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胚胎反复着床失败(RIF)后冻融胚胎移植(FET)时行宫腔内灌注基因重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rh CG)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既往胚胎RIF再次行FET的208个周期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FET日宫腔内灌注rh CG为研究组,另按1∶1选择匹配(年龄、既往ET失败次数、不孕类型)对照组。分析比较着床率、自然流产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多胎妊娠率。结果:研究组着床率(22.92%)、生化妊娠率(5.77%)、自然流产率(17.78%)均略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6.88%、1.92%、16.13%),多胎妊娠率略低于对照组(15.56%vs 19.3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未观察到异位妊娠病例,研究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3.27%vs 2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ET日行宫腔内灌注rh CG可以提高RIF患者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控制性超促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刺激过程中新诊断的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对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新鲜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行IVF/ICSI-ET新鲜周期的3 003例患者的3 003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IVF/ICSI-ET术前行相关检查诊断宫腔形态正常,根据在COH过程中是否新发现EP将其分为研究组(新发现息肉,n=60)和对照组(未发现息肉,n=2 943)。观察患者妊娠结局。结果:患者的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继续妊娠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生化妊娠率(20.0%vs 9.8%)、异位妊娠率(3.3%vs 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P0.000 1)。结论:在COH刺激过程中新诊断的与生化妊娠和异位妊娠的发生相关,但不影响IVF-ET新鲜周期的最终临床妊娠率、继续妊娠率以及早期流产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行激素替代周期冻融胚胎移植的患者中,阿托西班对移植前有子宫内膜异常蠕动波的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172例行激素替代周期冻融胚胎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前日观察子宫内膜是否有异常蠕动,将有子宫内膜异常蠕动者归为A组(104例),并依据是否移植日使用阿托西班分为治疗组(A1,63例)和对照组(A2,41例),将没有子宫异常蠕动者归为B组(68例);分别比较各组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异位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 A组和B组在一般资料及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的胚胎着床率(41.18%)和临床妊娠率(46.03%)均明显高于A2组(27.42%,26.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6,P=0.049);B组的胚胎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39.82%,45.59%)均明显高于A2组(27.42%,26.83%),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9,P=0.049)。结论子宫内膜的异常蠕动可能会影响激素替代周期冻融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而移植前给予阿托西班治疗能有效抑制内膜的异常蠕动,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微吸刮术对反复着床失败妇女再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164例反复着床失败妇女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研究组82例于再次IVF-ET术前行子宫内膜轻微吸刮术,对照组82例IVF-ET术前未行子宫内膜轻微吸刮术。观察两组患者妊娠结局。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原因、基础FS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促性腺激素使用天数、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移植胚胎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胚胎着床率(22.12% vs 10.55%)、临床妊娠率(41.46% vs 20.73%)及继续妊娠率(36.58% vs 15.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子宫内膜轻微吸刮术能提高反复着床失败妇女再次IVF-ET术后的临床妊娠率,改善临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盆底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行IVF-ET助孕后妊娠结局及妊娠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VF-ET治疗获临床妊娠的盆底型EMs 96个周期(A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者107个周期(B组),并选择同期180个周期输卵管因素行IVF-ET助孕获临床妊娠者为对照组(C组)。分析比较各组患者行IVF-ET助孕的妊娠结局及妊娠期并发症。结果:A组早产率显著低于B组(9.38%vs 21.50%,P0.05);流产率(25.00%vs 12.78%)及单胎流产率(35.00%vs 17.31%)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妊娠发生率略高于B组(2.08%vs 1.87%),低于C组(6.67%),但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72)。A组和B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30.21%vs 31.78%vs 16.11%,P0.05),但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A组和B组子痫前期(8.33%vs 9.35%)、前置胎盘(9.38%vs 10.28%)发生率显著高于C组(2.78%;3.33%);A组先兆流产率高于B组和C组(18.75%vs 14.02%vs 8.33%),且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型EMs患者行IVF-ET助孕其自然流产率显著高于输卵管不孕患者,早产率较卵巢型EMs降低;妊娠期并发症较输卵管不孕患者明显增多,主要表现在子痫前期、前置胎盘及先兆流产3个方面,而与卵巢型EMs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史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行IVF-ET且有剖宫产手术史的144例患者的助孕情况、妊娠及分娩结局,对照组为同期行IVF-ET且既往仅有阴道分娩史的166例患者。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剖宫产史组基础卵泡刺激素水平(b FSH)、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注射日雌二醇(E2)水平、子宫内膜厚度、促性腺激素(Gn)用量、G n刺激时间,获卵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移植数、多胎妊娠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剖宫产手术史组胚胎移植困难比例(6.25%)高于阴道分娩史组(0.00%),胚胎种植率(24.01%)及临床妊娠率(40.28%)明显低于阴道分娩史组(分别为34.98%和54.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史组双胎妊娠者较对照组双胎妊娠发生前置胎盘、产后出血比例增加(P0.05);无论是剖宫产手术史组还是阴道分娩史组,双胎分娩较单胎分娩新生儿出生孕周、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剖宫产手术史可能降低IVF-ET患者的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增加胚胎移植难度。对疤痕子宫妇女应严格控制移植胚胎数目,妊娠后加强孕期监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雪诺同)和黄体酮软胶囊(安琪坦)经阴道给药作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授精(ICSI)后常规用药的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接受IVF-ET/ICSI助孕的2543例患者,按长效长方案和超长方案使用的黄体支持药物不同,随机分成使用雪诺同组(A1、A2组)和使用安琪坦组(B1、B2组),比较两种药物在不同助孕方案治疗中的有效性.结果: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分别比较,平均获卵数、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异位妊娠发生率、三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的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与B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着床率、双胎率明显高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临床妊娠率、着床率、早期流产率与B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雪诺同作为IVF-ET/ICSI后黄体支持常规用药较安琪坦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提高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有减少早期流产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辅助生殖技术(ART)与自然妊娠(NC)孕早期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情况。方法:按照辅助生殖助孕和自然受孕将205例患者分为ART组(60例)和NC组(145例);将每组患者按年龄分为35岁及≥35岁,按既往连续发生自然流产的次数分为2次及≥2次。取两组流产绒毛组织进行NGS染色体分析,比较各组染色体异常情况。结果:ART组与NC组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56. 67%(34/60)、52. 41%(76/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ART组与NC组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35岁及≥35岁染色体异常率,ART组为45. 71%、72. 00%; NC组为45. 63%、69. 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流产次数2次与≥2次的患者染色体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与NC相比,ART不增加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无论ART或NC绒毛染色体异常率与流产孕妇的年龄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年龄越大染色体异常率越高。但与患者流产次数无关。利用NGS技术检测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可为遗传咨询和再生育风险评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前输卵管Ⅲ期损伤的处理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91例输卵管Ⅲ期损伤腹腔镜下手术后行IVF治疗的患者,按腹腔镜下是否保留输卵管分为整形组(43例)和切除组(48例)。分析两组术后IVF宫内妊娠率、异位妊娠率、稽留流产率及活产率。结果整形组IVF-ET的宫内妊娠率为53.2%(25/47),异位妊娠率为4.3%(2/47),稽留流产率为4.3%(2/47)、活产率为48.9%(23/47)。切除组IVF-ET的宫内妊娠率54.7%(29/53),异位妊娠率1.9%(1/53),稽留流产率为9.4%(5/53),活产率为45.3%(24/53)。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卵管Ⅲ期损伤采用整形或切除输卵管对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输卵管损伤评分在Ⅲ期及以下拟行IVF-ET的患者,可以考虑保留输卵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评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价值。方法:纳入IVF-ET助孕患者60例,于移植前一周期着床窗口期行子宫内膜取样,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NOS蛋白的表达及MVD,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eNOS mRNA的表达。根据临床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30例)和未妊娠组(30例),比较两组eNOS mRNA、蛋白表达及MVD的差异。结果:妊娠组eNOS mRNA(0.72±0.21)明显高于未妊娠组(0.29±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子宫内膜eNOS蛋白阳性表达率(80.0%)明显高于未妊娠组(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MVD(14.53±3.28)明显高于未妊娠组(12.20±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eNOS蛋白表达水平与MVD呈正相关(r=0.814,P0.01)。结论: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eNOS mRNA及蛋白的高表达和MVD增加均能够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利于IVF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卵裂(EC)对常规新鲜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评估EC能否作为第3日移植胚胎选择的一个评估指标。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67个新鲜IVF-ET周期,移植胚胎均为第3日优质胚胎,根据移植胚胎中EC胚胎的数目分为A组(移植2枚EC胚胎)、B组(移植1枚EC胚胎+1枚非EC胚胎)和C组(移植2枚非EC胚胎)。分析比较3组之间生化妊娠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异卵双胎率和活产率的差异。结果 (1)患者临床及IVF特征各项指标[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不孕年限、促排卵方案、获卵数、MII卵数、受精率、移植胚胎质量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扳机日子宫内膜厚度]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A组与B组相比,生化妊娠率较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每移植周期活产率均较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B组与C组相比,生化妊娠率和自然流产率较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每移植周期活产率均较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 A组与C组相比,生化妊娠率和自然流产率较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每移植周期活产率均较高,其中生化妊娠率(1.3%比8.6%,χ~2=4.665,P=0.031)、种植率(42.3%比31.7%,χ~2=4.315,P=0.038)、临床妊娠率(65.4%比49.0%,χ~2=4.834,P=0.028)和每移植周期活产率(51.3%比35.6%,χ~2=4.504,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移植发生EC的第3日优质胚胎可以获得更高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因此EC应作为第3日移植胚胎选择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减少移植胚胎数量对于年龄≥35岁妇女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本中心接受新鲜周期胚胎移植且年龄≥35岁患者的临床资料,每名患者只纳入第一个取卵周期。取卵后第3日(D3)可移植胚胎数均3个但选择移植2个胚胎者为研究组,共2 361个周期;按照1︰1对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卵泡刺激素(FSH)水平等进行配比选择移植3个胚胎者为对照组,共计2 361个周期。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和临床结局。根据女方年龄将研究组和对照组再分为35~37岁组、38~40岁组和40岁组,比较不同年龄亚组减少胚胎移植数量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患者年龄、不孕年限、BMI、基础FSH水平、促性腺激素(Gn)用量、使用时间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着床率(13.55%)显著高于对照组(10.36%,P0.001);研究组多胎妊娠率(19.18%)、异位妊娠率(6.15%)、早产率(13.6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4.56%、10.8%、24.7%;P=0.03、P=0.006、P=0.001)。研究组新生儿的胎龄[(37.9±2.0)周]及平均出生体质量[(3 110.9±653.9) g]均显著大于对照组[(37.3±2.4)周,(2 957.7±656.1)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4)。在35~37岁组、38~40岁组、40岁组中,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0岁研究组多胎妊娠率(6.41%)显著低于对照组(18.18%,P=0.035)。结论对于年龄≥35岁妇女减少移植胚胎数量并不降低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同时显著降低多胎妊娠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去氧孕烯-炔雌醇(DEE)预治疗在短方案促排卵周期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1例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的132个短方案促排卵周期,分为两组:研究组42例共56个周期采用DEE预治疗2个月,对照组59例共76个周期未行DEE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周期取消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结果 研究组使用DEE预治疗后,血卵泡刺激素水平从11.7 U/L降至6.8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3个周期取消,周期取消率为5%,对照组有13个周期取消,周期取消率为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3%(12/53)和17%(11/63),流产率分别为8%(1/12)和18%(2/11),两组患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间获卵数、受精率和卵裂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短方案IVF-ET周期,DEE预治疗能显著降低周期取消率,有提高临床妊娠率和降低流产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CG注射日子宫内膜上段和中段2个测量点的厚度之差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结局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初次接受IVF-ET治疗的256例患者,在hCG注射日行阴道超声测量子宫内膜最大厚度、上段厚度(距宫底10 mm处)、中段厚度(距宫底20 mm处)、上中段内膜差(ETD,即上段厚度-中段厚度)。根据ETD将患者分为4组:A组(ETD0 mm);B组(ETD 0~2.0 mm);C组(ETD 2.1~4.0 mm);D组(ETD4.0 mm),然后以年龄35岁为界将患者分为2个亚组:≥35岁和35岁,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和继续妊娠率。结果:年龄35岁患者总的临床妊娠率为59.16%,4组胚胎着床率分别是39.3%、38.3%、51.2%和27.5%,4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38 6)。4组的临床妊娠率为59.1%、60.6%、67.7%和45.0%(P=0.525);继续妊娠率为52.3%、50.0%、54.1%和30.0%,C组高于其余各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296)。年龄≥35岁患者临床妊娠率为43.8%,较35岁者低,且不同ETD组间各种观察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年轻患者ETD在2.1~4.0 mm范围时可能预示更佳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罗国群  邓伟芬  马文敏 《生殖与避孕》2011,31(11):769-772,739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治疗中对子宫内膜发育不良者子宫内膜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IVF-ET患者共67例,均由于子宫内膜发育不良而致IVF-ET种植失败,再次行IVF-ET治疗时随机分为研究组(加用GH治疗,32例)和对照组(未使用GH治疗,35例),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患者Gn用量、平均获卵数、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及子宫内膜和内膜下血流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研究组的胚胎种植率(31.4%)及临床妊娠率(39.5%)明显高于对照组(15.7%和19.8%)(P<0.01),早期流产率明显减低(14.6%vs 21.4%)(P<0.01)。结论:对内膜发育不良的患者进行IVF-ET治疗时加用GH可能是通过改善子宫内膜对胚胎的容受性,从而提高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降低早期流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40岁以上妇女的结局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行IVF-ET治疗不孕症的40岁以上妇女82例,共93个周期,从中找出不同年龄妇女进行IVF-ET的临床结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82例患者共行93个超促排卵周期,其中取消周期11个,取消率11.83%;行新鲜胚胎移植74个周期,临床妊娠率25.68%,着床率10.87%,流产率36.4%;40岁、41岁、42岁、43岁及以上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2.14%、36.36%、25.00%和0;前3组的流产率分别为44.44%、25.00%和50.00%;与短方案组比较,长方案组促性腺激素(Gn)刺激时间、用量明显增多,获胚胎数和移植胚胎数更多(P<0.05),但两组临床妊娠率、着床率和流产率差异并无显著意义;42岁及以下妇女当获卵数超过4个,妊娠率明显增加.结论 40岁以上妇女行IVF-ET妊娠率和着床率均明显降低,并且流产率升高.对于40岁以上妇女,一定数量的卵子可能提高IVF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精子顶体精氨酸酰胺酶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49个IVF治疗周期,其中精氨酸酰胺酶高值组162个周期,精氨酸酰胺酶低值组187个周期。比较两组间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以及新鲜移植周期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等指标。结果精子精氨酸酰胺酶高值组的受精率(78.74%)高于低值组(76.07%,P0.05),而卵裂率高值组(98.24%)低于低值组(99.58%,P0.05)。两组间正常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高值组新鲜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58.75%)及活产率(52.50%)均明显高于低值组(44.00%,P0.05;33.00%,P0.01)。两组间生化妊娠率和流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精子精氨酸酰胺酶活性与IVF-ET精卵结合有一定关系,并对妊娠结局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携带对不同卵巢储备功能女性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IVF-ET助孕的1 310例不孕症患者资料,按照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分为三组:卵巢储备低下组(A组)AMH2μg/L,正常卵巢储备组(B组)AMH 2~7μg/L,卵巢高储备组(C组)AMH7μg/L,每组按HBs Ag检测结果分为女方乙肝病毒携带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有无差异。结果 A组及C组中,乙肝病毒携带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中乙肝病毒携带组的无可移植胚胎率(14.6%)高于正常对照组(5.9%)(P0.05);B组中乙肝病毒携带组的正常受精率(69.8%)、卵裂率(96.97%)、优质胚胎率(21.8%)、着床率(31.3%)及临床妊娠率(44.1%)均低于正常对照组(73.6%,98.6%,26.2%,41.3%,5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中乙肝病毒携带组的流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病毒携带可能干扰了卵巢储备低下及正常卵巢储备女性的卵子质量及胚胎的发育,最终影响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妊娠早产经阴道分娩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经阴道分娩的瘢痕子宫妊娠(一次剖宫产史)早产(28+1~36+6周)患者50例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时期阴道分娩的非瘢痕子宫妊娠早产患者100例为对照组1,同时期的瘢痕子宫妊娠早产行剖宫产患者35例为对照组2,对3组产妇分娩及新生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1在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入住NICU率及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2在产后出血量、输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入住NICU率、子宫破裂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产褥感染率和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2(P0.05)。结论: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妊娠早产患者经阴道分娩子宫破裂率低、并发症少,安全可行,母儿获得较好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0.
余曼  张莹  申斌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8,34(11):844-847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结局及不同分娩时机与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62例双胎妊娠孕妇晚期流产及分娩结局资料,以1分钟Apgar评分≤7分为标准诊断新生儿窒息,对比分析不同孕周的晚期流产率,及在不同分娩孕周采用不同分娩方式的新生儿窒息率。结果:(1)双胎妊娠孕妇孕28周前流产42例,主要集中于孕26~27~(+6)周(18例)。(2)孕28周后分娩的活产新生儿共834例,其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率(2. 16%)低于阴道分娩(12. 77%)(P0. 05),其中孕28~29~(+6)、孕32~33~(+6)周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的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新生儿窒息率在孕36~37~(+6)周(0. 44%)明显低于其他孕周(P0. 05)。(3)大胎儿和小胎儿的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阴道分娩(P0. 05),剖宫产中大胎儿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小胎儿(P0. 05)。剖宫产中大胎儿在孕34~35~(+6)周的新生儿窒息率(0)明显低于其他孕周(P0. 05),剖宫产中小胎儿在孕36~37~(+6)周的新生儿窒息率(0)明显低于其他孕周(P0. 05)。结论:双胎妊娠应加强孕期监护,防止晚期流产的发生。双胎妊娠无明显并发症时可尽量延长孕周至36~37~(+6)周,但不宜过迟,采取剖宫产方式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