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首例溃疡性结肠炎(UC)并发肠癌报道于1925年。Goldgraber等 [1]总结1928年至1968年发表的50篇论文,UC相关的肠癌发病率在 0.6%~17%。Ekbom等[2]在3000例UC患者的研究中,结、直肠癌 (CRC)的相对危险性为5.7(95%CI4.6~7.0),UC患者具有较高的肠 癌发病率已是不争的事实。作者就近年来UC相关性CRC的有关研 究进展作一概述。 一、UC发生肠癌的危险因素UC形成CRC的两个最主要因素是疾病持续时间和病变范围。当 病程小于8~10年,很少发生肠癌,以后患癌的危险性每年上 升0.5%~1%[3],并有较高的累积癌变率,15年为2.5%,…  相似文献   

2.
赵玉洁  袁耀宗 《胃肠病学》2008,13(12):741-744
PTEN具有磷酸酶活性,能调控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凋亡。Cdx2是一种肠道特异性转录因子,在调节肠上皮细胞分化、增殖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溃疡性结肠炎(UC)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目的:观察UC和结直肠癌组织中PTEN和Cdx2的表达,探讨两者在UC癌变进程中的作用。方法:在上海瑞金医院1997年1月-2007年10月诊断的UC患者中收集经病理检查确诊者的蜡块标本,其中UC组17例,UC相关结直肠癌组7例,另收集非UC相关结直肠癌标本35例和正常肠黏膜标本15例,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EN和Cdx2表达。结果:PTEN和Cdx2在正常结直肠组织中基本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3.3%和100%,UC组织两者表达阳性率显著降低,均仅为6.7%。UC相关结直肠癌组PTEN和Cdx2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非UC相关结直肠癌组(PTEN:28.6%对83.9%,Cdx2:42.9%对90.3%,P〈0.01)。结论:UC与结直肠癌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PTEN和Cdx2在调控肠上皮分化、增殖的过程中可能有相似的调节点或具有协同作用,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了对UC癌变进程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渐升高的趋势。随着诊治水平的进展,长病程的UC患者逐渐增多,发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风险明显增加。UC癌变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长病程、广泛肠段受累、累积炎症负担(cumulative inflammatory burden, CIB)、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CRC家族史等,其中炎症的反复发作是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 CAC)与散发性CRC在癌变模式、发生机制、分子特征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遗传和表观遗传的改变、氧化应激、异常免疫反应以及肠道菌群失调在炎癌转化中发挥的作用。基于危险因素对UC患者进行CAC风险分层,高危患者应进行更频繁的结肠镜监测以便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筛查是早期发现结直肠癌(CRC)的重要手段。目的:评价自然人群序贯粪隐血试验(SFOBT)连续性CRC普查在提高早期CRC检出率、患者长期生存率和降低CRC发生率方面的作用。方法:于1987~2005年,应用SFOBT对一组基本固定的中老年人群(初次普查人群3002例)行连续性CRC普查。每1~2年接受一次普查者计入普查组,连续3年或3年以上未接受普查者计入未普查组。FOBT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于北京军区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033例CRC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9年中普查人群共发生CRC52例,总CRC发生率为90.4/10万人·年。普查组共检出CRC25例,漏诊7例,CRC检出率为57.6/10万人·年,发生率为73.8/10万人·年;未普查组发生CRC20例,发生率为141.4/10万人·年。普查组DukesA/B期患者比例(95.5%对31.2%和43.9%,P〈0.05)和5年生存率(77.8%对33.3%和39.8%,P〈0.05)显著高于未普查组和对照组。SFOBT筛查CRC的19年总敏感性为90.6%,特异性为98.0%,阳性预测值为3.2%,阴性预测值为99.99%。结论:SFOBT应用于自然人群连续性普查可提高早期CRC检出率和患者5年生存率。切除普查中发现的腺瘤可明显降低CRC发生率。该筛查方案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仍需高度关注其结肠镜检查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在西方发达国家.CRC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2~3位。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CRC发病率亦逐年升高,已跃居第3-5位,特别是大城市的增幅更快。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RA)是CRC最主要的癌前疾病㈣。通常认为结直肠肿瘤主要包括CRC和CRA。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变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遗传易感因素和免疫系统异常所导致的一种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长期病程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其中以结直肠癌变后果最为严重.UC导致结直肠癌变的机制十分复杂,从遗传物质到信号转导等的一系列改变可能在UC相关的癌变进程中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在发病机制方面,UC相关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与散发性CRC仍存在一定差异性,本文重点就上述方面阐述UC相关结直肠癌变机制.  相似文献   

7.
背景:近年我国溃疡性结肠炎(UC)患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目的:探讨我国UC的发病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1978年4月~2006年6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确诊为UC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7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7:1,中位年龄为40岁,平均病程3.1年。UC患者的黏液血便发生率最高(71.3%).其次为腹泻(53.8%)和腹痛(52.3%)。病变以直乙结肠炎(29.1%)和直肠炎(21.1%)为主。临床分型以初发型(44.4%)和慢性复发型(36.4%)为主,其次为慢性持续型(16.4%),暴发型仅占2.8%。病情以轻度(33.6%)和中度(48.3%)为主,重度仅占18.0%。治疗药物主要为单纯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41.5%)和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联用糖皮质激素(37.0%).单纯内科治疗的有效率为94.1%,无效7例(5.2%),死亡1例(0.7%)。结论:我国UC患者的特点与国外报道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是以直乙结肠炎为主,轻中度病变居多,肠外表现和并发症较少。大多数轻中度UC患者以局部病变为主,且局部治疗效果较好,重度UC患者多为全结肠炎,以全身治疗为主;需行结肠切除、癌变和死亡病例少见.  相似文献   

8.
徐亚  陆忠凯  陈志荣 《胃肠病学》2012,17(3):161-163
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诊治有时较为困难,目前尚缺乏可反映本病临床特征的特异性生物学指标。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在评估UC临床特征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124例UC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IGF-I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表达.并探讨两者与UC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和癌变的相关性。结果:UC患者外周血IGF-I和IGFBP3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且随病情加重呈进行性下降,以中重度UC为著(P〈0.05)。UC治疗有效者IGF-I和IGFBP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以中重度UC为著(P〈0.05)。UC癌变时IGF.I和IGFBP3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IGF-I和IGFBP3可有助于评估UC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且在预On,0UC癌变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提出的“锯齿状癌变途径”是一条受到广泛重视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llcer,CRC)癌变通路[1]。锯齿状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HP)、无蒂锯齿状腺瘤(sessile serrated adenoma,ssA)和传统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 serrated adenoma,TSA)。SSA是新近发现的、具有高危恶变倾向的病变,与右半结肠CRC密切相关[2-3]。SSA的早期检出和正确处理是阻止其进展及癌变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及处理策略[3]。  相似文献   

10.
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有效预防炎症性肠病合并结直肠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业化国家,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维持在0.005%-0.01%.其中以瑞典最高,英国和美国次之,我国的UC发病率较低。克罗恩病(CD)的发病率在过去30年内增加了6倍。现约为0.004%。尽管IBD合并的结直肠癌只占普通人群结直肠癌的1%~2%,但结直肠癌仍为IBD的严重并发症,是1/6 IBD患者的死亡原因^[1]。Eaden等^[2]对116项  相似文献   

11.
黎文华 《胃肠病学》2010,15(7):436-43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黏膜甚至全结肠和末端回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UC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但其癌变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体外研究和动物实验均证实丁酸对结直肠癌具有化学预防作用。本文就UC的癌变机制、丁酸对结直肠癌的预防作用及其与UC相关结直肠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直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多数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可向近端结肠发展,少数遍及全结肠.UC在西方国家常见,尤在英美及北欧的发病率较高,最新资料显示,大约3%的UC患者可能最后发生结直肠癌,较一般人群高3~5倍;10年以上病程的广泛性结肠炎及慢性持续型患者其危险性增加10~20倍,有报道[1,2]UC癌变危险性逐年递增1%~2%.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溃疡可由多种疾病所致,目前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是诊断结直肠溃疡病因的主要手段。目的:探讨不同病因结直肠溃疡的特征和诊断方法,以期提高对相应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93例结直肠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病理资料。结果:结直肠溃疡的病因以溃疡性结肠炎(UC)、肠结核、缺血性结肠炎、结直肠孤立性溃疡、克罗恩病(CD)、感染性肠炎、内痔,息肉术后、恶性淋巴瘤等常见。临床诊断的敏感性为33.3%,病理诊断为46.2%,内镜诊断为61.3%,结肠镜检查结合病理诊断为73.1%。结肠镜下UC多为弥漫分布的不规则浅小溃疡;肠结核多为环形溃疡;CD多有铺路石样改变;缺血性结肠炎病变与正常肠段界限明显。多数UC患者可见隐窝脓肿;异型淋巴细胞见于恶性淋巴瘤,经免疫酶标检查可证实;干酪样肉芽肿和抗酸染色阳性对肠结核有确诊意义,肠结核和CD中均可见非干酪样肉芽肿。结论:结直肠溃疡病因复杂多样。结肠镜结合病理检查对结直肠溃疡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显著提高其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杨彩虹  吴正祥 《胃肠病学》2008,13(6):376-378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5-氨基水杨酸(5-ASA)是IBD治疗中最经典的抗炎剂。IBD患者结直肠癌(CRC)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长期使用5-ASA可减少IBD患者发生CRC的风险。5-ASA传统的抗炎机制是通过影响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调节各种细胞因子的产生而发挥抗炎作用的,新近研究发现5-ASA可能通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途径发挥抗炎和抗瘤作用。本文就5-ASA的作用新机制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5.
胸苷酸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基因5'-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3'-UTR多态性及其与饮酒之间的联合作用和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140例病例和343例对照)设计,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似然比检验分析TS上述多态性及其与饮酒之间的联合作用和CRC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单独的TS基因多态性与CRC之间无明显联系。两多态性之间联合作用的P值为0.05。无饮酒史者中,+6bp等位基因是CRC的保护因素(OR=0.57.95%CI.0.32~0.99).有饮酒史者中,+6bp等位基因携带者患CRC的风险增加(OR=1.88,95%CI.0.80~4.41),并且随着饮酒年限的延长,OR值逐渐升高。似然比检验提示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结论尚不能认为TS基因5LUTR和3LUTR多态性是CRC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两多态性之间、3'-UTR多态性与饮酒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共同改变个体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结肠癌(colon cancer)和直肠癌(rectal cancer)的统称,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以北美、大洋洲最高,欧洲居中,亚非地区较低。但近年来我国的发病率却在逐年增加,据中国恶性肿瘤死亡率抽样调查报告,CRC居第五位,其病因学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以往的研究表明CRC发病与遗传因素、食物中的脂肪、肉食、  相似文献   

17.
内镜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诊断、判断疾病活动度及癌变监测至关重要。传统白光内镜在 UC 相关癌变监测等方面有诸多不足,其应用受限。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等新技术的问世弥补了传统内镜的不足,为 UC 患者疾病活动度判断及癌变监测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hMLHl是DNA错配修复(MMR)系统的重要成员,在DNA复制过程中识别和修复错配碱基,其基因多态性对散发性结直肠癌(CRC)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目的:探讨hMLHl启动子区-93G/A基因多态性与CRC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0月的CRC患者312例,纳入同期正常对照300例。抽提所有人选者外周血白细胞DNA.以TaqManMGB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hMLHl启动子区-93吲A基因多态性。结果:CRC组患者hMLHl-93G/A各基因型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9)。对CRC组行分层分析示DukesCA期患者的A等位基因和AA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MB期患者(60.5%对48.1%,P=0.004;39.8%对23-3%,P=0.015),淋巴结转移者的A等位基因和AA基因型频率亦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60.5%对49.1%,P=0.010;39.5%对25.O%,P=0.031)。结论:hMLHl启动子区-93G/A基因多态性与CRC的发生无关,但A等位基因和AA基因型可能与CRC的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散发性结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生途径包括腺瘤-腺癌途径(包括锯齿状腺瘤癌变的锯齿状途径)、De novo途径和炎症-癌症途径,后者即炎症性肠病[主要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的癌变途径;由此途径癌变产生的CRC被称为结肠炎相关性CRC(colotis associated cancer,CAC)。鉴于CRC和UC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经结肠镜检出的158例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120例进行1-6年(平均4.5年)的结肠镜随访,并与青中年组的437例患者相对照。结果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检出率、癌变率分别为30.0%及23.4%,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的10.2%及6.9%(P<0.01),随年龄增长检出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但升结肠的癌变率(37.5%)明显高于左半结肠(14.3%,P<0.05),且直肠、降结肠、横结肠及升结肠的癌变率也显著高于青中年组的同一部位(P<0.01);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多,占77.6%,也明显高于青中年组的同一病理类型(P<0.01)。37例癌变息肉均为腺瘤性息肉,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56.9%)显著高于管状腺瘤(3.4%,P<0.01)。息肉体积大(>2cm)、基底宽、数量多,癌变率高。腺瘤性息肉经内镜下摘除者其癌变率明显低于未摘除者(P<0.01)。结论 老年人大肠息肉中的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及病理类型是其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老年人应尽量行全结肠检查,检出大肠息肉者应尽可能首选肠镜下摘除,定期随访,减少癌变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