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尹航 《江苏医药》1997,23(4):257-258
自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于1979年发明以来,由于其有效性,已广泛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但30%~50%的病人在术后3~6个月内发生再狭窄(restenosis,RS),因而其疗效受到了影响。近年来对RS发生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心脏病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对RS机制的探讨中,除了PTCA术后即刻的血管弹性回缩、内皮损伤剥脱致胶原暴露后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及血栓形成机化以及血管痉挛外,最受广泛认同和关注的就是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增殖并向内膜迁移[’-‘j。本文将就SMC增殖以及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作一…  相似文献   

2.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是公认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而PTCA术后有较高的再狭窄率,在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过度增殖和合成大量细胞外基质是导致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的重要原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再狭窄的形成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兔动脉内膜损伤后血管狭窄模型的建立及动态观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姚玉宇  冷静  彭韬  李晶阁  冯振卿  尹航  黄峻 《江苏医药》1999,25(12):910-911
建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动物模型,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及基质在动脉内膜损伤后的增殖动力学变化。用5F动脉导管损伤兔腹主动脉,采用光镜、电镜及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内膜损伤后的形态及VSMC增殖动力学改变。内膜损伤后2周内以VSMC增殖为主,在基质形成的参与下形成血管狭窄,4周后以基质增殖为主。此动物模型能较好地模拟PTCA术后再狭窄的病理变化,对VSMC和基质的动态观察能指导临床不同时期药物应用。  相似文献   

4.
李靖  李东升  张宏考 《中国医药》2011,6(11):1437-1438
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的增殖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冠状动脉内再狭窄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VSMC增殖的病理作用、信号转导通路VSMC以及增殖的相关调控机制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以进一步认识VSMC增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从而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宋蓉  罗彤  李一石 《中国新药杂志》2006,15(22):1903-1907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异常增殖和迁移在粥样斑块形成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汀类药物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调脂药,同时还有多种调脂以外的作用。如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VSMC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其凋亡。临近病变部位的中层VSMC的凋亡可能造成斑块纤维帽容易破裂,进而引起斑块不稳定和临床事件。但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有稳定斑块的作用,且新生内膜VSMC对他汀类药物诱导的凋亡作用比普通的血管中层VSMC更敏感。因此,他汀类药物的促新生内膜VSMC凋亡作用可能对预防PCI术后再狭窄起有益作用。具体作用机制以及临床上如何合理发挥此类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腔内支架置入术(PTCA+Stent)患者8例,受累冠状动脉血管19支共27处狭窄,对其中14支20处狭窄血管施以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腔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病变血管支或处的治疗率分别为73.6%和74%;治疗血管与内支架的置入率为40%;术后即时造影显示12支18处血管完全扩张,2支血管扩张50%达到血运重建的良好效果.结论 术前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局部特征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疗效,PTCA及PTCA+Stent是治疗冠状动脉狭窄阻塞性疾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马齿苋总黄酮(Portulaca totalflavone,PTF)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型(PDGF-BB)致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smoothmuscle cell,VSMC)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组织贴壁法培养家兔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计数法观察PTF(8、24、72mg/L)对PDGF-BB所致的VSMC增殖作用的影响;氚-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方法测定VSMC DNA的合成;流式细胞仪分析增殖细胞周期,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VSMC内[Ca2+]i。结果:PTF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增殖、DNA合成,血管平滑肌细胞处于G1/G0期的细胞数增多,而G2/S期的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能抑制高K+诱导的VSMC内[Ca2+]i升高(P〈0.01)。结论:PTF可明显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VSMC内高钙浓度[Ca2+]i有关。  相似文献   

8.
<正>动脉损伤存在于一系列疾病病变中,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移植的血管狭窄、动脉栓塞取栓术后再狭窄等。心血管系统在损伤后,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6个月内血管再狭窄率为25%50%[1],严重影响了手术的治疗效果。目前的研究表明:多个机制参与动脉损伤后的狭窄过程,并且认为细胞外基质(ECM)的重建,尤其胶原纤维的重建(collagenⅠ和collagenⅢ)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增生有密切的关系[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参与ECM降解的最主要的酶,且能促进VSMC迁移增殖,导致新生内膜增生和血管重塑,最终导致血管狭窄。鉴于MMP在血管损伤后狭窄中的重要作用,抑制MMP的表达及活性成为预防血管  相似文献   

9.
对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后再狭窄(RS)发生机制和防治手段的探讨,一直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全世界对RS的防治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新近血管内放射防治PTCA术后RS的初步结果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血管内放射防治PTCA术后R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1997年,Andreas K Gruentzing开展了第1例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PTCA),20a来PTCA已是一个广泛应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有效手段。然而,成形术后的再狭窄,在最初的6个月约40%~60%患者发生^[1],严重限制了其远期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骨桥蛋白(osteopontin)是细胞外基质中一种重要的功能性蛋白,因其介导骨细胞与骨基质的连接、参与骨基质矿化和重吸收过程而得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骨桥蛋白在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中的表达明显上调,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和外膜细胞的迁移,被认为是血管损伤后修复过程中重要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硫酸多糖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血管平滑肌细胞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存在于血管壁中膜 ,是决定血管活性和血管构型的重要因素。根据结构与功能的不同 ,VSMC分为收缩型和合成型两种表型 (phenotype)。收缩型 VSMC呈分化状态 ,不能增殖 ;合成型的 VSMC是去分化的细胞 ,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在各种刺激因素和生长因子的作用下 ,VSMC可由分化状态转变为去分化状态 ,并从中膜迁移内膜 ,在内膜中大量增殖 ,使血管壁增厚 ,顺应性下降 ,管腔狭窄 ,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再狭窄等疾病的主要原因 [1 ] 。硫酸多糖是含硫酸基、多聚…  相似文献   

13.
杨志健  马根山 《江苏医药》1998,24(10):713-714
报告对62例冠心病患者施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共植入69个支架。其中靶血管的病变绝大多数是B型和C型。除3例失败外,全部植入成功,成功率为95.2%,随访中1例21天发生心肌梗塞,7例术后6个月内胸痛复发(11.5%)。结果提示支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技术,扩大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适应证,减少了PTCA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肽Ⅱ(AngⅡ)不同受体亚型(AT1,AT2)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中的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VSMC为基础,采用改良Boyden小室,对不同浓度AT1拮抗剂坎地沙坦(CV)、AT2拮抗剂PD123319(PD)和酪氨酸激酶(PTKs)抑制剂金雀异黄素作用下AngII诱导产生的VSMC跨膜迁移细胞数进行评价。分对照组、AngII组、AngII+10-10~10-5mol·L-1CV组、AngⅡ+10-9~10-6mol·L-1PD组、AngⅡ+CV+PD组、AngⅡ+金雀异黄素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ngⅡ组跨膜迁移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坎地沙坦在10-10~10-5mol·L-1的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由AngⅡ介导的VSMC迁移(r=0.95,P<0.05)。PD123319对此无明显的增强或抑制作用。金雀异黄素组VSMC跨膜迁移细胞数低于AngⅡ组,高于对照组。结论:AngⅡ影响VSMC迁移能力的生物学效应由AT1介导;AT2在VSMC迁移过程中不起作用或者不起主要作用。酪氨酸激酶的激活也参与了AngⅡ诱导的VSMC迁移的信号转导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行心脏介入诊疗过程中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和发病机制。方法选择我科2005年1月~2009年12月926例经股动脉行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共有39例发生了血管迷走反射,总发生率4.21%。结果在介入诊疗术的不同阶段,术中、拔除鞘管时、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分别是:0.76%、3.02%、0.43%(P〈0.05),且拔除鞘管时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分别与术中、术后迷走反射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以PTCA手术组的患者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中任一组的发生率(P〈0.05)。结论血管迷走反射更容易发生于拔除鞘管时,PTCA手术组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高于经股动脉的射频消融术组、先心病介入手术组和单纯冠脉造影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PKC)ε亚型在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调节休克血管肌球蛋白轻链(MLC20)磷酸化及缺氧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和肌球蛋白轻链磷酸酶(MLCP)活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和缺氧培养VSMC,观察PKCε亚型在AVP调节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血管平滑肌MLC20磷酸化水平中的作用,同时检测缺氧VSMC中MLCK和MLCP活性的变化。结果失血性休克后SMA血管平滑肌MLC20磷酸化水平降低,同时缺氧VSMC的MLCP活性明显升高,MLCK活性明显降低;AVP处理可显著升高MLC20磷酸化水平和抑制缺氧VSMC的MLCP活性升高,特异性的PKCε抑制肽可明显拮抗AVP升高MLC20磷酸化、降低MLCP的作用;而AVP和PKCε抑制肽对MLCK活性的变化无明显影响。结论AVP可通过PKCε亚型来发挥改善休克血管反应性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LCP活性、升高MLC20磷酸化水平,进而增强血管平滑肌细胞钙敏感性升高血管反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17例,于发病1-2周内行冠脉造影术,同时对梗死相关血管行PTCA并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术毕对靶血管造影评价支架置入后即刻疗效。长期随访观察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扩张包括梗死相关血管在内的21支病变血管共置入支架21次,手术成功率100%,即刻造影评价梗死相关血管达到TiMi3级血流,无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2-14月,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迁移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其是否通过自噬激活实现。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采用CCK8法、免疫印迹法和划痕实验法分别检测大黄素对VSMC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和Beclin1表达水平。结果大黄素质量浓度依赖性地抑制VSMC的增殖迁移,同时上调细胞自噬。抑制细胞自噬后,大黄素对VSMC增殖迁移抑制作用减弱。结论大黄素通过细胞自噬抑制VSMC的增殖迁移。  相似文献   

19.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和支架置入术后最突出的问题是术后 3~ 8个月再狭窄 ,单纯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达 30 %~ 5 0 %。其机制主要由于血管局部对球囊损伤的过度愈合反应所致 ,包括早期血管弹性回缩、晚期血管负性重塑(remodeling)及新生内膜过度增生。支架置入术由于有效地制止了血管弹性回缩和负性重塑 ,使再狭窄率明显降低。但由于动脉壁损伤、血栓形成及炎性反应 ,刺激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产生 ,通过血管平滑肌 (VSMC)受体 ,使平滑肌细胞分裂 ,导致平滑肌细胞增生 ,基质分泌 ,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 ,使新生内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蒺藜皂苷(GSTT)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培养的牛VSMC,以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为刺激因子,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以H2O2为刺激因子,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VSMC内钙离子浓度;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培养的牛血管内皮细胞NO释放量。结果GSTT能明显抑制AngⅡ刺激的VSMC增殖,具有剂量依赖性;GSTT也能抑制H2O2所致的VSMC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NO明显增多。结论GSTT能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增殖,此作用可能与抑制活性氧激活钙离子信号转导途径、增加血管内皮细胞NO含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