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枝汤是《伤寒论》群方之冠。鉴于《伤寒论》乃是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之鼻祖,兹结合桂枝汤浅谈方剂的一般意义,钦望教正。一、方剂主辅佐使配伍的意义方剂的组成,应遵循主(君)辅(臣)佐使配伍的原则,体现“方从法立,以法统方”的精神。方剂的主药是不可缺少的,占主要的成分,居主导地位;辅药协从辅助主药,以加强其治疗作用;而佐使药仅是使方剂发挥全面有效作用的必要补充和合理配合部分,按处方之实际需要而定。所以,《素问·至真重大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说明了方剂并不是所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方剂配伍特点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思华  姜建国 《中医杂志》2003,44(4):305-307
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选药是否合理,配伍是否精当,是方剂是否有效的关键。张仲景医书被后世医家奉为“方书之祖”,其方剂也是后人推崇倍至的“经方”。本文拟就张仲景方的组方特点浅析如下,以期对研究方剂配伍理论和提高临床疗效有所借鉴。1 主攻明确,药少而精《伤寒论》全书113方,共使用89味药物,超过10味药物的方剂仅有2首。《金匮要略》全书205首方剂中,1~6味药组成的方剂有 160首,约占方剂总数的  相似文献   

3.
配伍是方剂的核心,适宜的配伍可以使方剂发挥最大药效,达到预期疗效.本文结合现代研究来探讨补气剂的配伍方法.补气剂多配伍行气药、利水渗湿药、升阳举陷药、疏风解表药、养血药、消导药、补阴药、补阳药等合成方剂,其中主要的配伍方法是配伍行气药、利水渗湿药.配伍的目的是为了顺应脏腑生理功能,使其补而不滞.  相似文献   

4.
一、方剂学基础知识(一)方剂华跨台法1‘治法的概念。 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3.常用治法的基本内容。 (二)方剂的分类 1.历代主要方剂分类方法。 2.“七方”、“十KlJ”、“八阵”的含义和实质。 3.汪吊《医方集解》所辟综合分类法的优点、缺点及其对后世方剂分类的影响。 (三)方剂的组成 1.方剂与药物的联系及区别。为什么说“方剂是运用药物治病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2.方剂的组成原则。君、巨、佐、使的具体含义及其在遣药组方中的实际运用。 3.方剂组成变化的基本形式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4.方剂组成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在实际运用中…  相似文献   

5.
吕建洪 《吉林中医药》2013,(10):1071-1073
《伤寒论》中应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依据方剂的出处对方剂进行归纳总结。方剂功效的强弱与方剂主药作用的峻猛、君药及药味均量、方剂总量成正比例关系。13首麻黄方剂中有甘草的12首,甘草均为炙甘草,其主要作用有:一是缓和麻黄燥烈之性,二是增强麻黄发汗散水之功,三是增强麻黄止咳平喘之功。麻黄作为13首方剂的君药,仲景均提出“去节”“去上沫”“先煮”等炮制要求。  相似文献   

6.
论引经药在方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经药 ,亦称“引经报使药” ,俗称“药引子” ,在中医方剂组成中称为“使药” ,常与君、臣、佐药相配伍而组成方剂 ,协同发挥最佳疗效。引经药是说用某一药物在治疗上对某脏腑、经络的病证起着显要作用 ,同时可引导其它药物对某脏腑、经络的病证起主导治疗作用。引经是归经与配伍理论结合的发展 ,通过配伍引经药 ,有些药物可改变其它药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 ,或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于特定的方向或部位 ,甚至可直接影响和引导正气以及病邪。易水学派张洁古依据《内经》理论 ,对药物的引经进行了深入探讨 ,创立了“引经报使”理论 ,他认为取各药…  相似文献   

7.
一、《中药学》是方剂的基础知识方剂是按配伍原则用中药组成的。我国药物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应用于临床多以方剂形式出现。第一部医籍《内经》总结出辨证立法、施方用药、配伍宜忌等理论,并载方13首,为《方剂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1.中药性能是组方的理论基础中药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内容,它指导着方剂的选药、配伍、应用禁忌。如补益剂以补养药为基  相似文献   

8.
现存文献中,“天王补心丸”之名始见于《杨氏家藏方》,其方至《仁斋直指方论》被更名为“天王补心丹”.方剂学教材所录方剂既选自《校注妇人良方》或《摄生秘剖》,则组成、用量、服法、宜忌等应与原著一致.由于本方证以阴虚火扰为病机关键,故质重而长于滋肾阴、清虚热之生地黄,唯有重用,方能奏效。对于习惯比类取象思维的制方者而言,在“天王补心丹”中使用桔梗之初衷当在:取其作为“载药上行入心”之使药。  相似文献   

9.
方剂配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剂是中医药发挥其优势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的载体之一 ,因此方剂的现代化研究刻不容缓。药物配伍的应用使方剂产生了“既能使药各全其性 ,又能使药各失其性”的妙用 ,也由此产生了中医方剂的整体优势论 ,故对方剂配伍的研究成为重中之重。配伍规律的研究对指导临床和新药开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也为揭示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 ,使中医药走向世界开辟了一条新路。本文就近 5年来方剂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计量化研究等三种研究方法进行综述。1 配伍理论的研究理论源于实践 ,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中医药理论亦是如…  相似文献   

10.
方剂中药物量-效-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方剂中药物的剂量与方剂效用、毒性关系密切。方剂药物的总量、主药用量、药物间的用量比例变化,不仅可改变方剂药力的大小,而且能改变方剂的功用主治。方剂中药物用量恰当,可“化毒为药”;而用量不当,则“变药为毒”。为使方剂毒性最小化而疗效最大化,应加强中药,特别是方剂量效曲线关系以及量毒关系的研究、开展中药中毒谱研究和中药复方安全性评价研究、注重对临床报道的收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浅谈经方中"角药"的配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中的药对配伍应用 ,千百年来 ,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并积累了宝贵的运用经验 ,从而指导着临床用药的向前发展。然而 ,尚有一种是三味药配成一组 ,如三足鼎立 ,互为犄角 ,这种配伍 ,比起“药对”来 ,作用就比较复杂一些 ,无以名之 ,姑妄命之曰“角药”。初看 ,“角药”象是三组“药对”组成 ,但它的组方意义远比“药对”广泛深厚[1] 。它们既可独立成方 ,又是方剂的组成单位 ,具有某种特殊功用 ,其在方剂中应用 ,既可作为方剂的主要部分 ,又可作为方剂的次要部分。作为主要部分时 ,其功效与方剂的功效一致 ,而作为次要部分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十八反”药物治中风病古今方剂配伍和治疗特点.方法:收集规范古代及近现代中风病方剂中含“十八反”反药组对的处方,运用关联规则对方剂进行高频药物挖掘,对方剂剂型、年代进行对应分析.结果:经整理获得古今中风病“十八反”反药同方方剂共173首,其中古代方剂111首,近现代方剂62首.相反药对以半夏-附子使用最多,共76首.古今含“十八反”药物治疗中风方剂高频药物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古今治疗中风均重视治痰,但古方用药以天南星、川芎、全蝎、天麻、白附子、白僵蚕为主,偏于熄风通络化痰,病机方面重视痰瘀邪实;近现代方用药以甘草、茯苓、白术、陈皮为主,偏于益气健脾化痰,病机方面重视正气亏虚.  相似文献   

13.
药物的配伍与应用,仍离不开辨证论治为指导。不论是两味的“对药”或三味的“组药”等,都是方剂的一个组成都分,因为“方以药成”。它们之间的配伍变化与剂量大小,以及药物的炮制等,都关系到方剂的君、臣、佐、使,主、次、从、属。例如姜、枣二味对药,桂枝汤方用之,半夏泻心汤及生姜泻  相似文献   

14.
在目前富饶的中医方剂宝库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古代方剂(以下简称“古方”)处于“静默”状态,如何将这些静默的方剂激活,使之易于理解、方便运用、且能做到疗效精准,探索一种有共性的、通用的研究方法显得十分重要。有鉴于此,文章介绍“以药测证”法在古方的研究中的运用。总结了古方运用过程中的难点问题、首次提出了“以药测证”法中的“证”具有多层涵义;并列举“以药测证”法解析古方指导临床运用的实际案例,证实“以药测证”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最后提出了“以药测证”法需要医者具备的知识素养。  相似文献   

15.
古今经方剂量差异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其方剂组方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  相似文献   

16.
隋唐时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千金要方》中专辟“消渴”一篇 ,篇中共列消渴病治疗方剂 52首 ,笔者谨对这些方剂的方药特点浅析如下。方剂的名称在这 52首方剂中 ,有名称的方剂 35首 ,无名称者 1 7首。在有名称方剂中 ,以方中主药加剂型命名者有 2首 ,即“茯神丸方”和“猪肾荠尼汤方”;以主治病证命名者有 1 9首 ,如“治消渴除肠胃热实方”、“治消渴日饮水一石者方”等 ;以方中主药加上剂型和主治病证命名者有 1 4首 ,如“猪肚丸治消渴方”、“枸杞汤治渴而利者方”等。方剂的来源孙思邈善于吸收众家之长 ,方剂来源既有前代典籍资料…  相似文献   

17.
阐述方剂君臣佐使理论的重要意义,并对目前方剂学教科书通行的两类君臣佐使药定义加以辨析。提出区分方剂君臣佐使药实际存在“主观认定”、“病证期望”和“方药体现”等三种判别形式,三种判别所认定君臣佐使药结果可以相同,亦可存在差异,比较三种判别结果的异同,可作为评价方剂形制优劣和方剂创立者或开具者临证技能的根据。运用方剂计量学设计指标和公式。建立基于“方药体现”形式的君臣佐使药计量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荷琴  张一力 《陕西中医》2002,23(2):162-162
目的 :采用古今中外方剂在临床中治疗疾病 ,分析方剂中各种药物在此方中发挥的治疗作用。方剂应按“君、臣、佐、使”组成 ,这样制方用药与中医学的脏象经络学说才能融为一体 ,使各种中药饮片在方剂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配伍用药 ,显示出新的特点。组方应突出重点 ,动与静结合、阴阳平衡、严谨制方、妙用对药 ,把握药用剂量。结果 :使药物作用相加 ,减少副作用 ,提高治疗功效。在治疗中可获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治疗痴呆方剂的用药配伍规律;探讨加减薯蓣丸的用药配伍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痴呆的方剂,将其规范化后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构建数据库,采用SPSS 19.0、Clementine 12.0软件,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算法数据挖掘方法,研究治疗“痴呆”的方剂用药配伍规律,并对加减薯蓣丸的用药配伍规律进行探讨。结果:治疗痴呆的主要用药为人参、远志、甘草、朱砂、茯神、茯苓、石菖蒲、麦门冬、当归、酸枣仁;主要用药组合为“酸枣仁-当归-远志”、“石菖蒲-朱砂-远志”、“当归-白芍”、“当归-黄芪”、“当归-酸枣仁-远志”、“当归-白芍-人参”、“当归-酸枣仁-人参”、“当归-干地黄”、“远志-石菖蒲-茯苓”、“远志-石菖蒲-人参”、“当归-酸枣仁”、“茯神-朱砂-远志”、“茯神-酸枣仁-远志”、“麦门冬-熟地黄-人参”、“远志-石菖蒲-茯神”和“石菖蒲-茯神-远志-人参”。加减薯蓣丸由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共10味)和安神药、利水渗湿药、开窍药、收涩药(各1味)构成。结论:治疗痴呆的方剂主要由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安神药、利水渗湿药、开窍药配伍而成;加减薯蓣丸的配伍遵循治疗痴呆方剂的配伍规律,可用于防治痴呆。  相似文献   

20.
经方剂量及煎服方法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对经方剂量及煎服方法的分析 ,发现今所谓“经方”,其意与仲景本意已相去甚远 ,现不惴浅陋 ,阐述已见 ,以期抛砖引玉 ,供同仁探讨。经方剂量的古今对比“中医不传之秘 ,在于量”,可见 ,剂量是方剂的精髓。剂量包括两方面的含意 :一是指该方剂中每味药的成人一日用量 ;二是指方剂中各味药之间的比例份量。前者事关方药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量小起不到治疗效果 ,过量则有伤正之险 ;后者事关君、臣、佐、使大法 ,对方剂的功效主治有直接影响 ,甚至影响着该方剂的命名。《伤寒论》中“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