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GMT、EGFR的表达,分析103例喉癌组织标本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 MGMT的表达与分化程度、T分期以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χ2为13.3028.39411.403,P值分别为0.001、0.039、0.010<0.05);EGFR的表达与T分期以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χ2为14.933、16.603,P值分别为0.002、 0.001<0.05)。分层分析发现,MGMT、EGFR 两者的表达强度存在正相关(χ2=5.369, P=0.019<0.05)。 结论 喉鳞状细胞癌中 MGMT、EGFR的表达与T分期、临床分期均有相关性,测定两者的表达水平可评估喉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并指导喉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联合推拿治疗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70例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 例。对照组予以手法治疗;治疗组手法与对照组相同,在推拿的基础上行穴位贴敷。两组治疗每天1次,5次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和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69, P=0.029),治疗组和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54.2%和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29, P=0.232)。 结论 推拿及穴位贴敷联合推拿治疗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均具有良好的效果,结合使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低温等离子辅助下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时扁桃体全切除与部分切除的疗效比较。 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等离子技术手术治疗的4 311例儿童OSAHS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术式分为两组:A组358例,行低温等离子辅助下扁桃体全切除和腺样体切除术;B组3 953例,行低温等离子辅助下扁桃体切部分除和腺样体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恢复正常进食的天数、术后继发性出血的发生率;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睡眠打鼾及憋气症状评分以及复发率。 结果 B组手术时间(28.42±9.51)min、术后疼痛程度(2.67±0.75)分、恢复正常进食的天数(7.15±2.56)d、术后继发性出血的发生率(0.15%)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41,P<0.01;t=30.251,P<0.01;t=31.489,P<0.01; χ2=13.224,P<0.0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睡眠打鼾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χ2=570.251,P<0.01;B组χ2=6 767.566,P<0.001);憋气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χ2=622.465,P<0.01;B组χ2=6 293.219,P<0.001);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打鼾及憋气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4.643,P=0.075;F=5.335,P=0.06)。两组患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09,P=0.925)。 结论 应用低温等离子治疗儿童OSAHS,行扁桃体部分切除术的疗效和全切相当,但并发症明显少于扁桃体全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品管圈出院计划管理对耳畸形再造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耳畸形再造术的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107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7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均于全麻下行耳畸形再造术,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出院计划管理,观察组给予基于品管圈的出院计划管理,记录两组术后康复情况。 结果 术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再造耳郭优良率分别为100%(57/57)、88.0%(44/50),观察组再造耳郭优良率高于对照组(χ2=7.246, P=0.007)。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5%(2/57)、20.0%(10/5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7.275, P=0.007)。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疼痛评分分别为(0.76±0.22)、(1.72±0.4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33, 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睡眠评分分别为(6.49±2.85)、(9.19±3.1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22, P=0.014)。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圈员解决问题能力、自信心、积极性、责任心等均明显提高,可运用品管圈活动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结论 基于品管圈的出院计划管理能促进耳畸形再造术后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疼痛与睡眠障碍症状,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皂角刺颗粒溶液经鼻窦负压置换法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鼻窦炎的效果。 方法 将30例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皂角刺组和生理盐水组各15例,皂角刺组接受皂角刺颗粒溶液20 mL行鼻窦负压置换法治疗,每周5次;生理盐水组接受生理盐水20 mL行鼻窦负压置换法治疗,每周5次;疗程均为3周。治疗前后评价两组鼻塞、鼻分泌物鼻后滴漏、前鼻孔分泌物、头/面痛、嗅觉损失5个鼻部症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内镜 Kennedy评分。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内镜 Kenned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500 6、0.725 7);治疗后皂角刺组患者鼻分泌物鼻后滴漏、鼻塞症状及嗅觉损失的VAS评分改善幅度和鼻咽后鼻孔分泌物潴留、中鼻道分泌物、黏膜水肿的鼻内镜评分改善幅度均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3 3、0.046 4、0.018 8、<0.000 1、<0.000 1、<0.000 1)。皂角刺组、生理盐水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2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 P<0.000 1)。皂角刺组与生理盐水组均仅有1例出现鼻出血,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00 0, P=1.000)。 结论 皂角刺颗粒溶液经鼻窦负压置换法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鼻窦炎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RASSF2A表达水平及其基因异常甲基化与喉癌的关系及意义。 方法 采用RT-PCR及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50例喉癌组织(实验组)和1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对照组)中RASSF2A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状态。 结果 喉癌组织中有54%(27/50)存在RASSF2A基因启动子,而对照组正常黏膜组织中未发现RASSF2A基因甲基化现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18, P=0.002)。RASSF2A甲基化水平程度与喉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喉癌组织中RASSF2A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黏膜组织(χ2=9.818, P=0.002)。RASSF2A基因甲基化的喉癌组织中其mRNA的表达减少,反之亦然。 结论 喉癌组织中RASSF2A基因CpG岛甲基化与其基因表达缺失有关,可能参与了喉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患者焦虑、抑郁与病情阶段的关系,并分析焦虑及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纳入急性期突发性聋患者45例(急性期组)、慢性期突发性聋患者71例(慢性期组)、健康志愿者30例(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应用汉密尔顿焦虑(HAMA)及抑郁(HAMD)量表测评并对比各组焦虑及抑郁发生情况。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发病及治疗相关资料,通过回归树分析测评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 结果 急性期组HAMA、HAMD得分及焦虑、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期组和健康对照组(与慢性期组对比,Z=-9.100,P<0.001;Z=-9.091,P<0.001; χ2=31.209,P<0.001; χ2=35.845,P<0.001;与健康对照组对比,Z=-7.336,P<0.001; Z=-7.324,P<0.001; χ2=21.674,P<0.001; χ2=23.148,P<0.001);慢性期组HAMA、HAMD得分及焦虑、抑郁发生率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18,P=0.308; Z=-0.042,P=0.967;P=0.671;P=0.722)。发生焦虑或抑郁患者中,急性期患者占比更高2=31.209,P<0.001; χ2=35.845,P<0.001),耳聋轻度耳鸣无或轻度患者占比更低2=12.650,P<0.001; χ2=18.629,P<0.001),发生抑郁患者中,男性患者占比更低2=4.424,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疾病阶段就诊时耳聋程度是患者发生焦虑及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慢性期组中无效患者发生焦虑或抑郁患者占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45,P=0.014; Z=-2.815,P=0.005)。 结论 急性期突发性聋患者焦虑及抑郁发生率较高;疾病阶段、就诊时耳聋程度是患者发生焦虑及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慢性期组患者疗效越好,焦虑及抑郁风险越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眼震方向可转换型外侧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LSC- BPPV)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诊治的35例眼震方向可转换型LSC- BPPV患者(可转换型组)的临床资料并观察手法复位的疗效,与同期治疗的38例眼震方向不变型LSC- BPPV患者(不变型组)进行对比,并追踪随访6个月。患者根据眼震方向及持续时间分别采用Barbecue 翻滚法、Gufoni 法或强迫持续卧位法复位治疗。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35例眼震方向可转换型患者中可自动转换型7例,主动可转换型28例,眼震由离地型转为向地型31例,眼震由向地型转为离地型2例,眼震方向反复多次转换型2例,眼震持续时间>1 min者6例、<1 min者29例。38例眼震方向不变型均为向地型,眼震持续时间全部<1 min。可转换型组首次复位有效率为62.86%(22/35),不变型组为86.84%(33/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2, P=0.018)。多次复位后有效率分别为91.43%(32/35)和97.37%(37/3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1, P=0.265 )。可转换型组、不变型组复位成功时所需平均循环次数分别为(2.81±1.21)、(1.56±0.69)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3, P<0.001)。随访6个月后可转换型组与不变型组复发率分别为17.14%和23.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8, P=0.490)。 结论 准确判断受累半规管侧别及耳石类型是诊治眼震方向可转换型LSC- BPPV患者的关键,手法复位治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首次复位有效率较眼震方向不变患者低,且复位成功需较多循环次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IVc期下咽癌患者临床特征,筛选预后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后模型。 方法 在监测、流行病学及预后数据库中收集IVc期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χ2检验分析远处转移的相关特征,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后模型。 结果 肺(53.7%)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位于梨状窝的肿瘤(P=0.029)和高级别肿瘤(P=0.010)更易发生肺转移。手术、化疗、骨和肝转移是独立预后因素。基于独立预后因素的列线图预后模型C-index为0.686(95%CI 0.649-0.723)。 结论 下咽癌最易向肺转移。基于手术、化疗、有无骨转移和肝转移的列线图预后模型预测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单侧突发性聋(简称突聋)与椎基底动脉影像学特征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4-2018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被诊断为单耳突聋,且临床检验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患者175例,分析其听力损失侧别及程度与椎动脉、基底动脉特点间的关系。 结果 椎动脉2=8.031,P=0.045)及基底动脉(χ2=5.091,P=0.034)狭窄/弯曲与听力损失侧别有关。听力损失预测因素的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左侧听力损失患者与右侧(OR=2.89,95%CI为1.77~2.77,P=0.036)及双侧椎动脉狭窄/迂曲(OR=4.43,95%CI为1.49~13.23,P=0.008)有关,无基底动脉狭窄/迂曲与右侧听力损失(OR=0.31,95%CI为0.11~0.90,P=0.030)相关,其他因素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右侧椎动脉狭窄/迂曲与左耳听力损失有关(OR=2.83,95%CI为1.05~7.67,P=0.040)。患者基底动脉狭窄/迂曲与否与听力损失程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3.339,P=0.068)。突聋患者听力损失的程度与椎动脉(χ2=3.897,P=0.273)及基底动脉(χ2=3.339,P=0.068)的影像学特征无关。 结论 在突聋患者中,听力损失的侧向性与椎基底动脉是否狭窄/迂曲有关,右侧椎动脉狭窄/迂曲与左耳听力损失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观察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儿童双耳残余听力情况,分析其变化趋势,探讨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 将29例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的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儿童纳入研究,根据术前颞骨CT分为A组(有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和B组(非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开机时、术后半年定期进行裸耳纯音测听,比较植入耳残余听力保存情况及非植入耳残余听力的变化。 结果 患儿术前双耳均不同程度存在残余听力,术后均定期行纯音测听或行为测听,各频率仍部分存有残余听力,主要分布在低频区,且随频率升高其残余听力保留率逐渐下降,各频率残余听力保留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16.980, P=0.001);植入耳与非植入耳各频率残余听力保留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χ2=10.031, P=0.002);术前后各时间节点残余听力保留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ald χ2=3.384, P=0.336); AB两组之间残余听力保留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ald χ2=0.906, P=0.341)。 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对植入耳残余听力的保留主要分布在低频区;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残余听力可以基本保持;少部分患儿行单侧植入后对非植入耳残余听力有影响;前庭导水管扩大症患儿行单侧耳蜗植入术后,非植入耳残余听力在短期内可有波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免疫治疗对不同年龄段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2016年3月~8月收治的240例AR患者根据年龄分为6组,学龄前组为3~6岁,学龄期组为7~12岁,青春期组为13~20岁,青年期组为21~40岁,中年期组为41~60岁,老年期组为60岁以上,每组40例。均采用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治疗,其中粉尘螨滴剂的脱敏治疗分为递增及维持剂量2个阶段。脱敏治疗同时根据患者情况联合控制症状药物治疗。6个月后比较各组症状评分、药物评分、体征评分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统计各组有效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 治疗6个月后各组症状评分、药物评分、体征评分及VA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学龄前组、学龄期组、青春期组、青年期组、中年期组、老年期症状评分分别为(3.20±0.79)、(3.58±0.81)、(3.92±0.70)、(4.25±0.72)、(4.59±0.75)、(4.96±0.80)分,药物评分分别为(0.84±0.32)、(0.98±0.30)、(1.14±0.41)、(1.33±0.44)、(1.52±0.40)、(1.72±0.48)分,体征评分分别为(0.18±0.02)、(0.21±0.05)、(0.24±0.06)、(0.27±0.07)、(0.31±0.06)、(0.35±0.07)分,VAS评分分别为(1.82±0.39)、(2.08±0.51)、(2.31±0.50)、(2.54±0.53)、(2.78±0.52)、(3.00±0.46)分,年龄越低的组,各项评分改善效果越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28.11128.11148.24132.607,P<0.001);学龄前组、学龄期组、青春期组、青年期组、中年期组、老年期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00%、95.00%、90.00%、87.50%、87.50%、82.50%,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293,P=0.161);青年期组、中年期组及老年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30.00%、25.00%、25.00%)低于学龄前组、学龄期组及青春期组(7.50%、5.00%、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6.646、4.501、4.501,8.658、6.275、6.275,6.646、4.501、4.501,P分别为0.010、0.034、0.034,0.003、0.012、0.012,0.010、0.034、0.034)。 结论 AR患者应用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免疫治疗效果均较好,且随患者年龄增长,效价相对降低,安全性相对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鼻内镜手术中鼻甲功能性部分切除对于有中鼻甲病变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疗效。 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76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依中鼻甲有无病变及是否行中鼻甲切除分为观察组(n=38)与对照组(n=38),观察两组手术时间、疗效、中鼻甲粘连和术后主观症状评分。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0.53±6.25)min、对照组为(58.11±6.0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55, P<0.001);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均为100%,其中对照组的治愈率为78.95%(30/38),观察组为81.58%(31/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鼻甲粘连率2=4.155, P=0.042)和主观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8, P=0.031)。 结论 对有中鼻甲病变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时行功能性部分中鼻甲切除,能明显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中鼻甲粘连率、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头颈部多原发癌(MPC)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 方法 对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68例MP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同期收治的8758例患者中有恶性肿瘤648例,其中有68例多原发癌,占比为0.78%。自2014年至2017年多原发癌年占比依次为:0.72%、0.72%、0.77%、0.86%。多原发癌组中男61例、女7例,其男女比例较单原发癌组高(χ2=8.18, P=0.004)。二重癌62例、三重癌6例。同时性MPC 35例、异时性MPC 33例。44例患者既往有吸烟/饮酒史,男性吸烟饮酒事件明显高于女性(χ2=6.40, P=0.006)。下咽癌的多原发癌发病率(23.81%)最高,其次为口腔癌(14.71%)、喉癌(9.33%)。口腔癌、下咽癌和喉癌最常见的第二原发癌均为食管癌。有45例(66.18%)第二癌与首发癌间隔时间小于5年。22例患者曾行放化疗,有放化疗史的多原发癌患者中异时性更多见(χ2=18.64, P<0.001)。 结论 发生MPC概率最高的头颈部肿瘤依次为下咽癌、口腔癌、喉癌。头颈部MPC并发食管癌等上消化道肿瘤的可能性大,故对头颈部肿瘤患者,建议将电子胃镜检查列为常规的术前检查及术后定期的随访检查手段;应加强首发癌治疗后长期,尤其前5年的密切随访。放疗过程中要加强对靶器官外的组织器官的放射防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镜经翼突入路切除中颅底恶性肿瘤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30例经鼻内镜翼突入路切除累及中颅底恶性肿瘤患者相关资料,总结该手术相关技巧和经验,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探讨肿瘤累及颈内动脉对预后影响。 结果 手术均为全身麻醉下进行。平均手术时间145 min,平均术中出血470 mL,术中脑脊液漏6例;术后颅内感染2例、脑脊液漏1例,均痊愈。病理分别为复发性鼻咽癌21例、腺样囊性癌3例、黏液表皮样癌2例、脊索瘤1例、癌肉瘤1例、鼻咽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1例和颅底淋巴上皮瘤样癌1例。30例颅底恶性肿瘤患者术后1年、2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2.9%、79.6%、48.6%和36.5%;复发性鼻咽癌中位生存期为29.00[35.00,23.00]个月,其他恶性肿瘤38.00[38.00,38.00]个月,生存曲线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8; P=0.039);颈内动脉累及和未累及患者中位数分别为16.00[23.00,14.00]个月和36.00[80.00,31.00] 个月,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21; P=0.002);而且颈内动脉受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颈内动脉受累及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未受累患者的9.678倍(HR=9.678,P=0.011)结论 内镜翼突入路是部分中颅底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的合理方案,颈内动脉累及侵犯是影响疾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连续性院外管理对喉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喉癌患者82例,采用分层随机化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干预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性院外随访,干预组进行连续性院外管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成人希望特质量表(ADHS)、一般健康状况量表(SF-36)、癌症病人生活质量问卷(QLQ-C30)及癌症功能评价专用头颈量表(FACT-HN)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分析两组患者情绪、认知和生活质量的差异。 结果 出院6个月后对照组与干预组焦虑发生率分别为42.1%、1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33, P=0.013);对照组与干预组抑郁发生率分别为39.5%、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73, P=0.001)。出院后6个月对照组与干预组SAS评分分别为(49.2±10.3)、(41.3±8.7)分,SDS评分分别为(47.4±9.2)、(40.5±7.0)分,ADHS评分分别为(27.1±7.8)、(34.7±6.9)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773.854.68, P均<0.01)。在SF-36量表中,除一般健康状况(GH)和精力(VT)2个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6个维度(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2.312.544.152.663.592.59, P分别为0.02、0.01、<0.001、0.01、<0.001、0.01)。在QLQ-C30量表中,两组患者整体健康状况评分(t=2.42, P=0.02)、5个功能量表(躯体、认知、角色、情绪和社会)评分(t分别为3.063.952.272.23和0.01, P分别为<0.001、<0.001、0.03、0.03和0.01)和“失眠”和“食欲下降”2单项评分(t分别为2.69和2.33, P分别为0.01和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癌FACT-HN总分和3个维度(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和附加关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892.553.07和2.14, P分别为0.01、0.01、<0.001和0.04)。 结论 连续性院外管理能一定程度纠正喉癌患者心理问题,提高患者获得感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CRSwNP患者136例,随机分为ERAS组70例,对照组66例,两组均接受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加鼻窦开放手术,ERAS组患者行术前宣教、围手术期气道评估干预、缩短禁食时间、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按时镇痛等一系列优化措施;对照组行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比较两组术前肺功能异常可耐受手术率、术后疼痛评分、术后24 h鼻腔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 结果 ERAS组、对照组术前肺功能异常患者可耐受手术率分别为93.3%、7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24, P=0.165); ERAS组患者术后鼻部疼痛、鼻塞、头痛、眼部胀痛、流泪、耳闷和睡眠困难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01); ERAS组术后24 h内出血量为5.7(3.0,10.3)mL,对照组为7.2(5.0,13.2)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913, P=0.361)。平均住院日ERAS组、对照组分别为(4.6±0.8)、(7.5±1.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9, P<0.001);术后住院日ERAS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1±0.5)、(3.8±0.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4, P<0.001)。 结论 将ERAS理念贯穿于CRSwNP患者围手术期将有效减轻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反应,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腺样体大小及圆枕类型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影响。 方法 选择12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为病例组,同期体检的正常儿童120例为对照组,对2个组儿童进行听力及电子鼻咽镜检查,比较两组腺样体大小、圆枕类型的差异及与听力损失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病例组Ⅲ~Ⅳ度腺样体及Ⅱ~Ⅲ型圆枕的比例均为7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5%、46.7%,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本组Ⅰ~Ⅱ度腺样体及Ⅰ型圆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的腺样体大小、圆枕类型行趋势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例组腺样体大小及圆枕类型与听力损失程度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35、0.049,P值均>0.05)。 结论 腺样体肥大及Ⅱ~Ⅲ型圆枕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危险因素。腺样体及圆枕类型的常规检查和评估,有助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尽早诊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舌下免疫治疗的临床依从性。 方法 电话随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4年4月~2016年5月接受舌下含服免疫治疗(SLIT)的348例尘螨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统计SLIT的依从性并调查影响依从性的因素。 结果 348例随访患者仅成功随访192例(55.17%),失访156例(44.83%),失访主要原因是患者所留电话无法拨通或拒绝接听电话。成功随访192例中,男128例、女64例,年龄3~69(17.08±13.71)岁。治疗时间1个月-3年以上(因部分患者未能准确表述具体用药时间,平均用药时间无法求出)。根据年龄分成A组(年龄<14岁)101例和B组(年龄≥14岁)91例,根据用药时间将依从性分为依从性好(时间≥2年)及依从性差(时间<2年)。上述成功随访的患者中,整体依从性好的比例为25.52%(49/192),依从性差的比例为74.48%(143/192),其中男3~55(15.04±11.69)岁,女3~69(21.13±16.27)岁。男性、女性SLIT依从性好的比例分别为30.47%(39/128)、15.63%(10/64),男女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5 9, P=0.026);A、B组依从性好的比例分别为31.68%(32/101)、18.68%(17/91),两组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57 4, P=0.039)。整体依从性差的患者143例中自觉免疫治疗效果不明显101例(70.63%)、自觉症状缓解或控制后终止治疗14例(9.79%)、个人因素(如治疗过程影响生活、居住外地、就诊交通不便等)12例(8.39%)、免疫治疗时出现轻度药物不良反应13例(9.09%)、家庭经济状况差2例(1.40%)、其他因素(改用中药治疗)1例(0.70%)。 结论 变应性鼻炎患者SLIT的依从性不理想,与年龄、性别及主观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近年来,儿童甲状腺癌发病率不断上升,因此探讨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children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复发病例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8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就诊的年龄≤13岁的50例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以7岁为界分为学龄前期组(≤7周岁)和学龄期组(>7周岁至13周岁),比较学龄前期与学龄期的临床特征情况。根据儿童DTC复发与否进行分组,比较复发组与无复发组的临床特征数据。比较临床特征、TNM分期及AJCC推荐的风险水平、复发及转移情况。采用Kaplan-Meier评价各年龄组无复发生存率。 结果 50例中,学龄前期与学龄期在局部侵犯情况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8),学龄前期组的局部侵犯比例(6例,42.6%)高于学龄期组(3例,8.1%)。两组肿瘤T分期存在明显差异(χ2=12.584,P=0.028),学龄期组T2比例较高(19例,51.4%),而学龄前期组T4a比例较高(5例,38.5%)。手术并发症比例,学龄前期组显著多与学龄期儿童(χ2=9.632,P=0.008)。无发复组双侧甲状腺全切比例明显高于复发组(85.7%,53.3%)(χ2=11.227,P=0.004),甲状腺全切可以降低儿童DTC复发风险。复发组与无复发组TNM与风险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复发组T1a、T1b和T2的总百分比超过50%,低风险水平为37.5%,中风险水平25%。约半数的复发病例在最初诊断时是TNM分期较低的且为低风险水平的。儿童DTC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学龄前期DTC病例的局部浸润,肿瘤分期以及手术并发症比例高于学龄期,年龄是儿童DTC的重要危险因素。将近一半的复发病例在最初诊断时是低风险的,因此应进一步研究儿童DTC复发风险评估策略。应提高对儿童DTC病例临床特征了解并采取适当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