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广钧同志《中风小议》(《北京中医》83年第四期)一文,辨析了中风病病名沿革、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面的一些问题。对中风病治疗和研究都给我们很大启发,受益非浅。但文中议论中风病因不能否认“外风”时,又提出“单纯之口眼(口呙)斜证(今称之为颜面神经麻痹),亦属中风之范畴”,似有不妥。单纯之口眼(口呙)斜证不属中风范畴。首先,中风病属内伤杂病,病因病机有其特定的  相似文献   

2.
中风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on,PSD)是脑血管意外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现代医学对其病因病机尚无定论,根据中风后抑郁患者临床症状应归属于祖国医学"郁病"范畴.但目前专门针对中风后并发情志障碍的研究并不多,对其病因病机认识也很不一致.故笔者就中风后抑郁症的病因病机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3.
中风病病名自张仲景第一次正式提出后,在历代医家的潜心研究下,其病因病机及证治方药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其病因病机经过了外风-内风-内外风三个时期。"内风"时期主要集中于金元明时期,文章试图从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医论入手,分析"内风"立论时期各医家对中风发病规律、证候类型的认识,以期探讨其病机变化规律,为中风病的临床证治服务。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又称卒中,<内经>有"仆击"、"偏风"、"身偏不用"等之称.张仲景<金匮要略>则专立"中风病篇",对中风病的病机、脉证论述颇详,且根据临床证候及病情的轻重将中风分为中经、中络、中腑、中脏.<诸病源候论>更是将"中风候"等中风有关内容列为全书篇首,详论其病因、证候、治法(针灸)及预后.其后,经过孙思邈、戴思恭、沈金鳌、刘完素、李东垣、李中梓、叶天士、王清任等许多医家对中风病进行了不断研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证候、预后方面的认识逐渐深入,在治法方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中医古代论著中虽然没有"肥胖"的病名,但历代医家早对其有认识,其病因病机、症状体征等可归入"肥人""痰湿""浊阻""血浊""浊脂"等与胸痹、心痛、中风、血瘀证、痰证、眩晕等有关的论述之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侯氏黑散的病因病所病机、方药解析及服药方法阐述张仲景对中风一证之论治,指出中风的病因病机系心脾阳虚,气血亏虚,风邪入中。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有"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对此历来有多种理解,本文遵胡希恕教授"始终理会仲景书"的思路,主要从原书条文分析柴胡证之病因、病机、病位、病程及小柴胡汤的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8.
着重介绍中医对中风的诊治,其要点在:(1)认真辨证和认清中风的病因和病机以便分清虚实、轻重、选好用方,实则泄之,虚则补之;酌情选用,不可拘泥。(2)对中风的病状轻重及分类要心中有底,要分别掌握厥证,证,暴脱,痹证,太阳病中风、风痉、破伤风、急风和其他的寒中、热中等而清醒地予以鉴别,不可迷惑、混淆。因古人对中风所见非一,后人曾作如下的若干归类:即①依邪中的浅深而分;②依病状的偏重不同而分,如风癔、风痱;③偏枯;④风?;⑤风孿;⑥风颤;⑦其他(如柔风、风口噤等)。(3)依发病时令分(四季可见)。(4)依脏腑官能分(如肝、心、脾、肺、肾五风)。(5)中风的病程分3段,即先兆期、猝中期、后遗期、而各期多有其特色。对中医"中风"一病的病因、病机的鉴别及分类、病程略作探讨,期能引发专家的重视和相关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总结张洪亮主任医师肺癌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1)学术思想方面:提出"内外合邪、久病成积"病因理论、"肺失宣肃、痰瘀互结"病机理论、"西北凉燥"新疆地域性病因病机思想;2)临证经验方面:三因证治(因人、因地、因时)、经验辨治(专病专方、辨证论治、辨症论治、手术后调治、化疗后调治、放疗后调治)的临证运用。  相似文献   

10.
刘完素在诊治中风病方面,对其病因病机、诊断、治法、预后等有其独到见解和认识。认为中风病以热为本,以风为标,提出热极生风理论,开创了论治中风由外风转向内风的先河。在治疗方面当根据有无表里证,首先分为中腑、中脏分别采取"汗"或"下"法祛风除热。对于"表里证已定,别无他变"者,刘完素强调用"大药养之",日久使阴阳、营卫自和。并指出中风多有先兆,宜应先期预防。  相似文献   

11.
系统论述了古今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认为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外到内,由简到繁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以及新的理论观点的提出,使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但是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确实存在着复杂多变的特性,找出中风病病理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主要病机及阶段病机特点,是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阐述中风病的辨治方略,提出中风急性期作为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治疗当从脑论治,并从"脑为元神之府"学说来论证"通府以复元神"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补气活血法、化瘀通腑法、豁痰开窍法等皆属于"通法"的综合应用,是治疗中风病的最佳选择。从"脑为元神之府"的理论钩玄、中风病因病机及复元醒脑汤组方治疗三方面来阐述中风急性期的中医辨治方略,讨论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并论证了"通府以复元神"的理论依据,以期为中风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机理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缺血性脑中风包括短暂性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病位在脑之脉络。病理基础以痰瘀为主,脏虚为本,痰瘀为标;痰瘀互结、阻络壅窍是中风发病的直接原因。治疗原则有三:醒脑开窍,法重急救;痰瘀并治,法重通络;活血化瘀,法贯始终。  相似文献   

14.
通过回顾外风论和内风论,阐述了外风致中学说、中风毒邪论、痰热腑实论、瘀血论、痰瘀互阻学说、脏腑气机失调论、"毒损脑络"学说、"正衰积损"学说、病因积累学说。认为中风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过程,传统理论以及新的理论观点的提出,使中风的病因病机理论得到了完善。  相似文献   

15.
柳皓  胡浩 《中国中医急症》2021,(4):656-659,670
小续命汤历史悠久,化裁变化多样,是治疗中风的经典名方,在唐宋以前备受推崇,是"外风学说"下治疗中风的代表方剂,但随着金元时期"内风学说"的兴起,其治疗地位判若云泥,甚至到了弃而不用的地步。随着近年来络病学说的发展和完善,诸多学者从络病角度出发对中风有了新的认识,以"孙络-微血管"作为中风急性期中西两种医学体系的研究切入点,将络病作为中风急性期发病的病机关键,取得了显著成效。笔者基于络病理论对小续命汤治疗中风急性期进行初步探析,希望后世医家重新审视其治疗价值,以期为临床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21世纪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三大疾病之一,50%~70%存活者遗留的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目前火针已应用到临床中许多疾病。该文结合脑卒中的中医病因病机、现代发病机理及火针治病机理研究,从文献角度就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作用与机理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肝硬变发病隐匿,病机复杂,病因多端,主症、并发症丛生,各种因素相互交错,仅凭症状及证候进行"辨证论治"一种思路,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难以应对其复杂的病情。为了诊疗与研究的方便,必须有辨病论治、审因论治、辨证论治、对症治疗四种不同的区别。建构辨病、审因、对症与辨证四维论治的诊疗思路与研究方向,从病因、病机、证候、并发症不同的角度进行具体认知,追求理论与临床上的规范化、具体化,也就是要进行精准性诊疗,才能完善肝硬变的诊疗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认为中风病防治的几个关键方面为 :抓住先兆 ,及时治疗 ;及早通腑 ;补气勿忘理气 ;防止轻病重治或重病轻治 ;中西医互补。讨论了中风急性期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9.
郭琳 《中国针灸》2005,25(8):581-583
根据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病机的认识,在醒脑开窍针法和卒中单元的基础上创立了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该法涵盖了中风病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从病人发病初期ICU的治疗、手术治疗到针灸及中西药物治疗并配合康复训练、饮食疗法、情志、心理疗法及健康教育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更能体现中医特色的自成体系的中风病综合治疗方案.石氏中风单元的显著疗效不是来源于某一个单独的疗法,而是源于一个新模式系统管理下出现的综合效应,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针灸临床发展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