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路疾病的病机主要为外感邪毒或邪毒内生、情志不调、饮食不节等导致火路不通,或机体劳累过度致使脏腑正气虚弱而火路运行不及,使天、地、人三气运行失常而患病。壮医有“毒虚致百病”之论,毒、虚是中风致病的重要因素,采用壮医基本理论“三道两路”“三气同步”与“毒虚致百病”的病因病机,通过调气、解毒、补虚原则指导诊治中风。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考证历代壮医对"毒"的认识,在壮医"毒虚致百病"的基础上,探讨壮医毒邪学说的理论,提出壮医毒论的核心内容为"三毒病因说"、"二元病机论"和"四项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3.
壮医学认为,人体谷道、水道、气道、龙路、火路是人体内5条重要通道.三道二路通畅,调节有度,则人体天、地、人三部之气及其与天地之气才能保持平衡协调,达健康状态,若道路阻塞或调节失度,则疾病丛生.并有毒、虚致百病之学说,毒分有形、无形,可伤皮肉,亦可伤脏腑及道、路,而只有虚才易招致毒邪侵袭.若毒邪侵入谷道,致机体三气不能同步,则会导致消化道系统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壮医理论体系的建立,对壮医的病因病机、临床诊治、处方用药等具有指导性意义,对壮医学科的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本文通过查阅近10年的文献资料,从壮医基础理论溯源,"阴阳为本、三气同步"的天人自然观,"三道两路"的生理病理观,"毒虚致百病"的病因病机论及壮医治疗原则、诊疗特色、治疗方法及预防养生等方面概述壮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以“气道”症状为主的急性感染性肺炎,具有明显的传染性,从病位而言,属于壮医气道病范畴,病变可波及谷道、水道、龙路和火路。壮医认为“毒、虚”是COVID-19的主要致病因素,贯穿于COVID-19的整个疾病的发病及诊治过程。文章基于壮医毒虚论,运用壮医“三道两路理论”学说和“三气同步”理论,以及调气、解毒、补虚的治疗原则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为临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壮医“三道两路”理论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继发干燥综合征主因邪毒和内虚(气阴两虚)导致三道两路阻滞不通而发病。壮医以“调气、解毒、补虚”为治病原则,壮医治疗本病临床上常加以益气健脾之法。文章从壮医三道两路理论出发浅论类风湿关节炎继发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治法。  相似文献   

7.
壮医理论认为,人体“三道”(谷道、水道、气道)、“二路”(龙路、火路)畅通,调节有度,则“三气”(天气、地气、人气)协调平衡,同步运行,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生生不息。“三道”、“二路”壅阻不通或调节失度则“三气”不能同步而疾病丛生。痧毒又名痧气、痧麻等。壮医将“痧”称为万病之源,认为“万病由痧起,痧由毒盛生”,如果人体质虚弱,外感痧毒,邪毒内阻三道两路,或饮食不当,内伤谷道,邪毒留滞肌肉之间,毒正交迫,发为痧病。痧毒滞留于肌肉之间,则见肌肉酸痛;留滞于“巧坞”(大脑)气机不利,则有头晕头痛;三道两路气机不畅,则有胸腹闷痛。痧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壮医刮痧疗法就是根据壮医“调气、解毒、补虚”理论,调整人体全身及“谷道”机能,排出谷道毒物使气血得以平衡。1壮医刮痧疗法的功效主治1.1通调三道两路。壮医刮痧疗法通过局部刺激,达到疏通三道两路、行气止痛作用。所以临床上诸如肝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老慢支、冠心病等许多慢性病患者,在刮痧后三道两路畅通,则气血得以输布,脏腑得以濡养,其功能活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疾病获得治愈。1.2促进气血运行。壮医刮痧疗法通过局部刺激作用,使阻滞之气血通畅,起到行气活血、鼓舞正气、化瘀散结、消肿止痛的作用,从而使风湿、类风湿、痛风、骨质增生、肩周炎、慢性腰肌劳损等疾病症状明显缓解甚至痊愈。  相似文献   

8.
探讨八桂庞氏毒病学术流派创始人庞宇舟论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经验。庞宇舟认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病位在肌表,病因责之于年老体虚,谷道衰弱,肝肾不足,加之外来毒邪入侵,阻滞于龙路、火路,病机为两路循行受阻,三气不能同步,气血失养,毒邪蕴结,不荣则痒。治疗上着重于通路、调气、补虚、解毒,重用补益气血、肝肾,以及祛风毒、湿毒的药物,创立壮医三藤方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壮医药学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壮医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毒虚致病""脏腑气血和痧、瘴、蛊、毒、风、湿""调气解毒补虚养神"为核心理论。壮医药防治皮肤病是壮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壮医的"毒虚致病"病因病机论,"调气、解毒、补虚、养神"的治疗原则,也是指导皮肤病的基本理论。壮医药防治皮肤病在临床上颇具特色和疗效。本文从壮医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壮医皮肤病的诊断特色、壮医皮肤病的治疗原则、壮医皮肤病内治方法、壮医皮肤病外治方法等方面论述壮医药防治皮肤病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概况,以期为壮医皮肤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庞宇舟教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壮医学)带头人,深耕中医药(壮医药)领域,从事医、教、研工作40余年,率先阐述了壮医毒论核心理论和壮医毒论应用理论,充实、发展了"毒虚致百病"的壮医病因病机学说,形成了"毒论—毒病—解毒法—解毒药"的壮医学术思想,临床诊治疾病倡导从毒求因、以毒论病、辨毒设法、解毒施治的四位一体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壮医毒病理论,为壮医临床诊治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笔者有幸跟随庞宇舟教授学习,深刻领会壮医毒病理论,兹将庞师壮医毒病理论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常伴随着心脏损害。我们认为慢性肾脏病心脏损害的病机为正虚邪伏。正虚以心脾肾亏虚为主,邪伏以"湿、瘀、毒"内蕴为主。将中医病机与现代中药分子生物学相结合,进一步探讨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心脏损害的作用机制并结合示意图进行概况,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常伴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慢性肾脏病伴心血管疾病中医病机病因较为复杂,其病机应为正虚邪伏。正虚以心脾肾亏虚为主,由于正虚使得水湿、痰浊、气滞、瘀血、毒邪病理产物产生,这些病邪潜伏人体又耗伤正气,加重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在其治疗中既要避免扶正留邪,又要防止攻邪伤正,根据疾病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以壮医理论"毒虚致病"为指导,根据"毒虚论"病因病机、致病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来认识胆汁淤积性肝病瘙痒,提出"肝病瘙痒发病内因责之于本虚(气血虚),"湿、热、瘀毒"毒邪阻塞三道两路,天部之气失调,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运行,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而导致发病"的思想观点,进而提出"调气、解毒、补虚"的肝病瘙痒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情况,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分型的统一提供参考,更好地协助临床诊疗。方法:通过对近年来临床医家诊治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规律。结果: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以肝、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瘀、毒为主。虚证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实证为水饮型、湿浊型、湿热型、血瘀型、浊毒型。结论:老年继发性慢性肾脏病为虚实夹杂之证,多从气虚、阴虚、阳虚、湿浊、瘀血、毒邪等方面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5.
壮医"三道两路"理论核心认为,"谷道"调节枢纽在脾胃,"气道"调节枢纽在肺,"水道"调节枢纽在肾。"三道"调和则人体气机平和,身体康泰。"三道"阻塞或调节失度,则影响"三气"同步,致脾胃、肺肾气机失衡,进而致胃气上逆,而发为胃食管反流病。故基于壮医"三道两路"的理论指导,应用壮医筋经疗法从局部疏经通络以调畅整体气机,通调"气道""水道""谷道",以致肺肾、脾胃气机调和,恢复机体的内外平衡和天、地、人三气同步,以降上逆之胃气,从而达到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壮医理论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疾病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提出"毒盛、体虚、气乱、路壅"的病因病机新观点,并凝练总结出"调气、解毒、补虚"的治疗原则,对指导壮医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防治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中医学没有慢性肾脏病的病名记载,但有其症状的描述,见于"水肿""癃闭""关格""腰痛""虚劳"等相关论述中。肾的气化、水液代谢功能失常是其基本病理变化。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本病中医证型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而虚证又以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为主,实证以血瘀、湿浊为主[1,2]。另外有学者提出慢性肾脏病是正气虚损、邪毒渐盛,正邪交争、邪盛正虚,以及邪毒内盛、正气虚衰的病理过程[3]。恩师在诊治慢性肾脏病的过程中,总结病机总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痰、瘀、毒为标,并采用三焦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简要论述如下,以期更能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8.
通过梳理伏毒的定义及致病特点,发现从伏毒角度能更全面认识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伏毒具有双重身份,同时扮演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角色,既可外致也可内生。慢性肾脏病的伏毒以内生为主,从伏毒的隐匿性、缠绵性、暗耗性、杂合性、蕴结性、多变性进一步阐述慢性肾脏病病机的复杂性。伏毒因正虚不足以驱邪所致,邪聚谓之毒。慢性肾脏病的伏毒包括“湿浊、痰瘀、热毒”,将伏毒理论应用于慢性肾脏病的防治是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肝病失治误治,或日久迁延,致肝脾同病,肝郁气滞、脾运失健,脉络瘀阻,升降失常,气血运行不畅,水液代谢失常,久则痰、湿、瘀、毒互结于胁下,积而成块,形成肝硬化,属中医"积聚""鼓胀"等范畴。病延日久,累及于肾。病变发展以由气及血、虚实夹杂、正虚邪实为特点。病延日久,多虚、多瘀,本虚标实。针对本虚邪实的病机特点,益气活血切中病机,气行则血行,气化则湿化,祛瘀生新,气血条达则气机升降有序,邪有出路。附"积聚""鼓胀"验案三则。  相似文献   

20.
<正>壮医学是我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三气同步"、"三道两路"等理论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壮医学理论([1])。而且毒理论始终蕴含于壮医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药理之中,"痧毒致病"是壮医毒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成为壮医学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壮医刮痧排毒疗法又是长久以来壮医治疗痧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对壮医刮痧排毒疗法治疗痧病的机制及临床研究做一浅述。1壮医对痧毒的认识痧毒,壮医又称之为"痧气"、"痧麻"等,是导致人体发病的主要因素,包含有下列因素:无法消化的食物或无法排除的代谢废物;"离经之血";以及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毒",当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