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兔动脉内膜损伤后血管狭窄模型的建立及动态观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姚玉宇  冷静  彭韬  李晶阁  冯振卿  尹航  黄峻 《江苏医药》1999,25(12):910-911
建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动物模型,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及基质在动脉内膜损伤后的增殖动力学变化。用5F动脉导管损伤兔腹主动脉,采用光镜、电镜及图像分析系统观察内膜损伤后的形态及VSMC增殖动力学改变。内膜损伤后2周内以VSMC增殖为主,在基质形成的参与下形成血管狭窄,4周后以基质增殖为主。此动物模型能较好地模拟PTCA术后再狭窄的病理变化,对VSMC和基质的动态观察能指导临床不同时期药物应用。  相似文献   

2.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和支架置入术后最突出的问题是术后 3~ 8个月再狭窄 ,单纯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达 30 %~ 5 0 %。其机制主要由于血管局部对球囊损伤的过度愈合反应所致 ,包括早期血管弹性回缩、晚期血管负性重塑(remodeling)及新生内膜过度增生。支架置入术由于有效地制止了血管弹性回缩和负性重塑 ,使再狭窄率明显降低。但由于动脉壁损伤、血栓形成及炎性反应 ,刺激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产生 ,通过血管平滑肌 (VSMC)受体 ,使平滑肌细胞分裂 ,导致平滑肌细胞增生 ,基质分泌 ,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 ,使新生内膜…  相似文献   

3.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是公认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而PTCA术后有较高的再狭窄率,在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过度增殖和合成大量细胞外基质是导致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的重要原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再狭窄的形成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缬沙坦因子防治人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可行性方法观察新的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AT_1)受体拮抗剂,缬沙坦(Valsartan),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的影响。对大鼠髂动脉球囊内皮剥脱术后过度增生模型采用~3H-TdR和~3H-Leu掺入,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SMC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图象分析血管壁形态学变化。结果 缬沙坦显著减少~3H-TdR和~3H-Leu的掺入量,减少新生内膜面积和PCNA阳性细胞数。结论 缬沙坦能抑制大鼠动脉的球褒内皮损伤后的VSMC增生,可能它是防治血管成形术再狭窄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蒋红艳  王贵学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82-2283
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措施之一,近期成功率在90%以上,但有30%~50%的患者在成功实施PTCA后的3~6个月内形成再狭窄(restenosis)[1],严重影响了病人的远期疗效。有多种因素参与RS的发生,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mooth muscle cell,VSMC),由损伤血管的中膜向内膜迁移是RS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2]。如何有效抑制VSMC迁移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迄今尚未找到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国内的部分实验室开始研究中药对VSMC迁移的影响,并取得一定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再狭窄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研究提供理想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颈动脉逆行入径 ,用球囊导管对中国白兔双侧髂动脉行内膜损伤术 ,后给予高脂饮食建立双侧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 ,在此基础上行血管成形术建立再狭窄模型。结果 :(1)饲养后1 ,3,6周的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饲养前 (P<0.01)。(2)血管成形术前髂动脉平均狭窄度左侧为 (50.80±14.12) %,右侧为 (51.20±13.94) % ,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血管成形术后5周再狭窄程度模型组为 (55.20±14.47) %。 (3)病理HE染色及Masson染色示内膜显著增厚 ,主要由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构成 ,内弹力膜分离断裂 ,中膜平滑肌细胞迁移入内膜层。 (4)透射电镜示膜结构破坏 ,胞浆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脂质空泡沉积融合 ,多量胶原纤维束状增生。结论 :本方法成功建立了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再狭窄动物实验模型 ,且简单、易行 ,模型稳定 ,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7.
丛洪良  黄体钢 《天津医药》1999,27(11):674-675
一氧化氮(NO)是重要的细胞内及细胞间的信号分子,它由 L-精氨酸(L-Arg )经一氧化氮合酶(NOE)催化产生。NO在维持血管张力,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和控制血小板及白细胞对内皮粘附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诱导型NOS(iNOS)在动脉损伤后的新内膜和VSMC3恐醒8速被诱导产生同时伴NO生成,NO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再狭窄形成起一定作用[1-2]。本研究目的是了解iNOS在大鼠颈动脉损伤处的表达特点,以揭示iNOS表达的自然过程及作用。 材料与方法 1.模型制作选 300~330 g雄性wistar大鼠20只,以成巴比妥 50 mg/kg行腹膜外麻醉,沿…  相似文献   

8.
李靖  李东升  张宏考 《中国医药》2011,6(11):1437-1438
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的增殖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冠状动脉内再狭窄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VSMC增殖的病理作用、信号转导通路VSMC以及增殖的相关调控机制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以进一步认识VSMC增殖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从而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增殖和迁移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等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正常状态下,VSMC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当血管内膜缺血损伤和存在病变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诸如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硫酸多糖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血管平滑肌细胞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存在于血管壁中膜 ,是决定血管活性和血管构型的重要因素。根据结构与功能的不同 ,VSMC分为收缩型和合成型两种表型 (phenotype)。收缩型 VSMC呈分化状态 ,不能增殖 ;合成型的 VSMC是去分化的细胞 ,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在各种刺激因素和生长因子的作用下 ,VSMC可由分化状态转变为去分化状态 ,并从中膜迁移内膜 ,在内膜中大量增殖 ,使血管壁增厚 ,顺应性下降 ,管腔狭窄 ,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再狭窄等疾病的主要原因 [1 ] 。硫酸多糖是含硫酸基、多聚…  相似文献   

11.
1 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制 1.1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病理机制①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病理作用:血管平滑肌细胞由血管中膜伸入到血管内膜后,成为粥样斑块和纤维斑块的细胞成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由该细胞成分大量分泌,从而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导致管腔变细[1].②PTCA术后再狭窄中的病理作用:研究表明,在PTCA术后数小时至数天里,可以产生血管损伤.根据血管损伤时期,可分为前期与后期.由冠脉血管痉挛所致血管狭窄称之为前期血管损伤[2].当血管内皮受损后,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则由静止-收缩的状态改变成为增殖-合成的情况.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相关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加速增殖.从而加快血管平滑肌细胞向血管内膜迁移,最终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  相似文献   

12.
PTEN及其在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血管成形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治疗上的广泛应用,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成为影响术后效果的主要因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是血管壁的主要成分,VSMC的增殖及迁移在血管成形术后的再狭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肿瘤抑制因子PTEN是最近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讨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形成与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即SMCs)的迁移和表型转化,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即TGFα)在内膜增生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取40只Sprague-Dawle大鼠行右颈总动脉球囊内膜剥脱术建立再狭窄动物模型,于第1,3,9,28天和2月取实验动脉段和对侧正常动脉段行光镜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同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SMCs亚微结构变化。并以放免测定内膜增生时损伤血管组织中TGFα表达的变化。结果图像分析显示在球囊损伤第3天即见损伤血管中膜出现明显增厚,而后恢复正常厚度。与此同时球囊损伤第3天内膜明显增厚,而在第9~28天逐渐达到高峰;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可见:术后第3天损伤血管增生内膜中近腔面的SMCs就已主要表现为合成表型,在28d和2个月时大部分SMCs又恢复收缩表型的形态特征。而通过放免测定发现球囊损伤后第3天对血管组织TGFα表达明显增加,与对侧正常颈总动脉标本中的TGFα含量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结论故认为大鼠再狭窄模型的内膜增生过程具有明显的时相特征,SMCs从中膜向内膜的迁移,而SMCs的表型转化在这过程中显示出明显的双向转化特点,而TGFα在损伤血管的表达明显增加,可能参与了内膜过度增生过程的SMCs的表型转化和迁移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骨桥蛋白(osteopontin)是细胞外基质中一种重要的功能性蛋白,因其介导骨细胞与骨基质的连接、参与骨基质矿化和重吸收过程而得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骨桥蛋白在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中的表达明显上调,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和外膜细胞的迁移,被认为是血管损伤后修复过程中重要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其核心病理机制是血管重塑,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和细胞外基质(ECM)的积累有关,并对损伤、生化改变和炎症刺激作出反应,维持基础的稳态和血管功能[1].研究证明高血压状态下动脉壁的超机械拉伸和循环应变的持续增加与血管重塑密切相关,发生以VSMCs异常为特征的增殖和迁移[2].此...  相似文献   

16.
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增殖及迁移是造成冠状动脉狭窄的一个重要机制 ,实验探讨了宽叶缬草在这方面的作用。结果显示 ,用药组中血管平滑肌细胞数量、3H-TOR掺入试验中 CPM值及细胞迁移距离均小于对照组 (P<0 .0 1) ,具有明显抗 VSMC增殖及迁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球囊损伤后兔腹主动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蛋白激酶B(PK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2.5 mg·kg-1·d-1灌胃组(均n=24)。对球囊损伤后不同时间段的兔腹主动脉标本行HE染色,观察血管内膜增殖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观察bFGF在增殖内膜中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观察PKB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动脉未见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以及内膜增生;模型组7 d时,开始出现新生内膜,主要由2~3层血管平滑肌细胞组成。术后14 d、28 d时可见明显新生内膜产生,主要由迁移的VSMC和细胞外基质组成,VSMC排列紊乱。阿托伐他汀组术后14 d、28 d时也可见内膜增殖,但增殖程度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术后7 d、14 d、28 d时模型组bFGF、PKB的表达较术前明显增加,且成上升趋势,假手术组未见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组与模型组比较,术后7 d时未见明显差异,术后14 d、28 d时bFGF和PKB表达显著减少(P<0.05或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抑制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其可能机制是抑制bFGF和PKB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进一步探讨雷帕霉素抗血管内再狭窄的分子机制。方法:球囊拉伤大鼠颈总动脉建立血管内膜增生的动物模型,口服雷帕霉素(25mg/kg),4周后处死动物。HE染色观测血管病变,免疫组化检测增生内膜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表达,小室迁移系统观察SDF-1对平滑肌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球囊拉伤明显诱导血管内膜增生,增生内膜中有明显的SDF-1的表达,雷帕霉素能显著下调增生内膜中SDF-1的表达,而SDF-1浓度依赖性地诱导平滑肌细胞的迁移。结论:雷帕霉素可能通过下调SDF-1的表达从而抑制血管再狭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解毒活血益气方药物血清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增殖、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首先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运用球囊原位扩张和喂饲高脂饲料致经皮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il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再狭窄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含解毒活血益气组方和阳性对照药(普伐他汀、巴米尔)的饲料进行治疗4周,获取模型动物和给药动物血清;采用MTT法、黄嘌呤氧化酶法和MDA测试盒观察药物血清作用12、24h时,对VSMC增殖、总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解毒活血益气方在不同时相均能显著抑制VSMC的增殖;解毒活血益气方显著降低MDA的含量和增加总SOD活力,并呈现出良好的时效性。结论:解毒活血益气方可能通过抑制VSMC增殖,对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等机制,干预PTCA术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20.
张谦  单岩  杨栋 《医药论坛杂志》2003,24(19):15-16,18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静脉移植物的再狭窄。其中心环节是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抑制VSMC的增生以预防静脉移植物的再狭窄是目前心血管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反义基因预防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原理、优点、反义核酸的设计、反义治疗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进行阐述,探讨在分子水平预防冠脉搭桥术的再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