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基于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挖掘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取穴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的1996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2007建立数据库并录入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采用系统集成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穴对分析、核心处方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纳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经筛选,共纳入针灸处方125首,涉及腧穴108个,总取穴频次998次,其中取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为百会(78次,62.40%)。高频穴对有足三里-百会、足三里-三阴交、百会-四神聪等。主要核心处方为百会、足三里、四神聪、神门、太溪、三阴交、内关、太冲、丰隆、大椎、风池、肾俞、神庭、悬钟,次要核心处方为合谷、印堂、膻中、血海、膈俞、肝俞、脾俞、气海、阳陵泉、阴陵泉、上星。结论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分析得出的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呆取穴规律可指导临床应用,但须注意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PubMed、Cochrane Libarary建库至2020年4月20日收录的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对选穴规律进行总结。结果共纳入60篇文献,91条处方,涉及腧穴83个,总频次749次,高频腧穴(频次≥10)为环跳、委中、肾俞、阿是穴、夹脊穴等19个;选穴位置主要集中在下肢部、背部;高频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特定穴共使用35个、340次,占总频次的45.4%。聚类分析得到5个有效聚类群:大肠俞,承扶,秩边,腰眼,肾俞,环跳,夹脊穴;命门,腰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委中,承山,殷门,昆仑,关元俞;三阴交。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以环跳、夹脊穴、肾俞、委中、秩边、承扶、大肠俞、腰眼为核心的组方。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征取穴集中在腰背及下肢部,以阳经经穴为主,重视阿是穴和局部取穴,所选腧穴多为特定穴,穴位下多有神经伴行;针灸处方重视辨经取穴,补益肝肾。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与特点。方法 检索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收录的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分析处方选穴特点和规律。结果 纳入94篇文献,涉及腧穴83个,总频次614次。累计频次应用较高的腧穴为颈夹脊、风池、天柱等;常用腧穴主要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腧穴配伍以风池-颈夹脊最多,大部分为近端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结论 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以选取近部穴位与远端四肢腧穴配伍为主,常选用风池、颈夹脊、天柱、后溪、阿是穴等腧穴,并根据不同证型进行临证加减,为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选穴处方提供一定参考,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现代文献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穴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1979~2013年2月中国知网(CNKI)中国内有关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将纳入文献中腧穴分类整理,设计资料提取表,运用频数、百分数对文献中相关腧穴的归经、分布部位、特定穴应用及处方用穴特点进行统计描述。结果:纳入文献125篇,用穴115个。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夹脊穴、大椎、肾俞、命门、腰阳关、至阳、脊中、身柱、腰俞、中枢;使用腧穴数最多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使用频次最高的经脉是督脉;分部取穴主要以背腰部为主;特定穴选用最多的依次是五输穴及背俞穴。结论:现代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穴注重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及特定穴的选用,但遵循辨证取穴之临床研究较为缺乏。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1.4)挖掘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的取穴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万方数据收录的1987年1月-2018年1月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并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1.4),采用系统的频次分析、核心处方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纳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经筛选,共纳入穴位贴敷取穴处方171首,涉及腧穴60个,频次最高的腧穴为肺俞,为159次。穴对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大椎-肺俞、肾俞-肺俞、脾俞-肺俞、脾俞-肾俞、肾俞-大椎。主要核心处方为肺俞、大椎、肾俞、脾俞、风门、膏肓。涉及贴敷药物处方167首、中药64味,频次>100的中药依次为芥子、细辛、醋甘遂、延胡索,药对排名前五位的为细辛-芥子,醋甘遂-芥子,细辛-醋甘遂,延胡索-芥子,细辛-延胡索。核心处方为芥子、醋甘遂、延胡索、细辛、麻黄。结论:古今医案云平台(V1.4)分析得出的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取穴、用药规律可指导临床应用。选用最精简、最核心的药物可节约用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精简腧穴又能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且对以后临床研究穴位贴敷对AR起作用的免疫学、病理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等实验研究提供统一规范的选穴、用药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挖掘强直性脊柱炎名医医案的用药规律.方法 搜集"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2.8)"中收录的有关强直性脊柱炎的名医医案,构建数据库并应用软件中的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药对分析、核心药物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名医医案用药规律.结果 共收集医案100篇,合计149首处方,包含210味药物,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包括狗脊、白芍、当归、杜仲、威灵仙等,出现频次在20次以上的中药多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散寒除湿药为主;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包括"桑寄生、狗脊"杜仲、狗脊"白芍、狗脊"桂枝、白芍"甘草、当归"等.结论 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以补益肝肾的药物为主,辅以温补肾阳、散寒除湿、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祛风散寒等药物,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取穴规律,以跨学科的研究思路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4)这一大数据挖掘技术作基础,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搜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近30年(198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针灸治疗失眠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1.4),采用系统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如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穴对分析、社团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对纳入数据从单穴频次、穴对关联、核心处方及结合临床辨证处方等角度进行分析,运用新颖多彩图表对数据进行直观展示。结果:筛选后,纳入文献共191篇,涉及腧穴总数149个,总取穴频次2139次。其中取穴频次前五位的腧穴为三阴交(143次)、神门(139次)、百会(120次)、内关(115次)、太冲(107次)。前五位穴对有神门-三阴交(120次)、内关- 三阴交(98次)、内关- 神门(96次)、百会- 三阴交(96次)、百会- 神门(91次)。主要核心处方为三阴交、神门、百会、内关、太冲、心俞、太溪、足三里、四神聪、脾俞、安眠,次要核心处方为丰隆、肾俞、印堂、肝俞、胆俞、风池、中脘、神庭、照海、大陵、行间等。结论: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4)分析数据,以图表展示出针灸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取穴规律,可指导临床实践应用,但请结合临床具体情况临证加减。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现代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取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各数据库查找关于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自行研发的数据挖掘系统建立相关处方数据库,分析其选穴规律。结果总共纳入221个相关处方,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关元穴,其次为三阴交、子宫、中极。经外奇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子宫穴。特定穴使用规律研究示交会穴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募穴和五腧穴。腧穴-经络关联分析示取穴以任脉、脾经、胃经和膀胱经为主。腧穴-部位关联分析示取穴以腹部为主,其次为下肢和腰背部。结论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重视特定穴的使用,并以脏腑辨证结合经络辨证,以及重视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为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少弱精子症取穴规律。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重庆维普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 Fang)中近20年针灸治疗少弱精子症的文献,并将其穴位逐一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应用软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51篇针灸治疗少弱精子症的腧穴处方,穴位共50个,确定了处方中穴位出现的频次及归经、常用穴位组合的关联规则,并聚类获得6个核心腧穴组合、3个新腧穴处方。结论针灸治疗少弱精子症主要以膀胱经、任脉、脾经、胃经腧穴为主,使用频次排列前5位的穴位有关元、三阴交、足三里、肾俞、气海,使用频次最高的对穴是"三阴交,关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6.3)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面肌痉挛针刺治疗的选穴规律及核心处方。方法:检索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F)、维普(VIP)建库至2019年5月30日发表的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相关文献。采用平台对纳入处方穴位频次、穴对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模块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4篇,合计87首处方,涉及腧穴81个。其中取穴频次前3位的腧穴为合谷(67.82%)、地仓(57.47%)、四白(54.02%);前3位的穴对有"合谷-太冲""四白-地仓""颊车-地仓";核心穴位组合为合谷、太冲、风池、地仓、下关、颧髎、颊车、太阳和四白。结论:针刺治疗面肌痉挛选穴遵循"局部与远端取穴配合,祛邪与扶正并重",达到调和气血、熄风通络止痉的作用,为该病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统计近5年来文献中有关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选穴、归经,总结选穴用经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纳入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献,统计并整理其针灸处方,运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针灸处方的选穴用经规律。结果:共纳入临床文献178篇,共涉及75个穴位,总频数为1021。选用频数前12位的穴位依次是迎香(112次)、印堂(93次)、肺俞(84次)、合谷(78次)、足三里(66次)、大椎(56次)、鼻通(49次)、风池(43次)、肾俞(38次)、上星(36次)、风门(35次)、脾俞(33次)。特定穴共34个,总频数574,非特定穴41个,总频数576。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用经主要集中在膀胱经、督脉、大肠经、任脉、胃经。关联分析结果显示,鼻通-印堂-迎香、鼻通-合谷-迎香、上星-迎香、合谷-肺俞-迎香、鼻通-迎香、上星-印堂-迎香、风池-合谷-迎香、风池-印堂-迎香、合谷-印堂-迎香为常用穴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主要选穴可以分为3类,肾俞、脾俞、肺俞、大椎、风门属一类,迎香、印堂、合谷、鼻通、风池、上星归第二类,足三里自成一小类。结论: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特点为:"主穴固定-随证加减-标本兼治""突出脏腑辨证-辨证归经""循经取穴-远近结合"。核心选穴为迎香、印堂、肺俞、合谷、足三里、大椎、鼻通、风池、肾俞、上星、风门、脾俞,临床治疗时可以从12个核心腧穴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穴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近10年发表的针灸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归纳选穴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近1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运用Excel 2016、古今医案云平台(V2.1)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穴位频次、归经、分布,并对穴位进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文献筛选后,共纳入350篇文献,涉及81个腧穴,腧穴总使用频次为1648次,文献研究共涵盖42种治疗方案,使用频率最多的方案为穴位贴敷,文献报道最多的疾病为“哮病”(217篇),以距离 ≥ 300为界,可将腧穴分为六组,通过复杂网络得出穴位核心处方为肺俞、定喘、大椎、天突、膻中、肾俞、脾俞。结论 针灸治疗肺系疾病选穴以选取临近部位的腧穴与具有调节肺系功能的腧穴为主,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治疗中,可选择肺俞、定喘、大椎、天突、膻中、肾俞、脾俞等腧穴,并根据分期特点进行临证加减。本研究结果可为针灸治疗肺系疾病与COVID-19选穴方案提供一定参考,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阳痿的取穴规律。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及PubMed数据库针灸治疗阳痿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并导入R 4.0.3软件,进行治疗方法、腧穴频次与归经、集合可视化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共纳入有效文献240篇,涉及516个针灸处方、145个腧穴;针灸治疗阳痿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针刺+灸法)、针刺、穴位注射(水针)、电针等;高频应用腧穴分别是关元、肾俞、三阴交、命门、足三里、中极、次髎、气海、太溪、太冲;应用频次较高的经脉分别为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等;常用的腧穴组合为上髎、中髎、次髎、下髎和三阴交、肾俞、关元;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90%,支持度≥20%)共得到27个关联规则,支持度最高的组穴为"肾俞,三阴交→关元"(支持度为46.7%),置信度最高的组穴为"三阴交,气海→关元"(置信度为98.0%);腧穴可分为5个有效聚类群。针灸治疗阳痿选穴遵循一定规律,可为现代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依...  相似文献   

14.
总结针灸古代文献中窦汉卿针灸处方特点和规律,为研究窦汉卿学术思想以及现代针灸临床提供参考。对窦氏针灸处方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录入,建立窦汉卿针灸处方数据库,对处方中的腧穴进行频次分析,并采用Apriori算法分析处方用穴规律。共收录窦汉卿针灸处方446个,针灸处方最多用穴12个。治疗病种以内科病症、头面躯体痛症及五官科病症最多。窦汉卿所有处方中总共用穴205个,包括25个奇穴。窦汉卿针灸处方中关联程度较强的穴对有7组,分别为合谷-足三里、足三里-中脘、合谷-曲池、合谷-委中、曲池-肩井、委中-曲池和委中-足三里。选穴原则以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为主;配穴方法以上下配穴、本经配穴和表里经配穴为主;注重刺灸法与腧穴的配合,注重针刺顺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探讨治疗产后癃闭的针灸处方选穴配伍规律,并获得新方。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所有治疗产后癃闭的完整针灸处方,并逐一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穴位频次、关联规则、组方规律等。结果: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处方322首,整理文献中治疗产后癃闭的高频穴位10个、高频穴位组合9个、关联规则药物组合9个、衍化核心药物组合6个,挖掘新方3首。结论:采用高层次数据挖掘方法可优化文献中针灸治疗产后癃闭规律的学术挖掘与整理。同时,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的运用为针灸治疗产后癃闭提供了高效学术挖掘途径与方法,该系统新生成的穴位处方亦为临床治疗产后癃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针刺实验文献中穴位生物学效应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方法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三大数据库中的针刺动物实验文献。筛选出单纯针刺对动物机体内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研究的文献,按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整理文献。采集文献中的有效穴位及相应的基因名称,运用Python编程语言编写的软件、Cytoscape3.3.0软件及MECODE复杂网络算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获得符合研究的文献2136篇,穴位233个,分子793个;频次排在前十的穴位为足三里、百会、内关、水沟、大椎、三阴交、肾俞、曲池、风府、阳陵泉;频次排在前十的分子有:BCL2、FOS、BDNF、Bax、CASP3、TNFA、GFAP、NGF、HSP70、IL1B;频次排在前五的穴位配伍有大椎-百会、水沟-百会、百会-足三里、三阴交-足三里、内关-水沟;穴位足三里处于穴位-基因网络的中心位置;通过复杂网络的模块分析发现,一些穴位与一些通路相关的基因落入同一网络模块中。结论:本研究发现足三里穴是针刺实验研究的最常用穴位,足阳明胃经可能与代谢通路关系密切,这一发现可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分析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的取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整理1976—2019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3个期刊文献数据库关于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相关文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穴位处方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取穴规律。结果:共纳入178篇文献,提取209条穴位处方进行分析,出现频数前5位的穴位依次是听会、翳风、听宫、耳门及中渚;常用穴位组合出现频数排在前3位的是"翳风、听会""听会、听宫""翳风、听宫";衍生出22个新的核心穴位组合及11个新穴位处方。结论: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以耳部周围穴位为主,头面部的取穴以交会穴居多,并配合经络远端取穴。  相似文献   

18.
Wen BL  Zhou H  Liu BY  Sun GJ  Liu WH  Peng J  Hu JQ  He LY  Fang YG  Zi MJ 《中国针灸》2010,30(8):647-652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被广泛推广应用,但其治疗效果的临床评价尚缺乏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防治咳喘病常用腧穴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位置、主治、作用机理进行总结归纳。“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研究应深入常用单穴主治作用与机理的研究,探索分析穴方配伍的内在规律,比较筛选有效的穴位处方,为制定“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实践操作指南,开展多中心的RCT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authors report their results of treatment of 5 cases of steriod resistant asthrna with acupoint-injection, body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and cupping. Bilateral Zusanli (ST 36) are used for acupoint injection of mixture solution of placenta tissue injectio (2 mL), Danggui (Radix Angelicae Sinesis) injectio (2 mL)and Huangqi (Radix Astragli seu Hedysari) injectio (4 mi), with 4 mL for each acupoint. Acupoints used for puncturing are bilateral Yuji (LU 10), Dingchuan (EX-B 1), Feishu (BL 13), Fengmen (BL 12), Gaohuangshu (BL 43), Taiyuan (LU 9), Fenglong (ST 40), Shenshu (BL 25), Zusanli (ST 36), etc.. Dazhui (GV 14), Tanzhong (CV 17), and Zhongwan (CV 12) are moxibustioned after insertion of acupuncture needles and achieving needling sensations. Cupping is applied to bilateral Dingchuan (EX-B 1 ) after removing acupuncture needles with a little blood out. Following 3 days' treatment, these 5 asthma patients who have no apparent response to conventional medication treatment are relieved strikingly in the attack frequency, till the 7th day of the treatment, they have no any asthmatic onset again. One month's follow-up shows no recurrenc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cupuncture with moxibustion and cupping is fairly effec tive in relieving steriod resistant asthma patients who have no effect in responding to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