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颈淋巴结结核,叉名“瘰疬”,破溃后俗称“老鼠疮”,是由全身结核感染或局部结核杆菌侵入而引起的慢性结核性炎症。常规抗痨药物治疗,疗效缓慢,且不易治愈。我们在临床上应用中药雄矾膏外敷治疗颈淋巴结结核,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颈淋巴结结核是一种常见病 ,中医学称“瘰疬”,俗称“鼠疮”,多见于 30岁以下年龄的青壮年。笔者运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本病 1例 ,获良好药效。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范某某 ,女 ,2 3岁 ,农民。 1998-0 3在县医院外科诊为右颈部“淋巴结核”。局部淋巴肿大如杏核。皮色不变 ,推之可动。经用青霉素、链霉素治疗后肿块渐退。同年 6月复发 ,且日渐增至鹅蛋大 ,由硬变软 ,皮色暗红 ,疼痛异常 ,夜不能寐。既往家族有结核史。经西药消炎 ,抗痨数月无效而求中医治疗。患者形体消瘦 ,面白无华 ,伴纳呆 ,寐差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弦细。证属瘰疬日久…  相似文献   

3.
皮肤瘙痒症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自觉全身或局部皮肤瘙痒,而不见原发性皮肤损害,因搔抓、摩擦,或见条条抓痕,或见累累血痂,病延日久则见色斑沉着,甚则皮肤浸润粗厚.  相似文献   

4.
淋巴结炎在民间俗称"老鼠疮",中医称之为瘰疬.一般生于颈部一侧或双侧,轻者推之可动,肿块形态各异,小如花生米,大如拳头(肿块生于颈耳下血脉处并不可动摇者,多属危症也),更有甚者颈部成串而生,结核累累.瘰疬多发生于少阳和阳明两大经脉,其他部位亦可发生,但症状不如颈上的来势凶猛.若因失治,久则破溃肉腐,脓血淋漓.现有一验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白头翁为治痢常用药,笔者用治其它一些疾病,也获显效,今特举例介绍于下: 一、瘰疬(慢性多发性淋巴结炎) 汪××,男,34岁。1936年10月11日诊。患者全身多处出现瘰疬已一年余,曾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半年不效。诊见全身有大小不等肿  相似文献   

6.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凡因某种因素引起的局部或全身血行不畅积于脉内,或溢出脉外则称为瘀血。由血瘀而产生的各种证候,均称为瘀血证。如瘀血肉蓄,可使久病不愈,或为癫狂;瘀于经络,可致关节痹痛;下焦瘀血,可见少腹疼痛,妇女闭经或痛经;瘀阻脉道,则迫血妄行,可见各种出血;肝气郁久,气滞血瘀,形成症瘕;心血瘀阻,可见胸痹疼痛。1瘀血的临床特点疼痛部位固定,痛如锥刺,痛处不移而固定,且呈持续性。胀满,《金医》云:“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内科病患者常自觉胸腹胀满而体征阴性者。各种出血见证,…  相似文献   

7.
慢性结肠炎属祖国医学“泄泻”,“腹痛”,“痢疾”范畴,因病情缠绵,久病、久泻多属 虚,但并非纯虚,往往虚实夹杂,特别是与气血瘀滞关系非常密切,根据中医久病必瘀, 久 病气虚血瘀,寒凝血瘀,阴虚血涩,气滞血瘀致瘀的理论,认为血瘀证侯存在于此病的 各型 及此病的全过程中,气血的变化是慢性结肠炎病理变化的重要因素,从患者的肠道病 理改变 来看,肠间局部红肿热痛或结肠粘膜缺损与其血液循环障碍有关。清代叶天士认为“病变既久,气血运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滞,故此时必疏其络,而病 气可尽”。所以,在治疗此病时,应…  相似文献   

8.
王寿康主任医师是全国名老中医,擅治外科疑难病症。笔者从师3年,得益非浅。现将王师治疗瘰疬(颈淋巴结核)之经验整理如下。1疏肝理气清热化痰本法主要用于瘰疬早期。此时邪盛正实,病者体质大多壮实,属肝胆气滞火郁。证见烦躁或忧戚,午后低热,口苦咽干,颈肩胁部...  相似文献   

9.
Yang ZY 《中国针灸》2011,31(3):222
蚊虫叮咬性皮炎多见于夏秋季节,多发于四肢暴露部位.对于本病的治疗,临床常用一些外涂药涂抹局部以止痒,但维持时效短,继而又痒,反复搔抓,痒痛难耐,留下抓痕或色素沉着,久而不去,甚者可并发淋巴管炎或局部感染而引起全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笔者近两年来,采用梅花针叩刺局部加拔罐疗法治疗蚊虫叮咬性皮炎5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陈明仁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9):63-63,73
慢性持续性溃结是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过程中按症状体征和过程分类的一种类型,患者病情时间长,对西药依赖或耐受,持续数周至数年,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属难治环节,临床多有轻重不等的腹泻、间断血便、腹痛及全身症状。本型病变范围较广,结肠病变呈进行性,并发症多,一般将其归人“肠涕”、“滞下”、“久瘌”、“便血”等范畴。  相似文献   

11.
王艳 《河北中医》2011,33(11):1728-1729
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组织溃烂和坏死。皮肤毛细血管压力为4.27kPa(32mmHg),长时间超强度压迫可以造成组织缺血性损害,导致压疮。压疮是临床护理中常见问题,重症卒中及卧床过久的卒中患者若护理不当,均可发生压疮,原因如下:①局部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组织营养不良;②皮肤经常受潮湿及摩擦等物理因素刺激,皮肤角质层受损;③全身营养不良或局部组织供血不足及抵抗能力降低。压疮的发生率是评价护理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淋巴结核是常发于颈部腋下或腹股沟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因其结核累累如串珠,故中医学称为“瘰疬”俗称老鼠疮,本病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人,起病缓慢,渐渐长大,日久液化溃疡,脓汁清稀,挟有败絮状物,或形成窦道,久难收口,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笔者用中药内外兼治该症效果令人满意,现总结300例报道如下: 300例中男132例,女168例;年龄最小者2  相似文献   

13.
患者刘某,男,18岁,学生。因左侧阴囊下垂,于1965年7月赴江西第二附属医院检查,诊断为“精索囊肿”,又到洪都机械厂工人医院进行抽液检查,抽出黄色清液1毫升,诊为“精索鞘膜积液”,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而于9月8日来我室诊治。检查局部可见阴囊左上部有扩张的精索,粗大如姆指,无炎症表现,以手指按压,受压部分见下沉,两侧见隆起。久行或久站有牵扯样胀感沿精索放散,但无疼痛或其它不适。小便有时稍黄,脉象带数。证属水湿聚积,治宜利湿行气为法。处方: 车前子、茯芩、泽泻、生苡仁各四钱,黄柏三钱,延胡、川楝子各二钱,煎服。  相似文献   

14.
六君子汤黄兔肉为引调理萎缩性胃炎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其反复发作时间常在数年以上,多属久痛。当患者就诊时症状较重,此时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其治法不一,或补正、或祛邪、或和中。但患者在无症状期,也就是平时大部分时间内,一般多无明显症状,因而也不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张莉  姜颖 《新中医》1994,26(9):33-34
背部十一针治疗瘰疬张莉,姜颖指导:姜淑明主题词:背部十一针,瘰疬瘰疬,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颈结核性淋巴结炎或慢性淋巴结炎。笔者随师临证之际所获之技,背部十一针治疗瘰疬,亦称瘰疬截根术。于1982至1993年遵师指教,将其应用于临床,取背部腧穴为主,粗针浅...  相似文献   

16.
陈卫东  王剑峰 《光明中医》2014,(6):1289-1290
鼻中嗅觉异常常见于鼻腔疾病,但也可见于其他疾病,肺开窍于鼻,故其治疗多从肺入手,但癌瘤伴发嗅觉异常则属全身病变的局部现象,需认真辨病辨证施治,现将笔者从肝肾论治的肿瘤患者伴嗅觉异常现象者治验3则,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颈淋巴腺结核,俗称瘰疬或疬子颈;病因多为肺门淋巴腺结核转移而来,亦有他处病灶结核菌随血行侵入该部淋巴腺后而形成者。起初一个或数个淋巴腺结发生病变,以后可蔓延整个前颈,但通常以一侧颈病变显著。病起徐缓时,淋巴腺周围组织不受病变牵累,患者只是偶尔感觉局部不适,压痛不显,表皮亦无异常;倘在急性病变进行期,患者常有全身不适,局部胀痛,并可引起颈部运动障碍,肿胀处表皮发红、此时如无适当施治方法,财表皮日益变薄终至溃破,且在附近可继续形成瘘管多处,溢出结核性脓液或乾酪样分泌物,经年累月,极难愈合,甚至因此并发脓毒败血症而危害生命。颈淋巴腺结核是一常见疾病,目前在治疗上虽有外科手术的摘除或内科方面化学抗生素药品的使  相似文献   

18.
抗感冒中成药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冒是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头痛、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及全身不适为特征,查体可见鼻粘膜充血、水肿及较多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虽然多数患者1周可自愈,但因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常需服药治疗。一般来说,对于症状典型、无明显内伤疾病患者只要辨证用药准确及时,1~3d内症状和局部体征均可消失,全身情况恢复正常。但常因失治或药不对症,造成症状加重,发热难退,或感冒后咳嗽迁延不愈。目前,抗感冒中成药品种和剂型多样,又因为临床用药需要辨证,加上一些产品本身存在缺陷,临床疗效差别很大。本文就一…  相似文献   

19.
杨星 《中医杂志》1994,35(10):591-592
颈部淋巴结炎是外科常见病证,其主要表现是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伴有不同程度的低热和全身不适症状,属中医瘰疬范畴。近2年来笔者辨证治疗该病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本病表现为颈部单侧或双侧的淋巴结肿大,其质地中等硬度,边界清楚,活动好,压之疼痛明显。多发于肺部感染、扁桃体炎等疾病之  相似文献   

20.
印会河教授医案选(四)北京中日友好医院(100029)王诗雅,陈庆平整理按:“暴泄伤脾,久泄属肾”,故久泄常由脾阳虚而致肾阳虚,肾阳即元阳,为全身根本之阳,此阳一虚,则全身各处之阳无不悉虚。脾阳虚则固摄无权,故极易见泻利之证,其大便完谷是肾阳不能蒸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