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复发再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方法:应用国产^60Co,对27例曾接受全颅、全脊髓放射治疗和(或)鞘内注射后CNSL复发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进行全颅、全脊髓间歇性放射治疗,并联合鞘内注射。治疗方案为:全颅1.5Gy/次 全脊髓0.75Gy/次,1次/d照射3d。第1天鞘内注射甲氨蝶呤(MTX)8~12mg/m^2,阿糖胞苷(Ara—C)25mg/m^2.地塞米松(DXM)2~5mg/次,以后每8周全颅1.5Gy 全脊髓0.75Gy照射1次,当天鞘内注射,用药剂量同前。总疗程为2年2个月。结果:27例患者中,3年内死于骨髓复发4例、CNSL复发2例;3~5年内死于骨髓复发5例、CNSL复发8例.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21/27)、25.9%(7/27)。间歇性放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急性毒副反应。随访期间发现5例记忆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现象。结论:间歇性放射治疗联合鞘内注药对于曾接受全中枢神经系统放射治疗和(或)鞘内注射后CNSL复发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间歇性放射治疗+鞘内注射方法治疗曾接受全颅、全脊髓放射治疗和(或)鞘内注射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复发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以便建立一种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第2次放射治疗引起的晚期并发症的放射治疗方案。方法 应用国产8MV直线加速器,选择13例曾接受全颅、全脊髓放射治疗和(或)鞘内内注射后CNSL复发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进行全颅、全脊髓间歇性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复发再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方法 :应用国产 60Co ,对 2 7例曾接受全颅、全脊髓放射治疗和 (或 )鞘内注射后CNSL复发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进行全颅、全脊髓间歇性放射治疗 ,并联合鞘内注射。治疗方案为 :全颅 1 5Gy/次 全脊髓 0 75Gy/次 ,1次 /d照射 3d。第 1天鞘内注射甲氨蝶呤 (MTX ) 8~ 12mg/m2 ,阿糖胞苷 (Ara C) 2 5mg/m2 ,地塞米松 (DXM ) 2~ 5mg/次 ,以后每 8周全颅1 5Gy 全脊髓 0 75Gy照射 1次 ,当天鞘内注射 ,用药剂量同前。总疗程为 2年2个月。结果 :2 7例患者中 ,3年内死于骨髓复发 4例、CNSL复发 2例 ;3~ 5年内死于骨髓复发 5例、CNSL复发 8例 ,3、5年生存率分别为 77 8% (2 1/2 7)、2 5 9%(7/2 7)。间歇性放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急性毒副反应。随访期间发现 5例记忆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现象。结论 :间歇性放射治疗联合鞘内注药对于曾接受全中枢神经系统放射治疗和 (或 )鞘内注射后CNSL复发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4.
大剂量氨甲蝶呤毒副作用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是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最常见的髓外浸润与复发的部位,60年代~70年代,临床报道CNSL的发病率为46%~63%,最高的为81%,而尸检发现合并CNSL者远远高于临床诊断,可达90%.在CNSL后约3月可出现骨髓复发,合并CNSL者骨髓复发死亡率是无CNSL者的2倍~3.5倍,是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的严重问题之-[1].而大剂量氨甲蝶呤(HD-MTX)的应用,使CNSL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从40%~60%下降至10%~20%,CNSL的原发率为10%左右,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长期存活率[2,3].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大剂量甲氨蝶呤(HD MTX)冲击疗法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9例的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5年收治的29例ALL患儿经HD MTX冲击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29例中.患儿出现?肖化道反应6例次(20.68%),口腔溃疡的发生率5例次(17.2%),肝功能损害3例次(10.34.%).骨髓抑制5例次(17.2%).2例次(6.9%)发生感染.结论 儿童ALL对HD MTX耐受性好,HD MTX可以有效预防ALL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复发,提高长期无瘤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MMED化疗方案治疗B淋巴细胞来源的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9月至2006年9月我科收治的10例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16例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免疫分型均为B细胞来源,接受MMED(米托蒽醌6mg/d静滴,第1天到第3天,甲氨喋呤100mg/d静滴,第1天和第8天;足叶乙甙100mg/d静滴,第1天到第5天;地塞米松10mg/d静滴,第1天到第8天)方案化疗。结果: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30.0%,部分缓解率50.0%,总有效率80%。难治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完全缓解率37.5%,部分缓解率50.0%,总有效率87.5%。主要不良反应为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无口腔黏膜溃疡发生,脏器毒性反应轻微。结论:MMED化疗方案对B淋巴细胞来源的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有较好的疗效,毒性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7.
  国内多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完全缓解后才开始腰穿和鞘内注射(鞘注)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预防;而国外多在初次诱导的第1天即行腰穿、鞘注,有助于初诊ALL CNS状态的评价,并且使得潜在的CNS-L得到早期有效的治疗。正确了解初诊ALL脑脊液中存在少许原始细胞和腰穿鞘注损伤对预后的影响,有助于CNS-L治疗模式向早期预防性转变。  相似文献   

8.
例1患儿,男性,9岁6个月,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缓解2个月,左上肢无力1 d 入院。初诊骨髓涂片示: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0.91,免疫表型B 淋系表达,29种基因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阴性。脑脊液检查及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正常。按中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CCG)- ALL-2015方案低危组化疗,三联[阿糖胞苷(Ara-C)35 mg、地塞米松5 mg、甲氨蝶呤(MTX)12 mg]鞘内注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VDLD 方案(长春新碱、地塞米松、门冬酰胺酶、柔红霉素)诱导化疗,第19天骨髓涂片示: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0.23,流式细胞术对微小残留病变(MRD)监测示0.35,归入中危组,第2个疗程后骨髓达缓解,缓解后行3次大剂量 MTX(HD-MTX)(5 g/m2)化疗,同时鞘内注射预防CNSL。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MMED化疗方案治疗B淋巴细胞来源的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9月至2006年9月我科收治的10例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16例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免疫分型均为B细胞来源,接受MMED(米托蒽醌6mg/d静滴,第1天到第3天,甲氨喋呤100mg/d静滴,第1天和第8天;足叶乙甙100mg/d静滴,第1天到第5天;地塞米松10mg/d静滴,第1天到第8天)方案化疗。结果: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30.0%,部分缓解率50.0%,总有效率80%。难治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完全缓解率37.5%,部分缓解率50.0%,总有效率87.5%。主要不良反应为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无口腔黏膜溃疡发生,脏器毒性反应轻微。结论:MMED化疗方案对B淋巴细胞来源的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有较好的疗效,毒性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0.
吴方  杜玲珍 《白血病》1999,8(3):130-131
目的 了解Ph^+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行骨髓移植的预后及移植后复发用供体外周血淋巴输注进行治疗的疗效。方法 同基因骨髓移植及移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输注。结果 就目前来说,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移植效果不令人满意,移植失败主要原因在于复发率高,免疫治疗对预防和治疗移植后复发具有一定疗铲。  相似文献   

11.
治疗相关性白血病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治疗相关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所1985~2003年收治的48例治疗相关性白血病.结果临床各型占同期各类白血病的0.6%,占AML的7%.48例中放疗所致的相关性白血病全部为CML,化疗所致的相关性白血病全部为AML.化疗主要的药物为鬼臼类,烷化剂和蒽环类药物.但对Ph阳性的CML应用STI571,有2例病人获长期生存.APL应用三氧化二砷 ATRA双诱导治疗后全部获CR,1例无病生存7年.结论治疗相关性白血病对治疗反应较差,CR率极低.  相似文献   

12.
恶性肉芽肿与中线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恶性肉芽肿与中线淋巴瘤两种疾病的关系。方法自1989年12月至1995年3月共收治恶性肉芽肿及中线淋巴瘤各23例。两者在发病年龄、部位及首发症状相似。前者有73.9%单用放射治疗,后者有69.5%用放射治疗和化疗联合。病理类型前者为炎性坏死性肉芽组织,后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性13例,B细胞性1例,未分型9例)。结果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2.6%和65.2%,2年生存率分别为82.6%和73.9%。结论两者不应视为同一疾病。  相似文献   

13.
眼眶原发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分析眼眶原发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15 例眼眶原发恶性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Ann Arbor 分期:Ⅰ A 期11 例,Ⅱ A 期4 例。放射治疗剂量30 ~58 Gy ,3 ~6 周。结果 1 ,3 ,5 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4 .1 % ,92 .3 % 和92 .3 % 。3 ,5 ,10 年生存率分别为100 % ,90 % 和75 % 。有5 例疾病进展。结论 放射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推荐放射治疗剂量为35 ~45 Gy ,3 .5 ~4 .5 周。不需行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对恶性程度高及有眶外侵犯者应加化疗。  相似文献   

14.
原发于纵隔大B细胞恶性淋巴瘤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于纵隔大B细胞恶性淋巴瘤的特性和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1980年至1992年,收治36例原发纵隔大B细胞恶性肿瘤瘤。所有病理材料复核和免疫组化检测,接受局部野照射15例,大面积不规则野照射21例,照射剂量〉45Gy23例,≤45Gy13例,29例合并化疗。结果 随访63-213月,5年生存率61.1%,5年无瘤生存率58.3%;10年生存率,58.4%,10年无瘤生存率55.5%,获  相似文献   

15.
呼吸运动对调强放疗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静态调强放疗治疗肺癌等运动幅度较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自行研制的运动体模系统模拟呼吸运动 ,测量不同运动幅度及不同运动方向对基于多叶光栅的静态调强放疗射束半影、剂量分布及绝对剂量的影响。结果 :靶区运动明显增加了射野在运动方向的半影 ,导致了低剂量区面积增大及高剂量区不确定性的增加 ,但70 %~ 90 %的等剂量线变化不显著。虽然不同情况下各测量点的剂量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但若将运动等不确定性因素考虑在内 ,多次测量后总体变化幅度均在允许的范围之内。结论 :靶区运动加宽了射束的半影 ,但在适当补偿运动等影响靶区确定的因素后 ,应用静态调强放疗治疗周期性运动的肿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眼眶原发恶性淋巴瘤的放射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12 例眼眶原发恶性淋巴瘤的放射治疗结果,复习文献,讨论眼眶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1958 年至1997 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眼眶原发恶性淋巴瘤12 例,Ⅰ期8 例,Ⅱ期4 例。10 例行单纯放射治疗,2 例行放射治疗加化疗。放射治疗主要为局部照射,照射剂量 D T30 ~60 Gy 。结果 局部控制率100 % ,5 年生存率86 % 。文献复习显示,眼眶原发恶性淋巴瘤75 % 为低度恶性,单纯放射治疗局部控制率平均97 % ,5 年生存率62 % ~93 % ,远处复发率为20 % 。结论 局部放射治疗是眼眶原发恶性淋巴瘤有效的治疗方法,低度恶性放射剂量 D T 30 ~35 Gy ,中、高度恶性 D T 36 ~40 Gy 。  相似文献   

17.
23例原发气管癌的放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原发气管癌放射治疗的意义及加腔内放射治疗后能否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方法 原发气管癌23 例,其中单纯放射治疗13 例,术后复发或残留行放射治疗10 例。结果 (1) 全组1 ,5 ,10 年生存率分别为65 .2 % ,26 .1 % ,5 .9 % ,中位生存时间为25 个月。术后复发或肿瘤残留再放射治疗与单纯放射治疗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2 个月与23 个月。根治放射治疗组与姑息放射治疗组的1 ,3 ,5 年生存率分别为76 .9 % ,46 .2 % ,46 .2 % 与30 .0 % ,20 .0 % ,10 .0 % 。肿瘤局部控制率为30 .4 % (7/23) ,其中单纯外照射1 例,加腔内放射治疗4 例,术后+ 放射治疗2 例。(2) 病理类型对生存率无明显影响。(3) 第1 程放射治疗后局部未控复发再放射治疗7 例,未治7 例,其1 ,3 ,5年生存情况前者分别为6/7 ,3/7 ,1/7 ,后者1 年为2/7 ,无2 年以上生存者。结论 (1) 对不能手术、术后复发或肿瘤残留的患者,放射治疗是主要的、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2) 加用腔内放射治疗可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3) 复发后再程放射治疗仍可缓解症状延长部分患者寿命。  相似文献   

18.
脉络丛乳头状瘤术后放射治疗4例报告和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4 例脉络丛乳头状瘤( P C P) 术后放射治疗结果,复习相关文献,探讨间变型脉络丛乳头状瘤( P A C P) 病理诊断标准和放射治疗在脉络丛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作者对4 例术后残存的第4 脑室脉络丛肿瘤行瘤床局部放射治疗。放射治疗采用6 或8 M V X 线,靶区包括术前 C T 显示瘤床外1 ~2 c m ,常规分割, D T40 ~55 Gy 。复习1975 年以来的部分相关文献。结果 1 例疗后失随。3 例经2 年随访,1 例成人无复发,正常工作生活;2 例儿童分别于疗后21 ,24 个月野内复发,其中1 例( 例3) 伴广泛脑脊膜种植转移。结论 脉络丛肿瘤的病理诊断与其临床生物学行为不完全一致, P A C P病理诊断标准有待完善。绝大多数 P C P 可经手术彻底切除治愈; P A C P 术后应行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癌治疗后纵隔转移淋巴结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意义和效果。方法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食管癌治疗后纵隔转移淋巴结患者41例,其中术后转移36例,纵隔淋巴结转移复发平均时间为15.6月;放疗后转移5例,复发平均时间为14.5月。所有病例均采用三维适形放疗,CTV为1.8~2.0 Gy/次,5次/周,每次3~5个照射野投照,总剂量50~66 Gy。结果近期疗效:完全缓解19.5%(8/41),部分缓解51.2%(21/41),总有效率70.7%(29/41)。急性放射性肺炎0级22例(53.7%),1级13例(31.7%),2级4例(9.8%),3级2例(4.9%),无4级发生;急性放射性食管炎0级19例(46.3%),1级14例(31.4%),2级5例(12.2%),3级3例(7.3%),无4级发生。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治疗后纵隔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疗效,患者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