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非  张其成 《北京中医》2006,25(10):594-595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四处经文历来有不同的解读。第一,“以妄为常”。以安为常,妄作劳倦之解均非是;“肆乎行也”及“以不正常为正常”之解未透彻;正解当作“以虚妄为真常”。第二,“醉以入房”。“醉甚入房”之解非是;“以醉入房”之解牵强;正解当作“醉而入房”。第三,“以耗散其真”。“以散秏其真”之解无据;“以好散其真”之解亦无据;“耗”正解当作消耗。第四,“真气从之”。“真气居之”之解呆板,“从”作“顺”则生动、义胜。  相似文献   

2.
论治肝之法     
肝脏.易动而难静,为风木之脏。其性刚,主动,主升。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肝之疏泄作用.使气血得以正常运行。其他脏腑生理功能的发挥,亦要借助肝之疏泄作用。“肝木春升,余气从之.故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调畅而无病”(李杲)。肝的生理功能.以动以升为主,却又主藏血,“体阴而用阳”,“使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又要仰赖其他四脏功能的正常发挥。“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叶天士)。  相似文献   

3.
常使循环,即身永固.乾元之阳,阳居阴位,脐下气海是也.坤元之阴,阴居阳位,脑中血海是也.生者属阳,阳贯五脏,喘息之气是也.死者属阴,阴纳五味,秽恶之气是也.气海之气,以壮精神,以填骨髓.血海之气,以补肌肤,以流血脉.喘息之气,以通六腑,以扶四支.秽恶之气,以乱身神,以腐五脏.  相似文献   

4.
孙非  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2006,25(10):594-595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四处经文历来有不同的解读.第一,"以妄为常".以安为常,妄作劳倦之解均非是;"肆乎行也"及"以不正常为正常"之解未透彻;正解当作"以虚妄为真常".第二,"醉以入房"."醉甚入房"之解非是;"以醉入房"之解牵强;正解当作"醉而入房".第三,"以耗散其真"."以散其真"之解无据;"以好散其真"之解亦无据;"耗"正解当作消耗.第四,"真气从之"."真气居之"之解呆板,"从"作"顺"则生动、义胜.  相似文献   

5.
张钗红 《河南中医》2014,(3):489-490
胎漏、胎动不安是妇科常见多发病,朱丽红教授所倡三联疗法,取传统保胎法之快速对症,从标着手以纠黄体功能之虚;取中医药验方之缓则治本,从根着手以纠肾睥正气之虚;取抗感染治疗之辅助之功,从内环境着手以纠阴道屏障防御之虚,三联之间,中西医结合,标本同治,疗效甚显。  相似文献   

6.
二、调养饮食,平衡阴阳,防止内邪致病 顺时饮食:四季饮食,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故春天可适当饮用薄荷茶等以顺应春升之气,夏季可食用生姜等以顺应夏浮之气.秋季可多食乌梅等以顺应秋降之气,冬季可食用萝卜等以顺应冬沉之气。春夏阳盛,宜食寒凉以抑其旺阳:秋冬阴盛,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王冰云:“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  相似文献   

7.
对《伤寒论》方中甘草的功效及配伍运用进行了探讨。仲景在众方中使用甘草,取其以甘补之、以甘和之(以平调之)、以甘缓之、以甘泻之(生则泻火)诸功效,治疗六经各种病症,为后人临床应用甘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介绍陈锦黎教授从脏腑辨治带下病经验。从脾论之,自拟健脾方加减以健脾益气、升阳化湿;从肾论之,自拟补肾方加减以固肾护元;从肝论之,自拟疏肝补肾方加减以滋补肝肾、固精止带;从肺论之,自拟宣肺方加减以宣肺益气、通调水道;从心论之,自拟方药以清泻心火;且在上述大法中,常稍佐活血化瘀之品以行气化瘀,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9.
以圆运动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医学辨证思想探讨干燥综合征“不圆”的病机特点及“复圆法”的治疗思路。干燥综合征既有外邪之燥,又有内生之燥,病机及病理产物复杂。本文以圆运动理论统领多辨证体系,讨论其“不圆”之病机,从本质上认识干燥综合征。以脏腑之不圆明病位,其中脾胃中土之不圆为疾病发生发展之根本,又以戊土之不降为主要环节;以气血津液之不圆明物质基础,津液之不圆为疾病轻浅时期,气血之不圆为进展时期,气之不圆者多因金气不降所致气滞为主,血之不圆者多因坎阳不温所致血瘀为主;以三焦之不圆明趋势及不同部位病理产物,而不同的病位及病理产物的差异实则为人体自身之不足之处,上焦不圆为主者多燥、郁,中焦不圆为主者多湿、热,下焦不圆为主者多虚、瘀。确立复圆之基本原则,即斡旋中土复中气之圆、升降并用复气血津液之圆,包括津血、津气及津液之小圆运动、温清并用复三焦之圆,为临床辨治燥痹及类似涉及多脏腑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寒热并用治法起源于《黄帝内经》,方剂寒热并用配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金元四大家及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对此又有许多充实和创新. 1 春秋时期 寒热并用法起源于《索问·至真要大论》,《内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然而病情的复杂性,又常使单用寒热不能完全满足寒热错杂之病的需要,《索问·至真要大论》曰:"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阳明之夏,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这是依据天地之气淫胜的不同、六气胜复的区别,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又曰:"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相似文献   

11.
“木郁达之”出自《黄帝内经》,结合历代医家的理解和对现今临床实践的总结,“木郁达之”理念已不拘于疏肝理气一法,更应包括燮理肝之阴阳,使肝“体阴用阳”的结构、功能调和通达。随着当前生活节奏的加快,焦虑、失眠、抑郁等情志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反复难愈。中医治疗情志病多遵从“木郁达之”原则,燮理肝之阴阳以疏肝解郁。乌梅丸具有缓肝调中、清上温下之功,可温阳以疏理调达肝气、滋补肝体之阴以求本、燮理肝之阴阳以体用并调,切中“木郁达之”之要义。临证运用乌梅丸治疗阳虚兼有郁热征象之失眠、抑郁等情志病,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2.
马晓明 《光明中医》2012,27(4):649-650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素问·奇病论》指出:"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日:"兰草味辛热平,利水道,辟不祥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者,以辛能发散故也."马莳亦有云:"治之者以兰革除其陈郁之气,则辛能发散,病愈矣."张从中云:"《黄帝内经》治渴以兰除其陈气,亦辛平之剂也."张志聪则认为:"治之以兰者,盖味有所积,以臭行之,从其类而治之也."《景岳全书》中亦有载云:"以兰香叶、白葵花、黄柏、知母,少加升麻,以引清气处升而渴止".《黄帝内经》中"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的提出,对后世消渴病的治疗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全国名中医禤国维教授自创解毒良方——皮肤解毒汤治疗多种风湿热毒性皮肤病,获效颇多。本文从养血解风毒治疗荨麻疹,即以皮肤解毒汤配伍养血之品,以鼓舞血行,畅达血脉,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健脾解湿毒治疗湿疹,即以皮肤解毒汤为基础加健脾扶正之药以鼓舞正气,祛邪外出;化湿解暑毒治疗夏季皮炎,即以皮肤解毒汤祛除暑毒之邪的同时兼以芳香化湿之药,标本兼治,祛邪兼扶正;养阴解燥毒治疗银屑病,即以皮肤解毒汤加养阴润燥之品以养营阴,润肌肤;降火解热毒治疗多形红斑,即以皮肤解毒汤加凉血泻火之药以达"热者寒之"之效,笔者从这几方面总结禤国维教授运用解毒法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石柱国 《养生月刊》2013,34(2):179-183
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生性豁达、志存高远,不仅能诗善画,而且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享有"茶仙"之誉。他认为茶能助诗兴、驱瞌睡,是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苏东坡养生有术、饮茶有道,常常以茶诗为趣、以饮茶会友、以品茶为乐。他一生爱茶成癖,浪迹南北西东,从峨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岭南海南到西子湖畔,品尝过无数名茶。如:川之蒙顶、豫之毛尖、徽之猴魁、湘之君山、闽之观音、浙之龙井、滇之普洱、粤之水仙、海南之大叶  相似文献   

15.
《灵枢·五邪》论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其描述了邪气侵袭肺脏时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以及在针刺前医者要注意的一个细节,"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通过分析"快然"的含义及其产生机制,以指导临床应用,更好地提高针灸防治疾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脉学是中医医者指端之触觉病人脉动的实践之诊断技术学问。其真正意义是辨别不同之脉搏,以推测不同之病证。脉学之步骤:第一,当认定脉动之触觉是脉学,弗误认脉动之名词是脉学;第二,当先知病证吉凶,祸福之大略,熟悉各种不同之病证与触觉之各种脉动的关系;第三,以所研求而知之脉象,合所见之病证,参互错综,以推断病之缓急深浅。  相似文献   

17.
附子为医者所熟知,是临床常用之品。其味辛、甘,性大热,具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散寒止痛之效,既可用于急症以挽救危急病人,又可用于慢性虚寒者以使沉疴之疾霍然而愈。附子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寒湿”(《中医杂志》,1987年6期24页),此可谓临床医生用附子之精僻指导。兹就古人用附子之经验并结合笔者的临床体  相似文献   

18.
“相火”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相火”理论发展历史、各家学说的探讨,提出“相火以位,妄则为贼,根于肾命,寄于肝胆,苟得肾水肝血以涵之濡之,肾阳以温之纳之,脾土以敦监之,肺金以润降之,心神以镇静之,何妄之有?”的相火学说纲要,并以此说衷和各家之论,阐释李东垣“气虚发热”的理论,使“相火”理论更加明畅全面。  相似文献   

19.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历代医家多有阐发,吴谦认为"火郁"则应"发之".发者,发扬、散解之义.凡火郁之病,为寒束也,宜以辛温散之,以辛甘扬之,以辛凉解之,以辛苦散之,但使火气发扬解散,皆治火郁之法.凡是使用轻清芳香、辛散疏利的药物,以宣发肌表,透达募原,通利二便,调和气血,使郁而内伏之火热,由里达表,驱之外出,皆属"火郁发之"之法.火为热之极,温为热之渐,性质相近,治从其类,"火郁发之"乃中医学温热病重要治疗法则之一.现将我们对其理解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20.
金元四大医家论治目病,各具特色:刘完素主张因于热者当用寒凉之品以清热,因于玄府闭塞,用辛温走窜之品以启闭开郁;张子和主张对因于火及血之太过与不及,药用成寒之品或以针刺放血;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他首重甘温之品培补脾胃之气,善用风燥升阳之品;朱丹溪认为阴虚者宜养血补水安神以调之,风热者当除风散热以去之,若虚实相因,则当滋阴散热兼而用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