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磁性Fe_3O_4/介孔二氧化硅(Fe_3O_4/mSiO_2)复合微球兼具Fe_3O_4纳米粒子的磁性与介孔二氧化硅的空间负载能力,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介绍核壳型、空腔型和响铃型复合微球的合成方法,以及Fe_3O_4/mSiO_2复合微球在靶向载药系统、核磁成像系统、磁热疗载药系统以及生物分离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氨基酸环内酸酐进行开环聚合及Click反应,制备得到新型两亲性糖聚肽——含半乳糖结构单元的聚(Nε-苄氧羰基-L-赖氨酸)/聚(L-谷氨酸酯)嵌段聚合物,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采用透析法制备糖聚肽纳米粒子,对其临界胶束浓度、粒径分布、表面形貌、生物活性、细胞毒性等进行考察。随后,以糖聚肽为载体包载近红外荧光染料IR780制备诊疗一体化纳米粒子,并对其在肝癌HepG2细胞的靶向摄取、光热疗效及活体成像效果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实验成功制备出含半乳糖结构单元的聚(Nε-苄氧羰基-L-赖氨酸)/聚(L-谷氨酸酯)嵌段聚合物;这种糖聚肽在水溶液中的浓度达到0.015 μg/mL时,便可以通过自组装形成粒径大约85 nm的球形粒子。细胞毒性实验(MTT)表明,该纳米粒子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当其浓度达到500 μg/mL时,HepG2与HUVEC细胞仍保持90%以上的生存率。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表明,以糖聚肽为载体,可高效地将IR780传送到HepG2细胞内,具有肝癌靶向能力;体外光热治疗实验结果证实,在808 nm波长激光照射下,对靶向吞噬诊疗一体纳米粒子的HepG2肝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而且光热治疗效果与IR780的浓度成正相关,当IR780浓度为10.0 μM时,其治疗效果优于5.0 μM时的治疗效果。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表明,该诊疗一体化纳米粒子能特异性地聚集在肿瘤部位,经尾静脉注射24 h后仍具有明显的荧光特性。综上可见,该实验合成新型两亲性糖聚肽肝癌靶向诊疗一体化纳米粒子,在肝癌的靶向诊断与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些年来,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逐渐成为了一种热门的药物载体,其是凭借哪些性能具有独特递送药物优势呢?目的:探讨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发挥优势作用的关键因素。方法:从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合成、成型机制、手性性质、载药释药性能及生物安全性研究等方面入手,利用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1990-2022年的有关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所有文章进行初筛后,保留相关性较高的49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除了模板是合成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重要条件外,表面活性剂及反应温度、酸碱度、搅拌速度、表面活性剂链长、阴阳离子等因素对合成材料的结构也有所影响。在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中,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扭曲孔道使其在载药和递药方面更具优势,如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高孔隙网络结构特性可以增加药物的负载量。一般情况下,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比表面积和孔容越大,载药量越高。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孔径对药物的晶体结构有抑制作用,可有效改变药物晶型为无定形,从而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如何根据药物应用需求精确设计具有手性形貌或手性结构亦或分子级手性的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  相似文献   

4.
<正>○聚氨酯—胶原壳聚糖复合人工食管重建食管的应用○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对人胃癌和结肠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效应○生物可降解消化道内支架的研究○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对肝癌细胞SMMC7721生长的抑制作用○食管金属支架演进及临床应用○透析型杂合人工肝装置的建立○磁性氧化酚砷纳米微球制备与抗肝癌研究○人工食管材料生物相容性及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载万古霉素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复合硫酸钙人工骨,延长万古霉素释放时间及其抑菌作用。方法分别制备相同载万古霉素量的Van-MSNs-CaSO4和Van-CaSO4颗粒,按0.1 g/mL比例浸泡于PBS溶液中,37℃恒温浸提,按不同时间点取浸提液,全量和半量更换新鲜PBS溶液,分别检测两种颗粒浸提液中的万古霉素含量,并取浸提液行抑菌试验,测量抑菌环大小,比较两种载药颗粒的持续释药时间及相同时间点浸提液的抑菌能力。结果全量更换PBS组Van-MSNs-CaSO4的释药时间为4 d,Van-CaSO4的释药时间为2 d;半量更换PBS组释药时间达35 d,Van-CaSO4的释药时间为14 d。抑菌环直径检测释出药物有抑菌作用。结论 Van-MSNs-CaSO4复合材料较Van-CaSO4可以明显延长万古霉素释放时间并具有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6.
纳米载药系统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给药手段,在解决多种药物口服、靶向、缓释等问题方面显示出极大优势.在传统的纳米脂质体、固体纳米颗粒等剂型的基础上,使用纳米颗粒载药的方式不断更新,包括纳米载药纤维、载药颗粒涂层支架、阳离子纳米脂质体及两亲超支化聚合物胶束等.通过结合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荧光检测等方式,出现了集诊断、治疗于一体的新剂型,并继续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同时,纳米载药系统也存在着生物相容性及细胞毒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纳米载药系统的新剂型,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由于具有高强度的靶向性与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等优势,纳米载药颗粒已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中。然而当纳米颗粒被癌细胞识别并内吞后,其对癌细胞迁移行为的影响却鲜有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自组装技术(SAMs)成功制备了具有不同化学官能团(CH3、OH、COOH和NH2)的纳米金颗粒(Au NPs),通过透射电镜观察Au NPs在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内的分布情况,采用MTT法检测其对该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利用划痕损伤实验模型和Transwell小室模型法观察Au NPs对该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化学官能团修饰的纳米金颗粒被细胞内吞后主要分布在囊泡边缘或胞间连接处。此外,我们发现不同化学官能团修饰的纳米金均会对HepG2细胞的活性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纳米金粒子浓度的升高,其细胞增殖能力逐渐降低。划痕模型和Transwell模型结果证实不同表面化学官能团修饰的纳米金颗粒对细胞迁移的影响均有差异,与对照组比较,NH2-NPs、OH-NPs组显著抑制了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迁移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一种具有氧化还原敏感性的载阿霉素(DOX)纳米粒子,并研究其体外释放及靶向肝癌细胞的性能.方法 以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N-羟基琥珀酰亚胺为催化剂,使透明质酸(HA)侧链接枝胱胺,进一步通过Schiff碱反应偶联β-环糊精(β-CD)制备β-环糊精接枝透明质酸(HACD).然后以HACD为载体材料,采用透析法制备载DOX纳米粒子(HACD/DOX),并对其载药量、包封率、粒径及分布、zeta电位等理化性质及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表征;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HACD/DOX纳米粒子对肝癌细胞HepG2的毒性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研究HACD/DOX纳米粒子对HepG2细胞的靶向作用.结果 成功制备了HACD,其可携载DOX形成形态均匀的纳米粒子.DOX在纳米粒子中的载药量为(16.1±0.2)%,包封率为(64.2±0.9)%.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其为球形结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HACD/DOX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03.1±2.5) nm,多分散系数为0.202,zeta电位为(-29.1±0.8)mV.该纳米粒子的体外释放行为具有明显的氧化还原敏感性.体外毒性结果显示,空白载体材料HACD对肝癌细胞无明显毒性,而HACD/DOX纳米粒子可有效杀伤肝癌细胞,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0.38 μg/ml.流式细胞术和CLSM结果均显示HACD/DOX纳米粒子是通过HA的介导而发挥肝癌靶向作用的.结论 制备的HACD/DOX纳米粒子具有适宜的粒径、高载药量和包封率,能在还原剂刺激下释放药物,且具有明显靶向肝癌细胞的作用,有望成为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靶向治疗肝癌的药物递送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载TK基因PEG-PEI Fe3O4纳米磁流体体外肿瘤细胞抑制特性.方法:以RT-PCR方法鉴定其在各细胞系中mRNA水平上的表达状况.采用MTT法研究载TK基因纳米颗粒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作用.结果:PEG-PEI Fe3O4纳米磁流体能有效的转染pAFP-TK进入AFP阳性的HepG2细胞,并在细胞内得以正常表达.MTT法显示,AFP阳性的细胞在转染pAFP-TK后对GCV的敏感性大大提高,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结论:PEG-PEI Fe3O4纳米磁流体能高效转染pAFP-TK质粒进入细胞,并在AFP阳性肝癌细胞中获得特异性表达,加用GCV后,还可高效杀伤AFP阳性肝癌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使用Chelator-Free法进行68Ga标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s),制备新型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分子探针,并检测其表征、生物安全性、放射性化学性能、体内生物分布及评估其体内乳腺癌靶向PET成像性能。方法 用模板法合成MSNs,对其进行纳米表征及生物安全性分析,明确其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并用Chelator-Free法进行68Ga标记,制备出新型纳米PET分子探针68Ga-MSNs,对其进行放射性化学分析,评估其在KM小鼠体内生物分布和对乳腺癌荷瘤小鼠的靶向PET成像性能。结果 MSNs平均粒径为85.03 nm,分散均匀,形貌优良。生物安全性分析显示MSNs在100μg/ml浓度下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显示出良好的生物安全性。68Ga-MSNs的标记率大于95%,放射性化学分析显示,经纯化后68Ga-MSNs放射性化学纯度大于98%,体外标记稳定性优良。KM小鼠体内生物分布显示68Ga-MSNs主要分布于肝脏、脾脏和肺脏。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iR-183对肝癌细胞MHC-Ⅰ类相关蛋白A/B(MICA/B)表达和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作用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实验设置miR-con组、miR-183组、anti-miR-con组、anti-miR-183组、pcDNA组、pcDNA-CX3CL1组、antimiR-183+si-con组、anti-miR-183+CX3CL1组、对照(NC)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miR-183和CX3CL1 m 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CX3CL1、MICA和MICB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癌细胞表面MICA/B的表达;NK细胞与肝癌细胞共培养后,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NK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肝癌细胞与NK细胞共培养后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miR-183和CX3CL1的靶向关系。结果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中miR-183高表达,CX3CL1、MICA和MICB低表达。干扰miR-183表达和过表达CX3CL1,肝癌细胞中MICA、MICB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与NK细胞共培养后TNF-α和IFN-γ水平显著升高,NK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显著升高(P<0.05)。miR-183靶向调控CX3CL1,沉默CX3CL1逆转了干扰miR-183对肝癌细胞MICA/B表达和NK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结论抑制表达miR-183可增加肝癌细胞MICA/B表达,增加NK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CX3CL1有关。  相似文献   

12.
构建肝细胞癌(HCC)新型靶向基因治疗体系,并以存活素(survivin)基因为靶点,探讨该体系体外杀伤肝癌细胞的作用。构建由巨细胞病毒(CMV)增强子和甲胎蛋白(AFP)启动子构成的融合启动子(AV)驱动的pcD-NA3.1(-)AV质粒,及含绿色荧光蛋白(GFP)的pcDNA3.1(-)AVGFP和含siRNA-survivin的pcDNA3.1(-)AV-siRNA-survivin质粒,以磷酸钙纳米为载体,导入HepG2、SMMC-7721和Hela细胞中,观察转染效率及体外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效应,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AV启动子可特异性驱动下游基因在HepG2细胞表达。此外,pcDNA3.1(-)AVsiRNA-survivin在HepG2细胞中可有效沉默surviv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诱导68.8%的细胞死亡,而在Hela和SMMC-7721细胞中无显著作用。生长曲线结果显示,转染了pcD-NA3.1(-)AVsiRNA-survivin的HepG2细胞的生长显著受抑(P<0.05)。结果表明,该新型靶向基因治疗体系可高选择性作用于肝癌细胞,可为临床肝癌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一种能提高T细胞对癌细胞杀伤能力的双特异性抗体。方法利用生物可降解材料PLG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制备成纳米颗粒,然后利用化学方法在纳米颗粒表面偶联能靶向结合T细胞的CD3抗体和癌细胞标志物MUC1的抗体,利用T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实验来检测其功能。结果成功制备出直径200 nm的PLGA纳米颗粒并偶联上CD3和MUC1抗体,功能检测得出制备的双特异性抗体能显著提高T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率。结论制备出一种能显著提高T细胞对癌细胞杀伤率的双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聚天冬氨酸-多巴胺接枝聚合物(PAsp-g-DA)螯合三价铁离子(Fe^(3+))用于磁共振可视化光热治疗的潜力,本实验通过聚琥珀酰亚胺(PSI)氨解反应获得共价接枝多巴胺和聚乙二醇的聚天冬氨酸接枝共聚物(PAsp-g-DA/PEG),然后将其与Fe^(3+)在水溶液中螯合,通过808 nm波长光热转换、体外弛豫效率和体内磁共振成像检测其光热转换和磁共振对比增强效果。结果显示,聚合物铁配合物具有较好的近红外光吸收及光热转换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磁共振增强效果,在不同场强下具有良好的纵向弛豫效能。综上所述,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磁共振可视化光热治疗剂,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备超小粒径金纳米棒(UGNRs)与荧光素相结合的荧光信号可激活诊疗一体化多功能分子探针,并评估其对肿瘤细胞的光热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一步法合成UGNRs,使用巯基乙胺对其进行修饰,利用巯基乙胺的—NH2与羧基化荧光素Cy5的—COOH进行酰胺缩合将两者相连,构建荧光信号可激活的超小粒径金纳米棒(AUGNRs).使用乳腺癌4T1细胞研究其细胞摄取能力和谷胱甘肽介导成像能力,并应用808 nm激发光照射与AUGNRs共培养的4T1细胞,噻唑蓝(MTT)比色法及钙黄绿素-AM/碘化丙啶(Calcein-AM/PI)染色法观察其光热治疗效果.结果 成功制备了AUGNRs,其可被4T1细胞快速、高效地摄取,并可产生Cy5荧光信号;其与4T1细胞共培养无明显细胞毒性,在808 nm激光照射下可产生明显的光热效果,有效杀死4T1细胞.结论 AUGNRs具有荧光可激活性,并可产生显著的光热效果有效杀伤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6.
生物活性玻璃(BG)因其具有良好的成骨性能及生物活性,已成为骨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其仍然存在细胞黏附性差、载药量小等不足。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BG)是在生物活性玻璃和介孔二氧化硅(MS)基础上研制的新型材料,其内部存在大量的纳米级孔道,并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活性,因而在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就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及其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5味珊瑚丸载药纳米颗粒(Ershiwuwei Shanhu’ Pill , ESP)于体内外的生物效应。 方法 将ESP纳米颗粒与SH-SY5Y细胞共培养8 h,荧光示踪与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 TEM) 观察其在细胞吸收分布情况。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用药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ESP, HE染色观察肝脏形态的变化,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评估大鼠兴奋度变化,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SEM)观察SH-SY5Y细胞在25味珊瑚丸不溶组分上的生长情况。 结果 25味珊瑚丸纳米颗粒出现在各种细胞器中,出现破碎的细胞核。体内实验中,用药组大量肝细胞液化坏死,与模型组相比,用药组大鼠动物总运动距离显著增加(P<0.05),细胞可在25味珊瑚丸不溶组分生长良好。 结论 25味珊瑚丸载药纳米颗粒可能导致大鼠焦虑并具有强烈的肝毒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星型多臂端氨基聚乙丙交酯/聚乙二醇[4s-( PLGA-PEG-NH2)]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作为载体材料,构建抗肿瘤药物阿霉素纳米胶束载药体系.方法 合成聚合物4s-( PLGA-PEG-NH2),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其组成、结构及相对分子质量进行表征;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阿霉素(DOX)聚合物纳米胶束,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粒径分析仪及荧光分析法对载药纳米胶束进行表征;对阿霉素载药纳米胶束在HeLa细胞中的摄取及细胞毒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 1H NMR与GPC测定结果表明:合成的共聚物符合设计的4s-( PLGA-PEG-NH2)结构;能成功物理包埋DOX药物分子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核-壳结构的纳米胶束,载药量约为7.5%,包埋率约为75.2%,Zeta电位为-17.6 mV;体外细胞实验显示:载阿霉素星型4臂聚合物纳米胶束[DOX-loaded 4s-(PLGA-PEG-NH2)micelles]比载阿霉素线性聚合物纳米胶束[DOX-loaded linear-( PLGA-PEG-PLGA)micelles]可更有效地被HeLa细胞摄取,并对HeLa细胞的毒性更强.结论 4s-( PLGA-PEG-NH2)阿霉素载药纳米胶束可有效提高HeLa细胞的摄取率以及对HeLa细胞的杀伤率,提示其可作为一类新型的抗肿瘤药物递送载体.  相似文献   

19.
金纳米棒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和较高的光热转换效率,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成像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中。金纳米棒用于临床治疗时,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是研究的关键问题。研究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的HeLa细胞毒性,采用双光子成像技术,观察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与HeLa细胞共孵育不同时间(4、8、12、24h)时,HeLa细胞对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摄取量,以及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进入细胞后在细胞内的分布。研究发现,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的HeLa细胞毒性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且培养液中的血清可降低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的细胞毒性。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与HeLa细胞共孵育12h,除了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浓度高达1250μg/mL时无血清培养的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的细胞成活率才降至85%左右,其他条件下的细胞存活率都接近100%;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与HeLa细胞共孵育24h、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浓度为50μg/mL时,有无血清培养的细胞成活率分别为99.0%和85.1%,而当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浓度升高至1250μg/mL时,有无血清培养的细胞成活率分别降至58.3%和31.2%。培养液中的血清会抑制HeLa细胞对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的摄取,且细胞摄取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的量存在时间依赖性。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与HeLa细胞共孵育12和24h后观察,发现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进入到HeLa细胞后主要聚集在溶酶体,并没有进入线粒体。该研究将为今后金纳米棒用于子宫颈癌的成像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背景:5-氟尿嘧啶在胃癌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长期服用容易出现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聚乳酸及共聚物载药微粒材料生物相容性较高,分解物不会在机体内发生聚集。目的:探讨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对胃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0只小鼠进行实验,利用超声乳化方法制备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并采用噻唑蓝比色法配制1×10-7,1×10-6,1×10-5,1×10-4 mol/L的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检测其对小鼠胃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并且计算出药物的抑制率浓度以及对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能力等以及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与结论:透射电镜下观察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形态完好,分布相对均匀,不出现粘连等现象,用药24 h药物浓度可达到50%,72 h后能够达到62.9%;不同浓度下单一5-氟尿嘧啶和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和小鼠胃癌细胞联合培养48 h后,细胞的活性随着药物浓度的提高出现下降趋势,并且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细胞抑制能力显著高于5-氟尿嘧啶(P < 0.05);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的IC50显著低于5-氟尿嘧啶(P < 0.05)。结果证实聚乳酸纳米微粒具有优良的药物载体作用,载药量较大,在机体内提高药物浓度,并且不降低5-氟尿嘧啶成分的生物学活性,可为胃癌治疗提供新思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