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分析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相关预后因素。GCS评分,瞳孔改变,CT及血压改变是判断其预后因素的重要指标,对合并急性硬膜下血肿PADBS患者手术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CT检查,其中35例CT复查,3例临床诊断证实的弥漫性服肿胀的CT征象和临床资料。结果:38例中,外侧裂消失38例,四叠体池消失6例,鞍上池消失20例,环池消失4例,第三脑室消失23例,两侧侧脑室或伴有第四服室消失或大部分闭塞9例,脑实质密度增高10例,减低4例,合并颅内小血肿8例,其中,硬膜下血肿3例,脑内血肿5例,颅骨骨折6例,头皮血肿19例,迟发性脑内血肿3例,伴胸腹部创伤7例。结论:两侧外侧裂和第三脑室消失是诊断弥漫性服肿胀的可靠征象。脑沟、脑裂及脑室 均消失是病情严重的征象。  相似文献   

3.
颅脑损伤后急性硬膜下血肿预后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0年3月~2009年3月256例ASDH手术治疗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42.2%,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术前瞳孔变化、术前格拉斯哥评分(GCS)、术中脑肿胀;死亡率39.8%,主要影响因素为:术前瞳孔变化、术前GCS评分、术中脑肿胀、术前低血压和低氧血症。而术前头颅CT中线偏移程度、血肿量及血肿厚度、伤后手术时间与术后预后有关,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年龄40岁、术前GCS评分较高、术前瞳孔光反射存在、术前无低血压和低氧血症、无脑肿胀,患者功能恢复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及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表现、CT诊断。方法分析3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资料。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GCS评分。结果DAI的CT征象主要为:a)弥漫性双侧脑白质水肿、脑肿胀、灰白质界限不清;b)脑室、脑池、脑沟及蛛网膜下腔变窄、消失,无中线移位;c)脑弥漫性肿胀,白质内点、片状出血,但未形成血肿,无占位效应;d)脑弥漫性肿胀伴硬脑膜下薄层出血。患者伤后昏迷时间越长,临床表现越重,GCS评分越低,cT显示脑室系统受压程度越重则预后越差。结论DAI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但DAI病情与CT表现不一致时需行CT薄层扫描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对13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中线移位、基底池压闭及脑肿胀分别评分,结合临床病情,研究预后关系,结果: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压闭明显,其脑损伤程度严重,中红移位≥10mm,死亡率达82.5%,基底池消失评分≥1分,死亡率88.7%,伴有弥漫性脑肿胀,死亡率80.8%,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线移位和脑池受压的和蔼及有否弥漫性脑肿胀,对判断损伤程度及预后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颞枕部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3月-2011年3月手术治疗的176例急性颞枕部硬膜外血肿患者,分析患者术前GCS评分、瞳孔大小、血肿量、脑脊液漏、受伤至手术前时间、脑中线结构移位程度以及术中脑搏动、脑肿胀等情况.结果 术前GCS评分、瞳孔变化、血肿量、手术前时间、脑中线结构移位程度,以及术中脑搏动、脑肿胀情况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患者预后有明显影响.结论 根据患者术前情况和术中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对于改善急性颞枕部硬膜外血肿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价值(附45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CT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4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早期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 45例 ,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 (大脑半球 1 8例 ,基底节区1 0例 ,脑干 3例 ) ,蛛网膜下腔出血 2 1例 ,脑室内出血 8例 ,硬膜下血肿 7例 ,硬膜外血肿 5例 ,颅骨骨折 9例。结论 CT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对3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中线移位、基底池压闭及脑肿胀分别评分,结合临床病情(GCS),研究预后相关性关系。结果: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压闭明显者,其脑损伤程度严重。中线移位和基底池压闭与脑损伤积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r=-0.7447,r=-0.6924,P<0.01),伴有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者,GCS均在8分以下,属重型脑损伤。中线移位≥9mm者,死亡率70.6%,基底池消失评分≥12分,死亡率73.3%,伴有弥漫性脑肿胀,死亡率73.6%。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线移位和脑池受压的程度及有否弥漫性脑肿胀对判断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救治经验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救治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坪医院自1997年7月~2007年1月37例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T复查示迟发性颅内血肿26例,弥漫性脑肿胀7例,挫裂伤脑水肿2例;另2例未行CT复查原因不清.对侧钻孔确认后直接开颅7例,手术过程中复查CT后手术5例,关颅后复查CT再手术20例,未复查切除脑叶者2例.死亡7例,包括4例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伤后半年GOS评估,植物生存1例,重残3例,中残6例,良好20例.结论 术中出现脑膨出时,首先考虑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可能,对侧可疑部位钻孔探查手术,或快速CT复查,明确诊断后再次手术.梯度减压开颅、异丙酚麻醉、控制性低血压及去骨瓣减压是防治弥漫性脑肿胀的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合并二次脑损伤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合并二次脑损伤患者的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8例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腑肿胀合并小同程度二次脑损伤患者行内减压手术,留取32份脑组织标本,透射电镜下观察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的超微结构变化,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0S):良好1例,中残2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良好和中残的患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基本正常,血管源性脑水肿为主,细胞内水肿较轻,毛细血管扩张允血。其余患者中,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核膜迂曲,核仁偏移,染色质凝集,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的超微结构明显损伤,细胞内水肿和血管源性脑水肿均较重,毛细血管狭窄缺血。结论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合并二次脑损伤患者的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越重,预后就越差。  相似文献   

11.
重型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前后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重型脑损伤的疗效及对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5 5例经手术治疗后重型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 5例 )及常温对照组 (2 0例 ) ,亚低温组术后入NICU病房行亚低温治疗 ,动态观察免疫球蛋白水平 ,并与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进行比较。 6个月后进行GOS预后评估。结果 亚低温组患者GCS评分、GOS预后评估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 3天和第 6天 ,血清IgM ,IgG ,IgA和补体C3值均下降 ,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治疗后第 2周 ,亚低温组IgM ,IgG ,C3水平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亚低温疗法对重型脑损伤患者体液免疫功能有明显稳定和保护作用 ,并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将68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89例未并发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梗死发生率为43.3%,病死率为23.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陈旧性脑梗死、GCS昏迷评分<8分、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休克、急性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损伤程度、入院时间与术后脑梗死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伴高血压、伴糖尿病、伴冠心病、伴陈旧性脑梗死、GCS昏迷评分<8分、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轻度损伤、中度损伤、入院时间<4 h为相关因素,其中轻度损伤、中度损伤、入院时间<4 h为保护性因素,其余7项为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0岁、伴发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受伤程度、GCS评分等与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梗死相关,正确认识这些危险因素对其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后动、静脉性脑梗死的相关风险因素,为防治颅脑创伤后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154例行急性硬膜下和(或)脑内血肿清除加标准去骨瓣减压的中、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年龄、入院GCS评分、瞳孔变化、环池状态、中线移位、合并伤、围术期血压、大脑浅静脉损伤、血小板计数、血浆D-二聚体含量、脱水剂使用情况及围术期出入量13个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意义的指标再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瞳孔变化、GCS评分、年龄、合并伤、围术期血压、环池状态、中线移位等7个指标与动脉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P<0.05);大脑浅静脉损伤、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合并伤等三个指标与静脉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瞳孔散大和围术期低血压可能为动脉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大脑浅静脉损伤可能为静脉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瞳孔变化、GCS评分、年龄、合并伤、围术期血压、环池状态、中线移位是颅脑创伤继发动脉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其中瞳孔散大和围术期低血压是独立危险因素;大脑浅静脉损伤、D-二聚体含量及合并伤是颅脑创伤继发静脉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其中大脑浅静脉损伤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颅脑损伤的相关影响因素和临床特点,以提高老年颅脑损伤的诊治水平. 方法总结2006年6月-2009年8月入院治疗的139例老年颅脑损伤患者,分析GCS、颅脑损伤类型、影响预后的主要并发症及临床治疗方法,探讨各种因素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病死率与GCS、颅脑损伤类型、损伤后并发症密切相关.颅脑损伤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脑挫裂伤伴脑内多发性血肿、脑干损伤者病死率较高.颅脑损伤后伴有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或2~3种并发症同时发生时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结论颅脑损伤的程度、类型、并发症直接影响预后.老年人反应较为迟钝,主动做早期预见性检查和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经颅多普勒在结核性脑膜炎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点 ,以及TCD检测在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结核性脑膜炎组 2 0例和对照组正常人 30例 ,对病情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ACA ,MCA ,VA ,BA血流速度均增快 ;所测动脉PI值均升高。相关分析结果ACA Vs, Vd , Vm和MCA Vs与GCS ,GOS均成负相关 ;MCA PI值与GOS成负相关。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异常改变波及颈内动脉系统和椎 基底动脉系统。大脑前、中动脉Vs流速越快 ,提示病情越严重 ,预后越差 ;大脑中动脉PI值越高 ,提示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创伤后并发脑梗塞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4例颅脑创伤后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出院时按GOS评价:良好27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5例。结论正确认识颅脑创伤后脑梗塞的发生原因及时手术、术后正确地治疗,可有效的减少和减轻脑梗塞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首诊为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8年急诊收治的44例轻、中型颅脑损伤死亡患者.男35例,女9例;年龄19~85岁,平均53岁.轻型颅脑损伤(GCS 13~15分)17例,中型颅脑损伤(GCS 9~12分)27例.致伤原因:交通伤18例,摔伤18例,坠落伤6例,不明原因2例.手术治疗18例,保守治疗26例. 结果25例(57%)死于脑疝,15例(34%)死于各种并发症,2例(5%)死于多发伤,2例(5%)为非颅脑损伤所致的猝死. 结论脑疝是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主要死因.在治疗原发颅脑损伤的同时,要注意防治并发症和多发伤.人为因素可以严重影响预后,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乌司他丁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对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对入选的83例伤后6 h入院重型脑损伤(GCS<8分)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乌司他丁治疗组41例,每天20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30 m l微泵静注,2次/d。以42例同等伤情未用乌司他丁治疗病例为对照组,于治疗后24 h、72 h、7 d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ET含量。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血浆ET含量均较正常明显升高,治疗后24 h两组患者血浆ET水平均下降,于第3天,7天治疗组E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血浆ET值接近正常(P>0.05)。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血浆内皮素的水平,降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制订相应的预防、抢救及治疗措施,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3年1月收治的1 246例严重创伤患者,分为4组:儿童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将各组性别比例、致伤原因、伤后死亡时间、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和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与预后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各年龄组均以男性患者多见.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伤,其次为坠落伤、钝锐器伤、跌伤等.全组患者伤后24h内的死亡率为8.8%,24 h以后的死亡率为2.0%,老年组伤后24 h内的死亡率和青年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24 h以后的死亡率和青年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中年组相比有差异(P<0.05).ISS对预后的影响是计分越高,患者死亡的可能性越大,而GCS则正好相反,即计分越低,死亡率越高.老年组死亡患者的ISS和GCS与其他年龄组相比,有差异或显著性差异.结论各年龄组严重创伤患者在性别比例、致伤原因、预后等方面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ISS及GCS是判断创伤严重程度和预后较为客观的2个指标,抢救治疗以伤后24h内尤其重要,对老年患者更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成人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580例成人颅脑损伤患者损伤后发生脑梗死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相关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与其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580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脑梗死者32例,发生率5.5%;高龄、GCS〈8分、脑疝、低血压、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脱水剂及活血药物的使用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成人颅脑损伤后脑梗死发生率高,高龄、GCS〈8分、脑疝、低血压、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脱水剂及活血药物的使用为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