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除颤电极穿破心肌后再放置致高除颤阈值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术中测试除颤阈值(DFT)20 J,术后出现心包压塞重新调整电极位置,未重复测试DFT。随访中患者多次发生VT/心室颤动但ICD复律失败,系高除颤阈值所致,经过无创处理无效,放置新电极并调整电极位置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除颤阈值测试没有必要的理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临床使用以来,是否需要评估除颤阈值(DFT)测试逐渐成为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鉴于诱发性心室颤动(简称室颤)与自发性室颤不同;是否测试DFT并不影响远期死亡率;ICD大多数针对的治疗为室性心动过速而不是室颤;DFT存在脑梗死,心肌酶升高,心功能恶化,甚至直接死亡等风险;器械的改善(单相变双相)已经降低了DFT;首次放电失败的患者,二次放电均成功除颤;诱发室颤除颤成功率不能预测临床室颤除颤成功率;废除DFT测试最大的诱惑是更多的患者有机会接受这种挽救生命的治疗等诸多原因,我们认为ICD植入术中应放弃进行DFT测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于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植入除颤电极的阈值、安全性和疗效的差异。方法按时间先后顺序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共19例,将除颤电极导线放置于RVA(n=11)或RVOT(n=8),采用双相查找的方法进行除颤阈值的测试。术后6个月随访,对导线的相关参数进行测试,对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记录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VA的除颤阈值和RVOT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中位数:15Jvs17.5J,P=0.48);在ICD植入时,两个部位的起搏阻抗、R波振幅、起搏阈值的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RVA和RV-OT不恰当识别及治疗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4/11vs1/8,P=0.267)。结论RVOT的除颤和起搏效率与RVA相似。  相似文献   

4.
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术中除颤阈值测试的现代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装置可靠性差,除颤失败率高,对快速的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事件唯一的治疗方法是电击;因此在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时常规进行除颤阈值测试。现代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性能较前明显改善,除颤性能提高,经静脉途径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平均除颤阈值是20~30J,低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最大输出能量,且除颤阈值测试可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危险;因此许多临床心脏电生理学者开始质疑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术中除颤阈值测试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除颤电极导线近年来发展迅速,DF-4接口除颤导线的研发给临床工作带来便利,单线圈除颤电极导线地位提高,真双极和集成双极感知各有利弊,非右室心尖部成为除颤电极放置的热点,除颤阈值测试建议放弃常规测试,同期除颤导线的故障发生率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6.
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应用初期,由于相关技术的不成熟,ICD除颤失败时有发生。为了确保ICD能可靠地检测到心室颤动发生并能成功除颤,医生往往需要在植入ICD时诱发心室颤动。但随着ICD除颤性能提高,临床上除颤失败事件已鲜有发生,更重要的是除颤阈值(DFT)测试可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危险。目前支持或不支持DFT测试的各有自己的证据和观点支持。因此其争议还将持续。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43岁。因反复心悸伴晕厥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经动态心电图(AECG)监测到3阵心室颤动(VF)发作,其中2次发作时间长被置入的ICD检测到并一次电击终止后转复为窦性心律,提示:AECG监测有助于了解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特点与ICD的功能情况,以便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7岁。因发作性神志不清、抽搐入院,误诊为症状性癫痫,经行心电图检查示V1、V2导联ST段抬高,症状发作时心电监护示心室颤动,诊断为Brugada综合征。经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症状未再发作。  相似文献   

9.
评价一次性置入双心室起搏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双腔I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5例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 ,伴有严重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置入双腔ICD。结果 :5例左室电极导管和双腔ICD均一次成功置入 ,左室电极放入冠状静脉的侧后枝 ,急性起搏阈值 0 .8± 0 .6V ,电阻 72 2± 12 8Ω ,R波振幅18.6± 5 .3mV ,电流 1.6± 0 .5mA ,而双心室起搏时其起搏电极参数均优于左室电极 ,除颤阈值≤ 14J。结论 :对伴严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 ,置入双腔ICD是安全、易行的。  相似文献   

10.
Brugada综合征在中国大陆发病与临床特征的文献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中国大陆近十年来报道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情况。方法通过中文学术期刊网、中国生物医学论文数据库及中国科技期刊网等获取资料,对1998年1月~2008年12月国内期刊报道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进行区域分布、临床特征与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Brugada综合征患者376例,男性占95.74%,主要分布于沿海与经济较发达地区。近60%患者晕厥发生时心电图或监护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近半数患者经历过心肺复苏。院外猝死发生率高,占10.64%。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植入率较低,仅有12.5%。结论中国大陆Brugada综合征以男性患病为主,主要分布于我国沿海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晕厥与猝死率较高,ICD植入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中国十余年来报道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情况。方法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全文数据库》获取资料,对1998年1月一2013年12月国内期刊报道的Bmgada综合征患者发病年龄、区域分布、临床特征与治疗进行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Brngada综合征患者476例,男性占94.33%,主要分布于沿海与经济较发达地区。以晕厥症状或意识丧失为主要首发临床表现者,占65.54%,30-50岁发病者占68.91%,为发病高峰。心电图特征以I型为主,占68.07%。院外死亡或人院抢救失败者占25.32%,植入ICD仅占总患者18.28%。结论中国Brngada综合征以男性患病为主,主要分布于我国沿海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晕厥与猝死率较高,死亡率高,ICD植入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6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术后频繁电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08年至今42例ICD植入患者中6例术后频繁电击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发生频繁电击(发生率14.3%),随访8~38个月,死亡1例。1例CRT-D患者半年内发生6次ICD电风暴,多为反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快VT(FVT),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无效升级为电击治疗或者ATP诱发FVT、心室颤动(VF)而行电击治疗,首次电风暴9个月后死于顽固心力衰竭;1例左上腔植入单腔ICD患者出现3次血流动力学稳定的VT事件频率进入VF诊断区直接电击治疗6次且无效;1例单腔ICD患者因T波过感知致11次误放电;1例双腔ICD患者出现3次血流动力学稳定的VT事件,ATP失败后电击治疗6次且无效,此3例均经优化程控后无电击事件。1例CRT-D患者因右室电极脱位至三尖瓣环处致P、R双计数误识别为3次VF并予电击,经再次手术复位后无类似事件。1例CRT-D患者极短期内因2次VF事件及1次VT事件,10阵ATP无效而先后3次电击治疗,优化药物及程控后无电击事件。结论ICD术后频繁电击病因及诱因治疗是预防发生和及时终止的基础,优化药物及程控治疗可降低对电击治疗的需求及误放电的发生,必要时手术调整或导管消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道8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1CO)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ICD的8例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T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台ICD共检出心律失常事件263次,其中202次为短阵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自行终止,61次为持续性VT/(室颤)VF,32次为抗心动过速(ATP)终止,21次为低能量电击终止,8次为高能量电击终止,再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全部经ICD成功转复为窦性心率,有效率100%。误放电治疗8次。误放电原因: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结论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肯定,但应加强随访,警惕误放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4例患者中共置入6台ICD,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程控分析仪进行随访,对患者情况及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合理调整起搏参数,心律失常药物,及时处理ICD故障。结果6台ICD共检出心律失常事件272次,启动治疗程序64次,其中包括低能量复律和高能量除颤转复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19次(占29.7%,19/64),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治疗室性心动过速35次(占54.7%,35/64),误放电治疗10次(占15.6%,10/64)。误放电原因包括:感知窦性心动过速3次,电磁干扰2次,电极导线绝缘层破损干扰5次。其余208次心律失常事件均在ICD启动诊断识别过程中自行终止,ICD未继续实施治疗程序。结论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肯定,但应加强随访,警惕误放电。  相似文献   

15.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安置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总结非开胸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安置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的手术方法、除颤阈值 (DFT)测定及ICD工作参数设置等临床经验。 10例患者 ,6例有反复晕厥病史。 2例晕厥时心电图证实为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 ) ,体外电除颤成功 ,另 8例心内电生理均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其中冠心病 8例 (1例合并Brugada综合征 ) ,扩张性心肌病 1例 ,原发性室颤 1例。 5例术前口服胺碘酮治疗。结果 :全部经锁骨下静脉置入ICD ,术中所有患者成功诱发室颤 ,并一次电击成功。手术时间 92± 2 7min。DFT≤ 2 0J,电击阻抗 4 1.2± 15 .3Ω ,R波高度 16 .3± 6 .6mV ,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ICD方法简单 ,安全可靠 ;术前口服适量胺碘酮对术中诱发室颤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1例80岁、男性患者,因出现5次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放电,程控发现右室导线起搏阻抗显著升高,腔内心电图提示感知到间断出现的噪音,X线示导线在ICD脉冲发生器处出现异常,考虑ICD脉冲发生器已接近选择性更换指征,遂更换,手术发现导线内芯断裂,乃更换右室起搏电极导线及脉冲发生器。  相似文献   

17.
探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术后电风暴的解决方法。患者男75岁,行单腔ICD置入术。术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发作350余次,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336次,其中治疗成功325次,短阵快速起搏(Burst)治疗成功317次,Burst+阵内递减起搏(Rmap)治疗成功8次,11次ATP治疗失败后电转复成功。术后电转复共13次,一天最多电击4次。经过程控ICD,加强ATP治疗,强化药物治疗,抗心力衰竭、对症治疗,VT仍不能有效控制,最后采用射频消融治疗VT得到适当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研究目前国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对终末期管理的知识及需求.方法 对2014年3月12日至2018年12月25日在国家心血管中心心律失常中心二病区植入ICD或电池更换的患者进行电话问卷调查,研究患者对ICD的终末期管理的知识及需求,并通过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71岁,因反复发作性晕厥4天,加重1天,在外院就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短阵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安置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术后3个月随访,发现判为不良事件64次,充电53次,自行转复61次,抗心动过速起搏转复3次。经调整ICD参数,随访未见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0.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导线故障的原因有导线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植入技术欠佳和导线本身的缺陷。临床表现为起搏感知功能异常、除颤功能异常及机械并发症。可通过起搏与感知功能表现以及阻抗的变化加以识别,通过铁磁试验以及更换或拔除导线进行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