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珍  李家财  何青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2):3132-3133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病之一,但因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使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病情变化的观察也缺乏客观、定量的指标。近年来发现新生儿感染时血小板参数发生改变。为更多地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病情与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T、血小板平均体积M 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败血症并发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小板减少与病情轻重及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对46例新生儿败血症并血小板减少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0例,女16例;7d内发病17例,7d以上发病29例;院内感染18例,社区感染28例。应用人免疫球蛋白400mg/(kg·d),连用3~5d抗感染及升血小板,有出血现象者给予血小板输注治疗,并应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原发病,治疗前后测定血小板计数。结果 46例患儿,其中6例有出血现象者给予血小板治疗,40例给予人免疫球蛋白及抗生素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及升血小板,治疗后随病情好转,血小板升至正常(P<0.01)。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小板随病情轻重而增减,血小板计数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疗效判定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一个辅助标准和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合理抗感染治疗和应用人免疫球蛋白可有效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合并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NTP)是一种新生儿期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可导致新生儿出血等一系列症状,临床总发病率3.0%~7.5%,在入住NICU的新生儿中可达到8%~22%,在早产儿中更高[1-3]。严重的血小板减少会导致重要脏器出血危及生命,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关键在于早期正确判断血小板减少原因、及时进行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分析替格瑞洛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建库至2023年1月收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期刊数据库有关替格瑞洛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报道并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药物的使用情况、血小板计数、并发症及其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合计9例患者,其中男7例(77.8%),女2例(22.2%),年龄31~87岁,≥60岁的有6例(66.7%)。发现血小板减少的时间为用药后6 h至4个月,其中6例(66.7%)为1个月内发生。血小板计数的最低值为(0~40)×109 L-1,其中<30×109 L-1的有7例(77.8%),3例(33.3%)并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经停药、调整治疗方案和对症治疗后有8例(88.9%)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或好转,仅1例(11.1%)最终死于二次应用替格瑞洛后再发血小板减少。结论:血小板减少是替格瑞洛罕见的不良反...  相似文献   

5.
<正>败血症是临床上常见新生儿危重症,也是新生儿死亡重要因素,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早期对新生儿败血症进行准确诊断,为其及时提供有效治疗是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主要通过血培养进行诊断,该诊断方式虽可准确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但其所耗费的时间较长,容易导致患儿错过最佳治疗时期,死亡风险增高~([1])。近年来,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提出通过观察其生化指标对其进行早期诊断~([2]),基于此,本研究就降钙素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危重疾病,在活产婴儿中发生率为1‰~10‰,病死率为10%~50%,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其病因缺乏特异性,血培养阳性率低[1]。我院1996年1月到2005年12月收治临床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患者52例,本文就其病因作一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征,以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3年来临床血培养阳性新生儿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培养仍是确诊的主要手段,WBC、PLT、CRP、微量血沉及PCT等非特异性检测指标中,PCT有相对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高胆红素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肺炎为最常见并发症。结论拟诊败血症患儿尽早行血培养,PCT检测,早期应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根除幽门螺杆菌(Hp)疗法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的效果。方法35例RITP患者作为治疗观察对象,先对患者进行C尿素呼吸试验(C-UBT)诊断和抗血小板抗体IgG(PA-IgG)检测,根据结果等信息对患者进行根除Hp治疗。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2、3个月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和PA-IgG水平。结果治疗后1、2、3个月,患者PLT水平分别为(31.50±8.45)×109/L、(38.70±7.39)×109/L、(46.91±5.41)×109/L,明显高于治疗前的(23.14±5.67)×109/L,PAIgG水平分别为(363.74±102.31)μg/107血小板、(273.64±94.26)μg/107血小板、(223.20±75.21)μg/107血小板,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22.30±100.24)μg/107血小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RITP患者采用根除Hp治疗,可加快患者PLT和PA-IgG水平恢复,该治疗方式应用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关藤注射液对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的临床作用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肿瘤的并有化疗史的患者,其中使用通关藤注射液(观察组)935例,未使用通关藤注射液(对照组)1433例,并对2组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比较匹配后2组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指标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纳入273例患者。治疗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PLT)为(157.06±51.33)×109L-1,观察组为(179.12±48.93)×109L-1;对照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为(8.66±1.45)×109L-1,观察组为(9.28±1.41)×109L-1,2组的PLT与MPV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通关藤注射液可以提高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的数量与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作用值得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10.
李雅雯  章乐  王晓蕾  王昌林  孙海斌  马娟  郁敏 《江苏医药》2012,38(18):2152-2154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日龄0-28d新生儿分为三组:A组188例,日龄0-3d,非感染性新生儿,依据入院时龄分为六个亚组;B1组30例,日龄4-28d,诊断新生儿败血症;B2组30例,日龄4-28d,非感染性新生儿。采血以分别进行PCT、C反应蛋白(CRP)、血培养及血常规检测。结果 A组的非感染性新生儿在出生后24-36h血清PCT浓度达到高峰(1.27-2.94μg/L),48h后逐渐降至正常范围(0.24-0.41μg/L)。以PCT≥0.68μg/L作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指标,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约登指数分别为90.0%、93.3%、93.1%、90.3%、91.7%、83.3%,优于CRP≥7.5mg/L的80.0%、86.7%、85.7%、81.3%、83.3%、66.7%。结论新生儿PCT浓度在出生后0-3d存在生理性高峰。PCT≥0.68μg/L对于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黏附因子CD11b、CD64表达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记录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疑为细菌感染的63例患儿的临床表现、血培养、脑脊液培养结果,检测5项非特异性指标。分为败血症组33例,非败血症感染组30例,另设对照组15例。各组患儿在入院后24~48h内取外周静脉血1mL,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CD11b、CD64表达。败血症组在恢复期(治疗1周后)复查。结果:败血症组中性粒细胞CD11b、CD64表达均高于非败血症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败血症组在恢复期CD11b、CD64表达水平下降(P<0.05)。以CD11b≥320MFI(MFI为平均荧光强度)、CD64≥20MFI为临界值阳性标准,其诊断败血症的敏感度分别为72.73%和75.00%,特异度分别为94.74%和80.49%。CD11b和CD64在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感染时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中性粒细胞黏附因子CD11b、CD64,可作为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实验室依据之一,动态观察其水平变化,对判断感染程度、治疗效果评价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7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疾病,特别是危重新生儿发生率高达20%~40%[1].近年来国内学者也指出血小板计数的异常降低应作为新生儿危重症评分法的指征之一[2].因此临床应对此给予足够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以减少严重合并症,降低病死率.现就2004年10月-2007年3月住我院新生儿科的75例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诊治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严重烧伤后血小板参数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重烧伤早期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 (PL T)常降低 [1 ] ,但关于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血小板压积 (PCT)参数的变化文献报道甚少。为此 ,我们观察了 6 4例严重烧伤患者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伤后 7h内入院的中度以上烧伤患者 6 4例 ,其中男性 4 2例 ,女性 2 2例。 6 4例患者分为 5组 :A组 8例 ,烧伤面积 <30 % ;B组 15例 ,烧伤面积 30 %~ 4 9% ;C组 15例 ,烧伤面积 5 0 %~ 6 9% ;D组 10例 ,烧伤面积 >70 % ;E组电击伤 16例。患者伤前均无明显血液系统疾病史。选 30名健康志愿者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伴严重血小板减少病例的血小板动态变化、临床出血倾向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HFRS伴严重血小板减少(≤20×109/L)23例病例,观察其血小板的下降、回升情况及临床出血倾向。结果 23例病例入院时间分别为第410病日,其中发热期7例(30.43%),二期重叠(发热或低血压休克与少尿期重叠)7例(30.43%),三期重叠1例(4.35%),少尿期8例(34.78%),血小板低于正常23例(100%),血小板值分别为(2.0010病日,其中发热期7例(30.43%),二期重叠(发热或低血压休克与少尿期重叠)7例(30.43%),三期重叠1例(4.35%),少尿期8例(34.78%),血小板低于正常23例(100%),血小板值分别为(2.0086.00)×109/L,入院后血小板继续下降13例,最低值发生在第486.00)×109/L,入院后血小板继续下降13例,最低值发生在第412病日,最低值(2.0012病日,最低值(2.0020.00)×109/L,分别发生在发热期5例(21.74%),少尿期10例(43.48%),低血压休克、少尿期重叠6例(26.09%),发热、少尿期重叠1例(4.35%),三期重叠1例(4.35%)。除1例病例血小板无回升即死亡外,余22例病例血小板随着体温下降、尿量增多血小板开始回升,其中少尿期血小板恢复正常1例,移行期血小板恢复正常4例,多尿期血小板恢复正常13例,4例血小板尚未回升正常而死亡,血小板最低值至恢复正常的时间为220.00)×109/L,分别发生在发热期5例(21.74%),少尿期10例(43.48%),低血压休克、少尿期重叠6例(26.09%),发热、少尿期重叠1例(4.35%),三期重叠1例(4.35%)。除1例病例血小板无回升即死亡外,余22例病例血小板随着体温下降、尿量增多血小板开始回升,其中少尿期血小板恢复正常1例,移行期血小板恢复正常4例,多尿期血小板恢复正常13例,4例血小板尚未回升正常而死亡,血小板最低值至恢复正常的时间为211 d。23例病例临床表现皮肤黏膜出血23例,以注射部位明显瘀斑多见,消化道出血3例,肾破裂3例,鼻衄3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2例。23例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出血表现明显者给予止血合剂及血浆,其中仅2例补充血小板治疗。23例病例死亡7例。结论 HFRS患者的血小板数普遍减少,至低血压少尿期达最低值,多在少尿期末开始回升,多数在多尿期恢复正常,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及其回升速度可作为估计HFRS预后的一项指标。虽血小板降低明显,但出血倾向不严重。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国内资料显示病死率高达12%~20.5%。由于症状隐敝,又缺乏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给早期诊断造成困难,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成为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院5年来共收治56例新生儿败血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1例28岁男性患者,因“间断双膝关节疼痛伴右下肢肿痛2年,加重2周”入院。诊断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血小板计数减少。入院后先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4100 AXaIU,q 12 h,ih)、那屈肝素钙注射液(6150 AXaIU,q 12 h,ih)、华法林钠片(3 mg,qd)抗凝治疗。两次血常规结果提示血小板计数(PLT)明显减少,临床药师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用药史,查阅资料并结合患者病情,在患者PLT 44×109·L-1时建议继续所有抗凝治疗,PLT 12×109·L-1且INR达标时,停用那屈肝素钙,并输注血小板(1 U,内含血小板≥2.5×1011·L-1);当患者PLT<5×109·L-1时停止所有抗凝药物。经输注血小板、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15 000 U,qd,ih)、免疫抑制治疗后患者PLT逐渐恢复,药师建议及时恢复华法林钠片抗凝治疗,患者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海曲泊帕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对既往治疗无效/复发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1年7月—2022年8月甘肃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对既往治疗无效/复发的ITP患者40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应用海曲泊帕联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对照组应用小剂量泼尼松单药治疗,比较2组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第6周,观察组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50×109·L-1、PLT≥30×109·L-1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90%(18/20) vs50%(10/20),P=0.006;90%(18/20) vs 65%(13/20),P=0.130]。观察组6周治疗期内至少1次PLT≥50×109·L-1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90%(18/20) vs 55%(11/20),P=0.14...  相似文献   

18.
例1为24岁男性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给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口服和普通肝素10000U静脉推注,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为228.0×109/L,术后1h降至36.2×109/L。考虑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遂停用肝素,给予阿加曲班0.5~2μg·kg-1·min-1静脉滴注。第3天患者血小板升至101×109/L,第4天恢复正常。例2为69岁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静脉推注普通肝素3000U。之后,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前连续7d给予低分子肝素(1mg·kg-1·12h-1)皮下注射,术中给予普通肝素7000U静脉滴注。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197.0×109/L,术后降至19.2×109/L。停用肝素,给予阿加曲班0.5~1.5μg·kg-1·min-1静脉滴注,血小板计数升至146.0×109/L。  相似文献   

19.
目前新生儿败血症在我国仍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因其早期表现常无特异性,临床诊断必须依赖实验室及微生物检查,血培养仍是确诊的金标准,但因采血量大、耗时长(至少48 h)、阳性率低,不利于早期诊治。近年来临床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治的指导意义已获得世界范围内广泛的认同[1]。本文就PCT的基本信息及其在新生儿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临床安全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某院收治的1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治疗过程。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1年7月1日,收集已发表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血小板减少的个案报道,并分析其发生特点。结果 该例患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肺部感染入院,入院后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25 g,8 h 1次)抗感染,次日出现血小板计数(PLT)降低(最低时4×109/L),考虑为感染引起,补充血小板治疗,PLT一度回升至47×109/L,但2 d后其他症状改善,PLT再次降至4×109/L,遂改用莫西沙星抗感染,继续补充血小板治疗;换药次日PLT升至99×109/L,停止输注血小板,1 d后PLT恢复正常且至患者出院前未再降低。共纳入文献16篇,涉及患者19例,年龄26~84岁,平均年龄(65.84±16.24)岁;用药原因多为肺部感染(12例);用法用量以4.5 g、每日3次为主(7例);联合用药10例;PLT降低发生于用药后1~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