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正"内阳外阴"的阴阳本体结构理论是广西中医药大学唐农教授提出的关于阴阳关系的观点。阴阳本体结构理论完善了"扶阳"学派的理论基础,明确了阴阳的体用关系,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唐农教授根据"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阴一阳谓之道"等理论率先提出了"内阳外阴"的阴阳本体结构。该理论道明了阴阳的"体",与"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的"用",阐述了阴阳的体用关系。因此可以全面把握阴阳  相似文献   

2.
吴林  陈静  唐农  陈炜  李鹏 《西部中医药》2022,35(2):58-60
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结构入手,认为充分运用阴阳本体结构理论去指导帕金森病的治疗具有准确性、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且对于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症状及预后意义重大,能使患者从"内阴外阳"的病理状态渐变为"内阳外阴"的正常状态,进而恢复人体的阴阳平和.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震颤属于中医学“颤证”的范畴,主要临床表现为头和肢体不自主摇动颤抖。特发性震颤属于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任何年龄段都可发病,发病机制仍尚未明确,与家族、情志等个人因素有关。临床上特发性震颤虽不同于帕金森病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绝大多数患者仅有轻微症状,少部分能够通过药物加以控制,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西药的耐药性,特发性震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主生活能力,从远期来看其危害性仍不容小觑。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治疗特发性震颤显得尤其重要。中医扶阳学派又称“火神派”,治病立法强调以阳气为主导,其倡导的扶阳医学理论以“阳主阴从”为核心思想,立足“内阳外阴”本体结构论,在当今中医学术流派领域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胡跃强教授师承扶阳学派大师唐农,认为特发性震颤的病机以阳虚为本,其发病本质在于阴阳不同程度偏离“内阳外阴”之本位。临证上提出“扶阳为主,次第治疗”的治则,先以桂枝法宣通中焦和上焦,再以四逆法温补下焦,最后固本培元,使患者从“内阴外阳”的病理状态渐变为“内阳外阴”的正常状态,恢复人体的阴阳平和,从而使疾病向愈。文章从治法出发,结合临床验案,阐述胡跃强教授治疗特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扶阳思想"真阳为人身性命之立极"观、"内阳外阴"本体结构阐述扶阳的重要性,陈述"扶阳"治法中桂枝法治疗疾病的前驱作用内涵,总结建立在扶阳思想上的桂枝法是在继承内经及伤寒论理论的基础上,具有较大的发展及创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翁卓凡  纪云西 《新中医》2020,52(18):184-185
基于人体“内阳外阴”本体结构理论,从概念内涵、病机、病症、治则、选方等方面,对“扶阳抑阴”法与“甘温除热”法这两种治疗内伤发热常用之法进行论述,比较两法之所异所同,认为扶阳抑阴法主治阳虚型内伤发热,甘温除热法主治气虚型内伤发热。  相似文献   

6.
从中医阴阳本体结构理论对肾纤维化形成机制及治疗进行论述,认为在肾纤维化中,以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为特征的慢性病理过程与中医学"内阳外阴状态"渐变为"内阴外阳状态"的微观病理变化过程高度相似性。以温阳活血通络为基本治则的辨证论治对改善肾纤维化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根据"阴阳本体结构"论结合《伤寒论》及《黄帝内经》相关理论,将扶正祛邪作为辨证论治之实质,把握好开阖枢调控的阴阳走向,以开阖枢正其用,复三阴经内阳外阴之体,进一步阐述扶阳四逆法的内涵及对三阴病治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扶阳学派名中医唐农教授,崇尚经典,精于医学、国学,创造性地将国学中体用学说引入中医学体系,形象地阐明人体"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和阴阳二气交感离合的体用关系。并基于"内阳外阴"本体结构及《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思想,认为糖尿病肾病病机的总趋势是肾阳虚弱,火不暖土,先后天均失常,阴阳本体结构不同程度偏离本位。相应的总治则是温化内寒,健运脾土,使阳气能正常收藏,恢复"内阳外阴""阴平阳秘""阴阳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扶阳理论作为扶阳学术流派的理论核心,在治病救人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后世医家在扶阳学术思想指导下,主用及重用温热药调整人体阴寒之偏性,以附子为首,作为"扶阳第一药";外治理疗手法有艾灸、温针、按摩及熏蒸等,此处取艾灸法,艾叶被称为"扶阳第一草",艾灸以艾叶为原材料,以明火引之,温阳之效倍增.文章介绍内服温热药联合艾灸法治疗...  相似文献   

10.
更正说明     
<正>本刊2014年第37卷第4期《论人体阴阳的本体结构及由此对桂枝汤与四逆汤的基本解》(作者:唐农)第3页左栏第7行"内阳外阴"更正为"内阴外阳";第8行"阳阳和"更正为"阴阳和";第18行"阳阳和"更正为"阴阳和"。特此说明。  相似文献   

11.
仲景在运用汗法时着重强调机体阴阳、气血盛衰的重要性,同是外感风寒,阳证、阴证所表现的征象有所不同,表现为脏腑功能上,阳证人多为热证,阴证人多表现为寒证,即转归、从化;卫外不固,则邪气乘虚入里,直中脏腑,寒邪直中所虚之处,运用发汗解表治疗同样有效,便为异病同治。处于同一环境中的人,对正气足的人可能不发病,反之,对于阳气虚的人则为虚邪,当避之有时。发汗法在治疗除表证外的其他疾病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在桂枝汤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多表现为时发热自汗出,烦躁,以桂枝汤服之多能达到阴阳的平和,此时的桂枝汤可以不发汗,反而表现为止汗。  相似文献   

12.
真武汤及其辨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华龙 《河南中医》2005,25(10):3-5
82条之真武汤证,为太阳病过汗、损伤阳气,无形之水气凌心;316条之真武汤证,则是病程较长,阳气久虚,水饮停滞.该方不仅能够通利表里上下、上中下三焦之水,又能温补三焦、表里之阳气.方中芍药能够利血脉、泄孙络、通泄筋脉肌肉中的水气.真武汤证水气内停兼阳虚,故以附子生姜配白术二苓,既利水化气,又温扶肾阳;而猪苓汤证是水热内停而兼阴虚,故除以滑石泽泻配二苓清热利水外,且加阿胶入肾滋阴.前者温阳化气行水以治水停兼寒,后者育阴清热利水以治水停兼热.而附子汤证与真武汤证比较,虽同属阳虚有寒,水湿泛滥,但一为有形之寒水,泛滥于三焦表里上下;一为无形之湿气,弥漫于筋肉骨节之间.二者皆有身体疼痛,但真武汤证偏于四肢沉重,附子汤证偏于筋骨疼痛.  相似文献   

13.
介绍李赛美教授运用麻黄升麻汤的临床经验。结合《伤寒论》原文及古今医家注解,从方证相应的角度对麻黄升麻汤方、证、病因病机进行辨析。麻黄升麻汤具发越郁阳、清上温下、调和寒热之功,为表证误下脾阳受损、肺胃郁热、邪陷厥阴、阳气内郁所设。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4.
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思想分为三点:补脾固阳以治水泛;甘淡利水以消阴;宁心安神而定悸。苓桂术甘汤所治病证的病机特点:元气匮乏,阴盛阳衰导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诸证。叶天士根据苓桂术甘汤的方证特点,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辨治思路,创立"鼓运转旋脾胃"法。其运用苓桂术甘汤常常去掉甘壅的甘草,加入辛通的生姜,称为苓姜术桂汤。吴鞠通称苓姜术桂汤为苦辛温法,将其广泛运用到寒湿伤脾胃之阳导致的诸多病证。由于,寒湿内伤脾胃之阳,所以药用姜、桂既能温通阳气,又能散表邪,并协同苓、术温补脾胃,祛除寒湿,寒湿去,阳气复,脾胃健。  相似文献   

15.
李发枝教授治疗咳嗽倡导饮食宜忌相吻合:咳嗽、咳痰多为寒饮之邪侵肺,素体脾虚湿胜,故不宜服用瓜果、蜂蜜、白糖等物,畏其甜腻碍胃,致遏脾生湿。且市面所售治咳嗽中成药多为清热之品,与咳嗽之病因病机多不符,故多不能乱用,更不可滥用。因痰饮总属阴盛阳虚、本虚标实,故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同时还当分标本缓急,痰饮壅实者分别治以攻逐、利水、发汗等法,因势利导以祛邪,为治标的权宜之法。阳虚饮微者治以健脾温肾为主,阳气通则饮自化。而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在表者宜温散发汗,在里者宜温化利水,正虚者宜补,邪实者当攻,如属邪实正虚,治当消补兼施,饮热相杂者又当温凉并用。因痰饮停积,影响气机升降,郁久又可化热,故本病有夹气滞、夹热的不同,又饮邪内蓄,复感外邪,易诱发而使病情加剧。故治疗时,应注意辨明有无兼夹。另外,痰饮也可有凌心、射肺、犯脾及伤肾的转归,且病程日久,常有寒热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应注意对本病的早期预防治疗。李发枝教授运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小青龙汤、甘草泻心汤、千金苇茎汤、麦门冬汤、半夏厚朴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等经方治疗咳喘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6.
"寒热并用"法为《伤寒论》方剂特色之一,其学价值极高,文章从上热下寒,清上温下;外寒内热,外散内清;寒热交杂,辛开苦降;寒热格拒,治宜反佐;体质与邪气寒热相异,用药标本兼顾;经脉脏腑生理病理特点;多脏腑经络同病,各适其气;正虚邪实,表里上下寒热错杂,扶正祛邪,清热温寒;去性取用;性味各取其长,互为监制等几个方面,就其组方特点做出简要论述,并提出个人临床应用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头身疼痛、胸闷或呼吸急促、纳差、咽痛、畏寒、腹泻、恶心或呕吐为主,无恶寒,病机与《伤寒论》所述之外感表邪,内热伤津证病机类似,属温病中“温疫”范畴。六经辨证中,COVID-19初期,患者外受温邪,津伤内热,在采用辛散解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滋阴清热药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应轻疏表邪,和解少阳;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不下、腹泻等太阴脾虚湿盛证,兼有头身疼痛等太阳表证时,则考虑太阴病里虚夹表证,应以温润脾阳,健脾利湿为治则,根据表里偏重对证施治;患者出现下利、吐、哕,甚至反复发热,并四肢厥冷时,病机为里虚寒热错杂,治宜寒热并用,顾护人体正气。患者出现精神极度衰惫的昏迷状态时,无论寒化证还是热化证,均为六经中最危重的阶段,应扶阳、育阴,寒化证扶阳时宜温补,热化证育阴时宜清里热。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中,COVID-19初期为卫分证候,邪在表,在上焦,病位在肺,宜用清疏宣化肺卫之剂;若余邪未及时祛除或病邪直入气分,病位在上焦或中焦,宜用清肺降气化痰、辛开理气利湿之品;气分热盛阶段,在辨脏腑病变同时,结合疾病阶段性需要,给予清热生津养阴、开窍凉血熄风之品;若出现阴竭阳脱的下焦病证,病位在肾,在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清热凉血、解毒活血、滋阴育阳类药物。COVID-19早期,结合三阳经证、卫分证、气分证早期及上焦、中焦早期病证进行辨治;COVID-19危重期,结合少阴经证,营血分证及下焦病证进行辨治。  相似文献   

18.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少阳病柴胡类方架构浅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伤寒论》中,柴胡类方剂共有6首,共同组成了治疗少阳病的方剂。大小柴胡汤都是治疗少阳本证的方剂,少阳本证主方仍为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是对小柴胡汤治疗不足的一个补充,即邪重而正气不甚虚弱之时,当用大柴胡汤治疗。柴胡桂枝汤为治疗少阳兼太阳表证的方剂;柴胡加芒硝汤是治疗少阳兼阳明里实的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治疗少阳兼太阴里虚的方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则是治疗三阳同病的方剂。  相似文献   

20.
小柴胡汤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柴胡汤证病位在胁下膜原,病及肝胆脾胃,为少阳太阴所主,主要病邪为湿热及寒邪伤阳,相火内郁。无论寒邪伤阳,还是温邪内郁,均存在少阳三焦相火内郁,导致少阳三焦失司;太阴脾土失职,三焦不畅,气机不利,气化不行,脾气不运,湿聚饮停,水液代谢障碍。治宜调节阴阳之枢纽,既要领邪外出于阳分,又要防邪内入阴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