药次数最多的是生甘草;药对主要以生甘草合用清热解毒药,如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等;药物聚类共分为7类,以清热利湿、安中解毒为主。结论 中药治疗白塞病主要以用药以清热解毒、补益脾胃肝肾、利水渗湿为主,兼顾豁痰活血。 相似文献
6.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自1992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及PubMed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统计常用治疗方法,并对高频应用方法针刺(高频腧穴、腧穴归经、腧穴关联规则、腧穴聚类)、耳穴压豆(高频耳穴、穴位关联规则)、头穴丛刺高频分区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文献190篇,涉及270条针刺处方;其中针刺法腧穴统计184个,应用总频次1 906次,高频应用腧穴依次为百会、太冲、风池、合谷、三阴交、内关、神门、足三里、印堂、四神聪;高频经脉为督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通过SPSS modeler 18.0及IBM SPSS Statistics26.0软件分析得出3组穴位强关联规则和5个聚类。耳穴压豆穴位29个,应用总频次206次,高频应用耳穴依次为神门、肝、心、皮质下、肾;通过SPSS modeler 18.0软件分析得出4组穴位强关联规则。应用头穴丛刺分区共涉及14区,其中高频分区为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舞蹈震颤控制区。【结论】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以其病机(肝亢、肾亏、脾虚、痰扰等)及抽动部位,进行选穴配伍,多选用阳经经穴,这与风邪的性质及其治病特点相关。儿童抽动障碍与情志障碍息息相关,故针刺、耳穴均重视疏肝、清心之法,调畅情志。头穴丛刺多采用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舞蹈震颤控制区进行抽动障碍的治疗。耳穴压豆与头穴丛刺,对于儿童来说,痛苦小,治法作用时间长,不易出现弯针、断针等危险情况。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9):6-10,后插1
目的探讨治疗痉挛型脑瘫有效中药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文献,采用EXCEL表格分析中医证候,药物的服用方法,药物的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观察的指标;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组方规律分析、SPSS Statistics 24进行药物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痉挛型脑瘫的药物运用规律。结果痉挛型脑瘫虚证为肝脾肾、气血虚,实证为肝风、瘀血、气滞;用药频数前4位:伸筋草、当归、牛膝、红花,用药性温,味为甘、辛、苦,归肝、肾、脾经,补虚药、祛风湿药最多。关联分析中透骨草-木瓜、鸡血藤、牛膝组合支持度、置信度最高。核心用药透骨草、牛膝、伸筋草、鸡血藤。提取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得出当归、赤芍、杜仲、木瓜、川芎、甘草、黄芪;红花、白芍、鸡血藤、伸筋草、透骨草、牛膝、桂枝、丹参、桑枝、艾叶两个方子。中药主要以外用熏蒸为主,主要改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结论痉挛型脑瘫病机为肝脾肾气血虚兼肝风内动,气滞血瘀;治疗以补益肝肾、健脾胃,益气补血扶助正气,以祛风活血通络祛邪。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分析中医药治疗肝损伤的用药规律,为肝损伤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收录的中医药治疗肝损伤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文献数据库,使用Excel2019、Clementine 12.0和SPSS 21.0等软件,对中医药治疗肝损伤药物的使用频次、功效分类、性味归经进行统计,以及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中药复方144首,涉及中药214味,高频药物21味,其中柴胡、甘草、白术、茯苓、丹参、茵陈使用频次较多;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最为常见;药味以苦、甘为主,药性以寒为主,多归脾、肝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9种关联强度高的药物组合;因子分析提取了9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得到4种药物组合。结论 现代中医治疗肝损伤以调和肝脾、扶正补虚为主,常使用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性味多为苦寒,主入脾、肝经,并辨证配伍清热、活血化瘀等药物。 相似文献
10.
《河北中医药学报》2021,36(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黄茂主任中医师治疗抽动障碍的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整理抽动障碍患者的基本资料及所开具的中药处方,建立中药处方数据库,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通过相关性分组和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用药规律(药频、四气、五味、归经),采用聚类分析,提取常用药对并生成新的组方。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治疗抽动障碍处方200张,共用中药164种,高频药物依次为:全蝎、钩藤、白芍、伸筋草、葛根,累计频率达396.5%;药物多性寒,味苦,入肝经;处方核心组合有"钩藤,全蝎""白芍,全蝎""白芍,钩藤""伸筋草,全蝎""白芍,钩藤,全蝎";通过关联规则分析组方内部中药间的关联性,得到34条规则,药对系数在0.04以上的药对34个;通过聚类分析,生成新处方4个,分别为煅龙骨、浮小麦、桑白皮、煅牡蛎;菊花、胆南星、甜叶菊、白芍、菟丝子;桑寄生、山豆根、僵蚕、郁金、龙齿;玄参、山茱萸、伸筋草、泽泻、牡丹皮。结论:黄茂主任中医师治疗抽动障碍着眼于"风",多用苦寒药物,从肝脾肾论治,以补肾平肝,补脾化痰,息风通络为主要治则。新方分析提示在平肝的同时,可以加入重镇安神的药物,通过平肝肾兼安神法治疗疑难顽疾的临证思路值得研究,进一步扩展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李济仁教授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李济仁教授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构建数据库,进而应用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到药物频次、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和核心组合等,分析李济仁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结果: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筛选出的84首处方进行分析,得到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高频词药物为青风藤、苦参、萆薢等清热利湿药物,黄芪、当归、鸡血藤、大血藤、乳香、没药等补气活血通络药物;全蝎、蜈蚣等搜风通络止痛药物;制川乌、制草乌、桂枝等温经通络止痛药物,同时挖掘出35个核心组合和9首新处方。结论:李济仁教授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经验丰富。他主张风寒湿热之邪在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辨证时,重视"寒、热",以寒热平调、标本兼顾、顾护脾胃为治疗原则,以清络饮为主方,以风寒湿热的偏性、复杂转化为依据,寒热配伍用药,随症加减,使寒药不伤阳气、热药不伤阴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调肝熄风汤配合针刺治疗肝风痰扰型抽动障碍(ID)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临床诊断为肝风痰扰型的60例患儿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硫必利(泰必利)治疗。治疗前按照YGTSS评分规则,对各患儿进行评分。治疗开始后每周进行1次评分,连续治疗6周。取第一次评分和治疗6周后的评分,并对两次评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针药结合组与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及发声抽动的频率,数量有明显减少,复杂性明显降低,强度明显减弱(P〈0.01)。两组治疗前后YGTSS量表评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小儿肝风痰扰型的抽动障碍有明显疗效,并且毒副作用更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罗玲主任医师治疗慢性鼻炎用药和配伍规律.方法 以2018年1月-2019年5月在罗玲主任医师门诊就诊的慢性鼻炎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对罗玲主任医师治疗慢性鼻炎常用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探索其治疗慢性鼻炎的常用药物和配伍规律.结果 罗玲主任医师治疗鼻炎使用最多的药物为山药、射干、乌梅、川芎、半夏、桔梗、玄参、防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0年—2019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关于中医药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型文献,对结果进行描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纳入381篇文献,共402首方剂,总计322味中药,药物总频次5241次;使用频次≥50次的中药有25味,其中黄芪使用频次最多,达241次。药物归类以补气药为首,其次为补阴药。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从支持度看,茯苓、陈皮、白术关联度最高;从置信度来看,黄芪、沙参、白术关联度最高;从提升度来看,白术、党参、茯苓相关性最高。聚类分析结果:有沙参、麦冬,生地黄、百合、鱼腥草、莪术、半枝莲、桃仁、桔梗、五味子、仙鹤草、太子参、当归,杏仁、瓜蒌、薏苡仁、白花蛇舌草、贝母,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4个有效聚类群。结论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找出肺癌治疗用药规律,其治法主要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化痰散结、健脾化湿、清热解毒等,符合肺癌以正虚为主,痰、瘀、毒夹杂为病的发病基础,其用药规律与治法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用药特点与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自建库至2017年收载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文献,经筛选后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药物功效分布及配伍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2884篇,涉及中药495味,高频药物有黄芪、丹参、山药、茯苓、山萸肉、地黄等,按频次排序前50位主要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等11类,补虚药以补气药和补阴药为主,常用药物组合为黄芪-丹参、黄芪-山药-丹参,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结论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以补气滋阴、活血化瘀为主,可为临床辨治糖尿病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妇科治疗肾虚型月经病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指导。方法:收集江苏省中医院妇科门诊2016年5月到2016年10月治疗肾虚型月经病处方1 075张,利用微软Excel强大的排序、筛选和统计功能进行数据挖掘,统计各中药的用药比例。结果:使用频率在50%以上的单味中药有续断、茯苓、白芍(炒)、山药、丹参、山茱萸(酒)、赤芍、菟丝子8种。使用频率在30%~50%的中药有当归、白术(麸炒)、香附(醋)、熟地黄、牡丹皮、杜仲(盐)6种。使用频率在10%以上43种中药中,以中药学常规分类,使用率较高的依次是补益药、活血化瘀药,其他为清热药、理气药等。以药性分类,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温性药、平性药及寒性药,温性药的使用率显著高于平性药、寒性药。药对使用以茯苓-山药为最高(51.2%),其次是山药-山茱萸(47.7%),白芍-赤芍(39.5%)等。结论:我院妇科治疗肾虚型月经病擅用续断、茯苓、白芍(炒)、山药、丹参、山茱萸(酒)、赤芍、菟丝子等单味药,药对则以茯苓-山药,山药-山茱萸,白芍-赤芍应用见长。这些药物的应用充分体现了补益、健脾、活血、祛寒的治法治则,反映了治疗肾虚型月经病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痛经病用药的组方,探求其用药规律及特点。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痛经"相关主题词,搜集治疗痛经病的各种有效中药复方,进行整理、汇总,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资料数据表,通过数据筛选功能对药物进行分类、使用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分析1 512例案例的中药复方,发现中药治疗痛经以补益气血为本,药物多用当归、白芍、甘草等;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并配伍疏肝理气,散寒止痛的药物;药性多以辛、甘、温为主,大多归于肝、脾、心、肾经。结论:通过对1 512例病案中所用药物的分析,揭示了痛经的用药规律,发现痛经的证型主要是气血亏虚型,其次是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肾气不足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索脂肪肝肝郁脾虚证用药规律。方法: 利用VIP、CBM和CNKI等数据库检索创建以来至2012年9月关于中治疗脂肪肝肝郁脾虚证的文献,同时手工检索2002~2012年出版的有关脂肪肝肝郁脾虚证论述的书目。将符合要求的文献和书目建立数据库,由研究人员对文献进行筛选和数据提取,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对主要药物、药对(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 在治疗脂肪肝肝郁脾虚证的104首中药复方中, 涉及163种药物, 使用频次为1 227次;其中使用频次在4次以上的共46种、共855频次;作为主要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分为6类:疏肝类、健脾类、化痰类、行气类、化瘀类、消食类;经关联规则分析,共得药对规则14条,药组规则62条,主要为疏肝理气药与健脾祛湿药的配伍组合。结论: 数据挖掘能够更好的探索治疗脂肪肝肝郁脾虚证用药规律,更好的指导临床和中药开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