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掌握宝鸡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趋势和流行规律,评价防制效果,研究制定防制对策,有效遏制其流行势头。方法收集地理地质、水文气象和人口等基础资料,对1955 ̄2005年宝鸡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流行趋势变化及其原因,对高发县16 ̄60岁人群实施疫苗接种,分析疫苗接种效果。结果宝鸡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经历了局部散发期、广泛流行期,现已进入初步控制期;流行特征由单峰型逐渐向双峰型转变;渭河谷地是主要疫源地,渭北台塬发病有增多趋势,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要发病人群;2003 ̄2005年在高发县高发乡镇实施重点人群疫苗接种试点后,全市出血热逐年大幅下降,2005年比2002年下降76.59%,试点县发病构成显著下降(P<0.005)。结论宝鸡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已从姬鼠型逐渐向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转化,疫区范围有从渭河南岸的秦岭山区逐渐向渭北台塬沟壑地带蔓延的趋势。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受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双价疫苗接种是最有效、最快速的防制措施,在高发疫区利用政府财政部分防治经费购买疫苗,对重点人群按成本价实施疫苗普种,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2002-2005年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以制定针对性防制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疫情分析;在5个监测点,采集健康人群血清进行隐性感染率调查,以夹夜法在室内外捕获小兽,以免疫荧光法(DFA、IFA)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汉坦病毒(HV)抗原、抗体,并用单克隆抗体分型;对实验大鼠进行质量监测,对疑似病例进行动态IgM、IgG抗体检测.结果 全省2002-2005年发病呈下降趋势,主要发病在11月至次年1月,低峰处于8~9月,高发区为湘潭市、长沙市、邵阳市、怀化市和益阳市;青壮年男性农民为主要发病者,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05:1,临床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率为26.84%;兽间疫情调查表明,总鼠密度为3.4%,室外为3.31%,室内为3.59%,黑线姬鼠是野外的优势宿主,褐家鼠是室内的优势宿主,监测点间捕获率、带毒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黑线姬鼠主要携带Ⅰ型汉坦病毒,褐家鼠主要携带Ⅱ型汉坦病毒;健康人群的隐性感染率为5.88%;实验大鼠HV抗体阳性率为1.72%.结论 湖南省为混合型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为有效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应加强监测和预防措施,加强灭鼠和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3.
佐月  周宝森 《疾病监测》2013,28(12):1000-1002
目的 探索辽宁省凌海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鼠间疫情特征,为制定有效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HFRS鼠间疫情。结果 居民区平均鼠密度4.11%,始终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平均鼠密度3.00%,优势鼠种由黑线仓鼠转为黑线姬鼠。居民区与野外鼠密度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野外鼠密度有上升趋势。居民区鼠带病毒率5.24%,鼠带病毒指数为0.0464;野外鼠带病毒率3.42%,鼠带病毒指数0.0320。居民区与野外鼠带病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野外鼠带病毒率有下降趋势。发病率与鼠密度、鼠带病毒指数均无相关性。隐性感染率与鼠密度、鼠带病毒指数均无相关性。结论 凌海市鼠间疫情平稳,鼠密度、鼠带病毒指数与发病率、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描述2013年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监测资料,分析中国HFRS流行特征和疫情趋势。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年全国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HFRS病例资料及国家级监测点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全国HFRS发病呈略微下降趋势,共报告病例12 810例,较2012年下降3.74%;发病率0.95/10万;死亡109例,病死率0.85%。疫情仍主要集中在东北及山东、陕西、河北、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区,病例数占全国82%。全年发病仍然呈春季、秋冬季两个高峰,秋冬季峰高于春季。男女病例比为2.70:1;仍以男性青壮年居多;职业仍以农民为主。40个国家级监测点共报告1165例,占全国总数的9.09%,监测点发病总趋势与全国发病趋势不一致,略微上升。监测点鼠密度和鼠带病毒率与2012年相比有所上升,春季更为明显,个别点波动较大。优势鼠种野外以黑线姬鼠占主导优势,其次为褐家鼠;居民区以褐家鼠占绝对优势,小家鼠次之;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仍是我国HFRS最主要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病原仍是HNTV和SEOV型汉坦病毒。近些年云南监测点发现以大绒鼠为主要宿主动物的泸西汉坦病毒疫源地。结论 我国HFRS总体疫情呈略微下降趋势,但监测点发病总趋势略微上升,部分监测点鼠密度和鼠带病毒率多年来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或者波动较大,这些地区HFRS暴发流行的隐患仍然存在。继续加强扩大免疫规划接种项目、落实防鼠灭鼠工作、进行环境整治、加强健康宣教等综合性防制措施依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2004-2005年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芳  王茂武  孙辉 《疾病监测》2007,22(5):307-309
目的 分析2004-2005年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下同)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疫情概况、疫区分布及流行特点.方法 收集近两年来中国HFRS的疫情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2005年与2004年比较,全国总体疫情平稳并有所下降,有新疫区的出现,也有个别省份报告发病数增加.结论 近年来中国HFRS发病基本上处于一种平稳略有下降的趋势,应继续加强监测并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25年来石家庄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方法对1984-2008年石家庄市HFRS监测资料进行描述分析。结果石家庄市的HFRS疫情出现了1986、1999年两个疫情高峰,从2003年开始,疫情迅速下降,报告发病率由2002年的13.28/10万迅速下降为5.71/10万,并逐年下降到2008年的0.32/10万(38例)。全市疫情呈现出春季、宅区、流动人口多发的特点。2003-2008年的鼠间疫情监测发现,鼠密度、鼠带病毒率基本呈下降趋势,但2008年的鼠带病毒率突然升高到7.32%。全市HFRS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小家鼠,其带病毒率分别为5.50%、5.21%。鼠密度、鼠带病毒率春季、室内较高。结论尽管石家庄市HFRS疫情呈下降趋势,但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强监测,提高疫情报告质量,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控制其卷土重来。  相似文献   

7.
1996-2005年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索浙江省近1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规律,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出血热疫情,开展宿主动物监测,检测鼠密度和带病毒率.结果 1996-2005年浙江省累计报告出血热17 640例,年均发病率为3.85/10万,死亡81例,病死率为0.46%.病例主要分布在沿钱塘江两岸的浙东和浙西丘陵区,其中杭州、宁波、绍兴、衢州、台州发病较多,占全省发病总数的76.57%.每年5~7月和11月至翌年1月为流行高峰,分别占全年发病总数的31.88%和30.66%.年龄以20~59岁人群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9.48%,职业以农民为主,占78.95%,男女性别比为2.61:1.室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带病毒率为2.98%,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85%;室内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带病毒率为4.08%,血清抗体阳性率为5.61%.结论 浙江省出血热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一些县(市、区)发病率居高不下,仍需进行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8.
陈阳  何似  李世清 《疾病监测》2003,18(11):423-426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由于我们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HFRS监测工作,及时了解人间疫情及鼠间疫情的变化趋势和流行规律,采取有效的防制措施,使我省近几年HFRS疫情稳中有降。但有些地区仍不时发生小范围的流行,为此我们在HFRS重点疫区及固定监测点对啮齿类动物的密度、种类及带毒状况进行了监测,并对某些特殊环境下的HFRS流行及我省疫情分布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浙江省龙泉市2005-201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规律,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出血热疫情。开展宿主动物监测,将汉坦病毒阳性鼠肺接种Vero-E6细胞分离病毒,用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DFA)鉴定毒株及分型,并对S片段进行种系发生分析。结果 2005-2010年龙泉市累计报告HFRS病例278例,年均发病率为16.38/10万,死亡2例,病死率为0.72%.每年5-7月和11月至翌年1月为流行高峰,分别占全年发病总数的31.65%和37.05%。从黑线姬鼠分离到3株汉坦病毒,经DFA鉴定均为汉滩型(Ⅰ型)病毒。结论龙泉市存在以汉滩型病毒为主的HFRS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0.
胡丽莉  吴静  孙玉珍 《疾病监测》2005,20(12):632-634
目的分析长春市4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趋势、疫区分布、类型及其特点。方法收集45年来长春市HFRS发病死亡情况、疫区分布、类型及流行强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5年间,HFRS流行出现了发病从低发区向高发区转变趋势。1998年以后进入发病快速上升期,HFRS发病数由几例增加到2004年621例,发病率为8.64/10万。疫区范围逐渐扩大,并呈现由农村向城市扩散的趋势。血清学方法检测证实,疫区类型由单一的姬鼠型向家鼠型和混合型疫区演变。发病以15~60岁的农民为主,男性高于女性;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以春、秋两季为流行高峰,且长春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结论长春市HFRS的流行已出现新的流行特征,应加强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05~2019年湖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9年湖北省HFRS的疫情资料和鼠监测资料,开展描述性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湖北省2005~2019年HFRS年平均发病率为0.56/10万,发病高峰为每年5~7月、11月至次年1月,2016年以后病例数上升明显,病例以男性、农民为主,35~69岁人群占79.93%,其中60岁及以上的占27.75%(1354/4879)。2019年湖北省HFRS发病率居前五位的地市为潜江市(6.21/10万)、天门市(4.01/10万)、荆州市(3.01/10万)、仙桃市(2.28/10万)和荆门市(2.04/10万)。发病率和鼠密度呈正相关(r_s=0.57,P<0.05)。结论近年来湖北省HFRS疫情有所回升,应重点关注潜江市、天门市和荆州市等江汉平原地区和60岁及以上人群,开展"监测、健教、灭鼠、免疫"并重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辽宁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规律,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HFRS疫情,开展宿主动物监测,检测鼠密度和鼠带病毒率。结果 1962-2008年辽宁省累计报告HFRS病例5352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85/10万,死亡1042例,病死率为1.95%。家鼠型疫区不断扩大,混合型疫区逐年增加,病例地区分布由20世纪80年代的仅4个地区发展为现今病例覆盖全省14个市90%的县(区)。每年3-6月和11月至次年1月有2个流行高峰。年龄发病以15~60岁人群为主,职业以农民为主,约占70%。结论自21世纪初辽宁省HFRS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2005年以后由于在重点地区和人群中疫苗的大规模应用,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2010 — 2017年湖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人间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描述其人间、时间及空间流行病学特征,并对2018年HFRS的发病情况进行预测。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空间流行病学和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结合SaTScan和ArcGIS、SPSS等软件,探讨2010 — 2017年湖北省HFRS人间疫情发病时空分布规律,预测发病趋势。 结果 2010 — 2017年湖北省HFRS疫情总体呈高度散发态势,2017年总体发病水平高于以往年份,发病高峰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全省每年各月均有发病,5和12月有两个发病高峰,报告病例数变化趋势与鼠密度消长规律基本一致。 2010 — 2015年,平均鼠密度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最低,之后逐年上升,2015年升至5.31%。 聚集性区域探测显示HFRS发病存在一定时空聚集性,2017年聚集区域最明显,集中在湖北省中部地区;ARIMA(1,0,0)(0,1,1)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残差通过白噪声检验,预测2018年1 — 6月湖北省HFRS发病数约为192例,为高发年份。 结论 近年湖北省HFRS发病呈升高趋势,且发病与鼠密度呈正相关,湖北省中部地区要结合ARIMA(1,0,0)(0,1,1)模型做好疫情趋势预测,并根据鼠密度和带病毒率监测结果,继续在热点地区开展以防治HFRS为主题的“监测、健教、灭鼠、免疫并重”的综合性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方春福  余樟友  王炜 《疾病监测》2005,20(10):513-517
目的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规律与疫源地情况,为控制HFRS流行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和疫源地调查方法,对人间疫情和主要宿主动物进行分析,采集标本送实验室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原。结果3年共发生294例HFRS病例,年均发病率为4.01/10万;死亡1例,病死率0.33%。散发于78个乡镇,占总乡镇数的54.55%,发病季节呈双峰型,冬春峰发病数相比1.29:1,农民发病占83.67%,男女性别比为2.54:1,20~59岁组发病占81.29%。室外鼠密度为3.64%,室内鼠密度为3.68%。褐家鼠和黑线姬鼠是室内和野外优势鼠种,带毒指数分别为0.026、0.034。3年中鼠带毒指数分别是0.048、0.036、0.032,与发病率变化存在相关性。结论衢州市3年中的HFRS发病率低、人群隐性感染率低、主要宿主的鼠带毒指数低,与全国、全省的监测情况基本一致,说明肾综合征出血热存在年代波动的自然规律性。衢州市进一步向混合型疫区转变。证实:鼠带毒指数与发病率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滨州市200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滨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发病动态及分布特点。方法选择滨州市黄河北平原进行室内外鼠性监测,以常规夹夜法捕鼠,无菌剖取鼠肺,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 FAT)检测汉坦病毒(HV)抗原、抗体。患者血清来源于医院。HFRS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作为诊断标准。结果室内鼠密度4.9%,以褐家鼠为主,占63.1%,野外鼠密度4.6%,黑线姬鼠占58.6%。室内大小家鼠带毒率为0.6%。野鼠中黑线姬鼠、小家鼠带毒率为6.7%。HFRS发病315例分布全市7个县区、56个乡镇。邹平山区发病高达69.0/10万,个别乡镇达201.6/10万。多年无HFRS的黄河北平原的惠民县发病率亦达4.2/10万。3~4月份、10~11月份发病占88%。21~40岁为高发病年龄占73.3%,男女性别比为2.1∶1。农民占72.4%。病例以免疫荧光抗体检查HFRS确诊率为60.2%,临床诊断HFRS者再以抗体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2.2%。结论鼠带毒率与HFRS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可能是造成HFRS发病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