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杨宁 《中医药通报》2019,18(1):22-23
初步探讨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脾气亏虚,脾失健运,致津液生成不足或津液输布失常。临证以益气健脾法为主,配伍养阴生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药治疗干燥综合征,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倪勇艳  陆启滨 《吉林中医药》2010,30(11):947-948,964
中医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各家治法不一。从虚实辨证将其分为虚实夹杂,以虚为主,以实为主3个方面。虚实夹杂治以健脾益气、理气助运,温中理气、健脾和胃,运脾除湿、行气消胀,健脾理气、和胃降逆、活血化瘀;以虚为主者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以实为主者治以疏利肝胆、燥湿健脾、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诸法在临床可以协助早期胃肠功能的恢复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现代多认为慢性肝病的病机为湿热疫毒内蕴,治疗时重用苦寒之品以清热解毒。吕文良教授深入分析其病因病机,认为慢性肝病的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主张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治疗以调和气血为主,尤应重视益气,同时佐以清热、利湿、解毒等法。黄芪为临床常用药物,尤擅于补气。黄芪通过其益气作用可扶正祛邪、健脾、补益肝气、活血利水,对各种慢性肝病都具有治疗作用,且在其临床各阶段均可使用。故吕教授在治疗慢性肝病常灵活运用黄芪,并与清热解毒、活血利水等药配伍,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吕文良教授善用黄芪辨治慢性肝病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既病防变"理论指导下,针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不同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治则治法,以阻断其发展。轻度UC健脾益气以固本,辅以清热解毒治标;中重度UC,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以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辅以健脾化湿,加速诱导缓解、防止病情进展,起到增效减毒、缩短疗程作用。在并发症防治方面,清热凉血、健脾益气、活血养血以塞流、澄源、复旧,防治出血及血栓形成;益气扶正、清热解毒以防治机会性感染;扶正固本、解毒化瘀以防治癌变;心肝脾同调,防治UC伴焦虑抑郁。既斩断病邪的传变途径,又先安未受邪之地,相对于单纯西医治疗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王长洪教授认为,白塞氏综合征与湿热毒结关系密切。白塞氏综合征属中医"狐惑病"范畴,常由于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气滞内结,湿困运阻,进而气机痞塞,湿邪稽留,久而气血逆乱,湿久蕴热化火,脾胃气虚。王师在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前西医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感觉症状的难度大,而中医药治疗有其优势。本文通过分析以麻木疼痛为主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辨证其为阴阳错杂,符合六经辨证中厥阴病的病机特点。经过梳理厥阴病核心病机及乌梅丸的制方特色,认为乌梅丸可以平调寒热,使阴阳平衡,以乌梅丸加减治疗以感觉症状为主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中药应用规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陈宁 《陕西中医》1995,16(2):87-88
本文分析了近10余年来62篇中医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报道。结果表明: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中医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法治疗为主,其使用率分别为92.1%、84.3%、79.9%,从而说明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主要病因病机为瘀血蓄积,热毒内结,脾气亏虚。  相似文献   

8.
介绍唐江山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经验。唐主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属本虚标实,以脾胃气虚为本,气滞、血瘀、热毒为标。针对基本病机,治疗上以益气健脾为主,行气活血、清热解毒为辅;重视整体观念,参以疏肝、养阴以助脾运;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组方选药参考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并以自拟方"抗萎平异方"为主方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9.
从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病毒性肝炎、肝肺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角度探讨在消化领域内优化联用中西药的思路和方法。中药或中西药联用互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消退临床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的病理变化;清热解毒类中药具有杀灭Hp的作用,中西药联用可提高Hp根除的疗效;应用中药健脾益气,清热燥湿等方药治疗炎症性肠病,可进一步巩固治疗,减少复发,消退黏膜低度炎症反应,提升黏膜愈合,达到组织学愈合;中药在提高慢性肝炎患者生活质量、消除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和逆转肝纤维化等方面显示出优良的疗效;应用中医药治疗肝肺综合征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大量供氧的基础上运用强心益气,活血化瘀的方药,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的重点为健脾益气、利湿化痰、活血通脉,联合采用中西药治疗可取得更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病因病机方面论述了祖国医学对会阴下降综合征的发病观及治疗特点.认为会阴下降综合征是脾肾亏虚、肝郁气滞所致,治疗当以健脾补肾、益气升提、疏肝理气为主.  相似文献   

11.
总结分析自拟健脾解郁消疲膏治疗青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组方特点及临床疗效,并分享验案2则。脾气亏虚、肝郁气滞是青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核心病机,治当益气健脾、疏肝理气为主,需长期服药调养,身心兼顾。健脾解郁消疲膏治疗本综合征疗效确切,经典膏方具有易存易携、服用方便、口味怡人之特点,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医从性和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12.
前列腺增生症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列腺增生的基本病因为肾元亏虚,病机责之于肾虚血瘀,其治疗多以益肾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益气利水为主辨证施治.今后的研究重点要加强对其证治规律的研究及中医药治疗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临床神经内科的疑难杂症,临床上以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颅神经受损及脑脊液呈"蛋白质—细胞分离"现象为主要特征。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一种与病毒感染相关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其治疗,现代医学多采用激素治疗、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等方法。而中医界多把此病归入"痿证""痹证"范畴,治疗上主要以针药并用为主;遣方用药方面,多为自拟方或后世方、经验方,目前未见应用经方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文献,试从经方方证角度去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以期深化对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辨识,并为其治疗提供更多的中医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李丽娟 《北京中医药》2021,40(8):842-844
王京奇老师擅长中医药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提出脾虚气弱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尤重健脾益气,贯穿治疗始终.根据症状表现和病机演变规律,提出分期论治.初期肝脏炎症损伤尚不严重,多见脾虚气弱、痰浊瘀阻证,治以健脾益气、化痰祛瘀为法;中期随着肝脏炎症不断加重,以气阴两虚、湿热毒结证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祛湿;后期病由脾及肾,正气大伤,邪势未衰,正虚邪恋,多见脾肾阳虚、痰湿停聚证,以温补脾肾、燥湿化痰为治则.  相似文献   

15.
郭艳幸教授治疗慢性骨髓炎,重视清热解毒化瘀、健脾益气化湿、肝脾肾同治、动静互补平衡之法,采用内服、外用结合治疗本病,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炙甘草汤加味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彩霞  贺洁 《四川中医》2008,26(9):64-65
目的:观察炙甘草汤加健脾益气、温补肾阳类中药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炙甘草汤加健脾益气、温补肾阳类中药治疗本病4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0%.结论:本法治疗病窦综合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介绍李培教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经验。李培教授立足于现代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识,并结合四川地域特征,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脾虚挟湿是其主要病机,治以健脾化湿为主,以清暑益气汤加减,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亓鲁光从脾虚湿盛论治消渴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璐 《四川中医》2006,24(11):4-5
传统中医以阴虚燥热作为消渴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以滋阴降火为主。然而现今临床所见,消渴病实以脾虚湿盛所致者居多。成都中医药大学亓鲁光教授从脾虚湿盛论治消渴,获得极佳临床疗效。本文从分析脾虚湿盛致消的病因病机出发,指出对此类患者,应以健脾除湿为治疗大法;并提出应结合脾虚及湿邪的偏胜,在治疗上分别侧重以健脾益气或除湿健脾为主,分清主次,辨明病所而治之。  相似文献   

19.
肖伊  张亚力  李洵 《环球中医药》2014,(10):808-809
“咽喉诸病皆属于火”之说由来已久。古籍及现代文献中,很多医家治疗慢性咽炎多以清热解毒或滋阴降火利咽之法。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属于脾气虚弱证的慢性咽炎患者并不在少数。对此类病症施以健脾益气之法,疗效满意。本文列举两例验案,通过病案分析,强调了健脾益气法治疗慢性咽炎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腹水多见于肝硬化中、晚期患者,何世东主任中医师指出本病属中医"鼓胀"范畴,病性多为"本虚标实",治疗上宜标本虚实兼顾,并注重益气健脾贯穿治疗之始终,临床上多采用行气活血、利湿退黄、益气软坚之法。对于肝硬化腹水不同时期,其侧重点不同:早期以气滞湿热黄疸为主,治予行气利水退黄为先,健脾活血软坚为辅;中期,腹水黄疸渐退,则宜逐渐加强健脾益气药物的比例;后期,腹水消退,改用健脾益气、活血软坚为主,从而使疾病转危为安甚而得以痊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