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病变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病变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病变3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垂体腺瘤肿瘤19例,颅咽管瘤5例,脑膜瘤11例,空蝶鞍2例,蛛网膜囊肿1例。结果全切肿瘤18例,大部分切除15例,部分切除5例。术后恢复良好34例,轻残2例,死亡2例。结论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鞍区病变是处理鞍区病变的极佳手术径路。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技术和鞍区的各个手术间隙解剖结构,经翼点入路可明显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型鞍区肿瘤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8年来经翼点入路对23例大型鞍区肿瘤运用显微手术,根据肿瘤生长的位置,从鞍区各个间隙切除肿瘤。结果23例病例全切15例,占65.2%;次全切4例,占17.4%,大部分切除2例,占8.7%;死亡2例,占8.7%。结论翼点入路对于处理大型鞍区肿瘤显露好,熟悉鞍区的解剖间隙,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充分利用该间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翼点锁孔入路鞍区各间隙的神经内镜解剖,为内镜辅助下该入路显微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5例尸头经翼点锁孔入路开颅后,神经内镜对鞍区五个间隙进行解剖结构观察。结果利用神经内镜可以更广泛清晰地显示鞍区不同间隙内的解剖结构,尤其是对细微结构如垂体上动脉及穿通动脉,利用成角内镜可“绕过”神经、血管观察其背后的结构。结论运用神经内镜可以消除翼点锁孔入路鞍区显微手术的显微外科解剖死角,减少术中脑组织及重要颅底血管、神经的牵拉,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鞍区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翼点入路相关脑池的显微解剖及内镜解剖,为内镜辅助下经翼点入路进行鞍区显微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5例尸头上经翼点入路开颅后,交替使用显微镜和内镜,利用鞍区自然的解剖间隙对鞍区脑池及其内结构进行观察,并将两者观察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利用内镜可以更广泛地显示对侧ICA内侧壁及其发出的分支及穿支,并从正面显示垂体柄及鞍隔;可以协助观察术侧的ICA内侧壁及其发出的分支及穿支,PcoA及其发出的穿支动脉,并从侧面观察到垂体柄的全长及其表面的穿支动脉;通过打开的Liliequist膜可以更清晰,更广泛地显示BA及分叉,双侧的PCA,SCA,动眼神经。利用成角的内镜可以清晰地显示PcoA和AchA下壁,AcoA发出的下丘脑穿支及三脑室底部结构。结论运用内镜可以消除经翼点入路进行鞍区显微手术的显微镜观察的死角,减少术中为暴露深部病变而对脑组织及重要颅底血管和神经的牵拉,从而提高鞍区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   总被引:70,自引:2,他引:68  
目的:介绍423例垂体腺瘤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经翼点入路开颅,采用显微手术解剖鞍区各脑池,充分利用鞍区4个解剖间隙切除肿瘤。同时主张全部病例在术后短期内放疗。结果:397例达全切,占94%。死亡14例,占3.3%。16例于术后3~5年复发,占4.8%。结论:垂体腺瘤经翼点入路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是提高全切率,降低死亡及复发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垂体腺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30例大型垂体腺瘤。方法 经翼点入路开颅,采用显微手术解剖鞍区各脑池,充分利用鞍区4个间隙切除肿瘤。结果 30例中达全切除或次全切除26例,占87%,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复发1例,占3.3%。结论 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垂体腺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鞍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10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杂鞍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近4年来通过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的106例复杂鞍区肿瘤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改良翼点入路,运用显微外科技术从鞍区的各个手术间隙分块切除肿瘤。结果73例垂体腺瘤肿瘤全切59例,大部分切除14例;22例颅咽管瘤全切18例,大部切除4例;11例脑膜瘤全切9例,大部分切除2例。病人术后均神志清楚,6例发生了视神经功能障碍,2例发生了动眼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改良翼点入路是处理复杂鞍区肿瘤的极佳手术径路。熟练掌握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熟悉鞍区的各个手术间隙解剖并能在术中充分利用之是完成复杂鞍区肿瘤切除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经翼点入路鞍区手术间隙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2  
目的 鞍区显微外科手术的开展,迫切需要鞍区手术间隙详细的显微解剖资料,方法 借助手术显微镜在6 ̄25倍下对20例成人尸体头颅经翼点入路对鞍区手术常用的4个间隙进行了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间隙Ⅰ为视交叉前间隙:间隙Ⅱ为视神经、颈内动脉和大脑前动脉间隙;间隙Ⅲ为颈内动脉、小脑幕离缘间隙;间隙Ⅳ为打开终板所得的间隙。描述和测量了各间隙血管和神经的结构及直径、长度。结论 在鞍区显微手术中,间隙Ⅰ、Ⅱ是最常用  相似文献   

9.
经Yasagil标准翼点入路可施行大部分的鞍内/鞍旁和鞍周肿瘤手术。眶上翼点(supraorbital-pterional approach,SOP)入路由Al-Mefty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报道,主要用来处理前中颅窝底病变,但有手术创伤大和并发症较多的缺陷。对于一部分鞍内肿瘤或鞍内向鞍上和鞍旁生长的肿瘤,经翼点入路手术时并不需要过多地显露颢叶,行标准翼点开颅并非必须。将眶上翼点入路加以改良,就能使鞍区及鞍旁结构得到良好显露,达到显微手术  相似文献   

10.
翼点入路鞍区手术的显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翼点入路鞍区手术是利用自然解剖间隙,以对脑组织的最小牵拉而对鞍区病变进行手术,有到术区距离短、显露好、对重要结构保护较充分、肿瘤全切率高等优点。良好的手术解剖间隙显露是手术顺利进行的保障,磨除蝶骨嵴及上抬额叶对鞍区手术显露影响很大,故拟对鞍区手术解剖间隙及翼点入路中蝶骨嵴处理和上抬额叶对鞍区手术显露的定量研究情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翼点入路切除鞍上大型颅咽管瘤的显微手术技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为探讨大型鞍上颅咽管瘤经翼点入路全切除的显微手术技巧。方法 随访分析和回顾总结我科63例颅咽管瘤病人手术治疗和预后情况,介绍充分开放外侧裂、暴露切除肿瘤、合理利用各手术间隙、重要组织结构保护及关键器械使用等方面的技巧。结果 本组全切51例,次全切12例,无手术死亡。经该入路切除鞍区肿瘤路径短、损伤少、暴露充分;在传统四个手术间隙基础上,合理使用颈内动脉上间隙增加了肿瘤的直视范围和角度,更有利于肿瘤的切除。结论 翼点入路是鞍区肿瘤手术的理想入路。熟悉显微解剖,充分利用各手术间隙及娴熟的显微操作技巧是全切肿瘤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上脑膜瘤的常见并发症及相关因素,总结其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60例鞍上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60例鞍上脑膜瘤全切141例(88.1%),次全切19例(11.9%),视神经功能改善125例(78.1%),垂体柄保留155例(96.8%);主要并发症包括视力恶化(7.5%),尿崩(16.9%),电解质紊乱(8.8%),偏瘫(3.8%)等。手术死亡1例(0.6%),复发3例(2.5%)。结论 熟悉鞍区的显微解剖和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技术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术中须沿肿瘤周围的蛛网膜界面分离和切除肿瘤,仔细辨认并保护好向视器、垂体柄、下丘脑供血的穿支动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咽管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 对32例颅咽管瘤患者选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其中经翼点和改良翼点入路16例,胼胝体-透明隔间隙-穹隆间入路4例,前纵裂-终板联合额下入路12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7例.术后死亡1例.主要并发症:尿崩症15例,电解质紊乱24例.结论 对颅咽管瘤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有利于在直视下显露并全切除肿瘤;熟悉鞍区的解剖关系并重视术中对下丘脑的保护,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翼点眶上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切除大型鞍区肿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翼点眶上小骨窗入路显微手术冶疗大型鞍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1例大型鞍区肿瘤均采用经翼点皮切口眶上小骨窗入路进行开颅手术。皮瓣按翼点入路切开,但仅采用经眶上小骨窗开颅,骨窗呈椭圆形,最大直径仅为3.5~4.0cm,前部尽量靠近颅前窝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鞍区肿瘤切除。结果 取得显微镜下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3例,无1例手术死亡。仅有1例64岁老年病人术后并发高血压脑出血,于术后3个月死于8市部感染。其他多数病人术后仅出现较为短暂的多尿和低钠血症,经应用脑垂体后叶素和(或)长效尿崩停以及浓氯化钠溶液后效果良好,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采用经翼点皮切口眶上小骨窗入路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鞍区大型肿瘤,均可做到显微镜下全切除或次全切除,且对脑组织损伤轻,肿瘤显露好,是较为理想的鞍区肿瘤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侧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及鞍旁复杂型脑膜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肿瘤大小、位置、生长方式等影像学特点,选择侧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及鞍旁复杂型脑膜瘤58例,包括翼点入路37例,扩大翼点入路8例,颞下入路10例及经乙状窦前后入路3例,术中避免损伤下丘脑和重要的神经、血管等。结果肿瘤SimpsonⅠ~Ⅱ级切除49例,Ⅲ级切除6例,Ⅳ级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前神经功能症状均获不同程度改善。随访3个月~3年,复发5例。结论正确运用侧方入路治疗鞍区及鞍旁复杂型脑膜瘤可获良好疗效;娴熟的显微外科操作技巧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垂体腺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45例大型垂体腺瘤。方法 经翼点入路开颅,采用显微手术解剖鞍区各脑池,充分利用鞍区4个间隙切除肿瘤。结果 45例中达全切除或次全切除40例,占89%,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复发2例,占4.4%。结论 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垂体腺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神经内镜和显微镜下垂体上动脉的手术相关解剖。方法 在8具(16侧)尸头标本上模拟翼点入路对垂体上动脉在神经内镜和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并测量其数量、管径、起始部位、行程及分布。结果 垂体上动脉可分为单干型和多干型;每侧数量为1-4支;起始点距眼动脉起始点在5mm以内的占87.5%(14/16);发出后向后上内方向走行,多在靠近垂体柄处发出分支。结论 本研究为内镜辅助下垂体上动脉瘤夹闭术和鞍区肿瘤切除术中保护垂体上动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Neurological research》2013,35(4):331-335
Abstract

Microsurgical anatomy for the pterional approach was studied regarding the origin and the course of the ophthalmic artery and the distal dural ring using human cadaveric specimen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surrounding bony structures. In 50 human adult formalin-fixed cadaveric cerebral hemispheres and 10 block specimens of the skull base region including the ophthalmic artery and the carotid dural ring were examined under magnification using an operating microscope. The ophthalmic artery originated from the intradural port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except in 5% where the ophthalmic artery originated extradurally. The extradural origin had two patterns: one was that the ophthalmic artery penetrated the bony optic strut (trans-optic strut pattern) and the other was that it coursed into the optic canal proximally to the optic strut without bone penetration (supra-optic strut pattern). The origin of the intradural ophthalmic artery was commonly located at the medial third of the superior wall of the ICA (78%). The ophthalmic artery was commonly taking an S-shaped course in the intradural portion and entered the optic canal over the optic strut. The distal dural ring was tightly adherent to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circumferential sectioning of the dural ring is required to mobilize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hen approaching juxta– dural ring ICA aneurysms via the pterional route,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e extradural origin, especially the trans-optic strut type, and to precisely understand the microsurgical anatomy around the dural 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