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辨治发热时,张仲景灵活而充分的应用了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本研究梳理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明确使用桂枝治疗发热的方证条文,对单纯外感发热者单用桂枝发汗解肌;对本有宿疾内伤、体质偏弱而兼外感风寒的患者则用桂枝辅助麻黄辛温发汗、开腠理散表寒;对于内伤发热,则重点发挥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清·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论治温病诸方。杨氏认为,仲景虽然指出“伤寒”、“温病”之不同,但在论治时则重“伤寒”而略“温病”,因此使后世医家只知治伤寒而亦略于温病。直至金、元时代,刘河间始则极力反对以辛温治疗伤寒,创双解、凉膈等寒凉方剂,为外感热病之治疗另辟了蹊径;元末明初之王安道提出伤寒“治以辛温解  相似文献   

3.
鉴古酌今论桂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桂枝本为辛温解表药,但医圣张仲景对桂枝的临床应用不仅限于其辛温解表而治外感伤寒,而是借其温通之性广泛应用于内伤杂病.围绕<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方荆对桂枝助阳气,平冲降逆,温经通络,消瘀血,破瘕瘕等作用的运用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丁甘仁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莹 《江苏中医药》2008,40(5):18-20
外感热病主要包括伤寒、温病(风温、湿温、暑温)和时行疫疠。孟河医家丁甘仁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丁氏认为,外感热病的辨治必须融贯伤寒、温病理论,即把《伤寒论》与温病学说的辨证方法联系起来,故在《丁氏医案》中治疗外感热病往往是伤寒方与温病方同时采用,并不把时方和经方划分界限。同时在治疗外感热病的过程中,由于人之禀赋不同、病之虚实寒热不同,在病程中伤寒可以化热,温病亦能转寒,均随六经的传变而定。治疗上既有常法,又有非常法。  相似文献   

5.
泻下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由于泻下药性多峻猛,用之不当可导致不良后果。《伤寒论》与《温病条辨》均记载了泻下法,且为临床广泛使用。在此,对两者的不同略作讨论,与同道共同探讨。1 病因病机不同伤寒(指狭义伤寒)与温病,是外感病中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即它们的基本矛盾是不同的:寒邪伤阳是伤寒的基本矛盾,而热邪伤阴是温病的基本矛盾。所以中医治疗伤寒,使用汗、下法时固守“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的原则,以辛温苦寒直折其邪,此系服从于伤寒伤阳的基本矛盾而设;治疗温病时,则“泻阳之有余,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有忌汗、忌利…  相似文献   

6.
从伤寒论治,出现寒温的分论,到治伤寒详寒略温,后产生温病学派的分岐与寒温之争的交点等方面,阐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的学术争鸣与学术融合,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达到寒温的统一。为外感热性病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对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有“在卫汗之”的明教。不少医者认为“汗之”即是用发汗之法来治疗该阶段的温病。余认为此解与叶氏本意不符,与理不顺,兹就浅见以求教于同道。汗法为用辛温发散之品(如麻黄、桂枝等),解表发汗,驱邪外出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外感寒邪,风寒束表之证。温为阳邪,温  相似文献   

8.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治疗流行性、传染性外感病及内科杂病的著作,其中的伤寒包含狭义伤寒和温病,外感病防治整体可遵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六病辨证思路。预防和初起阶段,以辛温透达为治则,可用神仙汤等。病位在表属阳者,从太阳病论治,治法为解表祛邪,达邪外出,可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葛根加半夏汤、五苓散等。病位在表属阴者,从少阴病论治,治法为温阳解表,扶正达邪,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白通汤等。病在中(半表半里)属阳者,可从少阳病论治,治法为扶正祛邪,给邪以出路,可用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泻心汤等。病位在中(半表半里)属阴者,可从厥阴病论治,治法为寒热并调,清上温下,可用乌梅丸或麻黄升麻汤加减。病位在里属阳者,可从阳明病论治,治法为清泄内热,养阴生津,可用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大承气汤等。病位在里属阴者,可从太阴病论治,治法为温阳扶正,可用桂枝人参汤、甘草干姜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通脉四逆汤等。外感病病情变化迅速,治疗时需根据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的具体情况灵活应对,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9.
虽然伤寒学派认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不独为狭义伤寒而设。在辨证上详于寒,略于温;用药上温补多于寒凉。温病学派则认为,温病是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的总称。在辨证上专于温,忽视于寒;用药上偏于寒,疏于温补。但两  相似文献   

10.
对《温病条辨》温法适用病证及组方用药进行整理,总结吴鞠通临证运用温法可分为辛温、苦温、甘温三类。其中辛温法主要用于太阴风温初起见表寒证、暑温诸证、湿温病其在上焦证、湿温病其在中焦证、凉燥伤肺卫证;甘温法治疗中焦、下焦疟、霍乱、痢之虚寒病证,温病后期瘥后调理,下焦寒湿而见下血、便血等;苦温法佐以辛温之品可用于寒湿袭表证或寒湿困脾证,佐以淡渗之品可用于湿蕴中焦、小便不利之黄疸。《温病条辨》确立了以三焦为纲、九种病名为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理、法、方、药俱全的温病辨证体系,其温法应用的证治规律有助于进一步全面认识温病证治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1.
庞安时对天行温病的阐发,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治疗天行温病之辛寒透表、寒温并用,祛毒为先、给邪出路,清气凉血、救危截变思想,亦对肺炎、麻疹、重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外感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庞安时对天行温病的阐发,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治疗天行温病之辛寒透表、寒温并用,祛毒为先、给邪出路,清气凉血、救危截变思想,亦对肺炎、麻疹、重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外感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湿病治法理论源于《内经》,张仲景结合临床实践,开创了湿病辨证论治的先河,为温病学派最终将湿病治法体系化奠定了基础。湿为客邪,因势利导,予以出路;湿阻于中,芳香燥化,泻之于内;湿为杂气,多兼他邪,治宜有分;湿邪发病,内外相引,治重求本。从以上四个方面探讨了温病学派对仲景湿病治法的一脉相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巍  王阶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5):2513-2515
艾滋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容易并发一些机会性感染而导致死亡.西医治疗艾滋病已经取得长足进步,然而,所用药物不能将病毒完全清除,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仍持续存在,长期应用产生的药物耐药性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等问题使抗病毒治疗艾滋病受阻.艾滋病属于中医学温病范畴,发热是艾滋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中医学治疗发热类疾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笔者认为“艾毒”之邪为本病发病之源,透邪之法可贯穿艾滋病发热始终.  相似文献   

15.
沈钦荣 《中医药学刊》2011,(12):2725-2726
从形层说解六经、八纲辨证析六经、寒温一统成新论三方面,对俞根初辨治感证理论作了探讨,认为俞氏以六经统摄三焦、气血辨证,从表里寒热论治外感病,既不同于伤寒学派,又异于温病学派,具有独创性,是绍派伤寒理论的精粹。  相似文献   

16.
张琪应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筋痹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筋痹多是筋脉失养、闭阻不通导致疼痛的一类疾病,其病因不外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于脉络,从而导致机体失于平和致痹病。张琪教授认为营卫失和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故权衡邪正、调营和卫成为筋痹的重要治疗手段。临证中张老师擅用经方,又师古而不泥,在筋痹的治疗上结合病机,以桂枝加芍药汤加减施治,获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小柴胡汤被称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在《伤寒论》太阳病篇的应用频次仅略少于"经方之首"桂枝汤。其对太阳病及其变证具有突出的治疗优势,堪称是用治太阳病及其变证的主方。孙思邈概括"太阳病用柴胡汤法",列为《伤寒论》太阳病七法之第四法。根据张仲景"伤寒中风,有柴胡证"等病证合参、以病统证的思维模式,提出"太阳病柴胡证"的概念,认为"小柴胡汤实为疏表清里之首方",而不应将其限于"和解少阳"的狭义范畴。此观点为解析小柴胡汤在太阳病篇的主治病证,以及阐释其在现代外感发热性疾病中的治疗优势,提供了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感冒后咳嗽属于外感咳嗽范畴,多由风邪夹杂寒邪、燥邪致病,外感邪气未得到及时治疗,或服药后解表不彻,导致肺气不宣,出现咳嗽。杏苏散主治外感凉燥证,是治疗凉燥咳嗽的代表方,也是治疗风寒咳嗽的常用方;止嗽散主治风邪犯肺证,为治疗表邪未尽,肺失宣降之咳嗽常用方。方中诸药药性平和,性温质润,顺应肺的生理特点。杏苏散合止嗽散治疗感冒后咳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发热与汗出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中医问诊的重要内容。张景岳《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把这两大症状放在病史采集的首要地位。在临床中,将因感受温热邪气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的急性外感热病称之为温病。发热几乎贯穿于温病的整个过程。外感温热病又以其病程中汗液变化之著而有“汗病”之称。辨别汗出的异常,对于了解温病病邪的深浅、病情的轻重以及机体正气津液的盛衰有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由此看出,发热与汗出两大症状对于温病的诊断尤为重要。历代医家关于温病发热与汗出的机理研究颇多,涉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却较少。探讨二者的关系对于把握温病病邪的性质及机体阴阳盛衰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发热与汗出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展开讨论分析,有助于更深刻地研究温病在发生、发展中的机制与规律,更好的利用温病学理论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查询文献,解析中医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思维中体现的伤寒、温病学派观点,发现伤寒学派重视阳气,以扶阳为要,而温病学派注重祛邪,用药以轻清宣通为主,两派皆以“通”法立论,各有侧重。因此,我们认为,寒温并用适合本次新冠肺炎的治疗,或可为其他诸多传染性外感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