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贤锋  梁昌凡  徐应林  钱军 《安徽医药》2020,24(7):1325-1328
目的比较经伤椎置钉 6钉 2棒与 4钉 2棒内固定治疗 A1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 1月至 2018年 1月,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别采用经伤椎置钉 6钉 2棒与经伤椎置钉 4钉 2棒治疗 A1型胸腰椎骨折 21例和 20例。观察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 +术后出血量、椎体的前缘高度百分比、 Cobb角等情况,比较两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人随访时间范围 10~3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 16月。 6钉 2棒组术前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为( 44.3±15.4)%,术后 7d、术后 3个月、术后 6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分别为( 97.2±5.8)%、(96.3±6.5)%、(95.6±6.8)%。4钉 2棒组术前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为( 43.8±15.0)%,术后 7d、术后 3个月、术后 6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分别为( 90.5±8.8)%、(90.1±8.1)%、(88.2±8.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6钉 2棒组病人术前 Cobb角( 22.0±7.0)°,术后 7d、术后 3月、术后 6月的 Cobb角分别为( 5.9±3.6)°、(6.3±3.6)°、(6.6±3.5)°。4钉 2棒组病人术前、术后 7d、术后 3月及术后 6月的 Cobb角分别为( 21.1±6.4)°、(6.1±2.5)°、(6.8±3.1)°、(7.1±4.8)°,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6钉 2棒组手术时间( 67.0±7.0)min,与 4钉 2棒组手术时间( 52.0±6.0)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病人术中 +术后出血量( 470.3±60.7)、(282.1±31.3)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对于 A1型胸腰段骨折,经伤椎置钉 6钉内固定和 4钉内固定都能有效恢复椎体前缘高度,改善 Cobb角。但是,使用 4枚椎弓根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手术与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青年胸腰椎骨折疗效比较.方法 将80例青年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固定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行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手术,观察组患者行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手术.两组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手术矫正情况以及术后随访期间丢失情况比较;于术后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疼痛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价患者腰椎功能障碍情况.结果 术后,观察组Cobb角为(7.1±2.2)°,对照组Cobb角为(7.7±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随访末期,观察组Cobb角丢失(4.1±1.6)°,明显小于对照组(6.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为(97.1±6.6)%,对照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95.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随访末期,观察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丢失(4.4±1.1)%,明显小于对照组(8.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分别为(2.4±0.6)分、(25.8±7.2)分与(2.6±0.8)分、(26.1±8.4)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适应证应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手术,既可减少术后后凸畸形矫正的丢失,又可更好维持伤椎高度,为临床治疗青年胸腰椎骨折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韩建邦  俞胜宝  汪颖峰 《安徽医药》2019,23(12):2436-2439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单轴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年 7月至 2018年 5月黄山市人民医院 41例无神经损伤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病人,按术式分为经皮微创单轴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20例(微创组),后路开放性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固定 21例(开放组)。对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比值、 Cobb角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微创组切口长度(4.6± 0.4)cm、术中出血量(40.5±15.5)mL、住院天数(8.5±1.5)d均少于开放组[(10.2±1.2)cm、(84.6±29.0)mL、(13.6±3.4)d](P= 0.000)。微创组术后 1周 VAS评分(2.3±1.4)分和 ODI(22.2±8.4)%均优于开放组[(3.7±1.6)分、(33.7±13.4)%](P=0.039,0.001)。两组病人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 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P=0.000),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 Cobb角无明显丢失。置钉及复位过程顺利,两组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经皮微创单轴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与传统后路开放性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相比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分析脊椎骨折中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伤椎置钉的治疗效果.方法 从本院脊椎骨折患者中选取21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伤椎置钉)进行研究,分析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相应指标.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64.5±6.2) min、(60.4±3.5)ml、(8.4±1.2)d.术后VAS视觉模拟评分为(1.3±0.2)、伤椎Cobb角(6.4±1.0)°、伤椎前缘高度比值(93.2±4.1)优于术前的(7.0±1.4)、(19.7±3.5)°、(56.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伤椎置钉方法对脊椎骨折患者的伤椎固定、复位及改善伤椎前缘高度等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腰椎单阶段椎体爆裂性骨折采用后路伤椎置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2006年7月至2009年1月采用后路伤椎置钉6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单阶段爆裂性骨折47例(A组),在同期随机选择采用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41例(B组)作为对照组。结果术后2组在椎体高度、椎管矢状径、矢状面Cobb角,远期椎体高度维持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伤椎置钉治疗单阶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伤椎复位效果好,椎体术后远期椎体高度维持良好,是一种疗效肯定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并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通道椎体内自体植骨、伤椎单侧固定融合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2010年6月采用短节段后路伤椎置钉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内植骨的治疗方法治疗胸腰段骨折28例(植骨组),并与单纯内固定椎旁植骨30例(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本组58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月~2.5年,平均13月。A组术后随访8月以上28例,其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后略有丧失,Cobb角较术后略有增加,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术后随访7月以上30例,其椎体前缘高度丧失,Cobb角增加较术后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较B组腰背疼痛率低。结论通过伤椎椎弓根通道植骨,单侧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术式是可行的。该种术式早期促进伤椎骨折愈合,增加脊柱前柱中柱稳定性,同时对减少内固定失效、伤椎高度丢失、椎体后凸畸形、腰背疼痛等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晓明  徐宏光  刘平  王弘 《安徽医药》2016,20(9):1683-1686
目的 对比开放伤椎置钉和经皮微创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开放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组(A组)和经皮微创短节段固定组(B组),测量手术前后骨折椎体压缩程度,椎体后凸畸形角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失血和手术时间,并对以上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骨折椎体压缩程度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椎体高度均有效恢复(P<0.05),且良好维持,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且B组术后ODI评分优于A组。B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和住院时间上较A组缩短。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恢复骨折椎体高度,改善术后功能,但经皮微创短节段固定在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和功能上要优于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开窗减压术联合置钉复位内固定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 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6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例纳为研究对象,均予以开窗减压术联合置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方案,观察患者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后突角(Cobb's角)、Oswestry功能障碍与神经功能变化、骨折愈合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l周,椎体高度从术前(55.18±3.47)%增加到(92.47±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椎体高度没有明显丢失(P>0.05);术前患者Cobb's角为(33.86±4.25)°、Oswestry指数为(87.23±2.05)%,术后1周明显降低,分别为(21.53±2.54)°、(27.45±1.28)%(均P<0.05),且在之后12个月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术后12个月,Frankel A级、B级与C级均明显减少,D级与E级明显增多(P<0.05);患者全部获骨性愈合,并且没有内固定断裂或者松动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实施开窗减压术联合置钉复位内固定术方案,可获得良好骨折愈合效果,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并且纠正后突畸形,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具有积极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
边江 《安徽医药》2019,23(9):1811-1813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6年7月陕西省陇县中医医院胸腰椎骨折病人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微创组采用经皮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平均引流量、术中收集血量、术后机体疼痛积分和平均住院时间,干预前后病人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COBB角。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31%,微创组为9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平均引流量(43.51±1.41)mL、术中收集血量(25.51±2.61)mL、术后机体疼痛积分(3.62±1.21)分和平均住院时间(7.51±1.24)d低于对照组[(154.26±2.77)mL、(57.26±3.57)mL、(5.61±2.59)分、(9.26±2.17)d](P<0.05);干预前后两组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COBB角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在保证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COBB角恢复正常的前提下,经皮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术可改善胸腰椎骨折病人椎体功能,减轻机体疼痛,减少出血和引流量,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刘如月 《中国基层医药》2014,(19):2926-2928
目的:分析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采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跨伤椎的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情况及临床疗效,分析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为(110.0±14.9)min,长于对照组的(91.0±13.7)min(t=5.93,P<0.05);研究组、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70.0±34.4)mL、(258.0±42.5)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P>0.05);研究组末次随访时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分别为(91.3±1.7)%、(11.2±1.9)&#176;、(2.5±0.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86.6±2.3)%、(14.5±1.1)&#176;、(3.5±0.9)分(t=5.25、3.24、6.17,均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椎体高度、增加椎体的稳定性,减少和避免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12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后路切开复位侧块钢板固定,其中7例加做前路植骨内固定。结果:平均随访8个月,所有脱位椎体皆完全复位,5例见棘突间或前路植骨处已愈合,不全瘫者肌力恢复平均1级,脊髓完全损伤者脱位椎体上位神经根有1-2级恢复。结论:颈椎侧块钢板固定颈椎骨折脱位较传统的棘突间钢丝固定有明显的优越性,如同时行前路植骨固定,则颈椎稳定性可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钳夹复位配合外支架固定术治疗右胫骨中下段斜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科2004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34例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4例,解剖复位19例,功能复位15例,去除外固定器时间4~6个月,有2例踝关节活动欠佳。结论:本法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创伤小、费用较低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对于胫腓骨中下段骨折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外固定结合简单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川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3):43-43
目的:通过内外固定术治疗胫腓骨骨折,分析术后效果。方法:采用外固定结合简单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结果:本组患者采用该方法后,对患者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结论:内外固定术符合现代生物学固定的要求,并且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并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48例锁骨骨折患者根据固定方法不同分为重建钢板内固定组(A组=24例)和克氏针内固定组(B组=2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91.7%)明显优于B组(70.8%)(P〈0.05),且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明显低于B组(25.0%)(P〈0.05)。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较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采用手法整复外固定支架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克雷氏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20例克雷氏骨折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手法整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而观察组则实施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记录两组患者骨折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做好对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083,P>0.05);观察组显效率83.3%,对照组显效率为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36,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 (2/60),对照组为8.3%(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172,P<0.05).结论 两种方案在治疗克雷氏骨折方面的效果相当,对不愿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可实施手法整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若存在粉碎性骨折则实施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比较前路同定与后路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矫形及神经康复效果,为临床提供借鉴资料。方法选择本院及北京胸科医院2009年3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同定术治疗,采用前路固定的49例作为A组,采用后路同定的40例作为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案的治疗情况。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为(2.4±1.1)h,明显短于B组的(3.5±0.9)h;A组术中出血量为(385±40)mL,明显少于B组的(420±35)mL,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B组的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1%,B组为10.0%,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手术时问短、出血量少的优点,且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后路同定治疗脊柱结核具有更佳的矫形效果,临床上应该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更为适宜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外固定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2年9月~2013年9月之间我院收治的52例桡骨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26例患者单纯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26例患者则采用外固定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骨折相较于单纯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而言疗效更加显著,且具有术后愈合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应用微型外固定架和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月对38例49处手掌指骨骨折分别应用微型外固定架和AO微型钢板治疗,并对两组分别进行TAFS评分。结果:所有病例均达骨性愈合。AO微型钢板组TAFS评分中,优良率为78.4%,而外固定架组为84.9%。两者的TAFS功能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明显优于前者。AO微型钢板组延迟愈合率为2.70%;外固定架组为1.84%,后者优于前者。AO微型钢板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5周,外固定架组为3.6周,两者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长于后者。两者术后感染率相似。结论: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手部开放性粉碎性掌指骨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愈合率高,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较传统AO解剖钢板内固定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0.
谢伟文 《中国医药》2011,6(8):967-969
目的 分析脊柱内固定对脊柱结核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在化疗的基础上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病灶清除10例,病灶清除加植骨16例,病灶清除植骨加内固定39例.结果 65例中失访3例,其余患者平均随访2.7年.所有患者切口甲级愈合,术后胸腰背痛均消失、活动障碍均获得明显改善.未行内固定的患者,脊柱融合率为57.6%(15/26),平均融合时间为6.8个月;行内固定的患者,脊柱融合率为95.0%(37/39),平均融合时间为3.2个月.患者的神经功能均获得明显恢复,术后Frankel分级为:B级5例,C级5例,D级20例,E级32例.主要并发症包括血气胸3例,脑脊液漏2例,内固定断裂、脱出1例,术后复发1例,股神经激惹征4例.予相应治疗后均治愈.结论 脊柱内固定可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缩短融合时间,提高手术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tuberculosis. Methods Sixty-five spinal tuberculosis patients treated by surger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patients got surgery at the base of chemotherapy. Ten cases got simple focal cleaning. Sixteen cases got focal cleaning and bone crafting. Thirty-nine cases got focal cleaning with bone grafting and internal fixati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ose patien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Sixty-two cases were followed-up for an average of 2.7 years. The bone fusion rate was 57.6% (15/26) in patients without internal fixation and the fusion time was 6.8 months. The bone fusion rate was 95.0% (37/39) in patients with internal fixation and the fusion time was 3.2 months. Patients' nerve function was obviously recovered. According to post-operation Frankel Grading, there were 5 cases in level B, 5 cases in C, 20 cases in D, and 32 cases in E. Main complications included 3 case of hemopenumothorax, 2 case of cephalospinal fluid leakage, 1 case of fracture of internal fixation, 1 case of recurrence and 4 cases of femoral nerve irritation. Those patients were cured. Conclusion Internal fixation can reconstruct the spinal stability, promote the bone fusion rate, cut down the fusion time and improve the surgical eff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