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自发性蛛网膜下胜出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文献报道认为40~50岁最多见,占脑血管病的第三位。本病易发生再出血.死亡率较高。如何加强预防护理,对早期识别预防再出血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8例,其中再出血4例.笔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有关本清的预防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男性18例,女性IO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35岁.平均年龄473岁。28例中.4例在病情稳定后再出血(均经CT证实)、临床表现均有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症,其中1例出现意识障碍。1.2C…  相似文献   

2.
混合性中风14例临床分析王华力于丽波(通化铁路医院134002)我院自1994年~1995年共收治14例脑出血与脑梗塞并存者(不包括出血性脑梗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邻近脑梗塞),我们把它称之为混合性中风,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4...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治疗。方法 分析 6 3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机率较高 ,且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有其相应的原因及防治方法。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并发症是影响此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董森伟 《中原医刊》2006,33(3):67-68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类出血性脑卒中,为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1995年以来,我院共收治SAH 90例,其中15例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就诊,现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6~68岁,平均38岁  相似文献   

5.
我科自1991年1月至1992年1月,共收治脑血管意外病人IO7例,通过对他们的观察、分析、总结和探讨出脑血管意外并发症的护理经验,用以指导临床实践。1临床资料脑血管意外患者107例中,男75例、女32例、45岁以下者9例;45-59岁者42例;60岁以上者66例。住院时间最长者为86天;最短者为3小时,平均住院为26天;脑出血41例,脑梗塞5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颅内静脉血栓形成4例。治疗效果:好转99例,死亡6例、自动出院2例,其并发症见表:2观察及护理2.1上消化道出血脑血管意外发生应激性溃疡,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在…  相似文献   

6.
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隙时,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分类相似,临床上通常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损伤性与非损伤性2大类。颅脑受伤常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1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12月期间收治的65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本组患者的年龄在17~83岁之间,平均年龄52.6岁,60岁以上患者42例,有吸烟史38例,起病前均无发热史。(2)临床表现。80%的发病年龄在30~69岁之间,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起病很急,常骤然发病,并无先兆。追问患者起病前的症状常只有头痛、头昏,这可能是脑部原发病变的固有症状,不足以预告出血的发生。调查出血时患者的活动情况,发现只有1/3是正在从事某一特殊活动时发病的,如举重、弯腰、运动、发脾气、解大小便、咳嗽等。  相似文献   

7.
高霞  周培建 《四川医学》2007,28(8):870-871
目的探讨老年人原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12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中40例老年患者与80例青壮年患者的起病形式、临床表现、头颅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80例青壮年患者(<60岁)相比,40例老年人(≥60岁)原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以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等不典型临床表现首发较多,脑膜刺激征阳性率低,病死率高。结论老年人原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死率较高,需结合腰穿及头颅CT检查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出现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原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占脑血管疾病的10%~15%,头痛剧烈是主要临床表现,其病情凶险,易并发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CVS),死亡率高.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关,而且与血液成分在蛛网膜下隙出血处存留时间成正比.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住入院时神志清醒的40例SAH患者采用尼莫地平和腰穿脑脊液(CSF)置换治疗,取得显著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患者突然发生剧烈头痛、恶心、呕吐 ,并可有短暂意识障碍和抽搐 ,检查主要是脑膜刺激征阳性。若合并再出血 ,死亡率将大大提高。科学的护理和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可预防再出血 ,降低死亡率 ,使患者很快脱离危险。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0 8例 ,其中男性 5 8例 ,女性 5 0例。年龄 17~ 72岁。平均年龄 5 4岁。并发症 :消化道出血 1例 ,肺部感染 16例 ,褥疮 2例。1 2 结果 本组病例死亡 17例 ,占 18 36% ,其中死于脑疝 8例 ,再出血 6例 ,中枢性呼…  相似文献   

10.
辩证治疗中风后遗症7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风急性期过后往往留下半身不遂,口嘴歪斜,舌蹇等后遗症,笔者就近十多年来收治的73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辨证施治进行了观察分类,现将结果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3例中男性44例,女性29例,病程最短一个月,最长一年以上,年龄最大89岁,最小49岁,以50—70岁居多,以首次发病为多见,也有第二次发病者,其中:脑血栓后遗遗症44例,脑溢血后遗症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遗症1例,脑梗塞1例。2治疗方法73例中治疗前偏瘫肢体肌力0级3例,l级6例,2级28例,3级30例,4级6例;肌张力均增高;舌赛42例,口嘴歪斜73例;烦躁23例;舌质红30…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原发性脑室出血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急症,发病比例占脑血管疾病的10%,而脑血管痉挛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出现此并发症的患者约半数死亡或留有神经功能受损,故而逐渐引起临床重视[1]。尼莫地平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钙通道阻滞剂,对防治继发的脑血管痉挛疗效显著。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对收治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采用尼莫地平治疗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7~75岁,平均49.9岁;病程1~45天,平均26天。30例…  相似文献   

12.
扁桃体摘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是出血,笔者就1985年1月至1997年1月我科施行318例扁桃体摘除术中发生术后出血24例(7.55%)的原因进行分析,旨在总结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临床资料24例扁桃体术后出血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7-45岁(平均24岁);慢性扁桃体炎19例,扁桃体肥大症3例,扁桃体角化症1例,扁桃体上极良性新生物1例。双侧扁桃体摘除22例,单侧扁桃体摘除2例。原发性出血22例,占gi.7%;继发性出血2例,占8.3%。出血部位:上极2例(8.3%)、前后弓肌层创面14例(58.3%)、下极8例(33.3%)。术后…  相似文献   

13.
经颅超声多普勒 (TCD)检查为目前诊断脑血管痉挛(CVS)的重要方法 ,在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中应用较多。我们通过对 1 991年 6月~ 1 999年 6月本院收治的 6 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例进行TCD监测 ,并对监测结果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 2 7例 ,女 33例。年龄 2~ 5 3岁 ,平均 35 .3岁 ,其中年龄 <1 2岁 1 1例、>1 3岁 49例。受伤原因 ,车祸伤 32例、高处坠落伤 2 1例、重物击伤 7例。所有病人均在伤后 2 4h内行颅脑CT扫描 ,均表现为脑沟或脑池内有不同程度高密度血液积聚 ,诊断为外伤性蛛网膜下…  相似文献   

14.
尼莫通(Nimotop)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用以预防和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的脑血管痉挛,对急、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确切,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为当今治疗脑血管病的首选药物。1994年4月~1997年11月我们用尼莫通治疗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病例选择标准:①原发性SAH;②年龄20~60岁;③经颅脑CT和腰穿检查确诊SAH;④孕妇及有严重心、肝、肾、血液系统疾病、严重感染和糖尿病患者除外。32例中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41.25岁。另选SAH患者80例作对照,男42例,女38例,平均年龄35.9…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方法:分别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和尼莫地平片对122例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进行预防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对照观察。结果:尼莫地平注射液组(60例)预防蛛网膜下隙出血脑血管痉挛疗效优于尼莫地平片组(62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尼莫地平注射液预防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何平  李友伟 《西部医学》2008,20(1):162-163
目的总结气管切开手术后出血性并发症的防治经验。方法对156例行气管切开术后6例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及处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预防方法。结果6例出血患者中原发性出血2例。分别系甲状腺下静脉损伤、凝血功能异常引起;迟发性出血4例,分别由皮下小血管渗血、无名动脉破裂、不正确吸痰引起,均经处理治愈。结论熟悉颈部解剖,正确的手术操作,术后科学的护理,能有效预防术后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近三年来脑实质和蛛网膜下腔非外伤性出血23例尸检资料。其中16例为脑出血,7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年龄55岁以上占60. 1%,35岁以下26. 1%。大脑出血中以外侧型出血居多,幕上与幕下出血例数比为3∶1。23例中有21例为原发单灶性出血,但半数伴有脑其它部位继发小灶出血。本组资料脑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病因都是原发性高血压病,且均可发生单一或多部位脑疝。  相似文献   

18.
脑脊液替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分析洪武,尹伟,洪伟尽快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对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着重要意义。近3年对2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取脑脊液替换,取得较满意疗效。现予报道。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均为住院者。其中,男7...  相似文献   

19.
自1980年1月至1982年12月我院共收治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共34例,死亡18例,(其中脑出血1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占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52.94%。由于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急,死亡率高,为了能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降低死亡率,现将我院近3年来死亡的18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进行死亡回顾,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18例中最大者72岁,最小者45岁,平均年令58岁,其中45-50岁2例,51-60岁10例,61-72岁6例。18例中男性9例,女性9例,性别无差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系指由于脑实质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言。现将我院收治20例病人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20例病人中,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6─68岁,临床特征:神志清伴剧烈头痛14例,神志恍惚5例.昏迷1例;治愈15例,好转4例,死亡1例。二、临床观察及护理:1.清醒病人观察及护理:剧烈头痛是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常致病人烦躁不安,血压升高.使出血不易控制,发生更严重后果.应立即采取护理措施。(1)绝对卧床休息,头部稍抬高15—20度.并放置冰袋。(2)适当给予镇静剂.如安定、苯巴比妥类等.禁用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