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不同管理方式对接受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SLIT)的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1年后的依从性和疗效的影响,以探寻一种较好的患者管理方法确保患者完成标准疗程及获得更好的疗效。 方法 180例接受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自媒体管理组(A组 90 例)和电话管理组(B组 90例)。A组建立医患微信和(或)QQ群,并成立由课题组专职医生任组长的自媒体管理小组,制订每个月的健康教育计划、每周向群内发送3次以上SLIT相关知识、及时评估患者报告结果。B组进行现场示范和教育,治疗开始后每3个月电话随访一次并进行相应的指导教育。统计分析治疗1年后两组的依从性及疗效情况。 结果 治疗1年内,A组脱落率为13.3%(12/90),B组脱落率为32.2%(29/9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28,P=0.003)。A、B两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各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前各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显效15 例(16.67%),好转49例(54.44%),无效26 例(28.89%),总有效率为71.11%。B组显效13 例(14.44%),好转26例(28.89%),无效51 例(56.67%),总有效率为43.33%。 结论 自媒体管理有助于提高AR患者接受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特别是在长期治疗中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微小RNA(microRNA, miRNA)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与变应性鼻炎易感性的关系,探索新的变应性鼻炎易感性分子标志物。 方法 选取21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设为变应性鼻炎组,另选取同期84名健康人群设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利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pre-miR-146a的SNP,分析其基因多态性位点rs2910164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 结果 变应性鼻炎组pre-miR-146a(rs2910164)的CC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C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1)。从基因型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CC基因型患变应性鼻炎的风险增加(OR=1.799,95%CI:1.042~3.107),C等位基因患变应性鼻炎的危险性也较G等位基因增加(OR=1.348,95%CI: 1.036~1.754)。 结论 pre-miR-146a(rs2910164)的SNP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变应性鼻炎易感性相关,其突变位点可能是变应性鼻炎易感性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基于门诊患者的变应性鼻炎(AR)患者比例构成,分析疫情期间与非疫情期间AR患者就诊人数的变化,讨论居家以及佩戴口罩对于AR发病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7-2020年每年3月、4月和5月在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的患者总数,以及诊断为“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的患者数量,分析鼻炎患者人次占门诊患者总数的比例构成,并进一步分层分析AR患者中不同性别、年龄的发病差异。 结果 2020年疫情期间3月、4月和5月鼻炎患者人次占门诊患者总数的比例,3月因患者较少可比性差,4月与2018年4月(P=0.028)、5月与2019年5月(P=0.001)同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时间同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患者总数的峰值因疫情影响有所延后。AR患者中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与往年同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方面0~18岁组AR患者比例高于往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9~40岁组及41~60岁组与往年同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岁组样本量较少,比例变化较大。2020年6月疫情平稳以后AR患者就诊人次逐步趋近甚至部分超越2017~2019年同期水平。 结论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可能因口罩密封、疫情压力、室内过敏原以及室内空气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并未使AR患者占门诊患者总数的比例降低,甚至在疫情平稳后的一些月份与过去3年相比有轻微上升的趋势,提示佩戴口罩或居家隔离可能并未使AR的发病人数显著减少,但仍推荐AR患者出门时正确佩戴口罩,特别是花粉过敏者在致敏花粉播散期间外出,建议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需保持房间空气流通,并净化室内空气,以减轻AR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舌下免疫治疗(SLIT)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62例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采用为期2年的SLIT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粉尘螨和(或)屋尘螨皮肤指数≥3+。治疗前后对患者鼻部症状和小气道功能分别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最大用力呼气流速-容量曲线(MEFV)进行评分测定,比较患者治疗前后鼻部症状和小气道功能的变化。 结果 SLIT治疗后AR患者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SLIT治疗后AR患者MEFV测定结果中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用力呼气25%、50%肺活量的瞬间流速(FEF25%、FEF50%)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 结论 SLIT治疗中-重度持续性AR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医院人群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以医院人群为基础的回顾性横断面研究。以2019年1~12月期间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符合纳入标准的CSC及同时期对照,进行电话通知并进行随访,填写调查问卷。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9年1~12月期间共有23 878人次就诊于医院通州院区门诊。其中45例确诊为CSC(0.19%);男37例(82.22%),女8例(17.78%);21~65岁,平均(42.3±10.1)岁;双眼患病者3例(6.67%)。45例中39例患者接受调查,选择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门诊就诊患者39例为对照,进行危险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CSC患病呈独立相关的因素有外源性激素使用(OR=5.04,95%CI:1.11-22.89)、睡眠时间(24:00后)(OR=4.16, 95%CI:1.33-13.04)、轮班工作(OR=5.74, 95%CI:1.47-22.45)。 结论 在医院就诊人群中CSC的患病率0.19%,与其相关的独立因素有轮班工作、睡眠时间(24:00后)和外源性激素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基于“肺脾”理论指导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2000.1~2021.2)、VIP(2000.1~2021.2)、WANGFANG(2000.1~2021.2)、Pubmed(2000.1~2021.2)数据库中发表的与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相关的随机对照实验。对筛选出来的全部文献由2名研究者单独进行文献的筛选、质量评价、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5.4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2篇,病例93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穴位埋线组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9,95%CI:1.22,1.38,P<0.000 01);穴位埋线组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95%CI:0.16,0.55,P<0.000 1);穴位埋线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总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97,95%CI(-1.51,-0.43),P=0.000 4; 结论 根据符合纳入标准的12篇文献显示,穴位埋线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更佳,复发率更低,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数量有限,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因此上述分析结论等待开展更多更高质量的研究来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行扁桃体切除后患者并发支气管哮喘的情况。方法 将解放军第401医院北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0年至2000年有详细资料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为扁桃体切除组和非扁桃体切除组, 采用问卷的方式调查变应性鼻炎的程度、并发支气管哮喘的首发年龄、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程度及自行用药的控制程度等。结果 共调查变应性鼻炎患者1 249例, 其中扁桃体切除组128例, 46.88%的变应性鼻炎为轻度, 哮喘发生率为32.03%, 首发年龄为(32.40±7.63)岁, 中重度哮喘发病率为43.90%, 哮喘患者自行用药控制率达82.93%;非扁桃体切除组1 121例, 18.20%的变应性鼻炎为轻度, 哮喘发生率为47.55%, 首发年龄为(19.88±6.39)岁, 中重度哮喘发病率为43.90%, 哮喘患者自行用药控制率达68.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扁桃体切除术对变应性鼻炎并发支气管哮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广州市变应性鼻炎(AR)患者进行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的依从性。方法 电话随访2014年1月~2014年5月接受尘螨滴 剂SLIT的202例尘螨过敏AR患者,男100例,女102例,根据年龄分成A组(年龄<14岁)和B组(年龄≥14岁)。分析SLIT的依从性并调查影响依从性原因。结果 202例SLIT患者仅成功随访93例(46.04%),失访109例(53.96%)。成功随访93例中依从性好的比例为29.03%(27例),依从性差者70.97%(66例)。年龄及性别不影响SLIT依从性(P >0.05)。影响依从性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疗效不佳(48.48%)、宣教知识不足(16.67%)、感觉用药麻烦(15.15%)、出现不良反应(10.61%)。结论 广州市AR患者进行SLIT失访率很高;SLIT依从性很差,需要采取一些适当措施以提高SLIT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究中药汤剂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10月。由两位专业研究员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相关数据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和Stata 15.0 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9个研究,共计1 980例患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总效应值合并,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汤剂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近期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RR=1.18,95%CI(1.13,1.22),P<0.001],远期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RR=1.79,95%CI(1.50,2.13),P<0.001],并且分类后补益肺气法、健脾益气法和清宣肺气法结合常规西药治疗的近期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分别为[RR=1.17,95%CI(1.11,1.23),P<0.001],[RR=1.18,95%CI(1.09,1.29),P<0.001],[RR=1.18,95%CI(1.10,1.26),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漏斗图显示左右基本对称,并且通过begg偏倚检验,得出P=0.069>0.05,提示本次研究选择的19篇文献存在的发表偏倚较小。 结论 中药汤剂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鼻内镜手术中鼻甲功能性部分切除对于有中鼻甲病变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疗效。 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76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依中鼻甲有无病变及是否行中鼻甲切除分为观察组(n=38)与对照组(n=38),观察两组手术时间、疗效、中鼻甲粘连和术后主观症状评分。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0.53±6.25)min、对照组为(58.11±6.0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55, P<0.001);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均为100%,其中对照组的治愈率为78.95%(30/38),观察组为81.58%(31/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鼻甲粘连率2=4.155, P=0.042)和主观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8, P=0.031)。 结论 对有中鼻甲病变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时行功能性部分中鼻甲切除,能明显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中鼻甲粘连率、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患者焦虑、抑郁与病情阶段的关系,并分析焦虑及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纳入急性期突发性聋患者45例(急性期组)、慢性期突发性聋患者71例(慢性期组)、健康志愿者30例(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应用汉密尔顿焦虑(HAMA)及抑郁(HAMD)量表测评并对比各组焦虑及抑郁发生情况。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发病及治疗相关资料,通过回归树分析测评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 结果 急性期组HAMA、HAMD得分及焦虑、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期组和健康对照组(与慢性期组对比,Z=-9.100,P<0.001;Z=-9.091,P<0.001; χ2=31.209,P<0.001; χ2=35.845,P<0.001;与健康对照组对比,Z=-7.336,P<0.001; Z=-7.324,P<0.001; χ2=21.674,P<0.001; χ2=23.148,P<0.001);慢性期组HAMA、HAMD得分及焦虑、抑郁发生率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18,P=0.308; Z=-0.042,P=0.967;P=0.671;P=0.722)。发生焦虑或抑郁患者中,急性期患者占比更高2=31.209,P<0.001; χ2=35.845,P<0.001),耳聋轻度耳鸣无或轻度患者占比更低2=12.650,P<0.001; χ2=18.629,P<0.001),发生抑郁患者中,男性患者占比更低2=4.424,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疾病阶段就诊时耳聋程度是患者发生焦虑及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慢性期组中无效患者发生焦虑或抑郁患者占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45,P=0.014; Z=-2.815,P=0.005)。 结论 急性期突发性聋患者焦虑及抑郁发生率较高;疾病阶段、就诊时耳聋程度是患者发生焦虑及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慢性期组患者疗效越好,焦虑及抑郁风险越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近年来,儿童甲状腺癌发病率不断上升,因此探讨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children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复发病例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8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就诊的年龄≤13岁的50例儿童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以7岁为界分为学龄前期组(≤7周岁)和学龄期组(>7周岁至13周岁),比较学龄前期与学龄期的临床特征情况。根据儿童DTC复发与否进行分组,比较复发组与无复发组的临床特征数据。比较临床特征、TNM分期及AJCC推荐的风险水平、复发及转移情况。采用Kaplan-Meier评价各年龄组无复发生存率。 结果 50例中,学龄前期与学龄期在局部侵犯情况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8),学龄前期组的局部侵犯比例(6例,42.6%)高于学龄期组(3例,8.1%)。两组肿瘤T分期存在明显差异(χ2=12.584,P=0.028),学龄期组T2比例较高(19例,51.4%),而学龄前期组T4a比例较高(5例,38.5%)。手术并发症比例,学龄前期组显著多与学龄期儿童(χ2=9.632,P=0.008)。无发复组双侧甲状腺全切比例明显高于复发组(85.7%,53.3%)(χ2=11.227,P=0.004),甲状腺全切可以降低儿童DTC复发风险。复发组与无复发组TNM与风险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复发组T1a、T1b和T2的总百分比超过50%,低风险水平为37.5%,中风险水平25%。约半数的复发病例在最初诊断时是TNM分期较低的且为低风险水平的。儿童DTC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学龄前期DTC病例的局部浸润,肿瘤分期以及手术并发症比例高于学龄期,年龄是儿童DTC的重要危险因素。将近一半的复发病例在最初诊断时是低风险的,因此应进一步研究儿童DTC复发风险评估策略。应提高对儿童DTC病例临床特征了解并采取适当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侧突发性聋(简称突聋)与椎基底动脉影像学特征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4-2018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被诊断为单耳突聋,且临床检验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患者175例,分析其听力损失侧别及程度与椎动脉、基底动脉特点间的关系。 结果 椎动脉2=8.031,P=0.045)及基底动脉(χ2=5.091,P=0.034)狭窄/弯曲与听力损失侧别有关。听力损失预测因素的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左侧听力损失患者与右侧(OR=2.89,95%CI为1.77~2.77,P=0.036)及双侧椎动脉狭窄/迂曲(OR=4.43,95%CI为1.49~13.23,P=0.008)有关,无基底动脉狭窄/迂曲与右侧听力损失(OR=0.31,95%CI为0.11~0.90,P=0.030)相关,其他因素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右侧椎动脉狭窄/迂曲与左耳听力损失有关(OR=2.83,95%CI为1.05~7.67,P=0.040)。患者基底动脉狭窄/迂曲与否与听力损失程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3.339,P=0.068)。突聋患者听力损失的程度与椎动脉(χ2=3.897,P=0.273)及基底动脉(χ2=3.339,P=0.068)的影像学特征无关。 结论 在突聋患者中,听力损失的侧向性与椎基底动脉是否狭窄/迂曲有关,右侧椎动脉狭窄/迂曲与左耳听力损失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低温等离子辅助下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时扁桃体全切除与部分切除的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等离子技术手术治疗的4311例儿童OSAHS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术式分为两组:A组358例,行低温等离子辅助下扁桃体全切除和腺样体切除术;B组3953例,行低温等离子辅助下扁桃体切部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免疫治疗对不同年龄段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2016年3月~8月收治的240例AR患者根据年龄分为6组,学龄前组为3~6岁,学龄期组为7~12岁,青春期组为13~20岁,青年期组为21~40岁,中年期组为41~60岁,老年期组为60岁以上,每组40例。均采用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治疗,其中粉尘螨滴剂的脱敏治疗分为递增及维持剂量2个阶段。脱敏治疗同时根据患者情况联合控制症状药物治疗。6个月后比较各组症状评分、药物评分、体征评分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统计各组有效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 治疗6个月后各组症状评分、药物评分、体征评分及VA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学龄前组、学龄期组、青春期组、青年期组、中年期组、老年期症状评分分别为(3.20±0.79)、(3.58±0.81)、(3.92±0.70)、(4.25±0.72)、(4.59±0.75)、(4.96±0.80)分,药物评分分别为(0.84±0.32)、(0.98±0.30)、(1.14±0.41)、(1.33±0.44)、(1.52±0.40)、(1.72±0.48)分,体征评分分别为(0.18±0.02)、(0.21±0.05)、(0.24±0.06)、(0.27±0.07)、(0.31±0.06)、(0.35±0.07)分,VAS评分分别为(1.82±0.39)、(2.08±0.51)、(2.31±0.50)、(2.54±0.53)、(2.78±0.52)、(3.00±0.46)分,年龄越低的组,各项评分改善效果越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28.11128.11148.24132.607,P<0.001);学龄前组、学龄期组、青春期组、青年期组、中年期组、老年期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00%、95.00%、90.00%、87.50%、87.50%、82.50%,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293,P=0.161);青年期组、中年期组及老年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30.00%、25.00%、25.00%)低于学龄前组、学龄期组及青春期组(7.50%、5.00%、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6.646、4.501、4.501,8.658、6.275、6.275,6.646、4.501、4.501,P分别为0.010、0.034、0.034,0.003、0.012、0.012,0.010、0.034、0.034)。 结论 AR患者应用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免疫治疗效果均较好,且随患者年龄增长,效价相对降低,安全性相对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头颈部多原发癌(MPC)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 方法 对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68例MP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同期收治的8758例患者中有恶性肿瘤648例,其中有68例多原发癌,占比为0.78%。自2014年至2017年多原发癌年占比依次为:0.72%、0.72%、0.77%、0.86%。多原发癌组中男61例、女7例,其男女比例较单原发癌组高(χ2=8.18, P=0.004)。二重癌62例、三重癌6例。同时性MPC 35例、异时性MPC 33例。44例患者既往有吸烟/饮酒史,男性吸烟饮酒事件明显高于女性(χ2=6.40, P=0.006)。下咽癌的多原发癌发病率(23.81%)最高,其次为口腔癌(14.71%)、喉癌(9.33%)。口腔癌、下咽癌和喉癌最常见的第二原发癌均为食管癌。有45例(66.18%)第二癌与首发癌间隔时间小于5年。22例患者曾行放化疗,有放化疗史的多原发癌患者中异时性更多见(χ2=18.64, P<0.001)。 结论 发生MPC概率最高的头颈部肿瘤依次为下咽癌、口腔癌、喉癌。头颈部MPC并发食管癌等上消化道肿瘤的可能性大,故对头颈部肿瘤患者,建议将电子胃镜检查列为常规的术前检查及术后定期的随访检查手段;应加强首发癌治疗后长期,尤其前5年的密切随访。放疗过程中要加强对靶器官外的组织器官的放射防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粉尘螨皮肤点刺试验(SPT)阳性强度的影响因素及与AR症状评分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SPT诊断试剂,对就诊的拟诊AR患者进行粉尘螨SPT,并对其中SPT阳性的764例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764例粉尘螨SPT阳性患者中,阳性等级为“+”(一级)18例,占2.36%(18/764);“++”(二级)23例,占3.01%(23/764);“+++”(三级)196例,占25.65%(196/764);“++++”(四级)527例,占68.98%(527/764)。0~4岁、5~14岁、15~29岁、30~44岁、45~59岁、60~69岁六个年龄组SPT阳性患者的阳性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38, P=0.001),SPT阳性强度随年龄组年龄范围升高而下降。男女性SPT阳性患者的阳性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03, P=0.133)。15~29岁、30~44岁年龄组内,男女性SPT阳性患者的阳性强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29岁:Z=-2.337, P=0.013; 30~44岁:Z=-3.129, P=0.001),且女性患者的阳性强度均较男性高。764例患者中仅患AR为332例(43.46%),伴随其他变应性疾病(变应性结膜炎、哮喘、变应性皮炎)为432例(56.54%),其中患2种变应性疾病为367例(48.03%),患3种为35例(4.58%),患4种为30例(3.93%),所伴随变应性疾病患者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变应性结膜炎(331例)、变应性皮炎(56例)、哮喘(42例)。764例粉尘螨SPT阳性患者中,不同变应性疾病患病种类数的SPT阳性患者阳性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65, P<0.001),变应性疾病患病种类数越多则SPT阳性强度越高。粉尘螨SPT不同阳性等级之间的喷嚏评分、流涕评分、鼻塞评分、鼻痒评分、眼痒评分、流泪评分以及症状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喷嚏评分:F=0.207, P=0.891;流涕评分:F=0.297, P=0.827;鼻塞评分:F=0.174, P=0.913;鼻痒评分:F=0.256, P=0.857;眼痒评分:F=0.044, P=0.987;流泪评分:F=0.154, P=0.926;症状总分:F=0.211, P=0.884)。相关性分析发现,粉尘螨SPT阳性强度与喷嚏评分、流涕评分、鼻塞评分、鼻痒评分、眼痒评分、流泪评分以及症状总分间均无相关性(喷嚏评分:rs=-0.036, P=0.387;流涕评分:rs=-0.034, P=0.392;鼻塞评分:rs=0.026, P=0.433;鼻痒评分:rs=0.056, P=0.141;眼痒评分:rs=0.039, P=0.379;流泪评分:rs=0.041, P=0.374;症状总分:rs=0.032, P=0.397)。 结论 粉尘螨SPT阳性强度受AR患者年龄及患变应性疾病种类数的影响,不受性别差异的影响,与AR症状评分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帕尼单抗和紫杉醇一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头颈肿瘤Ⅱ期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复发或转移性头颈肿瘤Ⅱ期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紫杉醇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静脉滴注70~100 mg/m2,2次/d,连续静脉滴注3 d;研究组在给予紫杉醇注射液的基础上联合帕尼单抗药物治疗,在第4天给予帕尼单抗注射液治疗,静脉滴注80~85 mg/m2,1次/d。两组均治疗1个月,对比观察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存率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 研究组、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7%、6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72,P<0.001),研究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0%、2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48,P<0.001)。研究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Ⅰ级1例(2.3%),Ⅱ级1例(2.3%),Ⅲ级1例(2.3%);对照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Ⅰ级5例(11.6%),Ⅱ级3例(7.0%),Ⅲ级3例(7.0%),Ⅳ级1例(2.3%),两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5.394、6.391、5.125、4.935,P<0.001)。研究组1年的OS、RS分别为93.0%和95.3%,对照组分别为88.4%、8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9.26、8.89,P<0.001);研究组3年的OS、RS分别为60.5%和65.1%,对照组分别为55.8%、5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8.57、8.45,P<0.001);治疗后研究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及认知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0.5±4.8)、(80.3±3.8)、(81.5±5.1)、(80.6±4.8)分,对照组分别为(74.2±4.8)、(71.2±3.3)、(71.6±3.8)、(74.3±3.5)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对复发或转移性头颈肿瘤Ⅱ期患者应用帕尼单抗联合紫杉醇的治疗方案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的远期生存率高,生存时间长,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于品管圈出院计划管理对耳畸形再造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耳畸形再造术的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107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7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均于全麻下行耳畸形再造术,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出院计划管理,观察组给予基于品管圈的出院计划管理,记录两组术后康复情况。 结果 术后3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再造耳郭优良率分别为100%(57/57)、88.0%(44/50),观察组再造耳郭优良率高于对照组(χ2=7.246, P=0.007)。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5%(2/57)、20.0%(10/5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7.275, P=0.007)。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疼痛评分分别为(0.76±0.22)、(1.72±0.4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33, 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睡眠评分分别为(6.49±2.85)、(9.19±3.1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22, P=0.014)。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圈员解决问题能力、自信心、积极性、责任心等均明显提高,可运用品管圈活动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结论 基于品管圈的出院计划管理能促进耳畸形再造术后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疼痛与睡眠障碍症状,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