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氯氮平致粒细胞减少的骨髓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氯氮平致粒细胞减少者12例的骨髓象,以氯氮平治疗未引起粒细胞改变者12例作对照。结果粒细胞减少音骨髓象有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明显减少等改变(P<0.01);红细胞系统、巨核细胞系统则不受影响(P>0.05)。就氯氮平致粒细胞减少的可能机理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2.
中性粒细胞作为肿瘤微环境的重要成员,广泛分布于循环系统中,而脑实质内的中性粒细胞可能更多地来源于颅骨和邻近的脊椎骨髓。最近的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在与胶质瘤细胞接触后发生表型改变,并表现出多种功能,包括参与胶质瘤的恶性进展、免疫抑制和抗肿瘤作用。在早期阶段,中性粒细胞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机制对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中性粒细胞抗肿瘤作用逐渐减弱,而促肿瘤作用逐渐增强。此外,中性粒细胞还通过各种因子和受体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进一步促进胶质瘤增殖、侵袭、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因此,针对中性粒细胞的靶向治疗可能成为新一代免疫疗法,并提高癌症治疗的疗效,这些策略主要涉及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招募、促进中性粒细胞的重编程和耗竭。该综述总结了中性粒细胞的起源、功能状态、免疫作用等研究,以及它对胶质瘤的影响及靶向治疗的前景。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4, 51(2): 76-84]  相似文献   

3.
奥氮平是在氯氮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可降低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粒细胞缺乏症 (中性粒细胞数 <0 .5× 1 0 9/L)是氯氮平的一种致命副作用 ,发生率约为 1 %。尽管奥氮平和氯氮平的结构类似 ,但至今尚没有奥氮平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的报道 ;有人建议奥氮平可用于服用氯氮平时出现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然而 ,服用氯氮平出现粒细胞减少的患者 ,改服奥氮平仍可能出现粒细胞减少。2 7岁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病程 6年 ,曾多次接受氯氮平和奥氮平治疗。在第二次精神分裂症复发期间 ,患者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苯哌多 ( benperidol)等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脑出血血肿大小、预后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测定10 4例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 ,根据头部CT扫描计算血肿大小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判断预后 ,将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肿大小、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肿大小呈显著相关性 ,死亡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较存活组有明显升高。结论 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作为判断病情及临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免疫保护位点。由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存在造血微环境异常和免疫异常,所以推测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理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来源的肿瘤干细胞的免疫学特征,比较其与正常人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存在免疫功能的异常。 方法:分离正常人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对T细胞周期、活化、抑制和增殖的作用。 结果与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正常志愿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和表型没有差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抑制T细胞增殖的作用减弱,抑制T细胞周期及活化的能力减弱,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抑制T细胞凋亡的作用增强。提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存在明显的免疫调节功能缺陷,如果使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自体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可能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对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最好是选用异基因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6.
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表现。方法对115例神经系统疾病中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比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嗜酸性粒细胞在脑寄生虫病感染中增高明显,其次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和脊髓病变。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对脑寄生虫、结脑和脊髓病变的识别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摘要: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种糖基化的多肽链细胞生长因子,能特异地调节粒系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能增强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与效应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的结合。随着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手段。目前在临床上广泛用于白细胞减少性疾病。近年来在化疗基础上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预激方案也取得良好疗效,为难治、复发、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创造了机会。目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临床上应用最成功的几种造血调控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8.
粒细胞缺乏(agranulocytosis)是氯氮平的一个极其严重的副作用,不少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因粒细胞减少或缺乏而停用氯氮平以及对已减少的白细胞或粒细胞制定了监查标准[1,2]。从现象学上来看,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是粒细胞缺乏的发展早期,但两者却有很多不同,虽然这种差异存在有其客观性,不过成功地预防了白细胞减少症,便可成功地预防粒细胞缺乏症。显然,白细胞减少的危险因素也同样与粒细胞缺乏有关。1 与药物有关的危险因素在与药物相关的研究中,剂量或总量与其所致关系不甚明显,而且与氯氮平药物的血液浓度…  相似文献   

9.
背景: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后导致急性肺损伤仅有零星报道,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富集导致肺损伤的临床表现、机制。 方法:报告1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时导致咯血和影像学肺部结节状、片状阴影,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与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能会导致肺损伤,机制可能和中性粒细胞在肺部聚集、黏附、释放炎症递质有关。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白细胞反应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脑出血血肿大小、预后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测定104例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根据头部CT扫描计算血肿大小,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判断预后,将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肿大小、临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肿大小呈显著相关性,死亡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较存活组有明显升高。结论 脑出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作为判断病情及临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氯氮平引起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氯氮平引起粒细胞缺乏前有体温轻度升高现象,这可否作为粒细胞缺乏的监测,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神经分化特性,有很多试验也证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用于改善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 目的:比较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腹腔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干细胞来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疗效。 方法:实验以改良的Zea-longa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建立SD大鼠脑梗死模型,造模24 h后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腹腔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结果与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脑梗死模型大鼠的运动和认知功能,且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脑梗死模型大鼠的运动和认知功能的改善比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明显,移植后第7,14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梗死面积小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 < 0.05),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BrdU阳性细胞数多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 < 0.05)。提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可能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的移植方法。  相似文献   

13.
氯氮平所致粒细胞缺乏症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氯氮平所致粒细胞缺乏症。方法 样本选自1978年至1997年10月住院单用或合并使用氯氮平所致的粒细胞缺乏症者。结果 氯氮平引起粒细胞缺乏症30例,结论 氯氮平所致粒细胞缺乏症较少见,本文发生率为1.6‰。用药之初3个月,应密切观察白细胞计数及病人可能出现的感染症状,及时处理,绝大多数病人能化险为夷。  相似文献   

14.
<正>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是一组以外周血及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长期持续增多的、伴有多脏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引起单个或多个系统功能受损的异质性少见疾病。该病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高,累及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罕见。本文报道我科收治的伴CNS损害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的特点,总结诊疗经验,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HES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脑脊液中出现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在临床上一般怀疑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但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的脑膜炎临床上少见。现将1998至今我院先后发现的15例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的脑膜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对氯氮平治疗的132例病人进行调查,并就有粒细胞改变的85例加以分析。结果提示:氯氮平治疗所致粒细胞改变与服药剂量、单一或合并用药无关,性别差异显著,随着用药时间增长,粒细胞改变发生率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基础研究越来越重视白细胞对脑卒中发病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白细胞激活及与内皮细胞黏附是脑卒中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脑卒中急性期,大多数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增多,而且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程度明显高于白细胞总数,L-选择素(CD62L)作为黏附过程中循环中性粒细胞表达的重要黏附分子,其介导的中性粒细胞的滚动是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形成牢固黏附的前提条件。该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CD62L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出血急性期血常规参数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03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纳入研究,30例健康检查者为正常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分组:按出血情况不同分为血肿扩大组、并发脑室出血组、出血量30mL组、出血量≥30mL组,对比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按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分为重度组、中度组和轻度组,对比急性期不同时间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按预后分为死亡、不良和良好组,对比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白细胞与脑出血急性期预后的关系及预测预后有效率。结果出血量30mL组淋巴细胞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脑室出血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出血量30 mL患者(P0.05),但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入院后3d、7d,轻、中、重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d这种差异消失。死亡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最高(P0.05)。脑积血患者白细胞计数上升77.14%,中性粒细胞上升71.43%。结论脑出血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不仅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还与出血量、治疗时间相关,是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广州管圆线虫致幼儿嗜酸粒细胞性脑膜脑炎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广州管圆线虫致幼儿嗜酸粒细胞性脑膜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和基因检测等结果,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结果 2例患儿年龄分别为1岁10个月和1岁3个月、无明确接触史,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精神疲倦,2例在外院均误诊治疗。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脑脊液细胞数增高、嗜酸粒细胞 10%;高通量基因检测到广州管圆线虫。阿苯达唑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后病情恢复。结论幼儿广州管圆线虫嗜酸粒细胞性脑膜脑炎容易误诊、病死率高,早期完善头颅影像、脑脊液检查和分子基因测序可明确广州管圆线虫嗜酸粒细胞性脑膜脑炎的诊断。阿苯达唑辅以小剂量泼尼松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非细菌感染患者粒细胞CD64指数阳性的原因。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4年7月神经外科295例手术治疗患者的术后粒细胞CD64指数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共24例患者术后粒细胞CD64指数阳性,其中细菌感染患者13例,非细菌感染但粒细胞CD64指数阳性患者11例。11例患者粒细胞CD64指数均为轻度升高,结果为3.18-7.00。分析这11例结果发现,非感染阳性的原因主要为手术应激(6例,55.0%)、病毒感染(3例,27.0%)、真菌感染(2例,18.0%)。结论粒细胞CD64指数作为提示外科术后细菌感染的指标时,当检测结果位于3.18-7.00之间时需要结合临床其它指标如影像学资料、C-反应蛋白、白介素-6、降钙素原等综合评价,以免造成临床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