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电子发射型断层屁像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的结合是当代最先进的检测仪器之一,它能够将解剖和功能的图像融合在一起.在分子水平上对疾病进行诊断。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和正电子药物的问世,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已经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分期及观察疗效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本文主要介绍^18F-氯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在肺部肿瘤诊断、治疗中的作用和进展。  相似文献   

2.
发作期^18F—FDG PET显像对癫痫灶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评价发作期18F脱氧葡萄糖(FDG)PET显像在癫痫灶定位中的价值,对152例癫痫患者进行了发作期18FFDGPET检查,并与发作间期图像比较。结果152例发作间期示低代谢区患者发作期均呈高代谢,其中65例(428%)为明显高代谢,87例(572%)为相对高代谢。80例高代谢灶局限于单叶,72例多发高代谢灶患者中49例位于相邻近区域。发作期结合发作间期检查,可排除非致痫灶性低代谢病变和癫痫发作过程中痫性活动的播散,提高癫痫灶定位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显像过程中出现肌肉FDG摄取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PET显像肌肉摄取影响诊断的常见原因和解决方法。方法:58例行PET显像发现不同程度局灶肌肉FDG摄取的患者,男32例,女26例,年龄9~69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随访证实排除肌肉组织恶性病变,均行^18F—FDG PET全身显像,显像后及时询问注射及采集前后患者的体位、精神状态、活动情况及既往病史等。图像分析采用目测法及半定量分析法。结果:58例患者肌肉FIX;摄取部位的PET显像均表现为不规则的轻、中度FIX3摄取。其中,颈部肌肉群摄取者10例;肩部肌肉摄取者10例;背部肌肉摄取者14例;脊柱旁摄取者6例;四肢肌肉摄取者8例;胸肋关节处肌肉摄取者1例;多部位肌肉FDG摄取者9例。所有肌肉摄取部位的半定量分析比值均低干3.0。结论:PET显像肌肉FDG摄取的原因包括可引发器质性肌肉损伤的病变所致的肌肉痉挛和用力。以及生理性的精神紧张、过度运动、负重体位所导致的肌肉收缩。在PET显像准备时应注意让患者尽量肌肉放松,注射时尽量采取卧位,并注意与患者增加交流作好检查前的解释工作,缓解患者的精神紧张状态,必要时可给予注射或口服适量的安定类镇静药物,通过询问患者病史排除器质性肌肉损伤,从而避免误诊和假阳性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胶质瘤的^18F—FDG PE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8F-FDG PET显像对脑胶质瘤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45例胶质瘤患者进行^18F-PDG PET显像,其中32例经病理学证实。禁食状态下,静脉注射^18F-FDG 185 ̄370MBq,40分钟后进行发射及透射显像,结果判断应用目测法,并与CT、MRI影像对比。结果:治疗前12例低度恶性胶质瘤为低代谢,6例高度恶性胶质瘤为高代谢。治疗后27例患者中9例复发,12例坏死,6例瘤  相似文献   

5.
FDG PET在胰腺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癌的影像诊断手段较多 ,如CT、MRI、超声等 ,由于特异性及其敏感性的限制 ,难以早期作出诊断 ,延误患者早期的治疗。因此如何早期提高胰腺癌的诊断为早期治疗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仍是影像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热点。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是利用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来反映人体组织的生理生化代谢功能 ,其中FDGPET利用肿瘤组织的葡萄糖代谢增加来鉴别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本文就PET的显像基本原理及其在胰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作一简要介绍 ,可以看到FDGPET在胰腺肿块的良恶性鉴别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 ,对临床分析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在胰腺癌的分期 ,尤其是确定有否肝脏转移方面极具价值。并对FDGPET临床应用的优点和局限性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6.
^18F-FDG(^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显像作为一种功能显像技术,能反映肿瘤组织中的生化变化和代谢状态,对淋巴瘤准确分期、恶性程度评价、治疗疗效评价、治疗后复发的诊断以及预后估计等匀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18F—FDG PET显像在肝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F-FDG PET在肝脏的原发肿瘤和转移性肿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肝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方面。结合CT,MRI和超声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同时,在对肝肿瘤疗效监测以及评价手术效果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电子发射型断层屁像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的结合是当代最先进的检测仪器之一,它能够将解剖和功能的图像融合在一起.在分子水平上对疾病进行诊断。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和正电子药物的问世,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已经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分期及观察疗效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本文主要介绍^18F-氯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在肺部肿瘤诊断、治疗中的作用和进展。  相似文献   

9.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18F—FDG PET代谢显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PET-CT集中了PET的功能显像与CT的解剖显像的双重优势,在淋巴瘤的准确分期,恶性程度评价,治疗效果评估、肿瘤复发鉴别以及预后判断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8F-FDG PET显像中受检者周围人员的辐射剂量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1 8F 脱氧葡萄糖 (FDG)PET显像过程中工作和陪护人员的临床辐射防护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用辐射剂量仪分别测量 30例工作人员在注射室、显像室的剂量当量率及受检者注射1 8F FDG后即刻、1和 2h距前胸 0 1、0 5、1 0、2 0m的剂量当量率 ,计算每例检查每一步操作的剂量当量和各工作场所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结果 工作人员每例各步操作平均个人剂量当量为药品分装 :左手 (30 0± 8 0 ) μSv,右手 (6 0± 1 5 ) μSv ,全身 (0 5± 0 1) μSv;注射 :手部 (3 0 0± 0 75 )μSv,全身 (1 2 7± 0 2 0 ) μSv ;摆位和采集 ,结束采集共 (9 9± 1 4 ) μSv;密切接触的陪护人员为 (310±91) μSv。各工作场所工作人员的累计年剂量当量分别为 :药品分装及注射 :左手 (16 6 3± 4 4 1)mSv,右手 (6 4 5± 1 2 3)mSv ,全身 (1 18± 0 15 )mSv;显像采集 :全身 (4 99± 0 70 )mSv。结论 通过现有防护设施和方法 ,工作人员和陪护人员的受照剂量均未超过国家辐射安全标准 (GBSS)关于职业及公众个人年剂量限值。  相似文献   

12.
PET/CT检查中18F-FDG所致辐射剂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在PET/CT检查中18F脱氧葡萄糖(FDG)所致的辐射剂量,使辐射防护更优化.方法 单纯随机法选取30名受检者,记录注射18F-FDG的活度;用451P-DE-DI型电离室巡测仪测量受检者的外照射剂量当量率;在职业人员的不同部位佩戴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测其累积剂量当量,对有关数据分别进行曲线拟合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 30名受检者注射18F-FDG活度为(432.9±51.8)MBq,有效剂量为(8.23±0.99)mSv;剂量当量率与距离和时间的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994和-0.988,数据拟合后分别为乘幂曲线和指数曲线;职业人员不同部位TLD所测年累积剂量当量均小于相应的年剂量限值.结论 PET/CT检查中(432.9±51.8)MBq18F-FDG对受检者造成的剂量当量负担较小,但医师在申请检查时应综合考虑受检者的有效剂量;注射18F-FDG后的受检者为活动的辐射源,应从距离防护和时间防护方面对他们的活动稍加约束,减少对其他人员的照射;从医疗照射最优化的角度还可较大程度降低注射18F-FDG的活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CLC)化疗后接受胸部IMRT, 发生放射性肺炎(RP)的临床和剂量-体积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2年接受化疗和IMRT的130例初治广泛期SCLC患者, 化疗方案以顺铂、依托泊甙方案为主, 放疗平均剂量为55.3 Gy(32~67 Gy)。RP采用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4.0版)进行评价, 分析放疗结束后2级及以上RP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方法分析预测因子。 结果 全组中位随访时间37个月(4~66个月)。37例(28.5%)患者出现了≥2级的RP。单因素分析显示, 年龄和剂量学参数(双肺V5、V10、V20、V30、平均肺剂量、双肺体积)与RP显著性相关; 多因素分析显示, 只有双肺V5是≥2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多个临床和剂量学参数与RP的发生存在风险相关性, 尤其是双肺V5。对化疗有效的广泛期SCLC患者行胸部放疗时, 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适当降低V5的体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伴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的食管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和肺炎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373例食管癌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或调强放射治疗资料,其中,伴有糖尿病者42例,无糖尿病者331例,伴高血压者99例,无高血压者274例。随访观察1年,分析有无糖尿病或高血压的患者放射性食管炎和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有无糖尿病患者1、2、3、4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40.5%、38.1%、14.3%、4.8%和66.2%、27.8%、2.7%、1.8%。有无糖尿病患者1、2、3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1.0%、16.7%、9.5%和30.8%、15.7%、1.2%。伴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 3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和肺炎发生率均高于无糖尿病患者(χ2=13.573、12.279,P<0.05)。有无高血压患者1、2、3、4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49.5%、38.4%、8.1%、3.0%和68.2%、25.5%、2.6%、1.8%。有无高血压患者1、2、3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0.3%、18.2%、5.1%和31.0%、15.0%、1.1%。伴高血压的患者≥ 3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和肺炎发生率均高于无高血压患者(χ2=5.695、5.422,P<0.05)。糖尿病是≥ 3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和肺炎发生的独立因素。结论 糖尿病或高血压为根治性放疗食管癌患者发生严重(≥ 3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和肺炎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CT灌注成像(CTPI)技术,探求放射性肺炎(RP)形成的CTPI特点,为预测RP提供依据。方法 对37例胸部肿瘤患者照射前后不同时期行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得到肺组织感兴趣区(ROI)内各灌注参数值,即血流量(BF)、血容量(BV)、峰值时间(TTP)、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进而计算出各灌注参数相对值(rBF、rBV、rTTP、rPS、rMTT)。结果 放疗前,肺癌及其他胸部肿瘤患者的非瘤周肺组织灌注值BF、BV、TTP及MTT均无差异,与性别无关(t值分别为0.643、1.541、0.470及1.199,P>0.05),与左右肺也无关(t值分别为0.857、0.346、0.470及1.656,P>0.05);放疗后,rBF、rBV、rPS均上升者(F值分别为5.552、8.495及14.951,P均<0.05)将发生RP,仅rBF上升者(F=9.146,P<0.05)不发生RP。结论 CTPI可用于肺组织灌注的研究,能反映照射后肺组织灌注的变化规律;rBF、rBV、rPS是预测RP的关键参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病人的 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表现及临床资料,提高对该病认识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HNL病人的 18F-FDG PET/CT资料,其中男4例、女4例,中位年龄26.5岁。分析HNL在 18F-FDG PET/CT成像上所示的受累淋巴结分布、形态、密度及摄取,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来确定淋巴结的 18F-FDG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与其长径、短径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8例HNL病人 18F-FDG PET/CT成像均有多部位淋巴结受累,位于颈部8例(6例双侧、2例单侧),腋窝7例(5例双侧、2例单侧),肺门及纵隔4例,腹部4例,盆腔3例及腹股沟区2例(均为双侧)。受累淋巴结大都呈椭圆形,无融合,密度较均匀,无钙化及液化坏死。受累淋巴结SUVmax为12.86±5.70,长径为(1.41±0.42) cm,短径为(0.84±0.26) cm,CT值为(44.77±9.59) HU。其中短径<1 cm的淋巴结约占63.4%,SUVmax为11.21±5.80。受累淋巴结SUVmax与长径呈低度正相关(r=0.349,P=0.025),与短径呈中度正相关(r=0.504,P=0.001)。 结论 18F-FDG PET/CT成像在HNL诊断、鉴别诊断及淋巴结活检定位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99Tcm-tetrofosmin肺癌显像的临床研究(与18F-FDG PET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99Tc^m-tetrofosimin(TF)显像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99Tc^m-TF对16例已证实的肺癌患者进行平面和断层显像研究,所有病人均行CT和^18F-脱氧葡萄糖(FDG)PET检查。用感兴趣区分析法对^99Tc^m-TF和^18F-FDG图像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计算肿瘤及非肿瘤内放射性比。结果 CT共检出14个肿瘤病灶2个因胸膜广泛渗出未能检出,此外8例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3D-CRT)所致放射性肺炎(RP)的影像学表现及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8例三维适形放疗所致RP患者胸部影像学征象进行评定,并通过临床观察对RP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7例胸部肿瘤放疗患者中发生RP 28例,发生率28.87%。在各临床指标中,吸烟患者、肿瘤位于双肺上叶的患者发生概率较高。在剂量学指标中,单因素分析显示受到20、30、40Gy剂量照射的肺体积占全肺总体积的百分比(V20、V30、V40)、全肺平均剂量(MLD)与RP相关。结论:CT诊断RP较X线敏感,有特征表现,而且对肺炎的不同时期可作出正确判断。肺炎的发生因素,除放疗技术外,个人体质、吸烟、手术等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18 F-FDG剂量对PET模型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18F-脱氧葡萄糖(FDG)对PET重建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圆柱形模型分别用296、148、74、37、18.5、9.25和4.625MBq的^18F-FDG水溶液灌注后,置探头视野内行PET常规采集,然后用临床常规条件重建图像,从重建图像中抽取同一层面进行定量分析:热区标准摄取值(SUV)测定,热区与冷区SUV比值(ratio),本底区标准差(s)测定,采集过程中真实计数与随机计数的比值(T/R)。结果:296MBq时,图像直观非常不均匀,T/R=0.83,其他各项指标无规律。148MBq时,图像所见外周放射性分布比较强,中间比较弱,与未经透射衰减校正的图像相似,T/R=1.64。74、37和18.5MBq时,均匀性、分辨率、对比度都较好,本底噪声低,各项定量指标都较适呈。9.25和4.625MBq时,本底噪声非常高,信息量低,严重影响分辨率与均匀性。结论:行^18F-FDG PET显像最佳给药剂量是按体重4.625-11.1MBq/kg。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放射治疗前后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KL-6)水平改变在预测肺癌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RP)中的意义。方法 对87例接受胸部放射治疗的Ⅰ~Ⅲ期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严格随访,动态观察其放疗前及治疗开始后3个月内血清中K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改变,结合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探讨其在预测或早期诊断RP的作用。结果 87例肺癌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及胸部CT表现,发现有13例被诊断为并发≥2级RP。该13例患者和74例0~1级RP患者在放疗前血清KL-6平均水平分别为(247±105.44)和(209±71.09)U/ml,≥2级RP组患者放疗后3个月内血清KL-6最高水平达(456±202.84)U/ml,放疗后与放疗前比值达(2.01±1.04)倍;而0~1级RP患者放疗3个月内KL-6最高水平为(222±80.42)U/ml,放疗后与放疗前比值为(1.13±0.60)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1,P<0.05);而血清TGF-β1与LDH在放疗前后没有明显变化。对放疗后与放疗前血清KL-6比值升高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以1.435为临界值,血清KL-6比值升高诊断≥2级RP的敏感性为0.923%,特异性为0.851%。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L-6比值升高(OR=12.886,95%CI=3.372~49.247,P=0.002)为≥2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放疗过程中血清KL-6比值升高≥1.435倍与肺癌患者发生≥2级RP相关,可作为接受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发生≥2级RP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